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途径论文

2022-04-18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途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下达安全预警书到不同的项目。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途径论文 篇1:

浅论建筑工程管理

【摘 要】建筑工程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管理技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Contract Management;Management Skills;Construction Projects;Management Capabilities;Construction Quality;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Quality Management;Improvement Measures

1. 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1)建筑施工企業是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转来的劳务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工人主动防护意识和被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2)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3)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应通过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主动防护意识,并保证安全防护投入和措施的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

(1)建筑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是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以及与工程建设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建设过程当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规范双方的经济活动、协调双方工作关系、解决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合同管理则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2)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不能陷入僵硬的程式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管理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究管理的技巧。因此,要在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深刻了解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及归纳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技巧,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使参建各方自觉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从而降低建筑市场风险,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3.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

3.1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3.2 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4)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5)完善相应的法律法。

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4.1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饰工程,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图表示出来,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4.2 施工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办法有:

为了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现场管理办法:所有进入一期改造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需配有XXX公司盖章确认的胸卡,并从专用施工通道出入。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系好安全带。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时间进行施工,如需加班,必须提前通知,另行安排。服从现场的管理人员指挥,遵守现场的警示标志、标语,以及隔离标志。施工人员着装整洁,不得赤膊、穿拖鞋进行施工作业。工作态度认真,不得在施工区内进行追逐嬉闹,不得大声喧哗,施工时尽量避免噪音。施工现场严禁吸烟。施工现场需明火作业时,必须经过动火审批,必要时必须经过业主同意。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并由监护人监护。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产品保护教育。严格控制现场的环境卫生,做到工完料清场地清,每天的施工垃圾运至厂区东侧场地集中堆放,定期处理。改造工程处于厂区中心部位,必须保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控制。交叉作业,防止高空坠物。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用电,不乱拖乱拉电源线。施工人员不得使用厂区内厕所,必须使用宿舍东面的临时厕所,施工现场不得随地大小便。服从和满足业主的要求,不得妨碍业主正常的生产活动,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使业主满意。

5. 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建筑企业依据行业的特点,推行ISO 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贯标认证已十分广泛,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贯标认证已成为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6. 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6.1 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

(1)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

(2)在工程施工前,现场管理人员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公司质监部门专职质监员签字验收。然后经管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监员签字,现场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现场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监,随机抽查的方法,待施工单位进行“三检”后再进一步验收,彻底消灭工程中质量问题。

(3)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质检人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现场管理人员。然后现场管理人员由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方检查。监方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不能口头讲,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后,还要再进行复检,严格检查把关,保证质量。

6.2 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

(1)对于每一位现场管理人员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一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一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常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准”、“细”)、“实”。对于重要部位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须全天候的、24小时跟班旁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试块抽取、制作是否符合要求,甚至还要亲自取样;监督后料台上料的计量,工人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施工队整改,消灭质量隐患。

(2)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提前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附上所测的数据,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遮掩,不能马虎处理,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6.3 落实设计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应牵头联系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将设计变更及时分门别类分发给施工单位,并监督落实施工。

6.4 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1)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项目负责人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只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而不去强调事故的责任的原因。这样使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愿意接近现场管理人员,不讳疾忌医,及时暴露出现场管理人员忽视的地方,与现场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工程质量。

6.5 改进现有施工现场質量体系。

施工企业应重视内审和内审员的培训,内审工作应每年进行一次,覆盖每一个生产过程及每一个体系内部要素。每次内审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也可以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因为施工过程复杂而漫长,所以内审员的数量应该有足够多,能覆盖施工过程的每一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合同内容,制定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其总体框架包括:年度工作目标的设置确定、日常考核、会议和集体活动考勤、年终考核、工作落实程度测评、内部民主测评、党组考评委综合评估、考核结果运用等八个环节。在考核评价上,既坚持以得分多少为依据,又注重业主满意度、质量监督机构的满意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参考文献

[1] 崔永红.建设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技术开发,2006,(7).

