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书赵一曼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革命家书赵一曼范文

赵一曼家书

赵一曼:舍子从容赴国难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亲爱的我的可怜孩子啊: ……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家书背后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冬,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的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为获得情报,日军对她施以长达9个月非人的折磨。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向敌人要来纸和笔,给儿子写下遗书。写完第一封后,赵一曼又写下另一份遗书,把对孩子的未尽余言进行了补充,之后凛然就义,年仅31岁。

读信有感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重读赵一曼抗战家书,心中再起波澜。悲壮的字句充满了对亲人的不舍牵挂。这是共产党人母爱的伟大光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以身许国、虽死未悔的无畏气概。英雄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英雄是指引方向的精神信仰。那年,我们372潜艇在海军组织的一次实战化紧急拉动和战备远航训练中突遇险情,全艇官兵舍生忘死,成功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我们一定传承好英烈的精神,肩负起使命重任,用实际行动告慰赵一曼等先烈的英灵。

第二篇:张一曼的家书

家书内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折叠背着"宁儿"讨饭寻找党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一个小地主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赵一曼的头脑里充满了革命进步思想。

1924年8月6日,赵一曼在《妇女周报》上用"一超"的名字发表了要求脱离家庭的宣言。同年,大姐夫郑佑芝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积极进步的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女军校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赵一曼离开武汉与党中央取得联系。9月,她被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在那里,她与同是来自黄埔军校的同学陈达邦相识并结婚。

一年后,由于国内急需做地下工作的优秀干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已有5个月身孕的赵一曼毅然告别丈夫回国,被党中央派到宜昌从事地下工作。她在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掖贤,乳名"宁儿"。在此后的几年里,她带着儿子从宜昌到南昌,再从南昌到九江,又从九江到上海,历尽千辛万苦。特别是前往上海找党组织的途中,身无分文的她,背着"宁儿"一路讨饭,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她曾在儿子的脖子上套一个草圈假装沿街叫卖孩子。"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临行前,她将"宁儿"送到武汉陈达邦的哥哥家里,然后硬着心肠流着泪离开了向她扑来的儿子,到东北去了。

折叠"红枪白马"女政委

1932年春,赵一曼来到东北;两年后,被分配到珠河(今尚志市)中心县委担任委员,并以县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游击区展开工作。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 在部队中,赵一曼给人的印象是穿着羊皮袄,敞着怀,里面穿着深灰色的棉衣,系着腰带,头戴一顶黑色狗皮帽子,齐耳短发露在外面,黑里透红的脸上一双大眼睛格外有神。她的坚毅果敢、平易近人,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一次,赵一曼和另一名女战士主动承担了转运武器的任务。她们到交接地点领到武器后,用油布、油纸包起来,放进了马拉的大粪车中,直接向城门赶去。

车到城门卡,日军捂着鼻子嫌臭,躲得远远的。专管乱翻乱搜的伪军见是大粪车,也喊着"快走!快走!"车老板猛加几鞭,粪车就出了城,车上的武器很快就转到了部队手中。

赵一曼不仅机智过人,而且也骁勇善战。在平时的战斗中,赵一曼手提砍刀,威风八面,表现丝毫不逊于男战士。

赵一曼在哈尔滨以东的侯林乡、亮珠河一带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这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当年的《大北新报》和《哈尔滨日报》上都登有《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报道,文章把赵一曼写得神乎其神。1935年11月的一天,赵一曼负责掩护部队突围。在赵一曼和战友们的努力下,大部队顺利突围。赵一曼等人却在完成掩护任务撤出时,与敌人遭遇,并在战斗中负伤,在一个农民家中养伤,后被俘。

折叠临终遗书催人泪下

赵一曼被俘后,被敌人转到哈尔滨的一所医院进行审问。在医院里,赵一曼向监视她的伪警和医护人员讲爱国道理,鼓励他们进行爱国革命。很快,伪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便成为赵一曼的"革命战友"。

