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1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简称《中化参》)3种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载文和作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从中归纳我国中等化学教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3种期刊在载文和作者等方面的各自特点。

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将诞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如果不能够运用互联网与外界快速取得联系,就不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不可能在信息技术时代与时俱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粤北山区作为广东省落后地区,缺乏优越的硬件设施,下面,笔者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几点看法。

【关键词】粤北山区;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整合;思考;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势必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新方法,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就成为了变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作为教育者,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这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是作为教师教学需要,也是作为学生学习需要,更是高效课堂需要。粤北山区作为广东经济落后地区,教学设施严重欠缺,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整合成为了关键问题,也是我们探究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在粤北山区学校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整合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粤北山区学校采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实际化

化学是一门与现实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化学学习需要联系实际工业生产过程,而在粤北山区落后地区,缺乏实际过程观摩见习,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理解某些化工生产的工艺流程,如工业生产H2SO4、HNO3、合成NH3、石油分馏、制乙烯等,同时根据化工厂生产实际,模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反应现象。还通过多媒体播放化工实际生产视频,使学生更能够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直观化

有机化学作为广东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之一,但是粤北山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一些必要的实验设施,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观察能力与珠三角学生差距较大,而我们要学好有机化学,有些知识点必然会牵涉到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历程,而化学反应历程又不是通过化学教材书本就能够完全找我,需要学生去认识和理解,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在粤北山区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模拟有机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拆分和重新组合原理,以及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分析观察和总结归纳能力。如果要讲解乙烯的“加成反应”课件就是运用动画来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加成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加成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和原子加成位置,学生对加成反应一学就通,而且练习效果显著提高。

(3)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宏观化

广东省化学教材书采用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虽然不是作为高考考试重点内容,但也会出现一部分试题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息息相关,因此,《物质结构与性质》也是不能够忽略的教学内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原子、分子或者离子的微观问题,而我们要学好此内容,就需要将问题宏观化,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譬如说物质结构中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内容,如果我们采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语言和粉笔来或者模型传授知识,这样既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特征,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性质规律,这样的效果也不是我们学习化学最终目的。而采用信息技术中声音、动画、图形以及規律总结,就可以很好将《物质结构与性质》晶体类型问题和规律总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完美。例如,笔者在讲解NaCl离子晶体类型时,采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观看NaCl三维分子模型,通过对比CO2分子晶体,然后总结归纳得出规律,这样学生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总结归纳能力都显著提高。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信息技术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中使微观问题宏观化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

(4)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巨大化

笔者在粤北山区学校从事化学教育十四年以来,广东化学高考方案每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变化,而且考试习题和方式或多或少的变化,那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时代优势,让教与学过程中信息量更大而且省时又省力,这就体现出传统教学与信息时代教学区别,让传统教学在信息时代教学有所无法比拟的。譬如说,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阶段,即化学知识分块复习阶段,而粤北山区相对珠三角地区信息闭塞,笔者既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不但需要总结归纳所学知识,而且还要进行大规模题海战术,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肯定对化学知识点讲解不全面而且费时费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备课时制作好课件,这样就可以在化学教学时提供大量知识点,以及易错、易混淆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外面世界的新知识、新习题类型以及考试方法,关键是可以加大学生联系训练程度,也可以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减“负”,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5)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直观化

二十一世纪人类注重环境和健康问题,而高中有许多实验对人体有毒,而且严重污染环境。譬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等,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实验再现,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细致准确观察化学变化过程,还可以保护环境以及师生健康。

(6)信息技术促进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上真实化

在高中化学模块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难度系数较大、成功率较低、实验现象不明显、反应较慢、危险性较大的实验。譬如,制备乙烯、蛋白质颜色反应、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原电池及电解池反应原理等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视频播放,不但立体真实感强,实实在在的让实验再现,还可以减少教师重复讲解和描述,扩展学生知识面,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问题

(1)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教学,只重视信息技术的开放和利于,忽视信息技术与粤北山区学校实际的化学课堂有机结合探索,一概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

(2)化学教师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师非化学专业教师,尤其是在粤北山区学校师资力量欠缺的现实情况下,化学教师不一定完全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化学专业知识,因此,如何使化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相互配合与相互整合就成为了解决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优之一点,就是能够模拟任何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几乎所有化学实验的都可以用信息技术模拟,这并夸大其词信息技术,而且也能够全方位的模拟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原理。鉴于粤北山区师资力量缺乏,无论是从教师层面还是学校层面考虑,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用于化学实验,正因为如此,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就绝不会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使学生失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策

