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2022-04-2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贸易融资对外贸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出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发展势态,在支持涉外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为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渠道,对国际收支均衡管理和货币供应量调控带来挑战。本文以娄底近3年贸易融资发展状况为例,分析贸易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贸易性融资需求的增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成为企业进出口贸易中资金融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在简要阐述贸易融资概念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应关注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加强监管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融资 风险 监管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和含义

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国际贸易结算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国际贸易融资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托收和信用证项下的结算业务时,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与结算相关的短期或中长期的融资便利。它以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资金来源,以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金融单据等权利凭证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约的一项保证。广义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一切融资活动。除包括狭义国际贸易融资外,还包括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各类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等。

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业务发展的新领域,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融资品种不断增加。早期的贸易融资业务一般局限于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少数几个品种,当前贸易融资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海外代付、进口汇利达、福费廷、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为客户提供各项融资。二是融资渠道不断扩大。早期贸易融资银行一般使用自有资金,目前境内银行经常性开展与境外银行合作,共同参与为企业提供融资活动。三是贸易融资产品日趋复杂。如本外币组合贸易融资产品的推出,远期、掉期等组合类融资产品的不断涌现,推动贸易融资产品由外币延伸至本币,本外币、境内外联动性增强,离岸、在岸业务相互配合,组合型贸易融资产品成为重要品种。

二、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关注的几类风险

近年来贸易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境内外资金价格的变化,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对贸易融资业务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部分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脱实向虚”的风险

贸易融资业务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就是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包括交易对手的真实存在、交易价格的合理性、贸易合同的真实性以及贸易单证的真实性等等。目前业务发展中,存在部分企业构造虚假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或次数,使得贸易融资超过或背离真实交易,集中体现在一些转口贸易业务融资和全額保证金贸易融资业务中,企业将融资过来的资金再变相挪用于民间借贷、企业法人境外赌博等高风险领域,使银行信贷资产面临较大风险。同时,随着境内外资金市场关联性的加大,境外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境内外资金汇差、利差的存在促使部分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背景进行融资套利,干扰了正常的外汇秩序。

(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的管理风险

一是增加了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开发的贸易融资产品繁多,但由于政策上没有统一规定,管理方式不明确,业务开办之初未向外汇局进行备案,不利于外汇局前期掌握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状况。二是增加了银行机构内部管理的风险。近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加大、境内外资金价格差异不断变化,贸易融资成为银行机构竞相发展的重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银行机构分支机构从追求经营业绩和满足自身经营指标出发,对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审核、企业信用审查和内部风险控制等方面趋弱,增添了贸易融资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三是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由于贸易融资业务量大,交易背景日趋复杂,银行机构在具体业务中无法全面了解融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状况,对融资款项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且存在部分融资业务无全额抵质押或担保现象,在业务大量发展过程中给银行机构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三)部分贸易融资产品可能造成阶段性的外汇收支失衡

当人民币存在升值空间时,短期资本往往通过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各种渠道流入套利;而当人民币可能存在阶段性贬值空间时,短期资本往往通过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各种渠道流出避险。这种短期资本流动与对人民币币值变动预期相联系,容易造成国际收支的阶段性失衡。如企业采用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等付款方式,推迟了付汇时间,提前了收汇时间,短时间内可能导致外汇资金集中流出或流入加剧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给外汇平衡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业务不受外债、外汇贸易融资管理政策的限

目前与海外银行相关联的海外代付外汇贸易融资规定借款期限不能超90天,进口企业在归还外汇融资贷款时,必须在境内银行购汇后连本代息归还。而人民币境外代付业务借款期限可超90天以上,进口企业在归还海外银行贷款时,将扣除掉境内银行的利息或手续费后的人民币金额汇往海外银行。此外,银行开立90天以上进口外汇远期信用证列入外汇局外债指标管理,而开立人民币信用证不列入银行外债指标管理。人民币形式贸易融资规避了外债、外汇贸易融资的期限管理,增加了本外币联合监管的难度。

