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介绍了“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国内外现状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的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第一篇: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学涵义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美国的新经济已经证明了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我们有必要认真的分析一下科学技术创新的经济学涵义,以便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一个微观基础。

前人理论的回顾

在提出我个人的观点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劳动生产力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研究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时,便提出了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后面马克思又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是从价值和由技术决定的物质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的。这其中,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是密切相关的。具体地讲,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马克思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c:v。并且,马克思认为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反映出不变资本增大和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体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也正是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依据。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理论可谓独树一帜。他把“企业”的含义限于创造新结合,把“企业家”的含义限于引入新结合的经济人物。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经营,勇于冒新风险,敢于逆社会潮流而上。在他看来只有成功地向银行系统呼吁创造新货币,新的结合才能获得财力。熊彼特非常重视新结合,他用五个例子进行说明,这包括:(1)新产品、(2)新生产方式、(3)开拓新市场、(4)利用新材料、(5)经济部门的重新结合。我们暂且不论熊彼特的关于不是价格起支配作用的竞争所决定,而是由创造性的破坏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否正确,只是单纯地分析他的“新结合”,也会从中获得许多启发。

从他对“新结合”的划分,可见他将创新分为科学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两类。其中(1)到(4)属于科学技术创新,(5)属于组织制度创新。而(3)、(4)只是(1)、(2)实现后带来的一种结果。

(三)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论述

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发展经济学思想。他认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积累以及资本的积累。其中第四章主要讲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把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科学原理的形成、把这些原理运用于既定的技术问题,以及把技术发明发展到实际的商业应用。其目的是从创新机制和市场竞争状况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应如何运用专利和投资来发展科技,进而发展经济。

(四)增长理论

索洛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构造了以外生技术进步为前提的增长模型。如果外生的技术按固定的比率增长,经济将循着均衡增长的途径发展;如果外生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投资只能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并且只可能使新增的工人得到装备,整个经济停滞不前。索洛正是由此提出经济增长应当依赖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1962年,阿罗提出了“从干中学”的理论,即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以此为基础,1986年,罗默在《递增报酬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了内生技术的经济增长理论。

划分创新两个标准

如果要正确地对科学技术创新进行价值分析,必须先对其恰当的分类。为了分类更加清晰,我首先引入两个标准,即直接价值凝结与生产函数形成。直接价值凝结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讲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且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直接价值凝结是指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是否以直接的形式凝结到商品中去。其目的在于分析劳动是否与商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形成价值的关系。生产函数形成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熊彼特也利用生产函数来解释创新),它的含义是告诉人们在生产某一具体商品时,要将那些种生产要素纳入其中,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就是一种。其目的是区分科学技术创新的层次,进而对科学技术的创新的使用价值讨论。实际上,这两重标准也正是技术创新构成商品的两重属性,一方面体现于直接的价值凝结,另一方面表现为形成生产函数的有用性。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问题,即直接价值凝结的载体——商品,并不是指把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看作是一种商品,而是指把创新实际应用,生产出来的商品。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科学技术创新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一次性,它不能也不需要重复进行。或者说,创新不参加社会再生产。人们根本不需要在每一次的生产中都重新发明一遍,或付出再次发明所需的成本。这种属性就导致了优先权的问题,同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如果几个单位同时进行同一课题的研究,只有最先取得成果的单位才能对该项技术拥有所有权,才有意义。而其他单位则是竞争中的失败者,他们的劳动是无效劳动,他们的成本是沉淀成本。这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疑问。马克思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可是,显然无效劳动不能参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个别劳动时间等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用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科学技术创新的价值。这是因为,马克思之所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标准,就是为了以一些条件为限,规范掉个别劳动时间中不形成价值的那部分时间。如果摒弃掉社会必要时间,无疑就会丧失规范作用。并且,科学技术创新具有开拓性、复杂性,很难确定劳动的平均熟练程度和强度。

到底要如何确定创新的价值呢?登尼森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即计算“余值”。登尼森希望解释知识进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他又认为知识进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难以直接地计算出来。因此他提出了“余值”,即在计算出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之后,“余值”就于知识进展所做的贡献。这种类似于“间接定价理论”的思路,对于确定创新的价值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比应用技术创新前后的产出商品的价值量,就可以找到技术创新的价值所在。只不过,创新表现为对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一种负相关。所以,直接价值凝结的载体——商品,应该是指应用创新之后生产出来的商品。

