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2022-12-13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内容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改进行的大体情况;理解,建国之初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对巩固人民政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国之初,人民政府整顿经济秩序,完成土地怅鞍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权本色和改革落后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教学要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们体现出的精神。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是建国初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重要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土地改革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土地改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但是新生的国家这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不法资本家还在兴风作浪,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在很多地区,广大农民的关心的土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美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它们的进攻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稳定了局势。 【新课探究】

一、整顿经济秩序

1、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期间,工业破产,民族工业纷纷倒闭;农业调敝,灾民达 4000 万人之多;通贷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供应紧张;旧社会留下的是一付烂摊子,因此,整顿好经济秩序成为当务之急。(显示数据)

2、措施: (注意:应语言平实通达,举例浅近易懂,而且不必面面俱到;提醒学生注意,人民政府的整顿措施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双管齐下,对投机分子,先礼后兵,果断出击;对城市市民保证供应控制物价。)

(1)稳定经济秩序:①在各大城市发动群众,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严厉打击银元投机。②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调运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到城市,敞开供应,平抑物价,并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眼前任务——平抑物价、调运物资,长远任务——统一财政加强管理。) 【结果】: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 【意义】: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说明了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用三年时间,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 1

务。 【作用】:这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3、影响: 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 充分说明了人民政权管理经济、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决心,也体现出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而且还赢得工商界人士的信服。

二、抗美援朝:

简介第二世界大战的朝鲜半岛的形势由于美苏两面分区受降,并在各自控制区推行不同政策,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双方发展道路的不同造成了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朝鲜战争。指导学生分析,在建国初期困难情况下,我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朝鲜是中国近邻,又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朝鲜面临危急,我们不能生视不救,而要尽国际主义义务。况且唇亡齿寒,早有古训。 只有击退侵略或解除威胁,才能巩固人民政权,争取较为和平的建设环境。)

1、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帜武装入侵朝鲜,并公然派海军第七舰队武装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燃烧到中国东北边境,。美国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中国面临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提醒:美国——联合国军,中国——志愿军;这是一项外交策略。)

2、经过 ①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年7月

②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③指挥者:彭德怀

⑤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

⑥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⑦英雄人物:着重介绍黄继光和邱少云。并且小字部分介绍了这些人的英雄事迹。 邱少云:为维护战场纪律,忍受烈火焚烧而壮烈牺牲。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飞身堵枪眼”而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 罗盛教:湖南新化人,为救朝鲜落水少年而牺牲 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概括。 ⑨胜利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朝鲜战场成了“美国男儿的坟墓”,美国“在朝鲜看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失败”。)

3、抗美援朝的意义:(逆向思维法,如,中国不出兵朝鲜,后果如何?抗美援朝失败,会有什么后果?战争长期相持不下,有什么不利影响?)

抗美援朝的胜利,政治上,巩固了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经济上,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的和平环境;思想上,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外交上,使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军事上,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作战能力。(不必面面俱到,可随意组合)

三、土地改革

1、必要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然后强调指出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中华民族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人民就不能得到胜利的基本果实,就不能团结农村的广大群众,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到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就着手解放这一问题。

2、 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 1950 年 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实施(法律依据)。

②主要内容(根本任务):(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给广大农民)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一种私有制,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才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③完成: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把收集到有关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形象的认识。)

3、意义: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你是怎样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的?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一些生动鲜明的史料,进行分析和引申。 设问:(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总结:

①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②(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要求的愿望,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⑤为新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⑥为以后在农村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外,也有利于建立和谐新农村,转变人民思想观念,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等等。

本节课依次介绍的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件大事,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从不同角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知道建国初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要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真题训练】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被毛泽东誉为其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的是( B ) A、抗美援朝

B、整顿经济秩序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2、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时,我国面临的形势是( A )

①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②美国出兵占领台湾 ③ 美国从东南沿海对新中国发起进攻 ④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3、小明要研究抗美援朝期间的历史,他需要阅读哪一时段的历史资料( B )

A、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说过:“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是( A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伊拉克战争

5、反映抗美援朝运动的电影《上甘岭》上映后,片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一下子唱响了神州大地,至今影响了几代人。歌中唱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歌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眷念。这说明

3

抗美援朝是为了( D )

A.使家乡更富饶,让祖国更美好 B.让中朝两国人民都生活在美丽的土地上 C.打击美国侵略者

D.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美丽的新中国

6、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中写道:“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D )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越南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7、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内反革命势力基本肃清 C、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土地改革的完成