1936年6月28日晚,两位"战友"负责协助赵一曼实施"突围"计划。30日早,在距游击区仅有20余里的阿城县李家屯,赵一曼一行被伪骑警追上,赵一曼再度落到敌人手中。在审讯室中,日军对赵一曼使用了各种非人手段,甚至动用了最新发明的电刑,却仍然没有从赵一曼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担任当时审问的日本军官回忆说:"我们都失望了。很难理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赵女士这样一个年轻女共产党员有如此钢铁般的毅力,竟然能长时间熬住帝国最新式的电刑。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刑法了。"

1936年8月1日,他们将赵一曼押上了开往珠河的火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她幼小的儿子。她向敌人要来纸笔,给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第三篇:革命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此时,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日军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问:“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怒视着,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赵一曼的躯体,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第四篇:革命历史家书

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透过抗战家书,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透过抗战家书,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透过抗战家书,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透过抗战家书,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会有一种情怀让人泪流满面,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 如果你读信有感,请在底部写下评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亲爱的父亲、母亲:

儿过去曾寄过几次信给大人,想早赐阅矣。但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

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作的一样。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儿敬禀

4.18 家书背后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20世纪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全民抗战爆发后,前往西安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4月病逝。此信写于1937年4月18日,韩雅兰详细讲述了奔赴延安的缘由,以求父母谅解。 读信有感

读抗战家书,灵魂再受洗礼、精神为之一振。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把一腔热血、年轻生命熔铸成永恒丰碑。“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思想追求。

海军十大杰出青年、临沂舰舰长 高 克

决不掩没民族意识

真儿:

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时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华民国廿八年六月四日写于香港旅次

王雨亭

家书背后

王雨亭(1892年—1967年),福建泉州人。1908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七七事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先后介绍上百名华侨青年回国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父子分别之时,王雨亭在儿子笔记本上留下了这段临别赠言。1940年,作为延安“青年剧团”唯一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北平解放,父子再次重逢,看着10年前的“临别赠言”,王雨亭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读信有感

“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这正是一名爱国华侨可贵民族气节的光辉写照

“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某特战旅作战二营营长

刘 珪 誓死不做亡国奴

爸爸和大哥:

你们宠爱和抚育我的艰苦和尽致,我时刻是牵记着的。不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头,特别是在这样严重的困难时期中,我实在是没有机会与能力来报答你们的。也许你们会反骂我不情不孝吧。爸和哥别怀疑和误会吧!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我相信你们是了解的。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人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

谨此,祝阖家均安!

克 上

二月十一日西营

家书背后

符克(1915年—1940年),原名符家客,海南文昌籍越南华侨。1938年初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后,他组织东南亚各地华侨“打回老家”抗日,带回大批药品等物资。1940年8月,符克被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杀害,年仅25岁。 读信有感

我们是黄继光的传人,一直耳濡目染着“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与豪情。如今捧读符克家书,感受的是国难面前的另一种捐躯,他道出了“国之亡、民必为奴”的道理。符克捐躯为国、慷慨赴难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指导员 余海龙

驱逐敌寇 抗战到底

吾谦爱弟:

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战到底。

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绝不是无意义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

孝 慈

十月二十五日

家书背后

王孝慈(1905—1992),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渭华起义,曾担任延长县委书记、宜川特区党委书记。1938年10月,王孝慈给他的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在他的影响及家人的互相鼓励下,儿子、弟弟相继投入抗日洪流。 读信有感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一个社会的价值底座。王孝慈把抗战喻为伟大的母亲,生动诠释了团结抗战的神圣职责,是一腔家国情怀的告白书,是鼓舞抗战士气的号召书,是正义必胜的宣言书。

沈阳军区“神枪手四连”指导员 姜兴国

国敌家仇铸在心

吾弟如见:

传闻家庭巨变,房屋遭敌寇烧尽,人虽幸免于难,但衣物、器具悉付火中。思念及之,不禁泪下。我家何此不幸?本来生活艰难,已不堪其苦,今罹此种灾祸,日后怎能设想?况母亲已近花甲之年,年来又不断遭劫,其中痛苦,自可想见。愚兄身虽在数千里之外,心则无日不为慈亲而不安,而难过,而歉疚!徒以景况不济,势难救助,为之奈何!所幸吾弟现已安然逃出,希望即能就业,埋头技术学习,好好锻炼数年,将来总能为社会家庭出些力量。况你曾亲身经历此次浩劫,苦难算已受够,国敌家仇,铭铸在心,他日当不致有负慈母及愚兄之厚望也!

