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硕士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安全硕士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论述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的含义、类型及特点,分析了该领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探讨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应策略,为课程实施提供更好的保障。

第一篇:信息安全硕士论文

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

[摘 要]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以下缺陷:综合素质不达标、培养目标制定存在偏差、培养方案实操存在较大缺陷,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就业与升学造成较大的阻碍。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培养具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发展,以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从课程教学、导师、学术环境、学术团队建设、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切实提高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培养定位;硕士研究生;安全工程;创新与实践

目前,中国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存在安全生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与社会安全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等一系列较为明显的问题。研究生教育向我国社会各个行业不断输送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它将有助于实现国家的主要战略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在校研究生将达到200万。截止到2015年,我国在学硕士研究生已有158.47万人。研究生规模迅猛增长,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综合素质不达标、培养目标制定存在偏差、培养方案实操存在较大缺陷,这些因素都对研究生就业与升学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从研究生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发展与市场需要,将研究与教学融合,通过联合企业、科研院所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安全工程专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适应国家核能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健康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发展的情况,并兼具一定的监督、管理、监测、评价、设计、研究等工作能力和素质,能在建筑、机电、化工、矿业、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等从事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科研与教学携手并进,提升研究创新能力

(一)课堂教学扩展

1.知识性系统讲授

一方面,传统的知识性讲授在研究生教育中依然为主流,但这样的课程内容与本科生教育存在重复,内容陈旧,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更高层次、更深入、更前沿的特点;对一些需要提高拓展的课程,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还应将学科前沿理论动态、专业领域热点及最新的成果也应纳入讲授的内容之中,以加强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增添科研与写作课程的内容,囊括文献收集、文献阅读、科研选题、论文撰写、投稿与发表等一系列方法与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日后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研究性教学讨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应受制于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而需要更多的更加深层次地互相讨论。可以在课堂上加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甚至跳出框架,对富有争议的内容或者确定的专业专题进行讨论。首先,应确定讨论的主题,教师对该主题进行陈述,包括其起源与发展,教师还需概括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与问题,然后由学生收集资料并整理,进行辩证性讨论,对主题的疑惑、难点寻求解答,并进行总结性发言,让学生将有益、有价值的观点提取出来。这种方式可以将理论的探究与思考融入课堂,使得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去收集资料、理解材料,这会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3.实践性课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研讨、实验、调查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学辅助的身份参与到教育中,我们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课程的实践性就是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用案例教学、模拟或实际的操作训练等教学方法,比如带学生亲临事故现场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或者以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分析,使学生具有参与实践的知识、能力。甚至可以将学位课程与相对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有效衔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科学地将各学科知识有效衔接起来。

(二)导师指导提升

首先,导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广泛深入地阅读大量与学科有关的书籍、论文、研究报告等,积累一些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术的认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学生的学术水平,为其之后的发展与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在指导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时,导师应鼓励其摒弃以前的思想限制和对之前研究思路的过度依靠,以多维度的视角和开放的学术态度了解、审视学科的前沿动态,并充分了解自身的学术结构的缺陷,进行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再次,应充分施展研究生的独特优势。从生理年龄来看,研究生目前正处于人生中创新能力最好的阶段,思维活跃、精力充足。导师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研究生的研究興趣和学业愿景,倾听、指导和支持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所迸发的灵感,允许和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此外,要提倡研究生的德育建设。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一直扮演着陪伴、引导的角色,导师在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养成,应及时关注学生的道德、心理动态,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

(三)学术氛围塑造

通过邀请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沙龙与学术讲座等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研究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和创新意识,主动发挥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科研创新、创造和获得更多的机会,并在具体的学术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学术知识与技能。

学校与各院系按照专业年级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举办研究生学术活动节。南华大学每年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报告竞赛、研究生楚岳节优秀论文竞赛、专题研究生暑期学校、创新论坛等活动,活动涉及核安全与科学工程、核安全与应急,为广大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提升其在该研究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学术团队建设