(1)化学课堂重视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评价高中化学课堂不能够仅仅看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是否高超作为依据,关键是看化学课堂上有没有体现出现代教育理念。

(2)化学课堂重视以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为根本。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對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程度要重视,科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不能够强调一定要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是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现代教育技术,还要考虑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样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让高中化学课堂达到更好的效果。

(3)化学课堂重视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在粤北山区学校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目的不使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是教学辅助工具,而是把它当作是化学课堂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多样化,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粤北山区作为广东经济落后地区,师资力量欠缺的条件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与手段,而且更重要的要创造出适合粤北山区学校现有条件下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作者:向付建

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 篇2:

2006年3种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载文和作者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简称《中化参》)3种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载文和作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从中归纳我国中等化学教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3种期刊在载文和作者等方面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 化学教育 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载文情况 作者情况 统计分析 比较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是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的权威刊物,它们自创刊以来,已经在我国中等化学教育界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和广泛的影响,所刊登的论文有着较高的权威性。本文以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查阅原始年度总目录与原始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计量学角度,重点对载文的数量、文献引用、作者构成等各种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从一个侧面探索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3种刊物自身生长的一些特点,旨在帮助广大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通过3种刊物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了解学科领域内的改革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获取学科的新成就和新发展;准确领会化学教学的新理论和新观念,深入开展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 统计对象和对比指标

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均出版12期,共载文977篇,其中,《化学教育》载文315篇,占总数的32.2%,平均每期26.3篇;《化学教学》载文359篇,占总数的36.7%,平均每期29.9篇;《中化参》载文303篇,占总数的31.0%,平均每期25.3篇。整体来看,3种期刊在2006年发文量基本相当,《化学教学》略偏高。本文对所刊载的977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分项目比较,属于会议纪要、试卷、书讯、悼念铭文等内容不在统计之列。本文的统计对象和对比指标分载文和作者2个方面。其中,载文统计指标包括栏目设置及载文量、摘要、关键词和引用文献等;作者统计指标包括作者的区域分布、合作情况以及高产作者等。

2 载文统计分析

2.1 栏目设置及载文量

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设置的主要栏目的数量及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共计设栏目约68个。《化学教育》17个,占栏目数的25.0%,平均每个栏目载文18.5篇;《化学教学》20个,占栏目数的29.4%,平均每个栏目载文18.0篇;《中化参》31个,占栏目数的45.6%,平均每个栏目载文9.77篇,约为上两者的一半,这与该期刊设置栏目多而载文量偏少有关。现把2006年3种期刊年载文量居前6位的栏目载文数量作一统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2006年《化学教育》载文主要集中在“教学研究”、“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两栏目,这说明《化学教育》以报道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重点、紧密联系教学实际;遵循化学学科特点,着重报道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的最新成果;及时报道新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化学教学》载文主要集中在“实验与创新思维”、“教师论坛”两栏目,这说明《化学教学》强调实验是学科的基础,并关注正在进行的教材不断翻新、教学手段不断多样化的新课改景象,且介绍和交流化学教师专业教育方面的新鲜内容和实施经验。而《中化参》的文章重点放在“教学论坛”上,余下5栏目载文量较均匀,这表明《中化参》着重反映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展,强调教育教学实践的探讨。

2.2 摘要

载文附有摘要可能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对该文章内容的了解和查阅。特别是附上英文摘要便于期刊文献的国际交流和二、三次文献的编制。经查证,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所提供的摘要多少不一,具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得知, 2006年《化学教育》附有摘要的文章数及其占文章总数明显偏高;《化学教学》只提供中文摘要,没有提供英文摘要;而《中化参》中、英摘要都没有提供。这可能与各自办刊的的特色,刊物的文化功能,强调的学科品位等不同有关。

2.3 关键词

一篇文章提供关键词会给文献的检索和查找带来更加快捷的服务。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所提供的关键词也参差不齐,具体情况见表3。

从表3可看出, 2006年《中化参》没有提供关键词;《化学教育》在315篇总载文中有223篇给出了关键词,占76.9%。这些载文共提供795个关键词,平均每篇2.52个,整体的标引深度符合要求。《化学教学》在359篇总载文中只有154篇给出了关键词,占42.9%,这些载文共提供516个关键词,平均每篇1.44个。总的来看,3种期刊中《化学教育》在提供关键词方面力度大,整体的标引深度较高。