创新的分类和分析

根据以上两个标准,我将科学技术创新划分为三类,即纯科学理论、新产品的发明和由于新的生产方法或新工艺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一)纯科学理论

纯科学理论同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基于前面论述的两重标准,区别也相应有两点。第一,发展纯科学理论的劳动没有直接凝结到商品中去。它只是使现有的科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二,也正是无法直接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纯科学理论没有形成具体的生产函数。既然没有具体的生产函数做依托,也当然就不可能从投入中获得收益,所以,对于纯科学理论的发展,企业是不愿意承担的。现在这个任务几乎完全留给了大学和其他非商业性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也偶尔会允许科学家在它的实验室里从事与技术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研究,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同时,由于没有形成生产函数,纯科学理论也当然就不能拥有专利,因为纯科学的专利不但会带来高成本,阻碍科学的发展,而且也违背科学家的道德。

既然发展纯科学付出的劳动没有凝结于商品中,纯科学本身又没有形成具体的生产函数,所以纯科学理论便不能成为商品。纯科学的意义在于推动科技的发展,为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由于处于创新的初级层次,它不形成价值,但却有使用价值。不成为商品的劳动是不能通过交换来进行价值补偿的,那么为纯科学付出的劳动是如何补偿的呢?其实,这类似于政府职员、军人、警察的劳动。他们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从事的工作却极为有意义。这些人的劳动是通过整个社会劳动成果的一部分来补偿的。他们的劳动服务于社会,那么社会就有必要在创造出的全部财富中分割出一部分对他们进行补偿。因此,纯科学理论发展所需的经费应该由国家政府进行投入。

(二)新产品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满足上述的两个标准,所以也就都可以划入商品的范畴。特别是生产函数的形成,是专利制度的基础,必要的保护会维持收益的权利和时间,会增加创新的动机。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的区别。

1、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及价值量的计算

虽然二者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可以通过交换来进行价值补偿,但是企业在承担创新时,具体的价值补偿方式不同。

新产品的发明主要通过开发的优先性带来的垄断进行价值补偿。因为发明的费用是高昂的,并且具有越来越高昂的趋势,只有有能力的企业才能担负起这个任务。企业为开发提供了资金,所以它们要求,一旦解决了开发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对生产的垄断来得到补偿。可见,专利在开发和生产两个领域都具有了垄断的性质。由于大家都面对共有的知识资源和同样的市场环境,所以专利只是第一个成功者。不近如人意的是,运用“余值”的方法,我们无法确定新产品发明的价值量。因为,它缺少一个可以与之进行比较的量。作为新产品,也就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也是新的,它无从比较。可是发明又确实形成了价值,从价格上看,应该低于或等于垄断利润。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获得价值补偿。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时价值规律要求交换时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如果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企业就必然能够获利。至于价值的确定,我们可以用原先产品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假设全社会有n家企业生产某种商品,当采用某项技术后会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假设最先采用该技术的开始时间为0点,该技术普及所需的时间为t1年,在应用该技术后第i厂在第t年生产单位产品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Li(t),第i厂第t年的年产量qi(t)单位,那么该技术的价值量为:

价值量=

2、使用价值的层次和技术创新程度

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区别还在于形成生产函数的层次。很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在新的生产函数形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所以形成的生产函数层次更高,更为优化。而新产品的发明只不过是科学技术在该领域内第一次应用于生产时形成的生产函数。

同时,新产品的发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里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即技术创新程度。为了将这个概念讲清楚,我们先把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抽象为一个区间。区间的起点是纯科学,而终点是最优生产函数,即纯科学,最优生产函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最优生产函数是未知的,也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用目前最优生产函数来代替,这时区间就变为了纯科学,目前最优生产函数。新产品的发明显然是这个区间中的一点,而且是标志性的一点,发明形成了生产函数。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从发明这个点开始提升后的某一点(有些技术进步是有条件的,即这些进步在经济上是否有优性取决于市场流行的相对价格结构),或者就是目前的最优生产函数。现在,我从两个角度给出技术创新程度的概念:从纯科学到发明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程度反映出推出的新产品或新生产函数自身的技术完备程度;从发明到目前最优生产函数看,技术创新程度反映出新的生产函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留下的发展空间的大小。