[2] 李书源,高晓兵.工程项目经济核算与成本控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

作者:潘建忠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途径论文 篇2:

建筑工程管理探析

摘 要:建筑工程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下达安全预警书到不同的项目。其次每个项目要根据企业下达的安全预警书进行具体化,并做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管理技巧;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1 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转来的劳务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工人主动防护意识和被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政府应勇于挑起对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农民工应有一个准入制度的约束,从农民工转化为建筑工人也应有一个过程。输出劳务的当地政府作为受益者理应负起这个责任,对输出劳务进行初级培训教育。

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应通过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主动防护意识,并保证安全防护投入和措施的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合同属于经济合同,是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以及与工程建设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建设过程当中的最高行为准则,是规范双方的经济活动、协调双方工作关系、解决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合同管理则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制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加强合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使用合同来引导和管理建筑市场,顺应了政府转变职能,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的大趋势。而各建筑市场主体也必须依据市场规律要求,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不能陷入僵硬的程式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管理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究管理的技巧。因此,要在高度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深刻了解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及归纳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技巧,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使参建各方自觉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从而降低建筑市场风险,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3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1)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2)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3)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4)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5)完善相应的法律法。

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饰工程,其施工工艺复杂,材料品种繁多,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图表示出来,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针对工程特点,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施工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办法有:

为了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以下现场管理办法:所有进入一期改造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需配有XXX公司盖章确认的胸卡,并从专用施工通道出入。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系好安全带。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时间进行施工,如需加班,必须提前通知,另行安排。服从现场的管理人员指挥,遵守现场的警示标志、标语,以及隔离标志。施工人员着装整洁,不得赤膊、穿拖鞋进行施工作业。工作态度认真,不得在施工区内进行追逐嬉闹,不得大声喧哗,施工时尽量避免噪音。施工现场严禁吸烟。施工现场需明火作业时,必须经过动火审批,必要时必须经过业主同意。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并由监护人监护。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产品保护教育。严格控制现场的环境卫生,做到工完料清场地清,每天的施工垃圾运至厂区东侧场地集中堆放,定期处理。改造工程处于厂区中心部位,必须保证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控制。交叉作业,防止高空坠物。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用电,不乱拖乱拉电源线。施工人员不得使用厂区内厕所,必须使用宿舍东面的临时厕所,施工现场不得随地大小便。服从和满足业主的要求,不得妨碍业主正常的生产活动,做到安全、文明施工,使业主满意。

5 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建筑企业依据行业的特点,推行ISO 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贯标认证已十分广泛,在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贯标认证已成为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之,通过ISO 9000标准的贯彻、运行和认证,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得到了全方位地提高,思想中有了管理的意识,有了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在标准的运行中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组织措施基本能落实到位,施工现场的环境及施工人员的作业条件得到了良好改善,工程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创优的水平稳中有升,安全文明工地达标积极主动,防护到位,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通过实践,贯标认证工作提高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使企业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出企业的优势,在与国际接轨时,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6 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1)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

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请退出场。

在工程施工前,现场管理人员召开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及有关各工程队组长质量会议,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公司质监部门专职质监员签字验收。然后经管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监员签字,现场人员拒绝验收。另外,现场人员在施工现场采用巡视、平行检查、跟班旁监,随机抽查的方法,待施工单位进行“三检”后再进一步验收,彻底消灭工程中质量问题。

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质检人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现场管理人员。然后现场管理人员由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结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方检查。监方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不能口头讲,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后,还要再进行复检,严格检查把关,保证质量。

(2)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

对于每一位现场管理人员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一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一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常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准”、“细”)、“实”。对于重要部位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须全天候的、24小时跟班旁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试块抽取、制作是否符合要求,甚至还要亲自取样;监督后料台上料的计量,工人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施工队整改,消灭质量隐患。

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现场人员要管理的项目。当施工现场浇筑第一根框架柱,绑扎第一道梁筋,砌筑、粉刷第一面墙体,绑扎第一道柱、梁钢筋,支第一根柱模时,现场管理人员要到现场去检查,复核轴线及标高,测量构件、结构的尺寸,称计配合材料重量等,对于工程重点部位,如框架梁柱节点处,悬挑结构,结构错层标高、偏轴线等部位,要认真细致检查,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验收。对临界项目,则要求施工队进行“三检制”,实行对工序交接检查,避免不同工序、工种交接时,将质量问题和隐患带入下一道工序中。

