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2022-05-0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篇1: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应用中的风险控制与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市场交易风险,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作为经济市场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在企业运营中导致很多金融事件发生,给企业以及经济市场带来极大的损失。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风险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机制,因此要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的发展经验,分析衍生金融交易风险出现的原因并加以控制,全面合理地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衍生金融;风险;经济市场;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资产证券化程度也在快速增强,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形式、社会形态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在社会财富积累过程中,其物质形态逐渐下降,而虚拟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同时由于衍生金融交易时所用的工具存在诸多风险而导致金融事件频频发生。从我国衍生金融交易工具发展历程来看,其出现的时间很晚,仅仅在1990年对于国债、汇率以及股权期货有过相应的试点工作,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市场体制不够成熟,因此这些试点工作最后都失败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整体金融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而且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机也已经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在意识到衍生金融工具所为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吸收借鉴之前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参考国外发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发展衍生金融工具,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独特衍生金融工具。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念

在当前的金融发展中,可以将金融资产划分成货币型与非货币型两种。其中货币型所包含的内容有存款与银行信贷业务,相对而言风险比较小,可控程度高;非货币型主要包括股票、债权以及各种相关投资、契约等,这一类型的金融资产风险比较高,而且也不容易控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是更加不易控制,且以小博大。在美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概念有过专门的表述:通过名义规定的价值在所依附的资产或者是指数中得以衍生的业务以及合约。在我国,有相关学者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实质上是由某些标有价格的物品中所衍生出价值的一种金融工具,运用估价、利率预测的方式来评估未来的价值走向,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或者是互相交换金融产品而发生交易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尽管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出现的非常短,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发展的也较为成熟。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特点

1.市场投机所导致的风险非常突出

对于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交易价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控制、投机的影响,而对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市场价格涨跌非常迅速,甚至已经超出市场风险可控范围,这时通过价值信息就无法在真实有效地表现出具体的供求情况。这类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灾害或者是意外情况而导致的损失;二是由人为操作错误,如欺诈性交易而导致的损失。这类风险损失非常大,甚至可以使受损的机构资产顷刻间就消失殆尽。

2.风险种类多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种类有很多,而且结构较为复杂,因此由其所产生的风险种类也繁多,复杂性强。此外,由于诸如股票、汇率以及利率等价格存在波动性,因此企业的收益也在上下波动,从而出现市场风险。在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中,市场风险是经常会出现的一种风险形式,而且也容易导致信用风险与流动风险的发生。

3.风险配置功能

当衍生金融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时,风险配置所可以起到的作用也就逐渐凸显出来。风险配置可以促使投资者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完成投资组合。如当想要将一千万的股票转变为固定证券收益时,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一是将股票分批次地出售,从而获得资金收入,但是这一方式耗时长,运转效率低下,而且会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另一种方法是仅仅出售总额为一千万的期货合约就可以达到,所需耗费的时间非常短,而且也能够大大节省出售成本。

4.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

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流动风险中,比较明显的交割风险,这也是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下出现的结果。交割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因为缺少足够的交易量而导致难以实现平仓所出现的风险;二是由于资金的流动性不强,企业难以在合同规定的日期内履行义务而不得不进行平仓所出现的风险。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约中包含的资金总额很大,因此如果发生亏损情况将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

三、衍生金融工具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1.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对于标的资产价格而言,造成其波动性的因素不但有供求关系,同时还有周围的环境因素、经济形势、消费者以及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在进行制定合约时,双方在信息披露方面有很大差异,诸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衍生产品自身质量等这些信息都无法在合约中得以准确说明,因此在合约双方在后期执行合约时难免会由于信息的不一致而出现信用方面的风险。

2.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且缺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自身存在着缺陷性,而且金融市场也不太完善,因此在制度方面难免会有很多不足。同时在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中都会有投资失败情况,再加上国外某些游资机构肆意炒作,最终使得市场波动性变得更加明显,掩盖了资本的本来价格,导致经济投资过度而出现泡沫经济。在制度方面所导致风险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实体经济虚拟化。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储蓄并不是都会转变为投资,仅有一部分会流入到实体单位,变为实物投资,而大多数的储蓄资金会继续滞留到金融机构中,也就是所说的虚拟资本,而缺乏相应的实物资本。虚拟资本的特点是在进行价值增值时存在着与实体单位相脱离的风险,因此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最终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最为突出的虚拟资本。由于金融体系不断朝着自由化方向转变,由此而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也会不断增多,对于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区分时更加不易,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加快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导致金融体系的监督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在制定出衍生金融工具标准时也更加不易。此外因为和衍生金融工具有瓜葛的业务都难以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信息的不真实性也极大地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难度。