愚兄 春手上

九月七日

家书背后

钟敬之,乳名春郎,生于1910年,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左联和左翼剧联。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鲁艺美术工厂主任。1941年,他从延安给远在湖南祁阳的弟弟写下这封家书。 读信有感

这封家书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钟敬之看到家园沦丧的义愤填膺和对远方家人绵长醇厚的思念之情,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国敌家仇,铭铸在心。当年,抗日将士义无反顾冲锋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着国家,牢记军人职责。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军区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

望妻进步共抗战

最亲爱的惠呵: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敬礼

廿

八、十

一、廿八 群 于舒百

家书背后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永荣,字以行,安徽舒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任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民运队五组组长,随军东进寿县、肥东、全椒,在全椒县城关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群众救亡团体。1947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这封信写于1939年,当时胡孟晋从前线回乡与妻子张惠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 读信有感

胡孟晋在家书里,期盼妻子成为女英雄,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真豪杰!“国危见忠臣”,这是男儿的血性豪情,这是军人的价值选择。

“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 庄仕华

抗战成功再相聚

振鹏贤侄如见:

廿四来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学业进步,甚为慰藉。

前方并不危险,请祖母大人放心,因为日本鬼子并不那么可怕,只要会打仗,敌人的飞机大炮都有办法对付的。一年多我们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贰百廿多次的仗,都是胜利的。有了一年多打鬼子的经验,我们以后自信了。

工作太忙了,不然也想回家看一看,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吧!……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

此祝

努力学习,并问你祖母和你母亲近好

醉 涵字

家书背后

袁国平(1906年—1941年),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封家信是1938年12月袁国平写给侄儿的回信。然而“前方并不危险”,这仅仅是不想让亲人牵挂。袁国平“还是等抗战成功再与你们欢聚”的愿望未能实现。3年后在“皖南事变”中他以身殉国,后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读信有感

抗战英雄袁国平写给侄儿的这封家书,既倾注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更表达了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杨 铭

不被任何危难压倒

乙化、吴涛同志:

接到张鹤鸣同志的来信,得知你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领导的正确、干部的团结与战士的英勇,取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党所交给你们的任务。这就克服了冀东的孤立现象,便利了今后的坚持,预祝你们今年获得更大的胜利,来减低我们更多的困难。

至于谈到我们对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感觉半年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以后需做更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去克服困难。手榴弹以后计划经常供给,可惜这次因敌人的扰乱与我们部队的分散,不能满足你们的希望。这些小小的遗憾,我们愿在下一次补偿之。

子光可速来,我们估计敌人最近会有一次较大的进攻,他正可利用在敌人进攻前的间隙赶快前来,以便我们能很好安置那批干部。

此致 布礼 楚离 一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39年初,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年1月1日,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在北京市宛平县正式建团,白乙化任团长,才山任参谋长,吴涛任政治处主任。这封信是挺进军十团成立以后,十团的上级领导李楚离于1941年1月4日写给十团领导的信。 读信有感

此信是在敌人频繁扫荡,抗战进入困难时期,战友互相鼓励、领导关心十团建设的见证,信中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残酷现实,革命先辈们在任务面前不讲任何条件,在困境面前不悲观沮丧,表现出来的是不惧强敌的英勇无畏,是不被任何危难压倒的坚强乐观。

南京军区某旅一等功臣、四级军士长 林德华 待凯旋以报父母恩

父母亲大人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现在的我比以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况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祝身体健康 儿 云鹏上 七月四日

家书背后

1943年3月,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日寇。4连先后打退敌多次冲锋,最后弹尽援绝,指导员李云鹏、连长白思才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82名烈士中,指导员李云鹏是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读信有感

战场上彰显血性,家书中尽是温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个“孝”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个“忠”字,若是那天下太平,他定是个寸草春晖的好儿郎,但是无奈身处战火硝烟,日寇在中华大地涂炭生灵,多少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留下一句“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走上抗日战场。这是“刘老庄连”82名殉国战士的心声,也是所有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的心声。

新疆军区某师“卫国英雄连”上士 买尼苏尔

从信仰中汲取力量

崇英:

抗战又踏上较严重的阶梯,就是投降派以反共口号来掩饰他们的由破坏团结,而中途投降的阴谋。因之,专门有人制造摩擦,扩大摩擦。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切勿再惹人注意。我呢?就正在这样做呵!

