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2022-08-22

第一篇: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浅谈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学家考证,它“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1]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传统农民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将个体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从属于共同体,而婚姻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仪礼之一。”[2]今年寒假,我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在我的家乡长顺县多个村寨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对布依族婚俗及这一习俗的现状进行一些粗浅的介绍。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从前,在布依族聚居地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布依族人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他们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

布依族婚俗很讲究,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他们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这一活动布依语称为“浪哨”。“‘浪哨’翻译成汉语就是谈情说爱的意思,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交朋友、谈恋爱的一种特有的社交形式。”[3]贵州各地的浪哨歌内容包括“问姓歌”、“盘问歌”、“爱慕歌”、“思念歌”等等。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男女双方相识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则可以自由恋爱,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对双方的父母隐瞒,尤其是女方家。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可以说是躲躲藏藏,见面约会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通常只能在农闲、赶集或者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意中人。当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等到了适婚年龄,则由男方提出结婚。第一次会请两名妇女去女方家拜访,并带上红糖。如果糖被收下,则表示女方同意提亲。第二次由两名男性带着上百斤的猪肉、米酒、糍粑上门,分发给女方家的亲戚。女方家则请客吃饭。双方对生辰八字,若不合则吹;若八字相合,则可以结合。第三次,男方请两名媒人去女方家通知酒期,送礼金、一只鸡、十多斤肉、酒、一包糖。礼金的多少由女方家决定,女方家要多少男方家里就要给多少,不过一般女方家也不会为难男方家,会看男方家境而定。这第三次就算是订婚了。定完婚后就选吉日结婚办酒。

结婚前一天,在女方家办出嫁酒席,主要招待女方家的亲戚朋友。男方家要送一头猪给女方家,同时还要带几百斤酒,不够喊补,多余的则不退。有些人家带不足的,男方请去的媒人还不能吃饭。这天下午,男方带着一对伴郎伴娘在女方家门口候着,看吉时进门。进门后,新郎和伴郎跪下拜岳父母、家神、和一些长辈。拜完后,新郎就可以接新娘走了。走之前,新娘不用对父母行礼,走时只带自己的伴娘和嫁妆。嫁妆一般包括:柜子,木箱子,被子,枕头,蚊帐,以及布上秀有东西的门帘。在布依族地区,一般都是山路,由于路途陡峭,所以新郎不背新娘,新娘自己走。不管天气如何,伴娘要给新娘打红伞。到男方家以后,新娘在当天晚上 12 点之前都不能进门。一直要等到晚上 12 点以后的某个吉时。

新娘进门后要拜公婆和家神。伴郎和新郎先拜,伴娘和新娘再拜。接着,伴娘和新娘入新房。从此时起,新娘就只能呆在屋里,哪也不能去,吃喝拉撒都在屋内。天亮后,屋外开始摆酒席,男方家用酒、茶招待前来庆贺的人。新郎必须亲自招待客人,向客人敬酒。此时院子里会响起热闹的喇叭声。一般人家摆两次酒席,早上 11 点至 12 点是午饭,下午 3 点到 5 点是晚饭。做菜的一般是家族里的男性,女性的工作主要是蒸饭、洗菜、添饭等。吃完晚饭后,新娘就可以出屋子了。但是不能走出家门,只能呆在自己家里。当天晚上,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要陪家里的亲戚,招呼他们。

婚后第一天,男方家族的女性帮男方家做糍粑,做好了送去给女方家的亲戚。新娘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中午和晚上吃饭的时候,男方还要喊家族里的人和同村人来吃饭。这时新郎新娘一起敬酒,新郎倒酒,新娘端酒盘。来吃饭的人顺手给新娘钱,随意给,少的给几毛、多的给一块两块、甚至几十块。这时新娘把钱放在茶盘和杯子里。饭后,新娘也要把平日里做的布鞋送给男方家的长辈们。这个过程叫“三交酒”。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回门,即回娘家。不过,在回门之前,新娘要给男方家的所有亲戚都挑水,有多少亲戚就挑多少担水,伴娘在傍边帮忙。挑完以后, 带上若干酒、肉及喜糖回娘家。女方家则叫家族里的亲戚来吃饭、分糖。结婚以后,逢年过节,如三月