三、加强对贸易融资业务监管的建议

(一)加大对贸易融资的外汇管理力度

一是加快建立以事前备案为主导的监管制度。在保护银行机构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的监管和指导,要求银行机构在推出贸易融资新品种前,需将产品流程、资金流动情况以及银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报备,便于外汇管理部门后续监管。二是加强对贸易融资业务的日常监管。推动银行建立贸易融资业务日常统计报表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等情况,有效把握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防止融资产品引发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三是加大对银行机构窗口指导力度。对一定时期内跨境贸易融资规模较大、贸易结售汇差额占比较高的银行,通过约谈等措施,及时详细了解相关业务开展情况与具体模式,提示构造贸易融资套利的风险。

(二)各银行机构应切实履行尽职审查职责

一是健全内部管控体系。贸易融资业务不仅涉及产品的开发推广,还包括单据的审核以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后续跟踪,各银行机构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贸易融资业务团队,从贸易背景的调查、单据的审核至贷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跟踪方面整体考虑,为业务拓展提供支撑。二是强化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审核和日常管理。要基于国际惯例、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的需要,按照“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严格履行尽职调查,对企业提交单证的真实性及其与贸易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为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规模应与其实际生产经营需求相匹配,合理评估交易风险,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措施,采取必要措施对企业贸易融资资金使用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其用于实际生产经营。同时,审慎办理转口贸易、货物贸易项下表内外融资业务,严控异常资金通过转口贸易、货物贸易渠道跨境流动。三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平衡好社会整体利益与金融机构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拓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应强化自我约束,加强对分支机构相关业务的指导和检查,有效防范异常跨境资金借道货物贸易渠道流入或流出。

(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缩小境内外市场资金价格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金频繁套利性流动。为此,需进一步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和幅度,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推动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价格的趋同;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对资金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缩小境内外资金套利空间,使市场主体适应汇率、利率市场机制的运行,认知外汇资金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不盲目追求短期的资金逐利行为。

(四)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人民银行、外汇局、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沟通协调,防范银行机构盲目扩大贸易融资业务以及为发展业务进行恶性竞争的风险,维护贸易融资业务正常市场秩序。二是从本外币联合監管出发,进一步研究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国际收支、跨境资金流动问题,实现本外币管理政策的协调一致,填补政策监管“盲区”,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出入。

参考文献

[1]王海龙. 谨防贸易融资过度膨胀[J].中国外汇,2012(15).

[2]祝维亮,周胤.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有效防范潜在风险之对策[J].中国商贸,2012(09).

[3]宣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投资,2013 (08).

[4]蒋江林.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0).

作者简介:刘文敏,男,金融学硕士,经济师,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 。

(编辑:陈岑)

作者:刘文敏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2:

贸易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贸易融资对外贸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出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发展势态,在支持涉外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为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渠道,对国际收支均衡管理和货币供应量调控带来挑战。本文以娄底近3年贸易融资发展状况为例,分析贸易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娄底市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省内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煤炭等资源性行业,进出口货物主要为铁矿石、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外贸量长期稳居全省前列,贸易融资需求旺盛。2012年以来,一方面随着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广,贸易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信贷政策趋紧,企业贸易融资需求也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辖内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融资比率大幅上升

2011年以来,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增多,目前,共有海外代付、进口押汇、进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出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4大类13种贸易融资产品(见表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2011-2015年,全市贸易融资发生额从6亿美元增加至12.08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对外贸易的融资倾向不断提高,剔除单笔贸易组合融资因素后,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率从6.8%提升至61.8%。

2.贸易融资表外化特征明显

2012年以前,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表外贸易融资产品主要为海外代付。2013年来辖内银行推出了7种“境内担保+境外融资”模式的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如委托付款、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等,2015年全年办理表外贸易融资7.8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0.7%,表外融资占到贸易融资总量的40.8%,同比上升10.2个百分点。