2.4 引用文献

2.4.1 引文数量

引文是科研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引文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的能力,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载文的质量和所含的信息量。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977篇载文中共引文2474篇(含89个网站),平均每篇引文2.53篇,网站0.09个。其中,《化学教育》引文1188篇(含56个网站),平均每篇引文3.77篇,网站0.18个,两者均远高于平均值;《化学教学》引文724篇(含24个网站),平均每篇引文2.02篇,网站0.07个,两者均略低于平均值;《中化参》引文562篇频次(含9个网站),平均每篇载文引文1.85篇,网站0.03个,两者更偏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化学教育》的作者群参阅的文献量较大,特别是网络文献已明显走入文章作者的视野,且有价值的科学信息量越来越大。同时这些作者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具有高度的甄别能力,具有借鉴和继承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优良传统。

2.4.2 引文语种

引文语种反应载文作者吸收不同的语言文献的能力。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中、英2个语种,共引文2375次,其中,中文引文高达2111次,占总引文88.9%,而英文引文只有264次,占总引文11.1%,具体引用情况见表4 。

从表4得知,2006年3家期刊作者撰稿时主要参考的还是中文文献,而英文文献的引用量远不及中文,但经查证,也创历史新高。尤其《化学教育》的作者更能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时拓宽引文语种的面,更能注重吸收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所载文章视野更开阔更便于国际交流。

2.4.3 自引、他引和互引

自引是指刊载在某一杂志上的论文,引用同一杂志以前发表的论文的现象;他引是指刊载在某一杂志上的论文,引用其他杂志以前发表的论文的现象;互引在本文中是指刊载在3种杂志中的一种杂志上的论文,引用其余两杂志以前发表的论文的现象。自引反映了作者研究的连续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性。他引则反映作者查阅和参考其他文献量的广阔性,以及从中提取相关信息量的能力,同时,从侧面也体现了作者文稿的科学价值性,而互引则能体现3家刊物对彼此刊载文章的关注以及互相查阅和参考对方文献的力度和深度。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自引文献共185篇,占总2474篇引文(包括网站,下同)7.48%,他引文献共2289篇,占总引文92.5%,互引文献共180篇,占总引文7.28%,具体情况如下:《化学教育》自引83篇,占本刊当年总引文6.99%,自引率不算太高,这说明《化学教育》作者研究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提高。他引率则达93.0%,说明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确繁荣,说明本期刊更易于吸收和采纳其他期刊新思想、新观点。据统计,2006年《化学教育》引用《化学教学》文献共23篇,占本刊当年总引文量1.94%,引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共26篇,占总引文量2.19%,引用2者文献情况基本相当,说明《化学教育》的作者注重汲取上述2种期刊的营养,但看重的还是《化学教育》期刊本身。2006年《化学教学》自引74篇,占本刊当年总引文量10.2%,自引率相对较高,他引率达89.8%。这说明《化学教学》的作者对本刊文章的研究已具有一定连续性和深入性。2006年《化学教学》引用《化学教育》文献跃升40篇,占本年度总引文量5.52%,引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也达21篇,占总引文量2.90%,引用2者文献情况略有差别。2006《中化参》自引的文章数量为28篇,占本年度562篇4.98%,自引率相对较小。2006《中化参》引用《化学教育》文献共38篇,占总引文量比6.76%,引用《化学教学》共32篇,占总引文量5.70%。通过对比发现,2006年《化学教育》载文被其他2种期刊引用的频率较高,说明其在化学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较大。

3 作者情况统计

3.1 作者地区分布

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载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各类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其中主要作者是普通中学和师范院校教师。且作者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现把各省市2006年在3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统计比较如下,见表5。

由表5明显看出,江苏、上海、北京、陕西、浙江等5个地区成为3种期刊发文的核心地区,特别是江苏发文量均高达50篇以上,高居榜首。其中,北京、上海、陕西3地区又恰好是所分析的3种期刊所在地,可见一种期刊对一个地区的研究是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学研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化参》对陕西的影响功不可没,因为北京、上海、江苏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而陕西却能跻身四强,应与期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但我们也发现研究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查证,内蒙古、辽宁和新疆3地区2006年没有在《化学教育》发文,海南、黑龙江和天津3地区2006年没有在《化学教学》发文,而云南、西藏没有在《中化参》发文,可见这些地区相关研究较落后,从一定角度说,不利于高科技成果的渗透以及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提醒3家期刊有责任深入偏远及贫瘠的地区,让高科技走到每一个人身边,以促进全国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另外,经查证,2006年3种期刊共1837位作者中无一位来自国外,无一位来自港澳台。这说明3家期刊与国外和港澳台的交流较少,应当加强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作者发表更多的优秀论文,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本土区域学科研究水平。

