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圣地游后感

2023-02-15

第一篇:井冈山革命圣地游后感

井冈山游后感

重走红色革命路之井冈山游后感

2011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7月5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和大家一起踏上了红色井冈之路。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它记载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革命过程:永新“三湾改编”,第一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红军内部实践着“三大民主”;在作战中总结了“十六字诀”,这些闪烁着光芒的思想,以至后来经过发展,成为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正是有井冈山这种精神,才有种种类似我们这个团队性质的探访。来到井冈山的人总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中寻找到当年老红军的力量,寻找到当年“红色根据地”的那种精神,让那种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永放光芒。

初上井冈山迎面来的是一阵阵凉爽的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上井红军造币厂,1928年4月下旬,朱毛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5月初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部队不断壮大,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的给养困难。1928年5月,在王佐的建议和推荐下,红军军部将军民们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大量的首饰和银器具等,运用“谢氏花边

厂”的铸造技术,请谢火龙、谢官龙等谢氏兄弟为师傅,在井冈山上的上井村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并先后在上井的牛路坑、大井的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红军洞等地设立了造币厂的粗坯车间和冲压车间。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红军造币厂沿用“墨西哥”版别铸造了第一批银元,并在每块银元上凿上个标志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自己发行流通的“工”字印记,称为“工”字银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 造币厂保存了部分造币用工具,让我们革命时期的造币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建立和“工”字银元的发行流通,帮助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也为此后的湘赣革命根据地造币厂和中央苏区造币厂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游完上井造币厂,我们又来到了井冈山上最著名的哨口--黄洋界稍口,黄洋界在茨坪西北17千米处,海拔1343米,巍峨峻拔,形势险要,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2个多连的兵力打退了敌军3个营兵力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以少胜多的首个战绩,毛主席著名的《西江月》一词就是为这次伟大光辉战斗胜利而的。游人身临其境,依稀听到当年隆隆炮声。除革命纪念地外,井冈山还有许多风景点,位于茨坪西北7公里的翡翠谷,以飞瀑碧潭、奇花异树著称,是井冈山最重要的风景区。

在这个长约2公里的山谷中,有好几处雄伟的瀑布。其中最壮丽的是碧玉潭,凌空飞泻,高达67米。与翡翠谷相连的景区名金狮面。这里多奇峰怪石。有回音壁、一线天、琴台、金龟击鼓等景点。双峰夹峙的一线天,仅有一线天空透阳光,高约百余米,石阶梯道,宽度只能容一人行走。这里的瀑布也颇具特色,如白龙瀑,是一种间歇瀑,瀑布落差达82米,水量不大,但隔几秒钟,就会“哗”的一声涌起几米高的白浪,随即又趋平静。茨坪东北12公里的桐木岭哨口附近,有一岩洞,因洞中常年栖息石燕(蝙蝠),因而名之为石燕洞。洞长达1000米,由七个大洞及一些小洞组成,最大的洞,高约60米,宽50米,洞中布满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的钟乳石。

井冈山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艰苦实践,摸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明确了“支部建在连上”、“执行三大任务”的重要制度;制定了人民军队必须遵奉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经过充实,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每个成员的行动准则。

7月7日一大早,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团队一行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悲痛的哀乐中缅怀烈士,为这些建设新中国的烈士献上花圈,公司的党员同志在纪念馆门前庄重重温入党誓词,听着党员们的宣誓,看着一双双眼神坚定的眼睛,一张

张刚毅的脸庞,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心中我也跟着一遍遍默念党的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 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

重走红色革命路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革命的壮举和伟大,井冈山之行是一次难忘的红色之旅,正如井冈山上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井冈革命生生不息。

第二篇:井冈山游后感

我们是8月26日早上到达井冈山火车站,一股山风迎面扑来,虽然感觉微凉但很清新,就如同我们的愉快的心情,在火车站外看到了“井冈山”的三个大字后,这三个大字和它背后的含义已赋予了井冈山不同于一般旅游景点特殊的含义。

接下来两天,我们参观了黄洋界、造币厂、毛泽东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在红色景点中,我们重温着先辈们的革命事迹、追循着先辈们的革命足迹、聆听着先辈们的战斗故事。一行人来到北山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们的英灵。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听着解说员解说着先辈们的战斗经历,感叹于他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豪情。

同时,我们也游览井冈山的风景名胜,潺潺的流水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让久居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我们不由得深深呼吸着大山中的清新带点微凉的空气,沁人心脾,两眼尽收那片浓郁的绿色。山间瀑布浅潭相间、高山平原相连、溪流山路相伴、美不胜收。井冈山的美浑然天成,很少参杂人工的痕迹。同样少不了井冈山人对这座大山的细心呵护,进到井冈山景区,大家都必须坐环保车出行,在景区内基本上看不到垃圾,到了那里你会不由自主成为环保人士,井冈山的绿色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呵护。

经过两天的游览,27日下午我们的火车缓缓得驶出了井冈山火车站,真有点依依不舍啊,心里不禁默默想道:“有机会我肯定还会重游井冈山。”