三、四月

八、六月

六、七月半、春节时,男方要带着糖、糍粑、花糯米到女方家。

布依族婚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落夫家”。虽然男女双方已经结婚,但是夫妻双方并不同居。一般是女方住女方家,男方住男方家。过年过节时女方就去男方家,但如果双方不愿意则不勉强。当男方家里活忙时,女方也会回去帮忙。一直到女方怀孕有孩子,才能回男方家住,从此之后就一直居住在男方家。 以上叙述的是贵州黔南长顺县一带的布依族婚俗。其他地区的布依族婚俗,程序上大致相同,但也有各地特色。如镇宁布依族的“戴假壳”。这相似于古代汉族的指腹为婚,或称为订娃娃亲。布依族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后,等到孩子有

五、六岁大,就要为他们举行婚礼。婚后小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家生活,继续过他们的童年。等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浪哨”对象也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叫做“背带亲”。为了尽早结束新娘这种不落夫家的生活,新郎在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就秘密地制作一种撮箕形状,内衬笋壳,外包青布,后沿翘着六寸长尾巴的漂亮精美的帽子,采取偷袭的方式强加在新娘头上,以此表示她不得不回到夫家,停止外出“浪哨”。戴假壳那一天由新郎的母亲、嫂子或亲戚中的中年妇女共

二、三人,偷偷地提着酒、鸡等,于黄昏时分上路,天黑时潜入新娘家中,躲在暗处,伺机出击。当新娘不备,单身一人经过她们身旁,其中一人便出其不意地上前将新娘拦腰抱住,另一人则强行解开新娘发辫,取掉她的头巾,并已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假壳牢牢地戴在新娘头上。到此为止,仪式就算告捷。新郎母亲立即将鸡、酒送给亲家,以表安慰。如果只抱住新娘,而没有戴上假壳;或者没有解开发辫就戴假壳;甚至新娘挣扎逃脱,那都是不算数的,男方只好扫兴而回,待来年重整旗鼓,再次进行偷袭。

除此之外,紫云县的“打接亲”也很有特色。紫云一带布依族在结婚时,男方家首先会准备好很多枣子,然后找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接亲的人去新娘家接亲。这两个小姑娘快到女方寨门口时,早已在寨门口“埋伏”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枣子砸向她们。枣子粘在小姑娘的身上很难甩掉,于是小姑娘就会吓得到处乱跑。当地人把这种俗称为“打接亲”。

还有南北盘江地区的“丢糠包”。“糠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谷糠放在一个颜色鲜艳的袋子里缝合而成的荷包。在浪哨活动中,几个女青年拿着各种颜色的糠包站成一排,丢向对面站着的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哪个小伙子得到糠包,就可以和丢糠包的这个女子结为朋友。

在荔波,还必须要“猜八字”。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的搭配。虽然接亲前,男女两家都核对过“八字”,但在接亲时,男方家还得再次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家去迎娶新娘时,女方家便在自家门口摆张大桌子,桌上面摆八个大碗,每个碗都装满自家酿造的米酒,而八碗酒的碗底只有一只藏有新娘的“八字”。男方请来的接亲人开始猜“八字”时,如果猜不到藏有“八字”的那只碗,就必须把碗里的酒喝完,直到猜到为止。所以男方家在选接亲人的时候特别慎重,此人不光要口才好,还有酒量大。

婚俗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文化丛,它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而这种方式是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4]布依族婚俗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样的风俗礼仪习惯有利于群体文化,如饮食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信仰等的习得与内化,通过特定仪式的影响,在群体成员内心建立起控制机制,获取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强化民族认同感。 婚礼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表现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马凌诺夫斯基指出:“婚礼表明两个家庭建立了姻亲关系,通过婚礼仪式这种崭新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费孝通也把婚礼的功能解释为“婚礼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5]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流失,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我认为,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少数民族自身、各地学者的共同努力,由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学者提供记录该民族文化的技能和工具,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自觉性和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异彩,永葆生机!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布依族简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张永健.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J].社会学研究.1994. [3]欧阳若修韦向学著.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 [4](英)弗雷泽著.徐玉新译.金枝[M].大众文艺出版社.1988. [5]蒙柳转.布依族婚礼的社会功能分析[J].兰州大学.2003.