技术创新程度类似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说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技术创新程度是说明对开发投入的资本和对生产投入的资本的关系,或者说反映是开发的沉淀成本和生产的边际成本的重要性关系。技术创新程度越高,产品的初始技术含量越高,前期的开发费用就越高,沉淀成本的作用就越突出,同时,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留下的空间就越小,边际成本的作用也就越小。相反,技术创新程度越低,产品的初始技术含量越低,前期的开发费用就相对较低,沉淀成本的作用就越小,同时,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留下的空间却相对比较大,边际成本发生作用的机会也就越大。

目前的经济越发体现出技术创新程度提高的趋势。在传统的制造业趋于稳定的饱和状态时,经济的增长则更多依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例如电脑、网络、生物等在新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产业,技术创新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软件业,开发时的投入巨大,很可能变为沉淀成本,可一旦成功,抢先占领了市场,复制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技术创新程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产业组织上,教科书中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几乎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市场总是不完全的或寡头垄断,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垄断产生的原因或支持垄断存在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程度对产品的影响,垄断带来的报酬递增不再那么依靠规模经济,而是转向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产业结构上,由于技术创新程度高,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空间较小,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机会也在减小,经济的增长点更多的被第三产业所占据。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假如没有像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这样的技术革命出现,那么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生产品和消费品)将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最终趋于饱和。

斯密在《国富论》第三章中就曾写到:“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而他受到历史的局限,因此将技术的进步归结为分工,这也正是“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的原因。后来杨格又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取决于分工”。我们暂且不看技术进步的原因,而单纯分析其作用,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工业会最终达到饱和。这时,维系工业的是其产品的一轮一轮的耗费,工业虽然还是经济的支柱,但以不再是推动经济继续前行的动力,而被消费周期更短更为虚拟化的服务业所取代。在经济周期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可受到科学技术创新的偶然性和突发性的影响,经济将会表现为更加不稳定,但是因为不同领域的时间上的交错,经济波动不会很剧烈。当然很多技术是跨领域的,其推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我这里讲的是技术创新程度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不是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政策建议

(一)国家应加大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特别是基础学科。因为纯科学对于企业来讲,是不愿意承担的。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经济的连续增长,除了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外,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美国政府对教育和科研的连续高投入似乎是新经济产生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如今的网络技术就是美国最先在国防军事工业中投入开发的。

(二)在国家的资金有限并且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用于将目前已有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上。这样可以暂时节约对纯科学的投入,同时又做到以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由国家集中人才和资金建立一些面向社会的科研机构,开发既有潜力又可应用的技术,然后以适当的价格卖给企业。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纯科学的落后不可能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

(三)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力争使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建立起产品开发部门,具备独立的产品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生产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四)完善关于专利的各种法律和法规。保护适当的知识产权,即新产品的开发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包括纯科学的发展与管理方法。这样既保护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动力,又使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基础与条件的成本降到最低。

(五)拓展企业的多种融资渠道,使有技术的人可以得到形成生产的必要资金。例如,加强银行信贷,或者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等。

作者:南开大学经济系 乔晓楠

第二篇:“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国内外现状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的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教学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晓琳(1977- ),女,山西长治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开发与规划设计;马立强(1979- ),男,宁夏吴忠人,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开采方法、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及系统工程等。(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立项项目“《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02)

一、引言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引发出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它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实质性的变化。目前,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针对我校工科学生的特点和“技术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改变其教学模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经济学”课程国内外现状

“技术经济学”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对完成同一特定目标所采用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进而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该门学科主要内容是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达到能对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评价的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技术经济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逐步趋于完善。已经在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以及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筹集、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价值工程、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精通专业技术,又能了解和掌握有关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既有政治觉悟与科学思维,又有经济头脑与管理才干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程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孤立于经济之外的工程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经济的发展亦离不开工程技术的进步。学生在掌握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后,能够用以指导今后工作中所遇到诸如投资理财、制定商业计划书、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实际问题,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技术经济学”课程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三、我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有多个专业开设“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交通运输、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选择、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工科学生树立经济观念、市场观念,能够成为拥有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技术经济学”教学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注重“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讲解,而通过案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甚少,这导致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难度较大。例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名词的含义、经济意义和计算方法等,即使反复讲解,举例说明,仍然有诸多同学不理解;再如,由于工科学生对财会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