3.贸易融资存在本币化、长期化倾向

2013年以前,娄底市贸易融资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融资期限大多为3个月。2013年以来,辖内银行推出了订单融资、直融通等5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融资期限为6个月-1年,全年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折美元2.6亿,占同期贸易融资总额的21.4%,平均融资期限达295天;受此拉动,2015年辖内贸易融资平均期限140天,比2012年延长了近50天。

4.企业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

娄底辖内外贸企业主要为华菱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大中型企业,2011年以前,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企业贷款满足率较高,贸易融资更多是企业主动通过负债外币化套利的一种手段。如娄底市,2009-2011年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了38.8%,是同期贸易融资增幅的2倍多,企业贷款需求得到较好满足。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趋缓,整体信贷环境趋紧,部分企业将贸易融资当做国内贷款的替代渠道之一,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2012-2015年,娄底贸易融资增长了101.3%。尤其是“两高一剩”企业,银行贷款面临逐步压缩、退出,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为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节约财务成本,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贸易融资套利空间缩窄的不利形势下,仍加大了表外贸易融资尤其是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力度。

二、主要问题

1.加剧短期跨境资金波动,影响跨境收支均衡管理

贸易融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短期跨境资金流动:一是提前或推后贸易收付款、结售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贸易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三者偏离。如进口押汇,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与跨境收支差额偏差;又如进口海外代付,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付汇时点,引起结售汇及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偏离。二是扩大短期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如出口订单融资,是境外银行为企业出口应收账款提供的非买断式融资,境内企业出口收汇后,到期再归还境外银行,1笔出口形成3笔跨境收支,扩大了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当处于流入窗口期时,企业往往通过贸易融资等杠杆推进“负债外币化、境外化”,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净流入或结售汇顺差,当流入窗口条件消失后,企业又会实施剧烈的去杠杆化操作,造成短期跨境资金集中流出或结售汇逆差,贸易融资的这种内在波动性,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加大了跨境收支均衡管理难度。

2.现行政策管理框架难以有效管控贸易融资

(1)管理政策欠完善,银行规避监管容易

目前,贸易融资管理主要涉及外汇局、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其中,外汇局对银行贸易融资的管理主要涉及短债指标、担保指标、结售汇综合头寸与外汇贷存比挂钩等政策;人民银行规定本币贸易融资不纳入外债、担保指标;银监部门要求将同业代付纳入表内核算,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监管要求较低,其风险权重仅为一般信贷的20%。贸易融资管理政策“本外币有别、表内外有别”,银行很容易规避。

(2)宏观调控机制缺位,难以管控过度融资行为

目前,我国贸易融资按币种分开管理,外汇局负责外币贸易融资管控,人民银行负责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管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制放松,跨境贸易融资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尚未建立宏观层面的调控机制。一是外币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缺失。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前,外汇局主要通过企业贸易信贷比例限制这个“总阀门”管控长期(90天以上)贸易融资规模,2012年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外贸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占绝大多数的A类企业取消了贸易信贷比例限制,仅对B、C类企业贸易信贷及转口贸易有所限制,而且分类管理对下调企业监管等级的条件要求较严、流程时间较长、操作成本较高,一般仅能对无法合理解释其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的企业实行降级,整个程序约需1个月,难以对企业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过度贸易融资行为进行调控。二是部门管理目标不一、管理政策欠协调。外汇局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促进跨境收支均衡,人民银行更侧重于“防通胀”,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人民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而运用利率、汇率、信贷规模等政策工具时,可能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改变贸易融资窗口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贸易融资行为,冲击外汇主管部门贸易融资管理。

