启人心智,慧人心灵

2022-09-14

于丹《论语》讲解中有这样一句心语:“道不远人, 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最近通过教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再次沐浴了圣贤的光芒, 再次感受圣贤思想对当前高中生做人与作文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1 让作文成为学生情感抒发的载体

先秦诸子散文都是先辈们“有情”、“有感”、“有我”、“有物”的载体, 是他们主动观察时代、进一步融入社会的体现, 文中又他们鲜明透彻的观点和立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从先秦诸子散文丰富的思想内涵中, 汲取精神营养, 努力培养学生几种人格意识。

(1) 忧患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思考生活, 融入社会。

(2) 节操观念的培养。形成正确的节操观, 为学生日后在社会生活、人生旅程中增强判断、选择能力。从而使其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

(3) 爱憎情感的培养。只有对真善美的爱, 才有对假丑恶的憎。力求使写作以学生为发展主体, 尊重他们自主发展的权利和个性差异, 立足于全面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从而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尝试。

2 让写作成为深层次折射社会生活的镜子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先秦诸子散文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 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这一点正是当前高考作文的焦点所在。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把视野和触角伸向家庭和社会以及自然。让反映时代的变迁, 思想的转变, 成为学生思考的重心。

3 让传统的历史素材成为写作的亮点

综观历年高考佳作, 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 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我们应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

首先, 史事名人成为作文素材的来源。先秦诸子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身上所折射的熠熠光辉理所当然的频频出现在考场作中。甚至出现一位人物材料通吃18省市作文的“怪相”。

其次, 历史典籍成为高考作文的主体源头。文以载史, 史以文传。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高考作文合着时代的节拍, 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逐渐跳出恪守文体知识和写作范例的套路, 给予考生更自由的写作空间, 更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发展。

再次, 人文精神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依托。回顾这十年, 高考作文形式在改变, 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 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2001年的“诚信”, 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 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选读中“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就是最好的选材。2002年“心灵的选择”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选读中“见利思义”等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除了加强学生写作技艺的锤炼, 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提炼升华。中外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如民族大义、传统道德、人间真情等等, 应当是一根主线, 贯穿写作教学的始终。

3.1 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当今中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重功利、讲实惠、讲条件、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的倾向,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与日俱增。“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 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有利于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利义观和价值观。在《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一文中, 核心就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 无论何时何地, 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 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对于富贵的理念来源于强大的人格力量。在物质利益面前, 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 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之与比”、“见义不为, 无勇也”、“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这些人生箴言都在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 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有助于净化中学生的精神境界, 提升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格。

3.2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于丹《论语》心得有这样一段:现代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 也可以说更远了, 但无论如何, 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 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 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前中学生相处越来越自私, 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会去想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自处的角度看, 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己之私, 而遵循礼的规定, 从而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看, “仁”的一个根本含义是对他人的关怀, 或者说“仁”的本质是爱人, 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让我们很好的理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内涵。在实践中更要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形成团结友爱, 相互尊重的亲密友爱的人际关系。

3.3 有利于中学生提升高尚的人格

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信友爱的人格品德, 不仅是中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也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的基础。《论语》中, 孔子从不同的角度, 诠释了志士仁人的崇高人格。“君子坦荡荡”、“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 道出了志士仁人的宽广胸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不知, 而不愠。”阐明了志士仁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言必信, 行必果。”说明志士仁人还应具备诚实信用的品德;“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阐明了志士仁人的儒雅风度。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 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锻炼了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在今天, 我们要借鉴其中的精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延续, 在创新中发展。而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 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 具有不可代替的感召力量。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论语篇》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人的内心, 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他们用自己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 走到今天, 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聆听圣贤, 启迪我们的心智, 涤荡我们的灵魂。

摘要:浅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论语篇》对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几点影响。

关键词:论语,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做人与作文

参考文献

[1]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6.

[2]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教师用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6.

[3] 于丹.论语心得.

[4] 周保中.先秦诸子散文与中学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集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突破政工建设瓶颈提高政工建设水平下一篇:如何利用东北院ttt2007软件计算ZM1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