同时根据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程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浓的课程,而且很实用。所以,笔者认为,“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及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掌握了技术经济学科中相关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设计出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环节以及上机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去。

因此,对“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注重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和该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思路

(一)明确“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根据专业(工业工程、采矿、运输)培养目标,在现行的教学内容和常规的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地设置授课内容,通过讲授、解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自觉地从经济角度去考虑技术问题、讲求经济效益,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实践及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构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见下图)。首先,组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团队;其次,通过文献查阅、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对课程的定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案。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案确定之后,应重新组建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程结构;应选择适用教材,完善教学大纲;应采用探求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并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设计与之匹配的课堂教学环节。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基本内容

1.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完善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增加更新知识,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选用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和大纲,并向学生推荐专业期刊、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2.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式、讨论式与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是否能够学好一门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讲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实践教学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认知技巧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要彻底改变原来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凸显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教学理念的潮流,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另一方面增添了教学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基础,应逐步采用理论教学加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

4.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定量性是“技术经济学”的一大特性,“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涉及大量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函数模型,计算机应用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研究制作与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相适应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积极利用校内和校外有利资源,提升课程实践性。第一,可以借助我校工业工程系实验室、70台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有利条件,结合课程内容安排课时组织学生上机实践。第二,积极联系知名企业,建立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机会,同时邀请企业相关人士课堂讲座,争取达到双赢。第三,可以邀请外校相关专业知名教师以讲座的形式授课,增进互动交流。

6.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技术经济学”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与现实结合紧密。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五、结语

“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学生自身能力内在需求的提升,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也应顺应这种潮流,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注重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教学手段,合理地设置授课内容,通过讲授、解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而提高该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廖学东.《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赵志勇.案例教学法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曾繁伟,马立强.创新《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人才与教育,2007(1).

作者:王晓琳 马立强

第三篇: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具有授课对象拥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知识和小班授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该课程的五大教学模块、四种教学模式和一种全过程的考评方式,明確了五大教学模块如何采用四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综述了四种教学模式如何进行考评,利于实现理论、实践、创新三方面教学任务的相互协调,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专业化、综合化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创立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至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涌现了研究电力技术经济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文献报道。公路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经济问题一直是公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标准规范中,与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相关的有《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编制办法》等,这些标准规范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保持更新和完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是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为研究生提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树立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思想,使研究生将技术经济学理论融入科研过程中,进而实现科技工作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效结合,达到使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目的。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实践、创新三方面教学任务的相互协调,达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智慧启迪”的教学效果,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授课模式进行有效探索、授课效果进行及时追踪等具有现实意义。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技术经济学不同分支学科的框架,发现所有这些相邻学科的框架大都遵循“概论——理论——方法——应用”的规则。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具备一定公路工程技术背景知识的研究生,个别选课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基础知识,而如今的技术经济学研究和应用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工程经济学的范畴,它把若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融入到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行为研究之中,使人们认识到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生产、财务、经济、市场、环境甚至社会等各方面必须视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复合性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思维,更有助于实现通过科技创新达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据此,教学过程中概论和理论部分内容可相对弱化,突出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应用;在安排授课内容时,以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设置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公路工程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设计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和运营维护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五大教学模块。

第一模块“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包括技术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等,建立课程教与学的框架。

第二模块“公路工程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涉及的投资估算编制、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财务评价等的步骤和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重点突出交通量预测、运输成本的确定、报表的编制、指标的选择与计算等内容。

第三模块“公路工程设计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设计方案比选方法、限额设计方法、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清单预算价的编制、投标报价的编制、公路工程建设交易方式的选择、标段划分等内容,突出公路工程技术与经济问题在设计阶段的融合,将本科阶段学习的碎片化知识点整合、理顺。

