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2022-05-0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抵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倾销指控的次数越来愈多,强度也逐渐增大,被倾销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1: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中国作为多目的地的国际营销战略

吴必虎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在2015年前后成为全球最大目的地国家。这个预测主要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化结构以及幅员广大和文化多样化的基础,它与我们自身的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似乎没有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主动的目的地营销,中国也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国家。

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就不再需要全球的国家营销战略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实际上一直缺少系统的国家营销战略。较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品牌和产品建设方面,社会和业界比较明显感受到的就是不同年份提出不同的发展主题,国家旅游局《2006—2010全国对外宣传工作规划》中分别提出2008中国奥运旅游年、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等主题。这些主题年分别对不同方向的旅游产品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中国作为一个目的地国家,仍未提出系统的规划方案,对不同的客源地国家,也未提出不同的旅游品牌定位和营销行动计划。

在这样一篇短论之中,很难提出一整套国家目的地营销战略。这里只是作为多种目的地营销方案之一,提出个人不成熟的建议,就是针对中国国土面积广袤、自然文化景观多样、商务会展旅游迅增、客源市场遍布近中远各程的情况,建议将中国整体目的地形象加以分拆,树立多个目的地品牌,实现多目标市场分销,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推广的旅游产品集中在黄金线路上,即北京一西安一桂林一上海(香港),外国人只兜这一圈,但实际上中国很大,各个地方都有可以让外国人停留一星期的资源,而现在每个省的旅游产品开发还不够,其实中国每个省都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都可以单独开发为一个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省和省之间的旅游都应视为国际旅游,因为省和省之间的距离和文化差异,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距离和文化差异比较,没有什么两样。

可以预见未来15年,中国国际旅游产品谱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3个系列。欧洲多数国家的国际游客来自欧洲内部近距离市场,其中,法国外国游客组成上,欧洲游客占75%。半径在2000公里之内;欧洲各国国土面积、人口基数多数相当于中国的省份,国与国之间的旅游距离及成本近似于中国的省际旅游。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飞跃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七八个国家,距离3200公里,从法国巴黎到东欧的乌克兰,飞跃卢森堡、德国、捷克、波兰、乌克兰等四五个国家,距离2000公里。而中国的国际客源市场距离远远大于欧洲各国。中国与东北亚的距离近似于欧洲(北京一东京2129公里),距东南亚的距离是欧洲的2倍(北京一新加坡4506公里);欧洲为4倍(北京一巴黎8205公里);北美市场更大达5倍(北京一洛杉矶10034公里)。中国的省际旅游距离常常超过欧洲的国际旅游距离。从哈尔滨到三亚,飞行距离3430公里,超过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3200公里;从深圳到乌鲁木齐,飞行距离3380公里,超过法国巴黎到东欧的乌克兰的2000公里。欧洲的核心目的地国家首都之间,巴黎、马德里、伦敦、柏林、罗马,飞行距离在300—1300公里之间,而中国的核心目的地城市之间,飞行距离常常在1000-2000公里之间,大于欧洲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国家旅游局和中外旅行商应将中国的省际旅游视为欧洲的国际旅游,中国对其他国家应该采取分区域目的地营销的策略。不能再像20年前那样,仅将中国作为单一目的地,向西方市场推荐黄金路线(北京、西安、桂林、上海(广州),也不能仅仅向国际市场销售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在需求预测的方面,也不再把中国仅仅作为单一统计对象。

从地理空间上,分区域营销可以分为华北(历史文化产品)、东北(生态旅游)、华东(商务会展旅游)、华南(商务会展旅游)、西南(生态、度假)、西北(文化、生态)等6个大区。如果从主题上进行分销,则可从节事会展(北京奥运旅游、上海世博会旅游,广州亚运会与广交会);遗产旅游(长城、大熊猫、张家界、九寨沟、丽江);风景休闲旅游(杭州、桂林);中原中国文化(孔子、古都‘、兵马俑);乡村度假(四川、云南、江南古镇);青藏高原与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滨海度假产品(大连、青岛、厦门、三亚);丝绸之路(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产品)等进行国际营销。