3.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合理

在企业运行中,管理层的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企业的风险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管理者的个人风险喜好则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有很深刻的作用。对于风险喜好类的管理者,他们对于那些存在风险的业务也都想要尝试,甚至是存在一种赌博心理,这样无疑会为企业造成极大的风险。而如果是自身就不是一个冒险的管理者,那么企业运营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也会稳定有序的运行,也不太容易出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四、衍生金融工具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在企业运营中,内部管理机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也会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于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权限与职责

企业要合理完善内部领导层制度,将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等不同主体的职责加以明确,制定出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使得不同部门在衍生金融投资中都可以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一是董事会要就衍生工具规则进行文字说明,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文件来,对于衍生工具的适用范围、大小规模以及最大风险范围进行说明,保证企业管理层在作出决策时有可以遵循的准则;二是要将董事会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得董事会在进行衍生业务交易活动、防范衍生业务风险时所采取的措施可以达到最开始企业所设定的战略规划要求;三是企业要建立起独立的审计部门与内部控制部门,可以不受财务部门控制,而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要想使得企业的审计控制工作可以真正起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正常运行,并且要定时检查企业审计控制工作进度。四是企业要加强审计部门建设,提高其职能,引进或者是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审计从业人员,加强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合作,最终对于企业衍生金融方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并控制,保证企业的财务运行稳定健康发展。

2.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衍生工具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想真正有效控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就需要建立起必要的衍生工具内部控制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在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时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及实现方法;二是要规定衍生金融业务中企业各级部门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并实行问责制,对于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赏罚制度;三是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方面的授权、控制、执行及报告等的规定;四是要明确衍生金融交易种类,确定每一笔衍生金融交易业务范围、最大交易总额及相关的风险额度等。对于这些内容进行规定说明,制定出规章制度不但能够确保企业在交易时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方向正确性,同时还能够避免企业在遭受巨大损失时相关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难以问责。

3.实行衍生工具交易权限分离制度

在金融衍生业务活动中,要将各种权限分割开来,有明确的权限分离制度,而且企业衍生交易风险控制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也要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管理控制,不可以兼任。同时企业衍生业务交易人员也要与衍生业务风险管理人员区分开,不可以兼任。对于金融衍生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员工要进行定时轮岗,并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

4.建立起高效的交流沟通机制

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可以有效降低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出现的概率,并且可以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目前衍生金融交易产品的风险高、结构复杂特点,各大企业更需要建立起有效、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此外,企业还需要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企业的运营情况,设置明确的约束规范标准,对于不同的衍生交易信息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如果是信息重要程度高的衍生工具,就需要建立起越级上报机制,从而确保衍生交易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传递。

5.建立起风险评估与处理机制

企业对于衍生金融交易风险进行管理时,并非简单的制定出条文规定就可以了,而是要加强各级监督控制,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就要及时处理。所以,企业要有足够的衍生金融交易风险控制意识,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建立起合理的监控体系,运用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督来优化衍生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从而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五、总结

现在,衍生金融工具并没有在我国大范围运用,多数的企业都很少接触到衍生金融工具,这主要可能是由于我国经济市场不够完善,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程度不高所导致的。但是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经济市场的必然趋势,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必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对于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也会尽可能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能够真正为我国企业运营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炜莹,陈宝峰.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9,08:77-80.

[2]李飞,黄乐.浅析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85-88.

[3]张明霞,李云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89-93.

[4]朱相平,王昱慧.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与完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05:87-89.