(3)商业银行柜台监管职责履行欠到位

贸易便利化改革后,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交由银行柜台执行,但由于银行管理理念转变滞后、相关技术手段缺乏,柜台审核职责履行欠到位,是导致贸易融资过度扩张的重要原因。一是理念转变滞后,银行不愿“管”。交易背景真实性是保证贸易融资自偿性和低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期以来银行“以信贷风险为纲”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对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更多基于信用风险角度,忽视了对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甚至部分银行在信贷规模紧张时,主动向企业推介用表外贸易融资代替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二是技术手段缺乏,银行很难“管”。如出口订单及转口贸易融资,是以贸易合同为质押进行融资,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业务信息及质押登记查询平台,银行很难防范企业同一合同多头融资、与关联公司虚签合同套取融资、利用一般贸易构造转口贸易重复融资等行为。

3.外贸企业过度贸易融资面临较大汇率风险

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总体呈现升值走势。在长期升值环境下,企业形成了稳定升值预期,汇率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在长期的负债外币化过程中,累积了较大的汇率风险敞口。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接近均衡水平,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面临较大汇率风险。以娄底市为例,辖内一企业外币负债规模达9亿美元,2015年企业预计因汇兑损失达1.2亿人民币。

三、对策建议

1.完善贸易融资微观管理框架,增强监管有效性

一是完善现行贸易融资管理政策。加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间贸易融资监管协调,增强政策在本外币之间、表内外之间的协同性。二是督促银行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督促银行加快管理理念转变,尽快形成以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为核心的贸易融资管理理念,实现由形式审核向实质审核转变;管理部门要搭建统一的贸易融资服务平台,为银行提供企业进出口业务、贸易收支、贸易融资等数据查询和贸易单据质押情况查询服务,为银行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管控贸易融资授信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2.探索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防范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一是健全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建立“1+1”(外汇局+人民银行)的贸易融资调控机制,不断增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在管理目标、政策制定、业务改革等方面的统筹性,降低宏观政策溢出效应。二是完善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加强论证评估并适时推出托宾税,作为调控贸易融资的“刹车片”;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细化分类层级,增强管理灵活性,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并适当简化程序,便利批量操作。三是探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以宏观容忍度为指引、市场化调控为主体、行政管理为补充的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根据贸易融资占结售汇、跨境收支、进出口比重等要素设定贸易融资宏观风险容忍度指标,并制定贸易融资应急管理预案,将贸易信贷比例控制、分类管理作为应急管理手段予以保留。当贸易融资整体风险处在宏观风险容忍度内时,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利率、汇率、信贷规模、托宾税等市场化工具进行调控,通过利益引导、预期引导改变企业贸易融资行为;当贸易融资风险超出宏观容忍度时,迅速启动应急管理预案,通过比例控制、分类管理等行政手段加强贸易融资风险管控。

3.加强对市场主体汇率风险和避险技能教育、培训

建立涉汇主体汇率风险警示教育和避险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通气会、门户网站、简报渠道,定期向社会通报跨境资金形势和汇率风险预警,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汇率风险意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适度融资理念,合理控制汇率风险敞口规模;加强汇率衍生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指导企业运用避险产品防范存量贸易融资汇率风险。

作者:李彩虹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3:

2014年以来大宗贸易融资面临的困境及破解思路

2014年2月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信用证贴现利率上升、银行审核更加严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以铜和燃料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企业反映贸易融资的总体成本增加,收益空间缩小,特别是青岛港事件之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潜在风险逐渐暴露。由于国内大宗商品融资起步较晚,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与监管技术相对滞后,贸易融资的长远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一、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情况