8、《暴风骤雨》中关于分马有这样一段描写:“„„郭全海和老初带领积极分子们,忙于分牲口;„„整个场子里,有二百七八十匹骡马,还有二三十头牛,外加五条小毛驴。牲口都标出等次,„„他们计算好了,全屯没马的小户,都能摊上一个顶用的牲口。”这样的场面应发生于( C )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

9、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 C ) A、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二篇: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最可爱的人说课稿 新人教版

《最可爱的人》

对于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的标题源于著名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的是教材中国现代史部分唯一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20世纪50年代,美帝国主义挑起朝鲜战争,妄图颠覆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但14万年轻的生命永远埋葬在异国他乡,这里面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及经过。第二目“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三大重要举措施之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能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读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依据:学生对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他们的品质理解不深,对当时中国的军事 1 力量知之甚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装备与美军相比有天壤之别,以弱国去对抗世界军事头号强国,明知是“以卵击石”却毫不畏惧,在这样的条件下,硬是把美国人打回到了谈判桌前。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连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说“共军都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我把英雄的事迹以及志愿军的精神列为本课重点,是想让学生了解这场战争的惨烈,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难点:抗美援朝的原因、意义

依据:学生还未接触世界史,不了解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格局,实质就是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想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对于中国出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材只字未提,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我这样的设计也为学生学习初三世界史打下基础。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主要是围绕导学案展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突破教材重、难点,当堂检测,课后四清,评价学生掌握情况。这是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上期期末历史成绩为例,城区中学平均分76分,我所教的最好的班是80分,仅比区平高4分,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单纯预习为围绕导学案自主学习,变老师满堂讲为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先学后教,学生懂的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板书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受益终生。

2、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知识容量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学法:

1、自主学习,提前一天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严格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对本课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搜集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组织,能简明扼要的讲述;根据老师对导学案的批阅再次发现问题,自我解决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积极探寻、充分交流、勇于展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主题:(3分钟)

提问:我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最可爱的人是谁?”学生们一定会齐声回答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我这时用多媒体给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图,并配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说:62年前的中国,是个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国家,但她却面临着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的侵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运用学案,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这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本课到底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1)理解中国政府出兵的原因,(难点)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掌握战争的结果; (2)能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重点) (3)能总结出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读书自学、充分预习(2分钟)

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导学案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这里我选择三个填空题来复习第一课的知识,分别是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的第一届政协会议,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以及意义。

(2)教材预习:在本课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不仅仅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而且对全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和梳理,以便学生对教材内容从结构上把握得更清楚。导学案中对学生怎么预习、预习哪些也提出了要求。比如第一块内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要求学生看P7—P8,对战争的经过由于书上只用了“五战五捷”四个字来概括,新课标也未作要求,所以我对此未作补充。指导学生观察《战役示意图》:要求掌握几个主要地点即可,三八线、上甘岭、鸭绿江、平壤、汉城,战争的结果部分我要求学生识图《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这一块内容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搜集他们的故事和其他英雄的事迹,我都一一列出。

课前批改预习导学部分,用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对预习不懂的地方提问或者再次预习。

3、合作探究、讨论解疑(10分钟)

在这步学习中,主要是小组长组织对本组成员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自学 3 当中遇到的困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3道合作探究题。

(1)中国政府出兵的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央讨论对策的图片》,再现历史情景。

设计说明: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较深,我开门见山,直接提问。

(2)本课的这些英雄人物体现出什么精神、品质、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

这是本课的重点,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查资料、班上讲故事,再次把鲜活的历史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并通过这些英雄的代表把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个群体的崇高品质概括了出来,突破重点,并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上不了战场,堵不了机枪,又该怎样继续和发扬,完成我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你认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学生曾讨论总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胜利的原因,已经具备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在对战争胜利的意义把握上不全面,因此在学生的展示中我将插入启发式教学法,意图学生从讨论、启发中突破难点。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15分钟)

这一部分主要是展示点评。在讨论的时候我会列出展示的小组名、展示学生,点评学生,(1)介绍A、B、C的意思。(2)说这样安排的理由。(3)如果展示不全面,又该怎么办。(4)对展示的结果,怎样表现?(PPT),对展示、点评的各组给予相应的分数图标予以评价,对于展示、点评环节之后回答仍然不够满意的问题,可鼓励其他组同学起来补充,这个环节是课堂上孩子们最渴望、思维最活跃的,孩子大脑高速运转,踊跃发言,方式灵活、不拘形式、在自我展示与相互评价的过程当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激烈的语言交锋和思想碰撞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