[5]陈燕青.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监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作者:胡枭风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篇2:

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理财的风险控制策略

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控制; 理财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 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 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金融互换的风险特征。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蕴涵着远期合同交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换只是将远期合同的限定范围放大而已。然而,互换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通过利率和货币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冲破当事人之间因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以及各国外汇管制法规所造成的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筹资途径。这些背景对于互换的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金融期货和期权不同,互换在业务发生时就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即合同双方都可以通过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转移价格风险、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等。但这并非意味着互换没有风险。互换不仅伴随着风险而产生,而且这类交易在风险上还具有独特之处,互换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等,其中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则是互换交易所特有的风险。(1)市场风险在互换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变化而给互换交易者造成的损失。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市场风险方面是有区别的,就利率互换而言,由于互换的只是根据名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参加互换,所以市场风险不是很大,远比金融期货和期权要小。而在货币互换中,由于本金要交换,因此交换的资金比利率互换交换的资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场风险也就更大,当某一方换出的货币在将来汇率下跌时就有承担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所以,交易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2)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互换交易主要是在场外进行的,所以此类风险较大。就利率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担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将视现行市场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货币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受比利率互换更大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视现行市场汇率水平而定。(3)在流动风险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换合同是无法转让的,所以此类风险也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换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互换交易中来,并在交易中扮演了类似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的角色,从而使得互换合同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际互换交易协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标准化的互换合同,使得互换合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从而大大降低了互换的流动风险。

(四) 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远期合约在风险与收益的设计上类似于金融互换。它是在合约签订时就确定未来交易的日期、价格,这就意味着既避免了未来价格不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利益。因此,远期合约的价格风险较小。但由于远期合约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不仅流动性极差,而且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一)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观上的风险,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观上震荡。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1. 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高层和基层两个层次。(1)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高级管理层,他们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层。(2)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是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所无法承担的。衍生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血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这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3)其他部门。交易部,是指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前线部门,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交易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有: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本部门投资策略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办法,及时传递交易的有关信息,按时制作并传递部门投资及风险分析报告,配合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结算部,与交易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人员不能重合,结算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处理,结算部门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运作。财务部,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总体分析,从部门的角度提出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意见,并在税收、会计处理上做出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特性的相应安排。稽核部,对业务部门如财务部、结算部、交易部、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有关结论和改进意见,是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执行部门。法律部,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信息部,保证业务操作中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准确、及时。

2. 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度量。应该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把所有的交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风险尽可能地全面地进行度量。企业应保证管理层在综合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暴露状况做出估计。风险度量及风险度量的处理过程应十分明确,能正确地反映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所有层次的有关人员都应懂得风险度量的标准,而且这种度量标准应能为限制和监督各种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一个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动的投资企业应至少每天监督一次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情况。(2)风险限额。由整个投资企业的总风险限额和具体业务活动风险承担指导方针组成的健全的系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应对投资企业承受的风险设置界限,还应确保那些超出某一预定水平的头寸将及时受到管理层的注意。这一限额体系应与投资企业总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一致,并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仅要制定总风险额,还要制定分项投资的风险限额,这些限额应与投资企业的总体风险度量方法相一致,并尽可能完全与企业范围内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企业所能承受总风险的底线受该企业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衍生金融产品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风险限额被超过了,应告知高层并必须得到被授权的管理人员的许可。这些超额头寸对企业的总体风险承担情况的影响应立即加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风险限额有以下几种:第一,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风险限额方法。它们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量的信息,但不反映价格敏感性和波幅,对于即时的市场风险暴露情况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参与者不能把这些限额作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额工具。第二,止损限额。这种限额是用于避免在某一头寸达到特定水平时的可能损失的限制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当这些限额到达时,须采取行动或者将其变现或对其进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这种限额是通过控制在一定时期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或金额来控制损失的限制性指标。这种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有用。与名义限额和止损限额类似,缺口限额作为其他限额的补充时较为有效,但单独使用时则不够理想,因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头寸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第四,VAR限额。所谓VAR限额就是风险价值限额,这种限额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可能给予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在设定这种限额时,管理人员先计算头寸的当期市价,然后用统计模型来估计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给定的市场因素变化时可能造成的损失。(3)资讯系统。一个准确、信息量大而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审慎运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应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是决定风险管理处理过程中整体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在交易商的日常运作中,至少每日应将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损益情况报告给监督这些业务的管理人员。具体的讲,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即时准确和有意义的资料给各阶层的管理及有关人员;保持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讯号。高级管理人员须每天在适当时间审阅和了解机构的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内部审计指机构的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二) 强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 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 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

3. 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短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时之需。如可将部分资金投到货币市场上,一旦期货或期权市场出现不利变动,需补充资金时,可立即将货币市场工具变现。对于资金流量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种货币、产品在某一时期集中支付。同时也可实行内部使用资金收费的方法以促使各方关心资金的使用成本。

4. 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的评估工作,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合法性,严格审查内部授权文件,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方面的相关规定、分析由于这些规定给交易造成的影响、分析有关国家的破产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担保文件的效力问题、关注有关国家法律变更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2]李霞.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5,(8).