加强优秀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将导师的个人指导与团队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共同的研究目标,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科研兴趣为条件,组合团队以研究团队优势组合的方式,在引导过程中发挥团队指导、重点学科支持和多种培养方法结合的作用。同时,通过导师团队的建设,学科建设得到反馈,以形成导师团队、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相互促进的学术共同体和研究生联合指导共同体。

激发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行为的内生性。将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科研求知欲、探索欲、科学精神建设紧密结合,重视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团队学术交流中成员提出自己创新性的想法,以带动学术创新相对缺乏的学生,一同训练批判性思维,引导成员主动思考。增加团队学术交流的时间,普遍采用的每周例会的形式通常只有1~2小时,受时间的限制,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够深入,要形成成员全面参与、讨论的氛围不易。应该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以博士研究生带硕士研究生,形成协作、开拓、宽容的学术氛围。

三、 联合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实践应用能力

理工科研究生长期以来以实验室为中心、以论文为中心、以导师为中心,科研学习任务相对繁重,相对来说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应鼓励理工科研究生以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活动应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及多样性。目前科研实践的具体形式包括实验、实习、实践、调查、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专著和专利撰写等多种类型。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之间,应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重大课题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产学研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为广大研究生在生产一线动脑动手创造必要条件。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专业型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有6个月的时间是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学术型研究生也需要有至少3个月的实习时间。

(一)联合科研院所,协作发展

随着科教融合在大学之间的推行,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大多是学校—学院—系,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相互分隔,资源难以共享。这些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缺乏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来满足教育教学应用的相互结合;二是适合特定学科的多样化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三是不利于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可持续生成和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越来越意识到建立跨学科教育组织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科研院所方在前沿领域的优势,研究所也可精选专家、技术骨干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涵盖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所的研发前沿状况;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中,应该强调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与院所的实际相结合,解决应用研究、工业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生产和管理现场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立研究生教育和创新中心或研发中心,利用研究院所的先进设备和材料进行各种测试和检测,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创新阶段,推动课题的开展;在导师的指导方面,可以邀请科研院所的优秀专家参与指导,充分发挥双方的特长,明确双方导师的责任和协作关系。论文工作以校所双方共同承担的上级组织部门项目为基础。

(二)校企合作培养,双向帮扶

研究生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缩短其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尽早发挥其专业特长,尤其是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大学和企业共同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由学校学术导师指导理论知识,由企业实践导师指导具体技术研发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不仅能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还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并通过横向委托项目促进企业研发资金进入大学人才培养领域。学校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将过去实习中的讲座式、讲解式转换为实践操作,借助企业的生产车间或相关实验室,获得相应的资料与数据,构建自身研究与实际的桥梁,这能有效提升论文的实用价值。

但是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在参与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科与行业发展的国际动态与科研前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吸引人才、扩大科研队伍的目的,能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提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稳步发展,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可小觑。提高安全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既要传承旧有方案中的优点,也要开拓创新,多渠道、多层面真正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如今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共有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9名,学科拥有“核安全核应急技术”、“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工程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6个学科平台。安全工程专业现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湖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在2015年通過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的相关认证,这为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创造了一定的科研与实践条件。我们要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人才,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祖超, 张丽. 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1):60-67.

[2] 别敦荣, 易梦春, 李家新. “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83-90.

[3] 余虓. 略析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课堂教学讲授方式的主要区别[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1):62-65.

[4] 郭锐. 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 高教探索, 2013(5):113-117.