第二篇:二、布依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布依族民族节日文化是指布依族所创造的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布依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例如安龙县的“赶毛杉树节”,纪念在剪除恶人乃支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的三名汉族将领。传说后人在三位将军的坟前栽了三棵杉树,仅几个月就成长为几人合抱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成群结队,穿着盛装,弹着月琴,互相对歌玩乐,表示纪念。“赶干洞”和“赶查白”是纪念传说中的两对情人与封建礼教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后人对他们的坚贞和勇敢表示崇敬和怀念。其他一些节日虽然带有祭祀禳灾祁福的内容,但主题都在订立乡规民约,保护生产和村寨平安,并预祝丰收等。其精神实质是让人们重视生产,严防偷盗,抵御外侮,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中华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和各种集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就有80多次,而且因为居住地域不同和自然环境有别,这些节日的名称、内容、时间也不一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较为统一的重大节日,如“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各地的过法也各具特色。

总之,布依族的节日内容,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密切关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渴求平安吉祥。节日有利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安全、教育、娱乐等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一)增强布依族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身份

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亲情、爱情、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 1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

布依族同胞通过共同的节日礼俗,培养、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并世代沿袭,节日加强布依族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一方水土养育—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种文化。在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上,从民族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是靠文化来维系、维持的人们共同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2 ] P75因此,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通过该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布依族节日文化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布依族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历史上布依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布依族民族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达到心领神会并世代相传。节日成为布依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布依族节日礼俗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布依族的传统习俗中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很多。其中,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诚实信用、尊老爱幼的习俗最值得推崇。在布依族的节日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团结互助的义务,对客人都很热情。过节期间,无论是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客人,凡是来到布依村寨,都受到布依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家里人以客人的到来感到体面和光彩。如果是春节期间,主人会先用甜酒煮“耳块粑”招待客人,若是夏季就先用糯米甜酒招待客人,然后才用鸡、鸭、腊肉、野兽肉、香菇、木耳、酸笋、辣椒等做出丰盛的佳肴作为正餐招待客人。吃饭时生怕客人客气吃不饱,主人还要劝饭。

在布依族地区,青年与长辈、客人说话时,口气谦和。提到自己时不讲“我”字,而是说自己的小名(奶名)或用“伊”(小人之意) 、“偎”(奴人之意) ;小辈称长辈不直接称名字,而是称“亚公”、“亚奶”、“爷爷”、“姆”;长辈称小辈也不直接呼其名,而是称“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父亲) 、“乜某”(第一个孩子奶名的母亲) 。布依族认为,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是不礼貌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长辈和客人进家,全家人都要主动让座;与长辈和客人吃饭时,要让长辈和客人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路途中遇见老人和客人时,要主动招呼对方,并让对方先走;青年遇见孤寡老人和妇女小孩过河,要立即上前帮助挑东西,拉手抚肩渡过;骑马路过村寨或碰上老人、客人,要立即下鞍牵马,点头致意,俗称“下马礼”。

继承和发扬光大布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发展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和创新民族精神文化,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人刚出生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演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文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被看作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化塑造民族的人格,使他逐渐

社会化。布依族节日在传承民文化的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所以,布依族节日有利培育布依族特殊的民族精神。

(三)推动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

布依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在经济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状态。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冲垮自给自足的经济,节日的内容逐渐丰富了,增加了物资交流等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各地的民族节日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各地区都以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大力扩展旅游业,发展特色经济。最近十多年,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所重视,纷纷以“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为契机,快速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宣传民族经济、文化的平台,为促进地区经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布依族人民依山傍水居住,分布区域辽阔。布依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突出,民族工艺产品、土特产品、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有待开发。由于历史原因,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亟待引进外资帮助发展。而文化不仅发挥着保持民族传统的作用,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节日经济已经初见端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在,布依族节日活动这一载体正好派上用场。当然,布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单靠开展节日活动,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与配合,然而它毕竟是目前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抓紧抓好。布依族的节日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只要加强引导、积极宣传、丰富内容,使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能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成绩。