旅游目的地的政府营销及其科学评估

耿庆汇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区域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及加剧,旅游目的地营销日益成为增强目的地竞争力、促进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同一般市场营销活动一样,“谁来营销”,即目的地营销组织问题,是目的地营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效的目的地营销组织为目的地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然而,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目的地旅游产品由公共部门(目的地政府)及私营部门(旅游企业)共同提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由此决定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对目的地营销负有重要责任。

政府旅游营销的意义在于塑造旅游地形象和解决旅游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其实质是一种生产公共产品的行为。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政府进行公益性旅游营销符合市场失灵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特殊生产规律,而公共产品生产是当代政府和当代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以国家级旅游目的地为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旅游营销。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对80个国家旅游预算调研发现:中央政府参与提供旅游促销预算的有68个国家,占总数的97%,其中,中央政府100%提供旅游促销预算的共42个国家,占60%;中央政府提供50%-99%旅游促销预算的共20个国家,占28%。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资金也大都直接来源于财政拨款,其他形式的筹资渠道使用较少,且内容单调(多为旅游业税费,也可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大多是政府主导下的营销活动,政府旅游营销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重要和突出。比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损害了四川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形象。影响到公众对四川旅游的环境感知和旅游安全预期,使公众形成旅游目的地“不安全”的心理图谱,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风险决策结果,使很多旅游者取消或改变他们的旅游计划,导致四川游客量陡降,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在此背景下,政府目的地营销是重塑目的地形象、恢复四川旅游业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政府作为权威、公正的代言人,在四川目的地形象受损、旅游者消费信心下降的危机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旅游营销不成熟性也较为明显,尤其是营销效果的科学评估十分薄弱。

业界实践与学术探讨也由此开展得如火如荼。尽管有学者(王兴斌,2008)提出了调整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统计框架的建议,但鉴于目前海峡两岸在货币和旅游统计口径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差异以及客观存在的出入境手续等,现阶段将台湾同胞进入大陆地区旅游列为入境旅游统计框架中仍显必要和现实。此外,2008年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占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总量的33.5%(国家旅游局网站,2009),在全国入境旅游人数普遍下滑的情况下,由于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显著增长,福建入境旅游才得以继续保持增长,因而台湾市场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举足轻重。鉴于以上分析,下文将简要论述两岸直航新形势下福建省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几点新的营销思路。

一、福建省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陆承担两岸客运包机的航点城市,由原来的北京、上海(浦东)、广州等5个城市增至现在的21个城市,增加了重庆、桂林、武汉、长沙、昆明、西安、郑州等中西部城市,因而将有更多的台湾入境游客通过包机直接进入重庆、广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城市旅游,这对福建(如厦门)、广东(如珠海、深圳等)和港澳地区等中转地的过境旅游市场无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福建省目前针对台湾入境市场的旅游产品,仍然以传统的“寻根谒祖”、“探亲访友”、“宗教朝拜”等为主,新兴的旅游产品在供给与营销方面仍显不足,而实际上台湾客源市场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因而福建省在台湾入境客源市场方面面临着来自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可进入性迅猛提升、且旅游接待设施日趋完善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挑战。

二、福建省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几点新的营销思路

1 新目标市场与新旅游产品。据台湾业界的调查,两岸直航后,赴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将增加至少7成,不同年龄层次的出游群体的数量均会增加,但以青年群体为主。为此,福建省在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时,需要在闽台“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深)优势的基础上,突破现有传统旅游形式,在深入细化的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台湾入境旅游市场中的中青年群体、女性群体等新的目标市场,大力营销和推广新兴旅游产品,如温泉旅游产品、邮轮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等;并策划、营销一系列的主题化旅游线路,如“海誓山盟蜜月游”(以武夷山、厦门为主)、“孝道游”(以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金三角为主)、“修学游”(以福建省内主要高等院校为主)等。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提出借助厦门市拥有现代邮轮码头设施并已开通至香港的海上邮轮航线的优势,同意开通厦门至台湾的海上邮轮航线,打造海峡旅游新产品,应是一个确实可行的双赢的好建议。