现场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巡视,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提前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附上所测的数据,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遮掩,不能马虎处理,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3)落实设计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应牵头联系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将设计变更及时分门别类分发给施工单位,并监督落实施工。

(4)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项目负责人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产生质量事故或事后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只对质量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理,及时提出合理可行的处理意见或方案,而不去强调事故的责任的原因。这样使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愿意接近现场管理人员,不讳疾忌医,及时暴露出现场管理人员忽视的地方,与现场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提高工程质量。

(5)改进现有施工现场质量体系。

施工企业应重视内审和内审员的培训,内审工作应每年进行一次,覆盖每一个生产过程及每一个体系内部要素。每次内审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也可以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因为施工过程复杂而漫长,所以内审员的数量应该有足够多,能覆盖施工过程的每一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合同内容,制定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其总体框架包括:年度工作目标的设置确定、日常考核、会议和集体活动考勤、年终考核、工作落实程度测评、内部民主测评、党组考评委综合评估、考核结果运用等八个环节。在考核评价上,既坚持以得分多少为依据,又注重业主满意度、质量监督机构的满意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作者:王 琦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途径论文 篇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创新管理措施

摘要:社会在进步,城市建设也随之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质量监督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不同,工艺日趋复杂且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方式已略显满后,逐渐脱离了时代发展潮流,应探索新的工作手段,发挥出强有力的监管作用。为此,质量监督部门审视了以往的工作模式,找到了其中的不足,有方向地去改进,根据新时期下建筑的形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对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结合各种因素,运用多样化的监督方式,提升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创新

一、前言

建筑项目施工中往往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投资者投入巨资,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及工艺,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实际施工中,却因诸多因素,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选用恰当的方式,使建筑产品的安全、质量等各达到标准,做到环保低碳,符合新时代下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因素

(一)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因素

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大多数建筑企业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这方面,忽略质量监管工作的力度。建筑企业在竞标时为了能获得施工权,有可能压低了价格,这就对后期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限制,需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在施工过程中便容易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2]。建筑企业在选用材料时,不能做到严格地监管,一些质量较差的替代材料进行了施工现场,影响了整体的工程质量。

(二)质量监督人员水平不足

部分建筑企业的质量监督人员较为缺乏,现有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已跟不上时代进步。部分工作人员的安全、法律等知识不足,质量管理和技术标准等没有及时更新,不利于对建筑工程的监管[3]。工作人员水平有限,不熟悉建筑工程中的新技術及操作方式,监管时较易出现疏忽,造成相应的质量问题,整体的监督质量下降。当遇到质量问题时,监管人员的处理速度较慢,很难消除安全隐患,不利于提升建筑产品的安全性。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建筑工程水平的提升,以保证市场竞争力,但质量监督方面却没有及时改进,工作方案落后,需要及时的创新。实际工作中,建筑企业重视着施工进度,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却忽略了对监督管理工作的投入[4]。部分企业制缺少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整个体系不够完善,工作力度自然不足,面对施工中的细节等问题不能做到合理控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等。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

(一)增加科技手段,优化建筑施工管理技术

质量监督部门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地分析,与工作人员做到技术的交底,使之了解到实际的操作流程等情况,才能有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检查。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建筑企业的理念要做到创新,引入新技术提升监管水平,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监管部门从技术方面对工作方式进行了创新,设计出了多层次的方案,有序地实施,提升了管理的质量[5]。工作人员通过新技术,确定了重点检查内容,提升了建筑审核的效率,在高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了施工的进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原来检测方式的不足,不再使用观感为主的手段,对设备进行了更新,符合现代化工作需求。监管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以了解最新的技术,做到人机配合,提升工作的效率,使管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开展监管时,工作人员使用专业的测距仪、数字显示议等较为先进的设备,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便于后期的分析,通过信息化技术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做到处理,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如图1所示)。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得到了有效地监管,进行了准确的记录,在出现问题时监督部门可以追溯到相关的责任人,做到权责分明,提升了建筑质量。