第三篇:革命圣地延安观后感

开往皇帝陵的路上,触目所及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片片,干涸贫瘠,每座大山都种植了松柏树和其他的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是那么的清爽,加上导游给我们讲解的陕北民风,一夜的疲劳已是解除不少。十点多一点,进入了黄陵的境内。皇帝陵很有特色的是那几棵松柏树。最有名的“黄帝手植柏”,民间有句俗语这么描述它的魁梧:“七搂八匝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得要七个人来环抱,再用手量八匝,才能整个抱完全它。接下来的景点是黄河壶口瀑布,从千山万壑中奔腾而下的黄河到了壶口,自上而下,驰如奔马,洪波急溅,惊涛怒泻。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坚韧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呢?午后,我们继续前行,在南泥湾合影留念。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年的南泥湾精神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精神啊。

第二日的行程就都安排在延安城内,一早就爬上了宝塔山,俯瞰整个延安,如今的延安旧貌换新颜,巍峨山川重披绿装,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就是这座山,这座宝塔,历经波折,在战火的洗礼中屹立不倒,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奋斗历程。成为人民心中不朽的历史丰碑。和宝塔山遥遥相望的是清凉山,在这里,昔年的新华书店以及种种,无不告诉着我们这里也为新中国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场中高高耸立着毛主席铜像。纪念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油画、版画、雕塑等以及灯箱、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展示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13年中所谱写的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一行在炎炎烈日的中午在毛泽东铜像下合影纪念。接下来观看了《延安保卫战》情景剧,再现了当年延安人们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决胜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中,如何与胡宗南斗智斗勇的硝烟战争场面。最后,我们参观了革命遗址—杨家岭、毛泽东纪念馆,枣园。走进“七大”会场,坐在简陋的座椅上,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前辈们正在会上如何慷慨激扬的为新中国的事业进行商谈的镜头。进到枣园,我们在五大伟人的铜像下边高举右手,在宋主席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言。心里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离开枣园的时候,我心想,无论是枣园的伟人故居,还是杨家岭的革命先辈办公处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简朴而又庄重。这些伟人们都没有为自己建设什么高贵华丽的处所。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参观的非常多的,恰恰是那些很普通甚至有些简陋的伟人故居给了我深刻的震撼。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也还是很需要的啊。

这次探访革命圣地的活动,我们很好的学习、回顾党的历史,感谢党组织给了我们这次绝好的机会,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人们服务的宗旨,把服务信念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多的贡献。

第四篇:井冈山革命故事读后感

前几天,我满怀激情地读了井冈山革命故事《吴月娥舍身跳崖震敌胆》,读完后,真是心潮澎湃,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从眼角滑落,我深深地被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吴月娥,1911年出生在湖南酃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对豪绅阶级憎恨在心的吴月娥在16岁时就像大人一样参加了火热革命斗争,担任了荆竹山乡的少先队队长,领着一群少年儿童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看护伤病员。1929年1月30日,湘赣敌军打下了井冈山。红五军已连夜突围冲向赣南,在各个阵地参战的赤卫队和群众,按照特委的布置躲进大山避免敌人的屠杀。连着很多天,吴月娥都在帮助乡工农兵政府与边陲区工农兵政府传递联络信件。不幸的是,有一次她竟在坳顶上与敌军相遇,被敌人抓捕了。为了搜捕其他红军战士,敌人押着吴月娥要她带路。早已抱定临死不屈的吴月娥把敌人引上一座陡险的山峰,山峰的另一侧便是一堵悬崖峭壁。一到山顶,敌军就发现情形不对,吴月娥突然扑上前,两手紧紧地抱住了敌军连长,然后用尽力气向悬崖边上猛推。就这样,吴月娥,这位大山的女儿,带着对敌人的阶级仇恨,对工农革命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躯体投向了大山的怀抱。

这位女英雄在快要被敌人捉住时,斩钉截铁地选择了以身殉职。她是多么英勇无畏啊!在紧急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生死,为了保护群众的安全。她用自己的热血谱写的一首惊天动地的壮烈赞歌。吴月娥 视死如归,光荣地牺牲了,但她为祖国的付出,无私奉献、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却永驻人间,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华儿女永远学习她们英勇奋斗的英雄气概!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像吴月蛾这样的井冈好儿女还有很多:为掩护部队而壮烈牺牲的,年仅22岁的卢德铝;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谢甲开;誓死护印的曾宝华……这些从中华民族涌现的爱国英雄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值得人们赞扬,真是可歌可泣!

每当想起这些井冈革命英烈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想想他们,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同学们,作为一名井冈后代,让我们一起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参观革命圣地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观后感

二年级九班田正阳

西柏坡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2013年2月18日,我们怀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踏上了西柏坡这块神圣的土地,回顾党在西柏坡工作奋斗的那段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河北省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6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土,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

进入西柏坡革命纪念地,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雄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碑基周围是梯级式的花池,映衬于蓝天白云之下,见证着那个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同时它也警示着我们,我们的党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走进西柏坡陈列展览馆,陈列精美,照片、油画、雕塑、景观相互穿插,记录着那久远地历史和那遥远的硝烟。历史在这里发生,历史在这里积淀,历史也在这里复活。我们边听讲解员的讲解,边看当时的照片文物,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也使我们不禁想起那个烽火连年的岁月,想起我们党在那时所经受得苦难。同时“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也向我们讲述了这段辉煌的历史,讲述着那些显为人知的事情。

在西柏坡,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故居,参观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以及事迹陈列馆。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一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党旗和毛泽东、朱德的照片。我们听着讲解员熟练而又清脆的讲述着这里的一切,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然而直到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回顾历史,重温教导,仍能感受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柏坡以它独特的历史地位,记录了中国革命从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所代表的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次直观、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了我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我要从平时学习做起,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景观设计师的英文介绍下一篇:机关单位接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