2 新的营销战略。(1)事件营销战略。目前福建省内举办的对台旅游营销事件(活动)中,对台湾游客有吸引力、台湾游客参与度高的事件并不多,大多是政府部门牵头举办、两岸旅游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推广活动,活动本身对台湾游客的吸引力与宣传效果并不明显。鉴于重大事件的旅游营销功能已经被学界和业界所广泛认同,福建省今后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举措中,应该着重考虑重、大事件的旅游营销功效,实施事件营销战略。(2)品牌营销战略。发挥“海峡旅游”品牌、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品牌、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福州“温泉”品牌、厦门“温馨城市”品牌以及泉州“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品牌的优势,实施品牌营销战略。(3)整体营销战略。目前福建省内对台旅游营销还多少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今后的对台旅游营销则需要贯彻整体营销的战略,将福建省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整体,来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3 新的营销媒介。纵观近些年来福建省举办的两岸旅游营销活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旅游营销活动的举办地都在福建省内,如厦门、福州和泉州等中心城市,所选择媒体也多限于内地的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在台湾本岛举办的旅游营销与推广活动还较少,即“请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鉴于目前大陆媒体在台湾的“能见度”极低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在两岸直航以及今后两岸经贸、文化和旅游等交流日渐频繁的背景下,福建省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活动需要更多地“走出去”,赴台湾开展更多的旅游营销活动;也需要借助更多的媒介形式,如借助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开展旅游营销活动,并借助台湾的航空公司和媒体(电视、报刊、网络等)的宣传功能,以增强台湾同胞将福建省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与认同,而非仅仅停留在祖籍地的认知水平上。此外,大陆和台湾以外的第三方的媒介对福建省大力拓展台湾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举措也有积极的作用,完全有必要发挥福建省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侨务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上述地区的媒体(如凤凰卫视、《大公报》等)来加强福建省旅游宣传与推广工作的力度。

当然,旅游营销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根据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战略和营销媒介”的原则,从而实现旅游营销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事件营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利器

粟路军 黄福才 李荣贵

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是近年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受到了业界与学界广泛关注。事件营销包括各类主题大赛、产品演示会、赞助仪式、庆典节庆活动等。它通过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自身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事件营销已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国内外学界与业界的广泛认同,可称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利器”。如以“穿越天门,飞向21世纪为主题”的“1999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吸引了全球200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张家界也因此名声大噪,2000年(事件营销后)的旅游人数比1999年(事件营销前)增加了52.7%,旅游总收入则翻了一番。然而,并非所有的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都取得了成功,失败不乏实例。我们认为事件营销要取得成功,其应建立在公众的焦点、事件的卖点、企业的诉求点三点合一的基础上,并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使公众产生共鸣。具体来考察,应注意以下有关事件营销的“四点八性”。

一、合法性与规范性

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首先必须具有合法性与规范性。事件要在国家法律法规下,通过相关部门审核与批准,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如在我国大陆举行“博彩”大赛肯定是不允许的。还如2008年湖南平江县石牛寨景区的“疑似华南虎”事件,本来策划人员是想借助“华南虎”来进行事件营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实现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事件本

身是虚假的,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导致该事件不但没有给景区带来正面经济效应,相反带来了许多负效应,相关人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考虑到事件营销已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营销方式,未来应对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

二、轰动性与接受性

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必须要求事件营销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即营销事件的轰动性。如2003年“十一”黄金周上海国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乏一“中华第一跳”在著名的金茂大厦举行,来自挪威、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20名国际著名高楼跳伞运动员从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上跳下,就非常具有轰动性,突出了“第一”,通过事件加强了金茂大厦“中华第一高楼”的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金茂大厦顿时闻名于全国,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再如2004年青城山的“天下第一饿”事件让青城山在49天的旅游总收入达一个多亿,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事件的可接受性。虽然有些事件轰动性很强,但由于与公众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地方文化等相冲突,导致事件虽然起到了宣传旅游目的地的效果,但旅游者人数和收入并没有增加,未能达到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初衷。