(二)构建信息化质量监督体系,做到智慧工地

新时期下,建筑企业要提升整体质量,需要构建相应的质量监督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改变以往落后的手段,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的需求。施工中,监管部门通过信息化建设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到问题,及时选用合理的方式处理,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保证了科学性。监管部门深入到施工现场,结合实际情况做到集中管理,与信息化的体系做到完美地融合,提升质量控制效率。工作中,监管人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新型的管理模式,落实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的精细化,打造出智慧工地(如图2所示)。例如,监管部门采用了视频监控的方式了解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通过远程的手法为工作带来了便利,获得了施工中产生的多种数据信息。与此同时,政符监管或施工管理层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在远程情况下共同监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建筑产品的质量。监管部门收集到了施工的动态信息,做到分析,发现操作不当的情况时立即与现场负责人联系,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的质量监督体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到配合,扩大了监管的范围,工作强度减弱的同时保证了质量,使建筑产品安全性提升。

(三)质量监督的规范化,加大管理力度

质量监督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做到规范化,适当调整工作方式,以符合建筑工程的技术需求,跟上时代发展速度,才能保证建筑产品的高质量,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监督部门积极地改善了管理结构,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弥补了以往粗放的模式,做到了细致化,对先进工艺也能有效监管,符合了发展的需求[6]。创新管理下,监督部门开始科学地分配工作,合理利用资源,根据施工进度,了解相应的技术手法及注意事项,防止操作失误,以此来提升管理效果。实践中,监督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思想认识,规范行为,夯实管理根基,做好规划,探究到更多的创新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如图3所示)。监管队伍的团队精神保持着阳光向上,摒弃了倦怠的心态,产生了责任感,严格要求自身,逐步加了管理力度,使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监管人员做到严惩,拒绝违法行为,给建筑现场带来威严的气氛,时刻提醒着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提升了整体的意识,保证了建筑产品的质量。

(四)完善责任制,创新管理约束方式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应的责任制,以此来创新管理约束手段[7]。新时期下,监督部门逐步加强了责任管理工作的实施,对整个流程进行创新的规划,突破陈旧的模式,满足建筑企业的需求。实践中,管理结构也在优化,使责任制更加科学、合理化,展现出强大的约束力,规范人员行为,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使监管效率提升。监管部门对工作流程做到精细化的创新,使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控制,避免了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实现了全面性。以往的管理路径较为冗杂,层次性不强,容易出现工作遗漏,现阶段对其进行了精准化的改进,将责任制融入,有效地提升了监管效率。监管部门设立了专人来负责以保证约束力,将检验环节合理划分,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当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避免责任不清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责任制下,工作人员细化了检验流程,保证各环节的质量,对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如图4所示),迅速找到解决办法,提升了监管的力度。

(五)创新评优机制,展现竞争活力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中,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其中的不足,进行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质量监督部门的理念及工作方式都略显落后,不能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监督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出评优机制,定期进行工作考核,改善了监管人员枯燥而又紧张工作的气氛,使之饱含热情,发现自身的优势,弥补薄弱的环节,更好地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8]。建筑企业评优中,规范了施工人员的行为,提升了安全意识,拒绝违规行操作,做到了互相监督,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创新的评优机制下,监管部门的责任感增加,严格进行质量检验,工作人员通过参与培训,提升了执行力。企业在评价中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氛围,时刻将安全、质量放在心中,行为得到了真正的约束,展现了竞争中的活力,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下,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工艺种类增多,施工技术多元化,需要质量监督机制随之创新工作理念及模式,做到有效的质量控制。监管部门运用先进技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方式,从多方面进行管理,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创新的监督管理模式下,建筑企业质量逐渐提升,做到了健康发展,跟上时代进步潮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前行。

参考文献

[1]龙佑灵.关于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加强策略[J].建材與装饰, 2019(36):201-202.

[2]朱传金.监督抽检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安徽建筑, 2019,26(12):239-240.

[3]李迎宾.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在工程实体质量监督中的作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9(30):100.

[4]王勇.新形势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略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 2019,28(05):119-120.

[5]徐丰昌.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居业, 2018(12):167+169.

[6]姜启忠.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 2018(15):113-114.

[7]周婷.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8(10):123-124.

[8]伍平生.现阶段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和措施[J].江西建材, 2017(24):252+251.

作者:刘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竣工测量规划城市建筑论文下一篇:树木栽植技术园林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