你的诗,是进步了;但有些字句欠熟练。我改了些。然大体是不错的,今天《新民报》已登出,不过有些错字和看不清楚罢了。

现在你在新繁,当然救亡工作较少了。应当趁此机会致力于自然科学。为将来升学、应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以为英、数、理、化是应当弄明白的。我的缺点就在于此。不要单注意社会科学。

成都警报频来,但我愈跑愈健!勿虑!勿虑!

愿你努力进步!

父 字

七月十五日午后

家书背后

1939年7月,我党地下工作者车耀先在成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大女儿崇英和同学们进行抗日宣传经常遭到特务的破坏,心情苦闷。针对这种思想,车耀先给女儿写了这封信。 读信有感

车耀先1923年在一场战斗中头部负重伤,碎骨压迫神经导致成为跛足。成都警报频来,但他却在信中说自己“愈跑愈健”,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乐观主义精神。

济南军区某师彝族下士 取比尔者

困境面前坚强乐观

大明吾弟:

九月二十八日信收到了,真是欣慰不已! 诚如你所说,总怕收不到信,就没有给你信。因为很久没有给你信了,一想起来,总是难过不已。而今,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

春天曾发一电,因为你常走动,正不晓得已否收接?文兄去陕,已得知。因为各种原因,辰夫、崇基他们也一直没有通信。所以辰夫的情形怎样,也就不大知道了。

家林的一个小弟弟最近又病了,窦府真是多灾多难。但是窦大哥精神还好,虽然事情不大如意,此病彼病,他还是很精神地挣扎下去,这是我们大家都引以为慰的。

好久不通信,等于隔了几十年一样;以后,我想多给你信。祝你安好!

远昭

卅年十一月十二日

家书背后

黄洛峰,化名远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写给当时在太行山深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华北书店的刘大明的信。他们用特有的内部“暗语”进行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交流情况。 读信有感

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折射出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百折不挠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用全部智慧和力量,为全民族求解放的事业尽心尽力。

全军优秀士官、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

第五篇:英雄的革命家书

图片说明:谢晋元给连襟张萍舟的信,写于1937年10月18日(共4页,图为第2页)。

图片说明:褚定侯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共6页,图为第

3、4页),写于1941年12月27日。

图片说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最后两封信(每封各2页,图为第2封的第2页)。 (本版家书及相关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谢晋元: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陆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也同样在家书中用泰山鸿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这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刚刚失守,此时距10月27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4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的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经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在淞沪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方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战斗尽管激烈,但谢晋元还惦念着妻儿的安危。“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语气紧迫,透露出对家人的担忧。

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于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

人物小传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虹口八字桥战斗。 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10月27日,上千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被赞誉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仓库,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来征战几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一天,日陆军第23军开始进攻香港。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中国湖南地区的第11军向湘南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的南援行动。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发布了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度过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了。

中国方面迎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他当时指挥的军队共13个军约17万人。守军上下同仇敌忾,战斗异常惨烈。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率部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他提笔给远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写下了这封信,书法潇洒飘逸,通篇贯穿着大敌当前、视死如归的紧张气氛与战斗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

这封家书写于1941年12月27日,当时日军已经渡过汨罗江,正在向南逼进。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遗愿。

这封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书,后来从收件人褚定浩处,辗转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征集后,褚召南主动捐赠这封信的原件,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对项目组委会说:“放在国博比放在家里更有用,更能发挥社会效益。”老人还回忆,二哥褚定侯去军校报到以前,曾去天台县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暂的宁静日子里,他和邻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有志男儿又怎会耽于儿女私情?褚定侯对姑娘说,等抗日战争胜利了,一定回来娶她,然后就义无返顾地走了。