三、贴切性与形象性

事件营销应与旅游目的地文化融合,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这样才能使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效果具有持久生命力。如黄龙洞景区为明示其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的价值,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于1998年4月18日在保险公司为其买下1亿元的保险,轰动了整个旅游界和保险界,这次事件营销与黄龙洞本身的溶洞景观非常贴切,突出了环保意识,公众容易接受,起到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再如四川万贯集团利用碧峰峡独特的生态条件,策划了“大熊猫大举入住碧峰峡”,在景区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基地,展示大规模熊猫群体迁移途中的壮观场面,引起了大众、媒体的聚焦,打开了碧峰峡走向世界的窗口;利用摩梭人的神秘性,策划了“摩梭女王迁住碧峰峡”,举办大型泸沽民俗文化活动。自然与文化民俗的精妙策划与碧峰峡的景观特征巧妙结合,美誉度大幅提升,这些都是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贴切性、形象性的典范。但从目前的许多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的实例来看,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许多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时未能展示自身的文化与形象,贴切性与形象性十分欠缺,导致营销事件雷同现象普遍,如许多地方举行龙舟节等,但每个地方的龙舟节大同小异,项目几乎相同,这样的事件营销自然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四、观赏性与参与性

观赏是旅游者外出旅游重要目的之一,同时,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旅游者越来越追求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因此,旅游目的地在进行事件营销时,要注重事件的观赏性与参与性。如湘西风凰南方长城的“棋行大地,天下凤凰”为主题的世界围棋邀请赛,以大地为盘,武僧为子,通过电视录制播放,观赏性很强,效果自然不俗,使这个湘西边陲小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再如重庆大足2008年“十一”黄金周举办的“中国龙水湖畔国际露营音乐节”,它的音乐互动、DJ锐舞时段、街舞表演、露营体验、友谊足球、酒吧美食、动感CS、翠湖荡舟等很多项目能让游客深度参与体验,整个事件整合了音乐学术探讨、旅游、音乐现场体验、娱乐营销体验等多种手段和理念,强调现场感知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事件营销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利器,且是双刃剑,只要利用和把握好,使公众获得超值的感受,通过事件营销引导消费行为,开辟新的市场,将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名利双收”的结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有关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几个看法

德村志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在这个基础上,旅游业迅速跟进,正在成为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大量的国民出游和巨额旅游开发资金的投入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今后,这个现象的延续与发展,必然牵动整个旅游业布局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更新与经营模式的转换。特别是旅游形态的改变,如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等,都将直接对旅游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随着国内和国际旅游发展格局演变,今后不管是接待国内游客还是接待国际游客,对外的营销手段和对内的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都将成为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产品的多样性,因此,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国际客源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国土幅员相对较为辽阔的国家,因此,当我们将中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国去营销时,往往在题材的选择上会出现难以取舍的问题。因此,如何消除这个难题是当前必须急速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在整体目的地营销的战略上,应该选择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要题材来展开营销,主要理由是“世界遗产”在整个世界上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如此的认知度必然有利于营销的展开,也就是说,中国拥有用最少的经费和入力完成最大营销效果的机会。

另一方面,成功的营销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旅游目的地环境来支撑,否则就失去了营销的意义。我们将中国视为旅游目的地来看待时,除了解决可进入性,就是整体形象的提升、旅游大环境的改善、便捷的入境制度、设施设备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体制的理顺等等。而国际旅游者在进入中国后,当然是根据所好选择旅游产品再进而走入各地旅游。通常外籍游客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过多的经费在中国进行长时间的旅游,这个时候,各地方才是真正作为旅游目的地开始接待游客的地方。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两者在内涵上和经济创收上有极大的不同。作为地方政府而言,既然将旅游业视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当然希望能够在经营形态上和经济创收上有所作为。这个时候旅游目的地是否能够成功地被打造出来就成为关键所在,否则依然会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在经济收益上也只能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而无法带动整体经济的大创收。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自然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最为关键且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至少有3点:①可进入性的改善;②魅力性的打造;③优雅性的营造。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顺利地引来贵客,首先在于可进入性是否完善,这是一个基本条件,否则仅能满足部分喜爱挑战和不畏路途艰难的少数特殊游客。如此,自然无法将旅游作为产业去发展。第二,一个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到底在哪里?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因此,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大自然环境的维护,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必须持续不断深化的工作,它同时也是对旅游者的一个重要承诺。第三,优雅性则是作为旅游目的地所蕴含的意境和氛围。一个没有优雅性的旅游目的地就如同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一样。作为旅游目的地,必须先解决上述的关键问题,才能进入实质的目的地营销。

