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下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位理论下高校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大学是一个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当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存在一系列学科生态问题。该文通过分析运用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提出大学学科建设应准确定位,即找准自身在学科整体发展中的学科生态位,减少生态位重叠及防止生态位错位,发展自身特色。

生态位理论下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摘 要]加强学科建设可以突出学校功能特色,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本文借鉴生态位理论,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生态位模型,提出了能促进学科生态位实现最优化的学科建设生态位策略。

[关键词]生态位;学科;高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1.215

学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生态学蕴含的生命有机体需要与外围环境相互协同发展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影响着由多学科构成的高校生态系统,可以说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的生态位,因此,本文将用生态位的相关理论探索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生态位策略。

1 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生态位重叠

查看黑龙江省70多所高校,普遍存在学校目标定位趋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的问题,进而导致各个学校专业设置低成本重复化、学科设置相似、特色不明显:虽然学校的名称不同,类型不同,但是都设置了类似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等管理类、经济类学科的专业,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等理工类学科的专业,教育基础学、法学、社会管理等教育学类、法学类学科的专业。

1.2 学科生态位宽度窄

为了明确某学科占整个学科系统的比例,需要确定该学科的生态位宽度,一般认为学科生态位宽,说明该学科的教育资源利用率高、竞争力强。对于黑龙江省的高校而言,由于该省的经济增加值相对较低,地方财力相对有限,致使高校的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的创新能力较弱,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缺乏特色,学科生态位宽度不大,高校的整体竞争力也受到影响。

1.3 学科生态承载力小

学科生态承载力就是某一学科在生态位的某一维的最大容量。为了保质保量的进行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和外部办学环境等的支撑。目前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由于非理性扩张导致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已到达或超过自身承载力,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定会使教育环境恶化,教学质量降低,进而使整个高教系统生态结构失衡。

2 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生态位模型

2.1 黑龙江省高校学科生态位建设战略定位

为了合理发展高校学科,各个高校需要依托学校的自身资源环境和能力要素,探索学科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实现每一学科的正确定位和其学科生态位的自身优化以及学科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其中的核心环节就是要制定和调整好学科生态位具体战略定位模式。对于黑龙江省的高校来说,制定和调整学科生态位发展战略时应该首先考虑其自身的能力要素和外部环境资源相对较弱的现状,明确自身的特色,消除学科生态位重叠,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生态位的特质性;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最新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增设和扩充学科生态位,加大学科生态位的宽度,增强学科生态位的承载力,实现学科生态位的竞合互动及差异化竞争;最后,需要从战略和长久发展的角度考虑构建整体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实现各个学科生态位共生、共栖、协同发展态势。

2.2 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的生态位模型

黑龙江省高校的学科要赢得竞争优势,需要依存外部资源环境优势,凭借其自身的学科投入、学科水平、学科资源以及学科规制等,实行学科生态位优化策略,实现学科生态位错位发展,并提升学科生态适应度,以使学科能够更好地满足资源环境对它的需求。据此,本文构建了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生态位模型,该模型从层次上看分三个部分:最底层属于资源环境因子层,包括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经济资源等生态因子;中间层属于学科自身资源因子层,包括学科投入、学科水平、学科资源以及学科规制等因子;顶层属于学科发展的生态位策略层,就是为实现大学学科竞争优势的具体策略。

3 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的生态位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高校学科建设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提升一个学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进而实现整个学科生态系统的整合优势,增强高校学科的整体竞争力,是需要一系列的高校学科生态位策略的。

3.1 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学科发展

生态学认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生态占位,每种生物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同理,每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生态位,黑龙江省的各个高校应该借鉴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学科规划,合理定位学科生态位,即需要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和各个高校的具体实际,发挥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求同存异,创设每个学科的特定生态位,实现学科生态位的异质化与不断创新,从而使每个学科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

3.2 突出自身学科生态位特色

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自然界中同一域界的物种只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性才能继续在复杂的环境中长久的生存下去,高校的学科领域同样存在竞争,这就需要每个学科都形成自身特有的生态位特性,并突出自身学科生态位特色。因此,黑龙江省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科投入、学科水平等限定条件制定或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学科生态位组合和发展策略,扩充自身学科生态位容量,形成适合本学科的错落有致的多维立体空间生态位,从而实现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

3.3 实现学科生态位的协调发展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能力、资源、空间和功能等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与竞争对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因此,黑龙江省高校为了实现学科生态位的和谐发展,必须挖掘潜在的尚未被利用的资源,提升学科学术资源的利用率,营造和谐的学科生态环境,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提升学科合作的效能,实现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拓展学科生态位空间,促使各个学科的高层次合作竞争和协同进化,形成学科间相互依存、相互竞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4 结 论

高校的学科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都具有复杂性,异质性和动态性,而存在于其中的每个学科生态位都需要在依存整个学科系统的前提下,既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又要实现和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因此,对于黑龙江省高校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弱的学术氛围,必须依据生态位理论,整合优势资源,在发挥学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采取学科生态位发展策略,实现多学科共存共荣,提升整个学科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树东,赵新刚,关忠良,肖永青.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模式与生态位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95-98.