[5] 肖素光, 隆泗. 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15(2):11-12.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余修武 叶勇军 蒋复量 郑平卫 冯胜洋

第二篇: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摘 要 论述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的含义、类型及特点,分析了该领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探讨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应策略,为课程实施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专业硕士 课程资源 开发策略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教育是培养该方向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探讨、课程体系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等。①②③④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是该领域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者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为此,本文针对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本领域课程资源开发策略进行探讨。

1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即为实现该领域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该领域相关教材、教师、学生、培养单位、公众媒体以及相关环境在内的各种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按照课程资源的实施空间,可以分为内部课程资源、外部课程资源以及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内部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培养单位本身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外部课程资源是指培养单位以外的相关资源,包括主题公园、其他科研院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广播、电视、农业产业园等。其次,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两类。自然课程资源包括农业生产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各类要素,如气候、土壤、植被、天气等;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社會经济要素、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第三,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包括相关教材、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示范园区等;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培养单位学术氛围、教师气质、师生关系、社会环境等。此外,还可以按照管理等级分为国家级课程资源和地方级课程资源等。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内容的综合性。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和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多个方面,因此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该领域课程资源内容有明显的综合性。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正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综合性,因此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既可以来自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科学或信息技术领域;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现实资源,也可以是来自于网络的虚拟资源;既可以表现为概念、规律、原理等抽象的知识系统,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模型、景观、案例等形式。第三是应用的多质性。同一种课程资源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课程,例如某个农业信息系统案例,既可以作为农业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案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选取不同的重点进行利用。

2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意义

2.1 丰富课程内容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化,也包含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环节的信息化,涉及到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如网络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等。将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作为教学案例纳入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相关课程,可以极大丰富该领域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2.2 转变学习方式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类型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使用该领域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实际案例,让他们通过观察、访问等亲身体验方式,形成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

2.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更方面素养的提高。首先,通过将相关科研项目和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可以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相关原理和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分析农业信息化领域丰富实践案例,进而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最后,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2.4 促进教师的成长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最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确定最优的教学策略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估。在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阅读和理解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比较和分析,这些学习过程必然会使教师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促进教师的成长。

3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3.1 精心整合已有的专业教材

作为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在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相关课程的核心课程资源。目前已经有很多本领域相关的专业教材出版,有的教材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且风格各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精心整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对现有教材的整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教材内容,注意理论与实际、原理与方法、技术与案例的结合。其次是呈现方式的整合,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呈现方式,通过不同的教学媒体实施,如PPT、视频、多媒体等。第三是教学方式的整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级专业人才,也需要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发设计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取参观、调研、实习、模拟开发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2 充分利用本单位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也有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科研项目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有益的内容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更好地完成本领域课程目标与相应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本单位专业实验室中实验仪器、专业软件的功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机软件学习,使学生对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掘本单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教学功能,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提高其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3.3 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

外部课程资源是内部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应当重视外部课程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形成培养单位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资源共享的开放式课程体系,更好满足本领域课程实施的需要。外部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如与农业相关的各政府部门、展览馆、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其他科研院所、区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环境、广播、电视、农业产业园等,都可以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外部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外部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努力寻求各方面的支持,积极发展和利用外部课程资源,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调查、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此外,也可以邀请相关单位的专家与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以报告、座谈等方式进行。

3.4 科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轻而易举,而且使得各学科课程的实施产生重大变革。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网络课程资源具有分布广泛、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特征,是该领域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该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杂志、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教育教学论坛、博客、科研和教研活动信息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对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学生更好把握相关方法和技术应用的动向和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互动性强的特点,建立网络学习新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学生可以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对丰富该领域课程内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大力开发该领域课程资源。

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是精心组织已有的专业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基础;其次是充分利用本单位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第三是合理开发外部课程资源,增强课程资源的实践内容;最后是科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注释

① 陈爱斌,刘艳.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探析.电子世界,2011(12):88-89.

② 唐仁华,胡承孝,汪华.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原则与途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44-47.

③ 周竹,曾松伟,方益明等.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高教学刊,2016(2):53-54.

④ 王海燕,王媛,王涵等.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研究.计算机教育,2015(7):55-58.