(四) 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存在和谐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内心三个层面的和谐。布依族节日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布依族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很多是在收割之后或农闲时期进行的。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和生产的节律而确定的。如“三月三”,人们开始劳动,开始到山上、地里去从事种植业,所以这时祭祀山神、社神,祈求山神,地神赋予人们更多的食物,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六月六”生产告一段落,庄稼种下去了。各种植物长起来了,崇拜山神,社神是祈求它保护庄稼丰收,不受灾害。布依族过年以前是十月或十一月,这时一年生产结束了,所以崇拜的内容很多,也很隆重。人们有时间制作香肠、腊肉、血豆腐、核把、酒等多种食品,祭祀祖先、山神、社神等。另一方面粮食收进家了,这是各种自然力给予人们的恩赐,是因为各种神灵的保护而获得丰收的,所以,要先祭祀各种神灵,一来对这些神灵表示感谢,二来祈求它们保佑来年的生产顺利,不受影响,人丁兴旺。这些节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当然,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还体现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高度重视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布依族民间盛行祖先崇拜,每年“三月三”、“过年”祭祀祖先,有时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强调群体协调的精神,对于布依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于增强布依族社会群体的稳定性,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重大作用。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因素和社会功能给予支持,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一些有碍进步的东西,也需作必要的改造。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民族节日活动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和文化政治功能。

参考文献: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 布依族简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

[2]黄义仁,韦廉舟编撰. 布依族民俗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第三篇:浅谈土家族婚俗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论文关键词:土家族婚俗 求亲 订婚 哭嫁 结婚

论文提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西南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着古老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土家族儿女结婚方式反应土家族别样的名族风情。

求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土媒人向女方求亲。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若女家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

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五)哭嫁。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 (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

(八)拜堂。新娘从灯上跨过去,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拜堂时男左女右并立。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拜堂后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 (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10级财务管理本科二班

瞿娇

1015053238

第四篇: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招商方案

一、活动概况

※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缘起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伟大的文化蕴藏着的经济底蕴也是无穷大的,文化节便是这一经济现象的一种体现就是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节日的兴起对于通过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所寄予的厚望都在全民的心中形成共识。同时,在贵州省政协两会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力推广民族文化活动的会议精神倡导下,也更契合了本届民族文化活动的核心宗旨。

作为在贵州拥有近30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之布依族,其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蕴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南明区小碧乡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更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小碧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预期,再加之全国各地都在如火似荼的打造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这样首届南明区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便应运而生了。

为了把首届旅游文化艺术节办得上档次有影响,经组委会研究决定:将以布依族同胞传统意义上于每年的春分时节举行的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迎春祭祀大典活动为中心,以布依歌舞汇演、布依民间才艺展示、布依民间体育竞技比赛等系列活动联系在一起,组成

1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魅力南明、和谐小碧”系列活动。届时,将邀请全省数家广播、电视、平面、网络媒体对节日活动进行全程报道,和谐贵州网作为协办网站将围绕整个活动环节设立专门的宣传平台。可以肯定,《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必将成为一个持续的社会话题和广泛的舆论热点。

二、项目优势

由于活动主题和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族文化推陈出新的政策紧密相连,活动形式和公众的心理需求合仄合拍;活动内容将为参与政府搭建旅游以及名俗文化展示推广的平台,同时备受更多人们的关注。因此,凡是赞助和支持本届活动的企业机构,必将能在共赢的基础上获得理想的商业回报。

优势一:

本届活动立意超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趋势。赞助企业对这一活动的鼎力支持,将因其具有前瞻眼光而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赏,有效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优势二:

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参赛选手可进行充分的能力展示和精彩的PK对决,使赛事不仅具有智慧亮点,而且充满娱乐因素,从而对社会公众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2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优势三:

贵州卫视和贵阳电视台以及相关的媒体将全程转播系列活动实况。电视媒体的巨大传播力量,将形成超强的社会影响力,赞助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得到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优势四:

本届旅游文化艺术节设置了多项活动内容,自下而上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群体参与,涉及的群体活动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形成全方位,成系统的活动规模。赞助企业将从中获得更多的回报,取得理想的商业收益。

优势五:

本届活动的宗旨是为充分展现开发我区布依族民间优秀文化,利用我区独特的民俗民风,强力打造南明区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我区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团结和谐的大好社会环境。内容本身就和名俗文化和人民大众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具体文艺汇演筛选过程中,选手将根据组委会提供的命题表演进行能力展示和现场对决。这些命题内容将根据赞助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把与赞助机构相关的招商、营销项目等贯穿其中,在表演的同时,巧妙地对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

优势六:

本届活动将为所有参与的人才提供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必将吸引他们的踊跃参与和极大关注。由此,赞助企业的商业信息将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有效传播,进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成果。

3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优势七:

通过汇演比拼,将能发现和选拔出一大批优秀的布依族民间人才。赞助企业可以优先者的身份进行选择和签约企业形象代言人,有效提升企业产品在受众群体的品牌认知度以及品牌亲和力。

优势八:

本届活动结束后,将以优胜者为基本骨干队伍,组建系列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常设机构。赞助企业将获有参与这一组建的优先权。

三、招商赞助合作分项总览

A、总冠名赞助机构;

B、协办赞助机构;

C、产品植入式广告案例合作赞助机构;

D、奖品赞助机构;

四、赞助回报方案

A.赞助类别:《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总冠名赞助机构

赞助内容:《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程总冠名

赞助金额:人民币十万元

(以上赞助金额包括电视台转播及卫视播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费用)

赞助名额:仅限一名

赞助资格: 总冠名赞助机构必须是经组委会考核认定的具有极

4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高知名度美誉度及具发展潜力的企业

赞助回报:

(一)活动参与部分:

1、获准总冠名《XX杯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成为所有活动的统一标题和称谓;

2、总冠名企业作为本次活动的第一协办单位,参加活动的全程工作;

3、总冠名企业首席代表参加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任组委会副主任;

4、总冠名赞助企业首席代表或由该机构派出的具备相应资质的代表参加部分评委会,任汇演评委;

5、总冠名企业首席代表出席汇演颁奖晚会并致词,作为特别嘉宾与政府部门领导共同向汇演优胜者颁奖;

6、总冠名企业可对汇演及活动章程及赛制、赛程提出建议;

7、总冠名企业可派出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筹备及实施工作;

(二)权益优先部分

1、总冠名企业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结束后的一年中,享有免费使用本届活动冠军选手肖像及名称的权利;

2、本届活动冠军节目从获奖之日起至次年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前的一年中,为总冠名企业作2天宣传推广活动;

3、总冠名企业享有聘用活动优胜者为企业代言人的优先权;

4、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后组建民族文化演出团,享有

5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参加组建的优先权;

5、总冠名企业和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主办、承办单位共同享有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相关出版物的版权。

(三) 媒体宣传部分

1、在所有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关于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报道中,汇演及竞技活动题目均以总冠名称谓出现,总冠名赞助企业将由此获得强势宣传;

2、在所有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现场,包括活动会场分区的主背景板均醒目显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冠名,显示作为第一协办单位的企业名称;

3、各项活动现场突出总冠名企业形象;

4、在电视台录制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过程中,主持人现场采访总冠名企业首席代表,首席代表讲话;

5、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电视转播的片尾字幕显现总冠名企业名称;

6、每期电视转播,片头及片尾安排正一和倒一各30秒企业广告;

7、每位参加活动选手的号牌上均印制总冠名企业名称;

8、总冠名企业代表出席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并在发布会现场布置冠名企业形象背景板,首次新闻发布会时总冠名企业代表讲话;

9、免费给总冠名企业组团观众门票10个人,并提供餐饮及一个晚上的住宿;

6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10、活动期间,将和主要合作网站“和谐贵州网”,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站显要位置刊载 “冠名企业”品牌,在网络活动宣传报道中可链接至冠名企业产品;

11、在活动的宣传海报、活动指南和入场券等所有宣传品以及现场布置的(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上刊印总冠名企业名称和介绍;

12、在金翠湖今年内的景区门票背面刊印冠名企业独家形象广告并且赠送金翠湖景区整栋别墅一年内三次入住、以及企业文化培训会议场地。

(四)应收利益

1. 企业使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冠军节目肖像及名称的权利,价值10万元

2. 以企业冠名进行布依族优秀贫困学生捐赠2万学习用品慈善活动

3. 在相关媒体鸣谢多次,享受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平面报纸、网站等媒体近8万元的广告宣传资源

4. 企业可在活动开始前10分钟播放企业宣传广告片共值5万元

5. 在活动及晚宴期间悬挂企业标志和组委会标志,共值5万元宣传

6. 按贵宾席规格接待企业代表团10名,共值3000元

7. 赠整个活动DVD纪念光盘十套。宣传彩页及手提袋上企业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价值5万元广告宣传

7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8. 享受第二届民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总冠名优先权

9. 企业亦可自行策划切合企业营销策略的方案,组委会设立专门机构予以配合执行

10.其他回报收益另行计算

B. 赞助类别:《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协办赞助机构

赞助内容:以企业团体身份协办《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赞助金额:人民币五万元

(以上赞助金额包括电视台转播及卫视播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费用)