可以肯定,在2008北京奥运之后,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事实必然加速到来,同时,由于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增等因素,给旅游发展带来一个极大契机。旅游业界当然不能也不该放过这个利好时机,应该好好把握。为此,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地被打造出良好的旅游产品则是另外一回事,反之,有着价值高、品味高、质量高的旅游产品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营销战略,同样无济于事。因此,一个好的旅游产品需要有高超的营销手段,更需要一个优秀的旅游目的地来支撑,他们之间的良性循环才是成功最有利的保障。几年后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期待它所引领着的世界旅游发展更是质量意义上的旅游强国。

作者:吴必虎 耿庆汇 王 琢 丁培毅 黄远水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2:

浅析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抵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反倾销的对象,倾销指控的次数越来愈多,强度也逐渐增大,被倾销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此,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反倾销;中国企业;对策

引言:倾销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因此会给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带来损害。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反倾销国通常在进行反倾销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我们可以从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看出,截至到2013年,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世界遭到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同时,连续18年成为全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之前已经完结的案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中的弱者以及最大受害者。面对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轰炸,我国的企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系统,建立健全反倾销体系。

一、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特点

(一)我国被指控倾销的次数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针对我国反倾销的调查越来越多。截止去年,就有17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动了高达7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与2014年持平,其中,反倾销67起,同比增加6起,增幅为9.8%,反补贴8起,同比减少6起,降幅为42.9%。除此之外,从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针对我国的相关带有歧视性的措施就增加了231项,达到了407项,足足增加了一倍多,很显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最近几年,我国被认定为倾销的产品逐渐增多,从最初的传统商品(轻工、纺织等),到最近的新兴产品(机械、电子等),累积达到4000多种商品。任何只要被西方等发达国家认定为会危害或者将会危害到本国利益和本国竞争力的产品,都会被一一贴上倾销产品的标签。更有甚者,美国制定的《特别337条款》和《超级337条款》相继把贸易保护的产品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这也许只是个开始,他对于倾销产品的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主流。2015

年,在17个对华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国家(地区)中,发达国家5个(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地区)有11个,转型国家1个。其中,发达国家(地区)启动25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比2014年减少5起,降幅为16.7%;发展中国家(地区)启动49起,同比增加22.5%;转型国家1起,同比减少4起,降幅为80.0%。具体来看,居首位的是印度,10起,占比14.9%;其次是巴西,8起,占比11.9%;美国、欧盟和巴基斯坦并居第三,均6起,各占比9.0%。总体来说,2015年有六成以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

二、我国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第一,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遭到了欧美各国的歧视待遇。这些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对我国企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而且在选取国际贸易中第三国参考价格上“动手脚”,理应找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当的国家作为替代国,但是曾被选为替代国的竟是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智力、丹麦等国。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第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各国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美国至今仍然挣扎在次贷危机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中;欧盟则全力维持自身的生存,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中,无暇顾及其他;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停滞,在“失去的十年”之后经济任然无任何起色,失业率高,经济缺乏活力;除巴西等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从整体上看情况好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快,但是仍然有很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虽然国内出现了很多问题,经济结构也处于转型阶段,但是从整体上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开始走上触底反弹的经济复苏上升通道,其他国家不免有“酸葡萄”心理和所谓的“劫富济贫”心理,故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内部因素。第一,出口结构不合理。从出口的产品类型和出口的主要市场来看,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主要以欧美为目标市场。这种集中向某一地区出口大量且急剧增多的产品,必然会对当地的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成为当地市场反倾销的对象。第二,国际营销战略不当。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于缺乏对整个国际市场的总体把握和深入调研,做出的营销战略也不尽人意。大多企业选择通过扩大销量来增加利润,依然实行老套的“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实施“价格战”,长期以来产品以低价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不免会贴上“低价倾销”的标签。而且,我国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进口国的行情,导致没有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这就使得产品大量且集中地汇集到进口国,无疑会增加对华反倾销的几率。第三,法律应诉不力。由于反倾销费用的昂贵以及复杂漫长的手续过程,使得大部分被诉讼企业望而止步,常常寄希望于同行业被诉讼的企业,这种“渔翁得利”的思想造成了被诉讼企业都不愿或者无力应诉的局面。同时,我国极其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和各国法律法规的高端人才,企业应诉无力。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恶性循环反应。