在第一个题的展示中,学生只能从书上找出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边境城市烧我同胞,对我国内政直接干予,就需要其他学生起来补充,对平时知识面较宽的学生会逐渐向我国东北的工业地位,我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教训这些方向展示,原因会越来越清晰,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国侵略朝鲜的意图,“透过历史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我板书了几个词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此时无声胜有声。稍后学生异口同声的喊出“必须出兵”。 4 我用PPT显示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样就将本课的难点之一(出兵的原因)化解了,

我再多媒体展示P4毛泽东同志的分析,组织学生齐读,用它做总结,恰到好处。(PPT) 第2问我设计了“一读二看三讲四说”四个环节:

“一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这在课前已经完成,使学生对英雄的事迹先有一个“文字”上的认识。 “二看”:多媒体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片段。

这在书上完全没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的心灵以强大的震撼。 “三讲”:让学生讲述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英雄人物故事。

通过讲故事,毛岸英、罗盛教、杨根思、王海、王成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会先后进入课堂,从而拓宽了教材。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于去发现”,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课上时间有限,我视情况结束此环节。

“四说”: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以这些英雄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美好的以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巍峨丰碑,不愧为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祖国人民把一个崇高的称号——最可爱的人送给了他们。最后明确指出可以将这些优秀品质命名为一种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多媒体展示:我们怎样传承和发扬?新时代军人的形象——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绝大多数没有上战场,但是他们出现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98年洪灾、08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泥石流、洪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3题我采用启发式,给出一组图片,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如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领导人的指挥能力、志愿军的作战的勇敢程度、广大人民的态度,中朝军民的配合等角度分析),这样一来就降低了难度,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能得出战争取胜的原因。战争的意义学生从我国出兵的目的来思考也能得出一部分,我再补充(PPT)给出克拉克在签字时说的话以及美军兵力投入情况的补充,让学生从数据上体会到这次胜利胜利打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士气,极大的进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我军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实战经验,为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这样突破这一难点。

5、自主构建,总结反刍:形式上就是对当堂内容框架的搭建,实质上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进行回顾,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从而取代老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我也要求一个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当众点评。(5分钟)

(三)当堂检测(5分钟)

当堂检测要求当堂完成,题不多,但要精,我安排5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这5道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测试,简答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学习评价

评价反馈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反省总结,教学相长。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教学设计2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新设计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差异,进一步领会一国两制的含义。

三、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意义。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港澳台问题有所了解,有印象,但要构建知识系统尚有难度,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另外对于一国两制的内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已接触了解,故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含义本身,而应通过其它方式比较分析加深理解和认识,立争全面准确把握。 4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难点: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4课导入

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活动2【讲授】14课

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的由来:引导学生回忆,教师补充。

2、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师补充。

3、台湾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联系史实了解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有过哪两次分离?

4、思考: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性质上是一样的吗?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

这一方针是谁在什么时候完整提出来的?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2.探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

异: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者自治权力大小不同。 同:都行使自治权;都要接受国家统一领导。 回归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两个《联合声明》怎样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P94

4、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5.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课文回答:

1、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阂局面作了怎样的努力?

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海峡两岸有怎样的经济文化交流?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活动3【作业】14课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5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教学设计2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文字材料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知识简单,一目了然,学生完全能自己解决,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鸣。 3重点难点

重点:先进人物的事迹及卓越贡献

难点:20世纪50-60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同学们,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1956年底,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过严重的失误,那就是什么?(“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忘我工作,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在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他们是民主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铁人”王进喜 组织学生阅读本子目

思考:

1、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我国当时的石油主要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石油形势严峻,我们急需增大石油产量。也就是出现了严重的油荒,而且当时开采石油环境特别差,气候严寒,物质条件也十分缺乏。)

2、了解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在气候严寒、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大庆油的第一口井)

3、王进喜为什么被誉为“铁人”?请同学从文字材料和图片中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一是王进喜率领工人用人力安装钻机;二是为了钻井需要,用水桶、脸盆运出100吨水。三是看P29页图,王进喜是抗洪抢险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在打大庆第二口油井时,由于没有重晶石,只能用水泥来代替,由于没有搅拌机,王进喜负着腿伤二话不说带头跳进水泥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其他工人也纷纷跳下去,保护了油井和钻机,止住了井喷。这一事件进一步体现了王进喜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的“铁人”精神。四是一些名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革命忘我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都不怕!”(虽然王进喜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从他的话语中体现了豪迈情怀,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的精神,也正是这些精神,使我国在短短几年,就摆脱了依赖“洋油”的局面。)