[3]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1).

责任编辑 王友海

作者:刘 燕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篇3:

试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管理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的飞速发展引起会计界的高度重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及其管理成了会计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世界会计难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衍生金融工具所暴露的现行会计理论的严重缺陷,及其对传统会计理论的突破,指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以期指导当前的会计实践活动。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会计管理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迅速成为国际金融领域最主要的投资工具之一,其发展之快,令人瞠目。现在每年全世界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在进行着巨量的交易,各个国际型大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进行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和创新。而衍生金融工具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用来避险保值、投机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容易引发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对衍生工具的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作为管理手段之一的会计,如何及时、准确、全面的提供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所需的信息,正是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挑战使得对它的会计研究变得空前的重要。对国际国内的会计界而言,这还是个处于探索阶段的课题,做好衍生工具的会计研究对于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来自国际的一般启示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financialinstrument)会计管理问题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缘于20世纪70、80年代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给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金融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进展,同样引起了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探讨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与会计管理密切相关。那么会计界是如何通过会计管理来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呢?1988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特此召开专题讨论会,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以及与之有关的核算和揭示问题;同年6月,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和IACS共同成立了一个项目指导委员会,合作制定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代表;1995年6月,IASC公布了第32号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揭示与列表》。其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公布了第119号公告《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揭示》。从国际范围来看,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正方兴未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32号文件,“衍生金融工具自一开始就赋予一方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权利,或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方交换金融资产的责任。”相比之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19号准则中,则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由此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是确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资产拥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合约,而在交易合约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一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

国际会计界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探讨,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参与,己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已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作了一定的规范,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也提供了会计信息支持。但如何进一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管理与信息披露,仍然是当前会计界的世界难题之一。它对现行会计理论提出的尖锐挑战,使其不得不经过重新审视。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今天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正是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鲜明例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历史和理论都表明,中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不存在是否需要、是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具备的问题,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10多年的发展一波一折,对社会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致使中国政府行为慎之又慎,相应地,现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也相对单调,范围也十分有限。但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条件的日益成熟和经济环境的需求,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己经开始在中国跃跃欲试,随时准备登场亮相。其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强会计管理显然意义殊然。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应用来看,它一般具有避险保值、投机获利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等特点,这一切都与相关会计信息及其管理相关,没有会计的密切关注和信息反馈,风险可能疏于防范,投资可能失算,资产负债管理也难以健全;同时企业提供给外界的财务会计报表上也很难真正合理地体现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风险和收益,从而不利于投资者准确的决策。显而易见,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化趋势,中国加入WTO,要求中国顺应国际潮流,大胆借鉴国际惯例,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我国的衍生金融会计管理服务。

二、现行会计理论缺陷及其突破

现行会计理论是以会计循环为基础的,其基本观念主要表现为会计循环各阶段,即确认、计量和报告中。而应用这些观念处理衍生工具时都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缺陷。正是传统会计循环的基本观念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时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使得现行会计理论产生了重大的突破,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会计确认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权责发生制观念下,会计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即一个项目能否被确认要看它是否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并被可靠的计量,同时又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而衍生金融工具对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难以达到。传统的会计要素确认基于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要有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流入。而衍生工具虽然也由投资者所控制,但其实质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而在于未来合约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交易,其收益和付出具有很强的或有性。正是合约履行的不确定性,使其无法满足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因此传统的确认观念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加以确认。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的真正交易不在合约签定日,而是未来的某时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就要摒弃传统的“过去发生”原则,将资产或负债的范围扩大,将收益的确认建立在未来可能实现的公允价值基础之上。

(二)会计计量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其客观性、可靠性及可核实性等而成为传统会计的基准计量模式,它为财富分配及落实受托管理责任提供依据。然而,按照历史成本的要求恰恰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只产生交易的权利和义务,而真正的交易只有到履约时才能确定,但在会计上却要求在合约签定时便加以计量,此时的成本在到期履约前将发生无法准确预测的变化,甚至有时根本无历史成本可言,因为拥有交易的权利却未必一定进行交易。所以,历史成本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无能为

