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2022-05-15

第一篇: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从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看农业科技新趋势

垂直智慧植物工厂、不易结晶蜂蜜生产工艺、功能型菜籽油7D产地绿色高效加工技术、花卉新品种、蔬菜秸秆肥料化处理关键装备技术……日前在成都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的科技成果展览上,近百家单位展出了原创性科技、高科技农业生产投入品、优质农产品等约1 300项科技成果。优质、绿色、高效成为突出特点。

1  吃得丰富:优质特色与儿时味道各美其美

纯粒鲜榨玉米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鸡蛋,高叶酸甜糯玉米,适合糖尿病人群的优糖饼干……在展览中可以感受到,农业新品种和新加工技术越来越贴近消费者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科研与生产的融合日益深入。

“我们与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用优质甜玉米作原料,采用NFC非浓缩还原工艺,直接鲜果榨取,瞬时高温灭菌,无菌冷灌,生产的纯粒鲜榨玉米汁很受市场欢迎,每月销售额达200万元。”深圳市一家玉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天亮说。

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展台前,分别由加拿大小麦、中麦578、普通高产小麦烘焙的面包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前2种面包明显个头高,口感更蓬松筋道。

“中麦578是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蛋白质含量15%,湿面筋含量31.5%,稳定性好,对于干旱、严寒的抗逆性好。”作科所副研究员李思敏说。

中麦578是此次大会上中国农科院发布的1 000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之一,同时发布的还有100项前沿性、标志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今后要推动科研方向的转变。注重开发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市场欢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种,要瞄准市场需求抓好两头:一头是研发优质高端农产品,一头是挖掘传统口味的、土的、笨的品种,能够找回儿时的舌尖上的记忆,找回老味道。”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在大会开幕式上说。

2  种得绿色:生产有所呼 科研有所应

“每当看到上百吨地膜被大车运出生产厂,想到它们源源不断流向农田,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更想加快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和推广,帮助解决地膜残留污染的环境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琪对记者说。

对于展示的花生、烟草、玉米、棉花、甜菜等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时有观众上前咨询、测试性能。刘琪介绍说,不同作物对地膜的功能需求、需要覆膜时间不同,目前生物降解地膜在华北地区的玉米,东北地区的花生、水稻,西南地区的烟草等种植中都有应用,今后要在降低成本、增强保墒性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在公布的千余项农业科技成果中,相当一部分聚焦生态环保问题。蛋白质植物免疫诱抗剂——阿泰灵的应用是百项重大成果之一。这项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专利产品已实现规模推广应用。中保绿农集团产品经理张法星说,这种“植物疫苗”一方面通过诱导激活植株免疫系统使其少生病;另一方面通過加快植物新陈代谢,增强抗旱涝冻害逆境的能力,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产提质。“以前人们觉得生物农药见效慢,使用技术要求高,比如有的产品因为菌群活性问题,上架期较短。这几年通过阿泰灵的推广应用,人们看到提高作物健康的效果,加上技术创新解决了上架期短等问题,生物农药产品越来越得到农民和市场认可。阿泰灵上市5年来累计在5 000多万亩土地使用,销售收入5亿元。”他说。

产得高效:物联网和大数据为农业插上翅膀

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很多茶农曾为茶园霜冻、热害问题苦恼。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30户茶农集中了50亩连片茶园作为物联网示范茶园,由科百科技公司提供农业物联网自动监测、预警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等技术。

“通过对茶叶叶面温度的自动监测,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控制器启动、开阀喷雾,水结冰时放热,茶叶不会结霜;天热时如果温度太高,也会自动开阀喷雾降温。”公司战略合作经理王海天说。

数据力引导下的小气候提升+精准微喷灌等技术,使茶农不再因灾害减产,而且节省农药肥料及人工成本,茶叶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这项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茶叶精准栽培托管模式,入选了百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都必须发挥创新引擎的带动作用,推广名优特色、营养健康的新品种,集成应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今后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4/26/c_1124422103.htm,2019-04-26)

第二篇:如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力措施。它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产品或直接用于改造农业传统产业,或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可以极大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本文试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被拍卖或撤消,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此外,推广部门与科研、教学部门没有联结成整体,推广网络体系不完善等也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进展。

(二)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质量。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此外,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产业化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面对加入WTO,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进入农业新阶段,尤其是加入WTO,将意味着国内农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农业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传统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

(四)支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当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至4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随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较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何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和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是当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任务和难题。

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为了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坚持多模式并存,引导农业科教单位的成果进入产业。鼓励现有农口企业兴办科技企业,支持他们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可积极试点组建大型农业科技企业集团。要加强与当地高等学校等农业科教单位联合。农业科教单位科教兴农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在为农业培养输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的同时,科技人员上山下乡也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每年都有几千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二)支持重点项目,精心进行技术组装,制订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总目标是通过建设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项目,在各农业生产领域中,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建立一批农业高科技园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坚持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科技教育等综合功能。在实施大面积技术推广同时,结合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规范化和持续发展后劲,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提供典型样板和经验模式,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企业。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的综合建设工作。

(四)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组织编写“十一五”期间重大农业推广技术系列丛书;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组织系列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组织系列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培训班,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定向招生方式,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才,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三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组建多级农技推广站,给农民传授科学种养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和水平。

(五)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要通过立法,要求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应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份额。各级政府每年应拿一部分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科技兴农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要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加入WTO后,政府将取消对农产品直接补贴,这部分资金应转向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事业。可通过设立农业科技基金,把以前的农产品补贴变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补贴,从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利用信贷资金、乡镇企业收入中以工补农资金、涉农企业赞助等社会集资及农业部门经营收入提成等用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事业的健康发展。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是指导我国农业推广的最基本法律,对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部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共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力争早日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同时,国家需要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以指导和规范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制定由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定,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逐步使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七)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信息网络、新闻发布会及科技大集等促进农业技术贸易。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诸鸿.新产品开发及其商品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王爱玲,刘军萍,文化.影响科技下乡的原因探究及建议[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王建平〕

作者:毕正华

第三篇:以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摘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由大变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在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创新理论;乡村振兴;作用

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總抓手。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世界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等。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要从农业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支持促进乡村振兴。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振兴农村产业,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2]科技部关于印发《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国科发农〔2019〕15号,2019年2月.

作者简介

武永平,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现任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工作站,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用农作物高产栽培,农业病虫害防治。

作者:武永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翻译毕业论文下一篇:边坡防护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