[2]刘海仁,谢东,李英,付克翠.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体育学科生态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26):162-163.

[3]翟亚军,王战军.基于生态学观点的大学学科建设应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111-115.

[4]郭树东,赵新刚,关忠良,肖永青.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战略选择的生态位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0):9-11.

作者:吴明涛 段庆茹 张琼 薛大维

生态位理论下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2:

大学学科建设现状的生态位思考

摘要:大学是一个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当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存在一系列学科生态问题。该文通过分析运用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提出大学学科建设应准确定位,即找准自身在学科整体发展中的学科生态位,减少生态位重叠及防止生态位错位,发展自身特色。

关键词:生态位;大学;学科建设

1.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创立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系统间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意识即是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广义范畴上讲,无论研究哪一门学科的人都应该具备生态意识。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它既表示物种生存空间的特征,也包括置身其中的物种的概貌,如物种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理论揭示,在自然界中,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既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它物种的恶性竞争,确保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和稳定。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理论不仅是分析物种的资源环境与能力如何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也是探求在物种与物种互动、竞争和协同的过程中,物种个体如何提升自身当前的生存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演化能力的重要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科或学科群的某些特性,直接影响大学系统的特性。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某一学科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进而引起整个大学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反应映或变化。同时,大学中的学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单体学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组分,如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条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边界,以此区别于与其他学科。作为大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科具有结构与功能双重属性,即学科的组分与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学科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若某一个学科的学科梯队发生变化,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一所学校创建高水平的学科,但是其离去也会给该学科带来重大损失。

大学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有各自的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所有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大学学科系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表现出垂直和水平分离特征。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逐级叠加构成学科生态“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个学科往往既是另一个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

学科类似于生命体,具有一般生命有机体的功能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和新陈代谢,也经历着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并接受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具有食物链特征、种群特征、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等。和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大学学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学科不断出现并替代老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化趋势。

大学的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学科生态位以大学学科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学学科群内单体学科相互之间的差别,探究大学学科之间及学科所占据生态位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学科生态位是由学科自身状况、外部环境、环境对学科的影响、学科对环境的作用以及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是学科在与外部环境“平衡一不平篌__一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问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

在大学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通常学科的多样性、异质性程度越高,学科生态位的差异性、空间就越大。如果大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科种类数量少、异质性程度低,大量相同或相似学科的生态位难免相互叠加,致使生态位空间变窄。而假如大学系统中的学科多样而异质,不仅可以弥补学科生态位空缺,使学科生态位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使系统中的不同学科互为资源,优化整个学科系统资源结构,从而优化大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

2.大学学科生态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建国后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科的生态性。例如,对学科生命现象缺乏了解导致学科定位不清,对学科生长方式缺乏认识导致割裂学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科生态环境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重物轻人等等。学科生态现象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清:过分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没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忽视学科之间协作、互动机制的形成: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等。这些问题已危及到了大学学科建设。

从生态位角度看,高等院校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科学的定位,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即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确,学科发展战略定位趋同,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高、大、全”,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现象突出。由此导致综合性、多科性和高水平等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上的流行术语。同类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在高等教

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盲目攀比,脱离自身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一味追求规模大、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求学科发展之全,在学科建设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忽视自身学科结构与特色而盲目效仿重点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陷入随波逐流,没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这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看似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实际上却忽视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没有形成准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

上述问题的成因,根据生态位理论可解释为学科生态位的争夺,即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例如,在我国大学中,一些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短期收益,不惜以丧失发展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而高位低移,竞争、挤占其它学科的生态位;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限制而低位上移,盲目机械模仿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模式;一些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生态位趋同,致使资源重复分配,学科间竞争加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也就是说,在生态位上定位雷同,这就难免会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导致同类生源的竞争就业市场和科研市场的竞争以及对师资资源的激烈竞争等等。为避免这种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同类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上做文章。