赞助名额:企业及机构三至五名

赞助资格: 协办赞助机构必须是经大赛组委会考核认定的具有显著成就和极高知名度的企业及机构

赞助回报:

(一) 活动参与部分:

1、协办赞助机构作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协办单位,参与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全程工作;

2、根据实际可能,协办赞助机构的名称可采用辅名形式列入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标题和称谓;

3、协办赞助机构首席代表参加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任组委会委员;

4、协办赞助机构首席代表或由该机构派出的具备相应资质的代

8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表参加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评委会,任竞技活动和汇演评委;

5、协办赞助机构首席代表出席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作为特别嘉宾与政府部门领导共同向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优胜者颁奖;

6、协办赞助机构可派出工作人员参与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筹备及实施工作。

(二)权益优先部分

1、协办赞助机构享有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举办活动的优先权;

2、协办赞助机构享有聘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优胜者为本机构代言人的优先权;

3、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后组建民族文化演出团,享有参加组建的优先权;

4、协办赞助机构和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主办、承办单位及第一协办单位共同享有相关出版物的版权。

(三) 媒体宣传部分

1、在所有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关于活动的报道中,均以汇演及晚会协办单位名义获得宣传;

2、在所有活动现场,包括现场各分区的主背景板均醒目显示协办赞助机构名称;

3、在电视台录制晚会过程中,主持人现场采访协办赞助机构首席代表,首席代表讲话;

9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4、电视转播的片尾字幕显现协办赞助机构名称;

5、每期电视转播,片头及片尾安排正一和倒一各15秒企业广告;

6、协办赞助机构代表出席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

7、组织“入围选手、节目”到协办赞助机构做一次宣传活动,并以此制作播出一档广播专题节目;

8、作为协办单位,协办赞助机构可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各个阶段散发推介本机构的宣传品(需得到组委会的具体批准);

9、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期间,将和主要网站“和谐贵州网”合作,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站显要位置刊载 “协办企业”品牌,在网络活动宣传报道中可链接至协办赞助机构企业产品;

11、在活动的宣传海报、活动指南和入场券等所有宣传品以及现场布置的(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上刊印协办企业名称和介绍;

12、赠送协办企业在金翠湖景区整栋别墅一年内两次入住、以及企业文化培训会议场地。

(四)应收利益

1. 企业使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肖像及名称的权利,价值6万元

2. 以协办企业参与进行布依族优秀贫困学生捐赠1万学习用品慈善活动

3. 在相关媒体鸣谢多次,享受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平面报纸、网站等媒体近10万元的广告宣传资源

10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4. 企业可在活动过程中穿插播放企业宣传广告片共值2万元

5. 在活动期间悬挂企业标志和组委会标志,共值2万元宣传

6. 按贵宾席规格接待企业代表团5名,价值1500元;

7. 赠整个活动DVD纪念光盘五套。宣传彩页上企业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价值3万元广告宣传

8. 享受第二届民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总冠名或者协办优先权

9. 企业亦可自行策划切合企业营销策略的方案,组委会设立专门机构予以配合执行

10.其他回报收益另行计算

C. 赞助类别:《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产品植入式广告案例合作赞助机构

赞助内容:将本企业的推广项目和产品提供给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作为选手比赛时的道具和使用产品。

赞助金额:人民币二万元

赞助名额:能够提供合法推广项目和合格产品作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唯一指定用品的机构企业十二名

赞助资格:合作赞助企业机构必须是经大赛组委会考核认定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及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项目或者产品必须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

赞助回报:

1、合作赞助企业机构作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支持单

11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位,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相关宣传品上以鸣谢单位名义显示该企业机构名称;

2、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所有活动的电视转播中,片尾字幕均显示鸣谢单位名称;

3、合作赞助企业机构可借助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巨大影响力和电视媒体的强势传播力,有效宣传本单位的推广项目;

4、合作赞助企业机构所提供的项目和产品,由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导演组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撰,将其打造成具有充分感染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比赛内容;

5、除需要即兴发挥的节目外,所选项目和产品一般在活动前以及采排期间交给选手加以熟悉和准备,以保证该项目和产品在活动时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6、合作赞助企业机构的首席代表作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特邀嘉宾亮相现场,和主持人一起参与对选手的提问考察,进行互动,以深化对指定用品的认识和理解;