(一)贸易融资带来的收益空间正在缩小。

一是汇率双向波动导致汇差收益收窄。企业开展贸易融资的获利主要来自价差、汇差、利差三个方面;成本主要由贴现利率、汇率风险对冲成本、仓储费用及银行手续费等组成。2012年以来受益于人民币与美元基础利率的差异以及人民币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趋势,企业开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在获取短期的融资之外,还能够取得一定的息差收入。但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市场、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2014年以来,央行多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维持市场流动性总量平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融资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国内货币调控的灵活性加大,这就使产生获取高收益利率的机会将越来越少;2014年2月底,人民币突然贬值,央行3月宣布扩大人民币双向浮动范围,使人民币当日汇率波幅由1%扩大至2%,各种因素使单边押注人民币升值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给企业贸易融资的汇差收益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并增加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二是监管政策收紧。自2013年以来外汇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44号),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今年青岛港事件后,银行加强了贸易融资单证审核和风险控制,部分银行基本暂停了包括有色金属类、天然橡胶及燃料油等在内的商品融资,例如部分企业反映银行压缩了贸易融资的付款期限,导致开证费用等相关成本都有所增加,企业贸易融资总体成本增加,例如某金属加工企业反映之前开立的是180天人民币信用证,但当前只能从银行开立90天信用证,为了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企业只能增加开证次数,综合开证手续费等因素,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另外,随着信用证贴现利率的提升,加上开证及审单等一系列的费用之后,开立人民币信用证的综合成本约在6%以上,高于去年同期4%左右的水平。若企业开立的是美元信用证,还需要开展远期结售汇及掉期业务来规避汇率波动,这就增加了企业对冲汇率头寸的成本,部分有色金属及石化企业反映已经着手调整融资策略,逐步减少商品贸易融资在收支中的比重。

(二)银行管控力度增强形成规模约束。一是对贸易融资进行额度控制。2014年,国家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总量、节奏调控更加严格,整体信贷规模有缩减,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如建行反映今年实施了对人民币投放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逐日调度的管理办法,表内人民币投放规模持续紧张,表内贸易融资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青岛港事件后,各银行均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外汇指定银行均提高了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据了解,辖内外汇指定银行已经基本上不再为燃料油转口贸易开立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对铜的远期贸易融资也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中信银行对贸易融资进行额度控制,将铜的贸易融资分成自用需求和贸易需求两大类,对于以自用需求为目的的贸易融资,贸易融资项下跨境收支不得超过企业跨境收支总规模的30%,对于以贸易需求为目的的贸易融资,贸易融资规模不能超过收支总量的40%。二是各银行排查风险隐患。提高了大宗商品贸易开证保证金比例并压缩付款期限,以压缩贸易融资项下的风险敞口。中国银行对叙做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及限制,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客户,该行已暂停其业务。中行某分行2014年上半年出口押汇同比下降971%,进口押汇同比下降8224%。工行某分行对辖内原油、轮胎、棉花等大宗商品的融资进一步规范,包括授权经营集中办理分层监控、完善合作监管机制、调整配套新达政策、规范商品名录和价格等,今年该行商品融资余额较年初下降52亿元。

(三)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人民币结算量占比增长。辖区规模较大的铜进出口企业在 2014年1-7月份涉外收支中人民币结算量占比约为75%,较2013年同期上升了约18%。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明显,企业若开立美元信用证面临的汇兑风险增大,企业借助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选择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在年初外汇局开展远期贸易融资核查后,银行对开立美元信用证的贸易融资业务加强了真实性审核,也使企业扩大了远期人民币信用证的比率。虽然境外联动型的人民币套利空间较前期所有收窄,但人民币贸易融资不纳入短期外债指标,不受外汇存贷比限制,因担心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后汇兑损失加大,涉外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例如,2014年上半年某市以外币结算的转口贸易收支总额47亿美元,较去年减少近6亿美元,规模占全部转口贸易的8%,较去年同期下降16%。

二、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需要关注的几点问题

(一)银行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中资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对商品市场和大宗商品保值工具的研究不够,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控制手段不足,仍然以控制质押率、建立跌价补货或补充保证金机制为主。银行一般通过评定抵押物的价格水平,综合考虑其历史波动幅度,继而确定融资的比率或保证金比率,这种机制虽能在稳健的市场行情中基本控制价格波动风险,但在抵押物价格大幅下降却面临较大风险。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则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例如高盛等长期开展商品融资业务的银行设有专门的商品融资部门,基于商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套期保值服务,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对贸易全程进行监控,以降低融资风险。