第四模块“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施工方案技术经济比选方法、机械设备更新比选、工程款计量支付、工程结算与决算,从建设管理方角度突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经济问题,掌握现行部颁及省颁的相关规范、标准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第五模块“公路工程运营维护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公路养护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等内容,突出各部分内容现状的介绍,抛砖引玉,使学生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如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数据背景下公路养护决策方案的制定、公路养护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等。

需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技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相应的规范、规定、标准不断地推陈出新,如“营改增”、新定额和编制办法、PPP建设管理模式等,因此授课内容需要据此与时俱进,实时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更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5]。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不同:一是小班制,利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二是研究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掌握了本专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更能从工程实际出发思考和探索与技术相关的经济问题。因此,基于公路基本建设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针对上述教学模块知识点丰富、内容宽泛的特点,需从多样化教学模式角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堂教学

上述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中,第一模块需要完全采用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他模块则是以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进行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和准确清晰的信息呈现,与黑板有机结合,配合教师富有感召力的语言与表情艺术,适时恰当的启发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推荐专业期刊、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企业相关人士进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点评学生的实践成果,增进互动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那么案例教学可以达到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是谋求工程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案例教学模式是课程自身特点决定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中,第二、三和四模块以案例模式教学效果最佳。本文所说的案例教学是指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讲思路、讲要点和知识体系,再以工程实例为依托,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6]。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身临其境地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第二模块教学内容中的经济评价为例,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授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方法、步骤等理论知识,教师将实体工程经济评价报告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做经济评价的工程背景信息并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熟悉工程背景,按照所学理论知识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完成该工程实例的经济评价。由于这类型的工程实例较多,教师可以同时布置多个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案例,也可以是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还可以既涉及新建工程也涉及改扩建工程的案例,由3—5名学生的小组分组完成同一案例,不同小组之间针对相同的理论知识应用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将经济评价中涉及的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也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软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体会如何从经济角度评价工程技术方案。

(三)小组讨论式教学

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应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是与第二、三和四模块的案例教学相互结合,学生分组做工程实例案例分析后,小組之间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或是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理论方法的特点;也可以是针对第五模块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讨论主题,明确各主题的要点,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或老师提供资料,组内研读资料,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参与讨论,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

以第五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该模块内容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与评价现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公路养护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形成三个小组,老师提供给各小组讨论资料,并明示学生还可以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提出各主题需要研究的要点内容,并要求各小组以多媒体形式汇报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的过程,也是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提问,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多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该主题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其创新能力的发挥找到了素材、提供了空间。

(四)个体演讲

本课程设计的个体演讲教学模式是对课程内容的提炼、体会和总结,由在前几个教学模式中尚未上台演讲过的学生来完成,演讲主题是关于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技术经济分析的思想,学生需要从公路建设不同参与方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看似是一个新问题,其实质还是需要对所学各模块内容加以灵活应用。做这一主题演讲的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更有代入感,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问题,课程结束时又恰好是研究生论文即将开题的时段,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启蒙和培养。

四、改革考评方式

合理的考评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第一节课时就应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并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该课程理论性强,与现实结合紧密,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根据上述教学模块和教学模式,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可各占50%左右。课堂教学根据出勤和课堂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进行考评。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参与的工作内容、结果及所做案例的成果质量和效果等进行小组考评,同一小组成员的成绩可相同或不同。小组讨论式教学根据小组讨论成果、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发言质量进行考评,同一小组各成员的成绩可相同或不同。个体演讲教学根据学生的素材搜集整理情况、调研情况和是否具有独到见解进行考评。期末考试可设计一部分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再设计一部分无固定答案,具有发散思维的题目,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结语

公路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考量,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的分析是其关键的内容之一,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公路交通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深化该课程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优化整合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星星,李平.国内技术经济学研究前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1):156-161.

[2]徐斌,喻德华.技术经济学近二十年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3):153-156.

[3]王宏伟.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述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152-160.

[4]樊瑜,赵世强,张宏,张丽.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3-7.

[5]夏伟怀.深化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06-108.

[6]席新明,朱瑞祥,賀喜盈.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2(2):55-58.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Highwa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conomics

SHI Xiao-li,YAO Yu-ling,YUAN Chi

(Highway College 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4,China)

Key words:Highway Engineering;technology economic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teaching reform

作者:史小丽 姚玉玲 原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旧工业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