力。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如外汇、证券、期货、股指等都是市价十分活跃的金融商品,其价格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合约价值的不断变动。如果仍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将历史成本维持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权利和义务履行并解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被终止确认,那么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无法通过会计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也就无法确切的掌握会计主体可能承担的权利或义务、风险或收益,而这些信息恰恰又是信息使用者所必须的。这必然促使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突破历史成本的限制,而代之以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会计报告观念的缺陷及突破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计量、核算等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会计报告至今未能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项目,从而也无法准确的予以揭示(之所以如此还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频繁,精确计价在操作上还十分困难)。然而当衍生金融工具的金额巨大,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产生重大影响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加以充分公允披露。这在目前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似乎还有障碍,而当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在报表的附注列示显然与相关信息要求不再适应。追本溯源,在于传统会计报表在以下两方面存在缺陷:一是按现有的资产负债的结构和项目分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只能作为表外项目进行披露,使其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长期形成的对表外项目的观念,即表外业务只是补充说明,这与越来越重要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地位不相称。如果大多数的衍生金融工具还要进行表外披露的话,就只能说明表外项目再不是原有意义上的“补充说明”,而是与报表本身构成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鉴于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要么改进现有财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取得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如资产不再按其流动性分类,而是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要么增加报表的数量,编制一些适应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报表,如“金融头寸表”等。

三、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意义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会计管理的研究也同样是刚刚开始,多数是在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这当然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在起步,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品种、数量小的现状分不开。但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以及从我国会计研究的角度看,在我国推动衍生工具的会计管理研究仍是十分迫切的、必要的。这是因为:(1)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的研究,可以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我们不能就此而否认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所以其发展将是不可避免的。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信息对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国家合理的调控金融市场,引导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积极避险、合理投资,而会计监管企业经济活动的职能也能较好的发挥。而目前传统的会计模式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难以胜任,所以探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就十分重要了。(2)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我国会计界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如前所述,原有的会计理论在衍生金融工具面前又常常显得不适用,从会计基础、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核算到会计报告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会计理论体系如何改革,从而适应经济发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需要,成为会计界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衍生金融工具这一国际性会计难题,我国会计界不应再“等、靠、要”外国经验,而应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为会计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规范和管理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

首先,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定位。会计对外信息报告的总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1)为谁提供信息(Who);(2)提供哪些信息(What);(3)怎样提供信息(How)。对于第一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提供对象不仅包括现实和潜在的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债权人,更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风险性,所以对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机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使用者。第二个问题,对外的财务报告中应该首先包括持仓头寸的基本情况,还应包括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根据前面的论述,这将决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外的财务报告中还应包括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来财务预测;交易保证金的缴纳及变更;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现值;持仓合约的浮动盈亏等等。对于问题三,则可以采取重新定义有关资产和负债,使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业务,或者专设衍生金融工具报表加以披露。

其次,强化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在严厉的风险约束下,投资者持有金融资产才有避险保值的压力和动力。风险管理的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成果的最大化,保证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有效运行。具体包括:(1)准确识别衍生工具所包含的风险类型。衍生金融工具所包含的风险同样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一般无法通过投资多样化消除,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变动而引起的个别工具的价格波动,它可以通过投资的多样化加以规避和消除。另外,根据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来源,还可详细地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上述风险彼此交织在一起,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工作显得更加复杂。(2)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模型。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风险评估体系测量企业所能承受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程度,并进而确立可能从事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范围,以及通过风险评估体系来测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及趋势。(3)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内部会计控制,是实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包括:不同部门或人员在交易过程中的权责划分;交易人员和中间人交易限额的设定;各种合约交易限额的设定;重要账目的核对程序和核对时间;交易凭单的编号及交易性质的确定;合约交割的操作程序及责任归属等。

再次,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加强会计管理离不开资本市场监管的日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迅速成长无疑孕育着无数创新的机会,像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以至股价指数等高级衍生金融工具,随着市场健全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而将会大有作为。而资本市场有效即信息有效,优质会计信息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导致理性的投资决策和优化的资源配置。证券市场监管就在于营造公平有效的信息环境,确保投资者在信息利用方面有所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使市场参与者日趋成熟,大大促进监管水平的提高。总之,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将极大地纠正信息不对称和防止机会主义,促使会计信息在保证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保证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 程瑞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彬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通货膨胀中国经济论文下一篇:施工企业技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