3.大学学科建设的生态位策略

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

大学提升学科生态位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科自身固有属性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调整其具体战略定位与战略行为模式。每一学科只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生存并寻求发展。大学学科系统发展战略的选择总体上应坚持生态位策略,即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与生态位协同策略。

首先,应科学地进行发展定位,要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办学层次、规模、学科和专业、科研的发展规划,在学校的发展中有意识地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学科生态位空间;同时每一学科应立足于自身生态位基础之上的竞合互动,认清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科学布局与规划,明确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目标。

其次,应该在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思想来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根据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扩充策略来定向扩充和改变学科生态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要在创新中提升,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和新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科学分析和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创新中不能简单地丢弃原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自身的原有特色。

再次,要强化创新中的特色建设,各学科要在把握自身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从质量、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度等创新点中寻求重点,集中精力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生态位空间的特色。要找准学科发展生态位,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适宜的空间生存和发展,避免学科生态位重叠,防止因生态位错位导致丧失特色而弱化竞争能力。一是保留若干具有深厚学术底蕴、能够体现学校传统特色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二是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而这些学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它是建立在某些有共同学科背景及良好结合前景的学科之上,这些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学科间互相支持、互生共长,形成和谐、统一、结构合理的基础型学科。千万不可“高位低移”、“低位高攀”或“同位相类”。

最后,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各学科共生、共栖的环境,是有规律的有机共生,彼此提供营养,相互作用。大学应根据生态位协同策略构建整体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结构和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各学科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大学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找准自身在学科整体发展中的客观位置即学科生态位,科学合理地定位,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从而积极推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集中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寻求学科发展的合理生态位。

作者:颜悦南

生态位理论下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基于贡献率的高校岗位资源配置机制的生态位视域探究

摘 要: 高校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从生态位理论研究各学科之间关于岗位资源的竞争是一个新的视角。生态位视域下构建的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能有效减缓各学科对岗位资源的不良竞争,同时推动整个高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 生态位 岗位资源配置 贡献率

高校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及建设路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办学实践的复杂性和理论研究视阈的多维性。高校内部资源在某一系统状态下具有有限性,组织对资源配置效果会影响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由于高校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因此根据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分析高校生态系统,探讨高校岗位资源配置是一个十分有用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

一、生态学与生态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强调生物与周围环境的互补互摄和协同进化,其所蕴含的竞争性、整体性、层次性、平衡性、和谐性等思想使其升华为一门具有建设性和普适性作用的方法论学科[1]。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生态学认为:生态位是描述某个生物体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是某生物单元的“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综合。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2]。

作为生态学专有名词的生态位,在现代研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阐释生物间在大的生態系统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生存格局。在生物竞争现象的理解中,与资源的竞争紧密联系。

二、高校的生态位理论解读

作为社会子系统,高校组织镶嵌于高校与社会两大系统中。从社会子系统层面讲,高校组织历来就不是封闭的,一个开放系统必须经常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交换,系统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也通过各种渠道向环境输出。高校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功能单位。从高校自身层面而言,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具有耗散特征的各层子系统。

借助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把高校生态系统定义为:高校生态系统是指高校与其相互作用的内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作用关系。宏观层面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因素组成;中观层面由政府管理部分、其他不同类型的高校、企业、市场需求者等因素组成。微观层面是高校内部的垂直生态系统,包括教学、科研、师资、后勤等管理职能部门,以及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院、研究所等二级系所的微观系统。

生态位现象对在高校内部的垂直生态系统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高校中的每一个组织单元都有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生态位,且每一个生态位都具备一定的优势。高校生态位是各组织单位之间的竞争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等问题,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更多的也是更主要的表现其与学校的文化、制度、资源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学科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生态位分析

生态位理论揭示,当两个物种生存所需的资源相同时就会发生种间竞争,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大多不能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者是两个物种发生生态位分离,否则两者之间的生存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能力差的物种灭亡而被取代,这是竞争排除原理[3]。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通常只发生生态位部分重叠,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独占。但是,若两个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就会出现百分之百的生态位重叠。若资源很充分时,不一定会出现竞争,但若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物种的需要时,就会出现竞争,并且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竞争就越激烈。

作为大系统的高校组织,有规范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构成自己的内部子系统中,垂直子系统构成高校组织的网络结构。高校子系统的成员——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生态位,每个成员在自己的生态位上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竞争维持自身的生存和进化,同时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演替。其次是“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内部和与外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不断地交换,推动系统的生态进化。最后是“序”——功能问题,高校组织内部会产生自组织、自催化、自调节、自抑制等维持系统的稳定,产生这些序的主要角色正是各个学科。