(二)银行各部门之间、银企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独立经营,在贸易融资方面未形成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和业务联系网络,不能形成完善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也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来缓释融资链条中的潜在风险。银行间及银企间缺少信息交互平台,导致国内商业银行难以对贸易融资链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影响了其风险识别能力,甚至银行也有可能由于监管不力,失去对大宗商品货权凭证的控制,面临融资款项无法收回的风险。

(三)贸易融资业务受限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使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境。部分石油化工企业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规避价格风险,例如2013年以前,部分石化企业转口贸易收支约占全部收支规模的60%左右,企业从国外进口优质燃料油,在跟国内市场燃料油比价后,择机进口加工,若市场价格出现倒挂则转卖至境外客户,以此规避价格损失。当前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反映2014年以来银行远期贸易融资准入门槛提高,企业即使提供真实的货权凭证也难以从银行开出远期人民币信用证,当前燃料油转口贸易趋于停滞,当前从国外进口燃料油的价格平均为6200元人民币/吨,从国内采购的平均价格为5900元人民币/吨,导致企业从国外采购燃料油需自己承担价格损失,生产成本增加。据了解,当前石化企业进口量已降至30%以内,由于企业不能通过转口贸易化解价格倒挂造成的损失,只能适当减少进口量及生产规模。

三、完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管理的建议

(一)银行要履行好代位监管职责。对银行而言,为企业办理远期贸易融资业务能够提升国际业务结算量,从而赚取买卖汇差和手续费用,部分银行资金在“脱实向虚”的利益导向下,违背了贸易真实性的外汇管理原则,助长了虚假的贸易融资行为。因此,作为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客户准入管理,严格做好各环节尽职调查,选择市场经验丰富、财务稳健、资性良好的客户,并充分了解客户背景及信用状况,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品和市场等情况核实贸易融资金额、期限与相应贸易背景是否匹配。认真识别关联交易行为,识别境外贸易商是否为境内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或者控股企业。在潜在风险较大时,可以适当提高开证保证金比例,减少开证额度,缩短信用证的付款期限,甚至暂停开立远期信用证等措施。有必要时还要对进口的大宗商品的最终存放仓库进行实地考察,核对仓单上的商品是否与进口报关单上的商品一致,以确保贸易背景真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货物被二次融资。

(二)外汇局要完善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一是督促银行结合“展业三原则”履行真实性义务,加强对远期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督导银行完善内控建设,及时报告可疑交易线索,严禁出现变通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或协助企业规避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定期对银行的尽职审查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实施现场核查或检查。二是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贸易融资行为要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外汇局要加大对贸易收支异常企业,特别是远期贸易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且具有典型套利交易特征企业的监测核查力度。三是完善分类管理,对守法合规的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便利化支持,对违规企业进行降级处理;适当加大对银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银行未充分履行审查职责的,外汇局将进行风险提示或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企业有关违规行为,外汇局依照有关法规,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罚。

(三)建立外贸企业融资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审核贸易真实性提供手段。一是整合信息。加快推进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通企业与银行间的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实现对外贸企业的信用信息监控。二是银企信息对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发现和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促进各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的沟通对接,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整合海关进出口数据和外汇收付汇数据,及时通报进出口贸易企业不良及违法信息,为银行核实客户贸易背景真实性提供手段。例如,利用联网查询功能,提高物权凭证真实性的审核力度,审核企业全套正本提单和仓单,并通过查询船运公司网站等途径核实提单真伪,采取多重措施保证贸易融资背景的真实性。

(四)引导企业积极转调升级,调整融资策略,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商业银行的商品贸易融资业务被广泛地引入国内,为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贸易融资拓展出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要利用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优势打破资金不足的约束,以降低资金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贸易融资业务准入门槛提高,贸易融资成本上升的市场形势下,企业要加快转变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积极认清经济形势,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既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为今后企业经营市场化、国际化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刚 李三亮 王睿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体系稳定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旅融合县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