3.2 作者合作情况

一篇论文有适量的作者数,可以在知识结构等方面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群体智力,提高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水平。具统计,2006年《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化参》3种期刊977篇共由1837人次完成,其中,《化学教育》达666人次,占总人次36.3%,每篇载文作者平均2.11人,实际每篇载文作者人数分别为1人~7人。《化学教学》达602人次,占总人次32.8%,每篇载文作者平均1.68人,实际每篇载文的作者人数分别为1人~6人。《中化参》303篇载文共由569位作者完成,占总人次31.0%,每篇载文平均作者1.88人,实际每篇载文作者人数分别为1人~7人。对比可知,《化学教育》的大部分作者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同时注重多人间的合作呈上升趋势,这无疑对促进《化学教育》的共同研究和发展是有益的。统计得出,2006年3种期刊各类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教师发文共计1053篇,其中,《化学教育》大学教师发391篇,占37.1%,中学教师发662篇,占62.9%,具体情况见表6。

从表6可知,2006年3种期刊普通中学教师发文量遥遥领先,以《中化参》最多,这充分说明3家刊物已实现大众化,已成为中等教育阶段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亲密朋友、得力助手,为中等教育指点迷津,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其次,大专院校教师在3家刊物发文也居高不下,以《化学教育》最多。3家刊物发文偏少的均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教研部门人员,相信,多渠道地采集各地相关教研人员学科背景材料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2006年3种期刊《化学教学》、《中化参》独撰作者占半数以上,以《中化参》最多,而《化学教育》独撰作者为最少。而就多位作者合作来看,《化学教育》合作程度最高。从文献分析来看,一线的中学教师的合作远没有高等院校学者的合作显得旺盛。另外,一线教师与高等院校学者、教科所研究员、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论文合作研究已呈现逐渐发展之势,但还急需强化,因为加强对话和交流,对作者自身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的提升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能为载文质量注入新鲜血液。

3.3 高产作者情况

高产作者是指那些在学术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且在期刊中发表论文量较大的学科带头人。2006年3种期刊中有不少作者发表了2篇以上的论文,据统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3种期刊载文中发2篇以上的就有69位之多,其中,《化学教育》29位,《化学教学》31位,《中化参》9位,正是这些不知疲倦的高产作者一直在关注和关爱着他们所钟爱的刊物,从而才保持了对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经统计发现,2006年只有一位作者同时在这3家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即广东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雷范军4篇,《化学教育》2篇:教科书中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初探(第8期);新课程教学中强化训练化学模型方法初探(第4期);《化学教学》1篇:新课程理念下数据型图表的利用(第4期);《中化参》1篇:论高中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第9期)。

参 考 文 献

[1] 化学教育,2006,27(1~12)

[2] 化学教学,2006,(1~12)

[3]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2)

[4] 赵宇.化学教育,2007,28(11):62-64

[5]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作者:赵 宇

经济落后地区化学教育论文 篇3:

三种中等化学教育类期刊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摘要 以《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3种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论文进行统计。从计量学角度出发,对论文的数量、内容、作者单位、作者所在区域以及作者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我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化学教育 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信息技术 整合 统计与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这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理念的实现有赖于教育技术的创新,以多媒体CAI、网络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从辅助教学的地位提高到“当代教育的制高点”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的重要地位[1]。

《化学教育》[2]、《化学教学》[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4](简称《中化参》)3种期刊是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的权威刊物,在化学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所载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论文代表着我国化学教育界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及进展。本文以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查阅原始年度总目录与原始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这3种期刊1997年至2006年发表有关信息技术与应用的论文进行统计,从计量学角度,重点对发文量和作者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反映出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论文产出的分布,试图从中分析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水平、发展趋势及不足,为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施以及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视角方面的参考。

1 论文的统计分析

1.1 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发表研究论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5]。表1列出了3种期刊从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从表1可知:

(1)3种期刊从1997年至2006年的10年间共有360期,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论文有317篇,年均105.7篇。其中《化学教学》有130篇,占论文总数的 41.0%;《化学教育》有113篇,占论文总数的35.7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有74 篇,占论文总数的 23.3 %。