作者:杜晓初 史青

第三篇: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浙江农林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是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论文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引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跟踪科技前沿,完善考核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后续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管理与应用;农业信息化;教学改革;专业硕士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各种智能工具,为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环节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实现农业产、供、销等的科学化和智能化的过程[1],它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2005年中央首次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纳入当年的1号文件并在2006年、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2008年中央将“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纳入当年的1号文件并在2009年、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进农村信息化;2012年中央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写入1号文件;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等;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2015年中央1号文件则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调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从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2]。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亟需大量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而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农业信息管理和利用》是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硕士(原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直接影响着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我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农业信息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本教学团队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提出了一些后续的改革措施。

一、已实施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定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后者侧重于对学术理论的探究、知识生产潜能的挖掘,而前者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岗位适应性的提升[3]。由于我校农业信息化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时间不长,确定该门课程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本教学团队依据现有的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优势和已有的资源条件,确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该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包括农业信息技术概述、农业数据库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模型、农业遥感监测、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精确农业技术等。由于课时有限,这部分内容仅简单的讲述原理及应用;第二部分为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包括机器视觉、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等传感器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第三部分为典型的案例教学,该部分内容旨在锻炼和考查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林业等相关产业的能力。教材选用李军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参考书包括曹卫星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学》、邹小波教授等编著的《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我校農业信息化硕士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有机组合。对于所涉及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展,采用多媒体教学,它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的了解课程中涉及到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展,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教师免除上课板书的劳累[4]。考虑到学生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性大,对于所涉及公式的推导,则采用传统板书讲授。这些教学手段的结合,易于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得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富启发性和真实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引入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视野不开阔、知识结构不新等问题,引入讨论式教学。布置学生阅读与农、林业信息技术或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高水平文献、查阅最新的信息技术在农、林业应用的进展,或是结合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些简易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一定时间查阅论文、收集资料、设计系统和制作PPT后,由每位研究生轮流在课堂进行汇报并开展讨论,其他同学和老师则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可以锻炼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其视野并且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将现代农、林业中信息技术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跟踪现代农、林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成果,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根据肉类新鲜度的变化特点,讲解采用电阻抗技术、电子鼻技术、光谱技术等进行肉类货架期预测的原理;以茶叶品质的无损检测为例,讲授分别采用普通机器视觉技术、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以及多技术融合进行农产品品质检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植物叶片为对象,讲解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植物水分、氮素等胁迫下的研究应用进展。通过这些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农、林業中的应用,拓展其思维。

(五)制订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避免学生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对应,我们调整了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方法,课程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课程PPT展示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三个部分。与课程改革之前相比,考核方式的变化有: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从改革之前的80%降低到50%。考试内容则增加了分析题型、应用题型等,以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依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平时成绩的组成及权重设定为考勤成绩10%+作业10%,改变了以往仅以考勤作为平时成绩评价的方式。增设了课程PPT展示环节,并将其权重设定为30%。此外,我们还设立奖励分,将学生积极提问并回答问题纳入总评成绩。考核方式的转变加大了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深度,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学习,改变了以往“考前突击、考后就忘”的现象。

二、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增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能力是农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所必须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课堂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充分发挥团队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的科研资源,以学校及学院自身的仪器平台为基础,进行“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我院拥有浙江省林业智能监测与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智慧农、林业研究中心和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可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可合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和使用相关实验设备、软件,并增设课程实验学时,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教学服务。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教学活动一般以有关职业实践为基础。而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或研究生课程的青年教师多数从事理论研究,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合作,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不能有效提升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因此,需提升相关教师的实践工程素养,一些有用的措施如下:第一,建设一支专任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聘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农科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该门课程的兼职教师,让他们结合行业的动态以及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将最新的行业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经验;第二,建议相关授课教师积极投身农林类相关企业学习交流,多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管理及具体应用,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历,进而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桂珍,邓文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1):71-74.

[2]余建桥,梁颖.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162-165.

[3]杨光,曹张军,杨雪霞,等.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6):528-529.

[4]周竹,曾松伟,方益明,等.农林院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3):85-87+96.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研究生优秀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周竹(1984-),男,湖北汉川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作者:周竹 曾松伟 方益明 周厚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安全施工论文下一篇:机电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