4、“铁人”的内涵是什么?(坚强、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

可以说,作为普通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我们的王进喜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民族脊梁。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过渡:同学们知道原子弹,氢弹吗?了解多少

(师补充:他们是核武器,杀伤力很大,原子弹爆炸形成蘑菇云,我们还知道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成功,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国两弹研制成工业基础作出重大贡献。他是谁?)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简介:1950获美国物理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人称“娃娃博士”,回国后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中。

同时期还有一位人物: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学习航空工程理论,获博士后留校任教。后想回国,美国海关非法扣留了他,并将他逮捕。美国海军次长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1956年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严正交涉下,他才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他领导了我国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

师提问:听了钱学森的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从国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两弹研制的背景

2 问: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的? (指导学生从正文和小字部分找出归纳) 学生回答略

师补充:一是苏联背信弃义,国外严密进行技术封锁(国际环境恶化);二是我国核理论落后;

三、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四是研制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很差。

2、问: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贡献:成功研制并试验爆炸成功原子弹(1964)、氢弹(1967),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而中国仅用了二年零八个月。

3、问:邓稼先只是广大科研工作中杰出代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海外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过渡: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的形象。有一位县委书记就是他们代表?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1、请同学阅读了解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出现背景(略)

2、请同学阅读

2、3段及小字部分,学习焦裕禄感人事迹(学生回答略)

师: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深入群众,摸清灾情,战胜三害(水涝、风沙、盐碱)身患肝癌晚期,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兰考人民为什么像悼念自己的亲人一样悼念焦裕禄?

(学生补充: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当时他的遗体运回兰考下葬那天,街上人山上海,街边树枝挂满了布条,上万群众披麻戴孝等候棺木到来,当棺木出现时,群众不顾一切地冲上去齐刷刷跪倒在地。在棺木前的人们退一步,磕一个头;有群众围起人墙,甚至跳进地穴,不愿他下葬。最后,没动一锄一铲,是兰考人民用水捧着土将焦裕禄与兰考大地融为一体的。师小结:心系人民、甘当公仆、勤政为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出的先进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请同学们看史海拾贝,了解雷锋事迹,雷锋的事家喻户晓,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因此今年的“3月5日”第41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

总结:20世纪50-60年代,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渡难关。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是那个时代石油工人、科研工作者、党员干部的先进代表,他们在平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他们热爱祖国、

3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教案分析

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课内探究学习

三、课后巩固提升

二、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x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x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x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x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x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电视等,对x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五、

教学方法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对比研究法

初中各年级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息”:

┢────────────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是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的。新课探究:

学生探究讨论:

第1页“导入框”材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

师(概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师:为保证“赶考”任务的实现,共产党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师(设问):在国家每次召开重大会议时,人们都能听到国歌、看到国旗,那么这些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生(结合课前的预习答):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索】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视频(通过该视频先让学生大致了解会议的情况)

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第一段归纳: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结合下列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师: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

生: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

生: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代)——《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师:谁还知道在国家象征中,这次会议没有确定哪一项?生:国徽。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百度百科】五星红旗(通过相关情况的介绍,深化国旗在学生心目中神圣感,珍爱国旗)

师:结合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生: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在这里再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魅力吧!请同学们起立。师: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当时改北京为“北平”。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师: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古今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3)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师:假如你现在正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什么?生:革命先烈的伟大,现在生活来之不易等。

(4)这次会议产生了哪些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找出答案。

生(阅读后):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情况,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原先我们也学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它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生:1946年在重庆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为什么称这次为“新”政治协商会议?“新”在何处?

讨论总结:

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数多,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等。

二、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活动设计一:

师:让学生观看第

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观看开国大典的片断,谈谈观看《开国大典》录相的感受。

生(谈感受):庄严肃穆、令人振奋等。

活动设计二: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声音、声调。学生模仿,领悟毛泽东当时的心情。通过模仿,使学生理解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总结:

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师运用新、旧中国对比的方法,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的内容,得出如下结论: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年多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壮大和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四、x藏和平解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相关史料,并梳理要点,自行总结出教师所设问题的答案。

.x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x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3.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毛泽东两边的x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阿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额尔德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管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6级英语万能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