7、合作赞助企业机构的首席代表有权在比赛现场对优秀的选手发出聘用邀请,并享有对活动优胜者进行形象代言的相对优先权。

8、在包含有本单位产品汇演场次的电视转播中,片头和片尾各安排15秒该企业广告。

9、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期间,将和主要合作网站“和谐贵州网”,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站显要位置刊载合作赞助机构信息,在网络活动宣传报道中可链接该赞助机构网址;

12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10.其他回报收益另行计算。

D. 赞助类别:《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奖品赞助机构;

赞助内容: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优胜者提供奖品

赞助金额:人民币一万元

(其中80%为实物,20%为现金,即:实物市值价8000元,现金2000元)

赞助名额:能全额提供赞助的企业各一名

赞助资格:省内、外各类拥有知名品牌产品的企业

赞助回报:

1、赞助机构获准在其宣传品上使用“《XX杯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指定奖品”标题,有效时间为一年;

2、在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现场及电视转播中由主持人特别介绍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奖品由该赞助机构提供,每场至少介绍3次;

3、赞助机构首席代表出席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作为特别嘉宾与政府部门领导共同向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优胜者颁奖;

4、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电视播出时每期片头或片尾15秒广告;

5、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电视转播的片尾字幕显现鸣谢赞助机构名称;

6、赞助机构赞助的产品还将用于观众投票及竞猜活动奖品,并

13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招商方案》

在活动前的宣传广告中标明奖品及企业名称;

7、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期间,将和主要合作网站:“和谐贵州网”,对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在网站显要位置刊载奖品赞助机构信息,在网络活动宣传报道中可链接该赞助机构网址;

8.其他回报收益另行计算。

注:以上方案可与赞助机构进一步协商。

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招商运营部

联系人: 葛涛(135 9502 3448)李波(138 8502 1702)

沈璇 朱瑜

电话:0851- 传真:0851- E-mail: @ .com

网址: http://

第五篇:浅谈中西方婚俗礼仪之差异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 婚姻礼仪 基督教 儒家思想 宗法思想

论文摘要:婚姻乃人生大事。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世纪中西方的婚姻礼仪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一文中了解到,大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和人口学研究逐渐兴起,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大面积地涉及到婚姻与家庭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著名的人口学家杰克·古迪(Jack.Goody),就以人口学的方法,写成了《欧洲家庭和婚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一书。而有关中世纪婚姻的专门化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拓展,大量关于中世纪婚姻和家庭研究的学术期刊应运而生,有关的讲座也频频举行。其中英国“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Cambridge Group for the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的动态最为活跃,该团体将中世纪婚姻作为其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汇集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史和人口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拉斯莱特(Laslett),瑞格莱格(Wrigleg),斯克菲尔德(Schofield),理查德·斯密斯(Richard Smith)等,取得了一批引人注目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婚姻问题研究的展开。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中的探讨呈现出广角度与多层次的特点,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一批著名的学者脱颖而出,一些更有分量的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中世纪的婚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历史学研究的“时髦”领域。

就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某些婚姻观念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化,随着西方新史学在我国史学界的传播,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西欧中世纪的婚姻问题进行研讨。不过,由于我国西欧中世纪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而专门研究中世纪婚姻的学者并不多,至今仍未有这方面的学术专著问世。一些关于西方婚姻家庭的著作的译著虽时有出版,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和法学等领域,而其中关于中世纪欧洲婚姻的论述又多采用西方人的传统观点,层次不深,论述不详,对西方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不够;学术论文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6大问题上:1.中世纪婚姻思想的历史根源;2.男女的结婚年龄;3.教会与婚姻;4.贵族与婚姻;5.王室与婚姻;6.宗教改革与中世纪的婚姻⑴。

概括来说,对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着相当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较早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虽然有所关注,但还缺乏深度与广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南,对西方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批判地分析与借鉴,拓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我国史学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⑵”。再者,在有关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似乎还没有对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而笔者又对此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试图通过对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进行比较以分析其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

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

“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高潮,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当然,中西方的婚礼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例如都崇尚多产等等,但由于相似成分较少,而且也不是本文主要探讨之处,这里便不赘述了。

参考文献: 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现代交际》2001年11期;

石德才:《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毕业生简历自我介绍下一篇:保育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