三、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中国企业应改变长期以来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为以质量取胜、以服务取胜。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后期服务,创建自己的品牌。从源头改变国外市场上我国产品原来的形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出口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品牌形象的建立还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低价产品,因此我国要尽快撕掉“低价低质”的标签,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诱因。

(二)增加海外直接投资。海外投资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

点:第一,绕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第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手段、科学技术等;第三,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和技术能力;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构建遍布全球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中国最典型的通过国外直接投资而避免反倾销的案例就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国际型专业商务人才。在我国,由于不少企业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以及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不知道如何应对倾销诉讼,导致在已发生的对华反倾销案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这对于我国企业是一个大的损失。截止2013年,美国拥有的反倾销专业人员有200个,而我国仅有20个;欧盟拥有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0个,而我国连其十分之一都不到,其差距可想而知,这些都应该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为了应对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国企业必须不遗余力地培养在法律、经济和外语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优秀国际性人才。

(四)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我国企业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货物贸易和竞争手段,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避免“低价竞销”的局面。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必须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争取市场份额。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结构上,不能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目标市场,要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不仅适当可以避免反倾销调查,还可以相应地降低由于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第二,在竞争手段上,不能单纯地使用“价格战”,要多种竞争手段并用;第三,在经营方式上,不能单纯的出口商品,要积极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可以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还可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五)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国内企业应改变“搭便车”的心理,更不能抱着不配合或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那我国同类产品将会受到重创,严重的可能完全退出该市场,这对我国企业乃至我国该行业的对外贸易都将会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全面筹集资金,共同应对反倾销诉讼,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合理利用反倾销,保护自己正当权益。我们只见外国对华反倾销的指控,却很少看到我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指控。这并不是意味着外国生产商没有对华倾销的行为,只是我国缺乏对倾销的认识,不能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我国在税收管理和关税削减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难度降低,导致外国公司进军中国更加容易。为了占领市场,他们不惜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来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控诉的同时,还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综上所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还处于劣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和发达国家的不公正待遇,我国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式和应对方法,努力运用WTO等相关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避免或应对国外反倾销行为时,我国企业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牌意识、增加海外直接投资、培养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国内企业团结一致和合理利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等针对性对策,并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余峻峰.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2014(27):19-20

[2] 陈福中,陈诚.东道国贸易开放度与中国面临的反倾销[J].当代经济管理,2016(1):47-54

[3] 张旭鹏.试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2006(6):221-223

[4] 李小平.发达国家反倾销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32-36

[5] 邵国宝.论WTO的反倾销规则及我们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2(10):33-34

作者:韩晓庆

我国国际营销战略论文 篇3:

试论在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营销;战略;知识经济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1.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年度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2.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1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2.2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2.3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2.4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3.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3.1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3.2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3.3任务。一是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二是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三是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四是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分析企业在当地销售产品的可能性,着力疏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及新闻媒体的关系。防止企业因为外力因素而终止现行的企业计划。五是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及分销渠道。熟悉当地的环境,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动力,培养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当地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企业、信任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拓展更为广阔的目标市场,进人其他国家市场铺平道路。总之,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细致的前期工作、整体全面的计划,还有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周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大学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货币市场发展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