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2022-05-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小学学习阶段,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带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小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指导。

第一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教育 特点 规律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很难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品德教育有什么特点?应该遵循哪些规律?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索,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用好这套教材,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寓教于乐,淡化教育痕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幸福的家庭》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然后交流探讨,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二)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废纸每天收集好,一周一卖,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认真把握教材意图,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積极、主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责编 张亚欣)

作者:李春景

第二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摘 要:在小学学习阶段,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带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小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指导。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一、用真情实感进行课堂教学

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老师是学生第一位精神及心理的指导老师,所以,老师可以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即所谓的情感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情感。(1)师生情感。思想品德老师应该与小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及其情绪的变化情况,除了保持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外,更应该成为朋友关系。只有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处理好关系,学生才会喜欢老师讲的课,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学习也会变得积极乐观。老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的课堂中,让学生愿意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掌握好人生的方向盘。(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孝顺父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去与父母谈心,了解父母的生活,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对父母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的恩情。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在爱国思想为主题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教育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学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尊重年长者,爱护年少者,孝顺家长,乐于助人等各方面。(2)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老师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老师也要注意个人的行为举止,拥有优秀的道德情操,包括职业道德、行为举止、自身的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只有思想品德老师自身做好榜样,学生才会从心底佩服,愿意去跟老师学习。除此之外,老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库的更新,只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自愿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除此之外,老师要注意培养自身道德情操,给学生做好榜样和楷模,同时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逐步成长,走向成功的巅峰。

参考文献:

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编辑 王团兰

作者:周颖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诚实写真的习惯。如要求学生以《一件好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一位小孩哭,想去帮忙,但又想到现在的坏蛋经常利用小孩当做诱饵,博取别人的同情心,等到带小孩到坏蛋指定的位置就把他捉去卖。又不敢去帮忙,只好求救警察。我在批改时觉得很新颖,但又想到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把问题考虑得那么复杂,似乎不大可能。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抄袭一本刊物的一篇文章。我向学生说明抄袭和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个性化,显现孩子的个性。让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事件和景物,先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熟悉的人物,如写同学、写老师、写家人,不断扩展,从学校、家庭向社会延伸。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笔者曾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给爸爸的一封信》或《给妈妈的一封信》的作文,习作之前笔者让学生回顾父母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学生踊跃发言,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有些学生眼里含着泪花,自然而然流露了感情。文以情生,使作文获得真实的生命。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农田里的劳动,让学生们从劳动中吸取有趣的生活素材。还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等时间多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环境去感受优美的农村风景和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自然资源,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把这些素材引入作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利用身边的事件,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笔者有一次给学生的命题作文是《给爸爸妈妈打分》,提出要求是把主人公的优缺点都要写出来,不能只一味写优点。并要求在一周完成,这样就迫使学生回家认真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核对,家长们个个都写感言,并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名学生写到:“爸爸,您在教育我的这方面上很欠缺考虑,妈妈叫我把玩的玩具收拾你却叫我不要收拾,妈妈不给我玩电脑您却给我玩......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象妈妈那样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打60分,给妈妈打100分。”学生们不同程度的指出了爸爸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了学生。

二、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1、阅读好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一生。可见,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的重要地位。我在本班自定了几个要求方案:一是创造优雅的课外阅读环境。每周有两节课专门给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把自己看的书写一篇读后感。并在班上讲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有计划的进行课外阅读,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三是正确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求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符合自身实际的书来读,经常性的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知识通过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起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起来。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记得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确实的,作为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而对学生的教育,“言传”尚需“身教”,而“身教”更重于“言传”。每天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我总是提前到教室,从不间断。看见地上脏了,拿扫帚扫一扫,有纸屑就随手捡起来丢进纸篓里,看到桌凳放不整齐,就亲自动手排排好;课时和课间,看见粉笔掉在地上弯下腰自己捡……同学们看在眼里,也模仿着,他们看到贴在黑板上的生字卡片掉下来就捡起来,看见粉笔掉在地上也弯下腰……现在,我们的教室基本能保持干净给任课老师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更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三、在审题、立意上指导深化

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的时机,恰当的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些作文,内容比较明确地提出让学生明辨是非。如“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观察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分辨美丑善恶,在作文中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赞扬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这样能起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效果。如写作文《我爱我家》时,学生如果只停留在写自家这几年来盖了几间房子,添置了什么高档商品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生这些巨大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试的描写,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热爱,从写作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广西535500】

作者:廖树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检索相关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