毕业后,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军令部,但他向上级提出:自己读军校就是为了参加抗日的,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他被编入了陆军第41师121团任排长,到职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这次战斗以后,他写信回家说: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们化装成农民前来侦察,但均被识破、消灭。会战中,中方士兵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然后舍身炸毁敌人的坦克。

仅仅两个月之后,褚定侯就率部参加了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他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是死守长沙的战士们在同一时期写下的1500封家书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长沙真是一个顶大的纪念日,从这一天起,长沙城外的炮火连天,昼夜不停的一连四天,有人说从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几天相比。敌人第

一、

三、

六、四等师团番号的士兵的鲜血染红了大稻区的沃土。先攻东南城角,攻不动,再攻南门,又攻不动,最后攻北门,仍是屹然不动。敌人作梦也不曾想到它面对着的是它所自称为消灭净尽的战士。而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写了1500封家书寄交给家人道:‘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胜,何况敌人只携带了两星期的粮秣,从一日起就开始饿饭;而它们的上官却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国酒呢。我们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创造出争夺至十一次的拉锯战,于是敌人溃退了。” 从中国守军元旦那天写就的1500封家书,可见将士们戮力同心、视死如归的气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后,二战同盟国与日军交战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人物小传

褚定侯,1919年生于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读书。“七七”事变后,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区沦陷,褚定侯终日在家,报国无门,感到十分苦恼。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办起了战时浙西临时中学,立刻前往学习。那年冬天,周恩来和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雄一起来到学校视察,宣传抗日,给了褚定侯很大鼓舞,于是,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17期学习。毕业后先被分配入军令部,之后褚定侯主动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被编入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担任排长。1941年,率部参加了第

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死守浏阳河北岸阵地,与全排官兵共同壮烈殉国。 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书,不知收到否?弟已呈报告与团部,团长未能批准,云此非常紧急之时,不准弟请长假。弟部队已于昨日早晨出发进占阵地,而于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来洋二百元悉数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来有信到兄处否?弟已久无告双亲矣,请能代书告之,云弟安全也。时在阵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书。 待此次作战后,则弟当入滇谒兄安好也。兄若赐言,仍可寄浏阳军邮第一五O号四一师一二一团二营六连弟收可也。时因北风雨雪交加,关山阻绝,希冀自爱,余不一一。

即请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这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硝烟炮火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中国军队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第二封信搁笔100个小时之后,蔡炳炎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

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37年8月11日,说到“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当时距离卢沟桥事变已过了一个月,日军侵占平津后,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该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日方以此为借口,命令大批日舰陆续登陆。蔡炳炎在信中介绍了当时报上记录的情况,如“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指的就是两天后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第一次淞沪抗战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蔡炳炎第二封家书的写作时间8月22日上午8时半,正是开赴战场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着什么,因此在这连续两封信中反复强调,对身后事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儿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抚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务兵周难乘乱潜逃,评价说“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紧接着,他写道:“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敌当前之际,作为丈夫、军人,蔡炳炎选择了为国尽忠,随时准备好用生命来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

搁笔后没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线的指示,当晚随67师,率领全旅官兵进入沪郊罗店镇。日军数次进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日军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奔袭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炳炎率5000健儿与敌人鏖战一昼夜,死伤惨重,罗店血流成河,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血肉磨房”。26日,敌方二次援军也在源源开到,用优势的飞机、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当天,相继传来本旅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炳炎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炳炎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第3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约中午12时许,在距离日军阵地不到一公里处,蔡炳炎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蔡炳炎牺牲时,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还不到一岁,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但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记得父亲信中的那句话——“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后来,蔡炳炎的夫人赵志学将这两封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将这两封遗书连同蔡炳炎写遗书用的钢笔一起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人物小传

蔡炳炎,190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结业后编入黄埔教导二团任排长。在东征北伐诸战役中屡建战功。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8月率201旅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会战。8月26日,亲自率部向日军主力盘踞的陆家宅冲击,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 志学内子妆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众无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等儿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时

志学内子糠鉴:

连日致书谅已躬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

上午八时半发

姑母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时我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等到苏州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沟通的障碍范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四范文

热门文章

革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