在现代学科制度背景下,学科是高校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构成高校组织的基本单位;学科群是超越单个学科的具有种群生态特征的微观系统,由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构成的。高校中的各个学科为高校这一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同样是具有开放性和能动性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们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生态位表示他们可用生存资源谱的位置,只有在生态位中才能生存。在高校生态系统中,各种学科之间会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并为彼此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从微观角度看,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划分体现了各学科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学科历史、学科制度、学科文化、学科主体、学科资源、学科培养等都是影响其生态位的环境因素,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则是影响其生态位的内在因素。各学科之间及各学科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各种资源的交换互动。

四、生态位视域下高校岗位资源配置分析

高校岗位系统具有完善的功能结构。从宏观角度看,一个高校岗位在整个高校组织系统中的生态位主要体现了各个学科岗位的不同视角和特定功能,反映了不同高校之间定位和建设路径的差异。从微观角度看,高校生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在其中的不同生态位,决定了整个高校生态系统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属性定位和战略选择,也决定了一个高校生态系统的特色。

与自然界物种之间争取有限资源相类似,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各学科在争夺各类资源:资金、师资、科研平台、优惠政策等。其中像资金、科研条件、优良师资等资源,各学科不仅可在自身所处的高校这一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可通过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搜寻,与其他对手进行竞争获得。但是像岗位数这一较为固定、比较匮乏的硬性资源,各学科不太可能从外部获得,这样就不免会出现各学科之间无序的、对抗的竞争。这种激烈的竞争不仅会造成本身匮乏的岗位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制约高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在自然界,当物种之间发生生态位重叠,引起竞争的时候,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回避竞争,如生态位的分离,即充分利用全部资源,使物种间的竞争降低到最低程度;抑或是对自身的生态位进行压缩、释放和移动,并对生态位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于高校生态系统中的学科而言,岗位数是一类必需的资源,不太可能通过生态位的分离、压缩、释放或移动而减缓竞争,各学科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给自己做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发挥独特的优势,才能把无序、对抗的竞争转变为有益于自身、其他学科及整个高校生态系统的竞争。

五、生态位视域下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构建

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由于各学科的目标不一、评价标准和建设路径不同,岗位资源是相对有限稀缺并具有异常的重要性,因此光靠各学科自主寻求正确的生态位避免竞争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以往的优势、特色学科与新增学科、弱势学科之间由于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仍保留着强大的惯性,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出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协调的现象,例如在行业特色高校的非行业特色的新增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为在高校生态系统中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生态学的适应性、平衡性、和谐共生角度出发建立合理科学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

高校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要立足各学科的现状,从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方面出发确定相应的岗位基数,这是对学科显性贡献率的考核。另一方面必须从长远考虑,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各学科发展规划的分解目标及所承担的任务,既要预估其对学校的潜在贡献率,又要考虑新兴学科、弱势学科的发展需要,制订岗位调节方案,这一层面揭示了对学科未来潜在贡献率的考虑。同时在学校的层面上,还应该建立基于突出贡献的岗位资源奖励机制,即应预留适量的机动岗位,用于奖励吸引优秀人才、发展新兴学科、完成特殊任务等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

生态位视域下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 生态位视域下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指标体系

生态位视域下构建的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首先考虑的是各学科所完成的任务,评估其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率,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各学科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及发展势头,考虑动态性的特征,与基于突出贡献的岗位资源奖励机制一起,对各学科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動和激励作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生态位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是“态”,即物种的状态,指在小生境中占有资源的情况,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及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二是“势”,即物种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态”和“势”的综合才能体现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见,生态位视域下基于贡献率的岗位资源配置机制不仅承袭了生态学中的竞争性精神,更注重整体性、平衡性、和谐性等思想,对减缓各学科关于岗位资源的不良竞争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引导各学科从更系统、全面、和谐的角度看待岗位资源的竞争,对认识高校这一复杂适应性系统并促使这一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视角下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于高校系统中相对有限性资源的分配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合先,谭运进,常静.生态学视域下大学组织生存发展理念应然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科学报,2011(1).

[2]万伦来,达庆利.虚拟企业类生物机制及其生态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7).

[3]邵兵家,刘小红.论企业电子商务与生态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4]闫俊凤.生态学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J].高教探索,2014(04).

[5]李军.高等学校生态竞争力三层结构模型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

作者:李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多元化均衡化发展论文下一篇:开展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热门文章

生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