(2)从总体上看,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明确提出,大大促进了化学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步伐。论文的生产趋势可分为 两个阶段; 2000 年以前呈平稳上升趋势,中间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不大,共有论文57 篇,占 18.0 %;2000年以后,则增长速度较快并逐渐趋于成熟,发文量年均 31.4篇。由此表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势头旺盛。

1.2 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论文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现将论文按内容分为6类:电子教案或设计、课件的制作、软件的介绍及应用、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网络资源及课程的开发、调查与分析。论文内容的分类统计分析如表2。

表2表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形式多样。其中与化学课程的整合论文合计为122 篇,占论文总数的38.5 %,居第一位。这说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原创成果。其次是软件应用论文数为100篇,占总数的 31.5%,这些论文着重介绍各种软件的应用,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网络资源及课程开发方面的论文数为37篇,占总数的11.7%,其中1997~2000年的4年间只有4篇论文,而2001年有7篇,2002年有10篇,2001~2006年年均约8篇。说明随着课改的进行,网络资源及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的优势在于跨时空的教学资源共享,降低了教育的成本,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空间里都可以学习到他所需的知识。调查与分析论文数仅为2篇,占总数的 0.6 %,篇数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是调查与分析属于实证研究,以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既要做定量研究又要做定性分析,研究难度较大,而且实证发文周期较长。

2 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1 论文作者系统分析(见表3)

由表3可见,来自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学的论文作者最多,分别占总数的 49.8 %和41.5 %,其他单位占的比例较少。一方面说明高校师生和中学一线教师是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与高校的理论研究和中学实践研究密不可分。教育家、学科专家们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理念和新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实施,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发展。

2.2 作者所在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对作者所在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覆盖面,从而可以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见表4)

表4表明,全国有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3种期刊上发表了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论文,作者覆盖我国区域的77.4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已经积极参与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其中江苏、广东、浙江、北京和上海省市共发论文174篇,占论文总数的54.9%,成为论文发表的核心地区。这说明这些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说明这些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多。但也看出,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相对滞后,有些地区如西藏、宁夏、山西、内蒙古、贵州等10年来没有一篇论文。

2.3 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从1997~2006年,3种期刊发表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论文合计为317 篇,作者总数人次为508 人。单独1人撰写的论文数为194 篇,占61.2 %;2人及2人以上合作的论文共计123 篇,合作率38.8 %,合作度为1.6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9 篇是高校师生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的,有5篇是地市教研员和中学教师合作完成的,这说明高校、教研部门和中学教师的共同研究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的新锐力量。但这几种合作形式所占的比例较低,今后仍需大力倡导中学教师与教研员,特别是与高校专家合作进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 综合评价与建议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和《中化参》自创刊以来,已经在我国中等化学教育界形成了良好的信誉和较大的影响,所刊登的论文有较高的权威性。从这3种期刊发表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是逐年增多趋势来看,说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虽然我们只是对化学教育教学类的3种期刊进行了统计,但所获得的信息对教育实践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校师生发表的论文中,一些文章作者不是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他们的工作更倾向于发表文章的数量而非质量,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二是中学化学教师研究的范围小,并且内容相似,案例多数相同。主要局限于多媒体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反思等方面的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模式的研究却很少。这说明我们一线化学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应当加强中学化学教师与高等院校教育家和学科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一线化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2)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程结构,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论文的数量、内容和质量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通过对大量论文资料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多停留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同时,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3)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偏少。港澳台地区10年来在这3种期刊上没有发过一篇文章,国外只有日本发过1篇。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交流,多介绍发达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论文,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4)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目前,在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技术的软件、硬件,条件较好、师资培训力量较强的学校已得到普遍应用,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课例。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变“人灌”为“机灌”;二是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四是用计算机模拟代替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因此,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不要只注重外在形式,应注重实效,遵循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5)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上有较强的实力,人才密集,有影响的科技成果众多,如江苏60篇、广东45篇、浙江27篇、北京23篇和上海19篇,共占了论文总数的 54.6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科研成果较少,如云南1篇,西藏、宁夏、贵州等省至今没有论文发表。

在目前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开发西部战略的背景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东强西弱的现实,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出台措施,在开发西部经济的同时,加大教育和科技的经费投入,加强本地区教师教育及课程培训,以此促进全国各地区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 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1

[2] 化学教育,1997—2006

[3] 化学教学,1997—2006

[4]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2006

[5] 白崇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5,9(3):56-59

作者:裴传友 熊言林 王成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分析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设计单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