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传播真理的教育责任,而且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国家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透视思政课从逻辑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通过对思政课的整体性考量,确定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定位。

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1:

构建高效课堂,种好思政课责任田

[摘           要]  在大思政、数据化时代,职业院校应正视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差的现状,推动全新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好“立德树人”主任务。思政课教学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具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效,能否打造思政课高效课堂,对提升教学时效,增强大学生认同感、获得感,种好思政课责任田尤为重要。

一、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差现状的分析

为了解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对大二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情况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590份,有效率达95%。

从调查结果看:70%的学生认为职业院校开设思政课是非常必要的;30%的学生认为是否开设思政课对个人而言意义不大。绝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性:6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好;4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效果一般。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90%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基本不缺勤,但仍有60%的学生认为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一般。结果显示在职业院校大学生中,思政课受欢迎的程度相对较低。

具体分析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差的原因可以看出:60%的学生表示学习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不主动;40%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不易把握,学习有难度;30%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缺乏亲和力,无法吸引自己;70%的学生表示网络工具的诱惑太大,加上职业院校学生自律性较差,这是造成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差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听课状态不够好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目标既功利又实际,把思政课的学习与就业创业相挂钩,认为思政课与将来的就业关系不大,因而思政课变得“可有可无”,缺乏学习动力,“不求高分,但求及格”。

2.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必然存在一些文化垃圾。职业院校的学生辨识不清,他们正处在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这些文化垃圾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人格塑造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对当下时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盲目追求,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正能量教育不太“感冒”。

3.手机依赖症的形成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手机是须臾不能离手的必备工具,生活离不开手机,上课同样离不开手机。问卷调查中,30%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玩手机再正常不过;15%的学生表示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会严重破坏听课注意力,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4.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偏低

近年来,通过春季单招入学的人数较多,几乎达到了入学人数的2/3,这些学生与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特别是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素质偏低,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很有限,课堂自控力较差,也很难与教师的话题产生互动。

(二)教师教学热情不够

1.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院校对思政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还停留在“新闻宣传”的层面,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特别是对国家近年来新出台的有关思政课教师待遇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其他专业教师待遇相比偏低,在职称评定上也不占优势,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较为尴尬,逐步导致思政课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热情。

2.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受挫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无奈,他们常把自己的讲课表现形容为表演“单口相声”,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仅占1/3,面对大部分毫无热情、表情漠然,或者“低头族”“手机党”学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变成“自嗨”,久而久之,他們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二、构建高效课堂,绽放思政课魅力

思政课是职业院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

怎样上好思政课,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而不是学生。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讲课吸引力,通过影响力和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树立新理念

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在“互联网 + ”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特征。“互联网 + ”使得思政课教学理念发生深刻变革,思政课教学要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 + ”相结合,在教学理念中植入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思维,培养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信息技能,融入新媒体网络化语境,给大学生更好的代入感,才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需求。

2.提升亲和力

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影响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因素是学识素养、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情感亲和力。思政课教师提升亲和力,要做到“三气”:一是接“天气”,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理论视野,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给学生带来理性思考分析。二是接“地气”,以现实案例为支撑,将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相结合,让思政课教学鲜活起来,从而解决学生不学习的问题。三是接“人气”,避免照本宣科,关注学生需求,采取情感体验式、心理咨询式、精神关怀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要避免为了“吸睛”对教学内容娱乐化,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效果而把教师变成“段子手”,这样会削弱思政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根本还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

1.夯实基本功

问卷调查中,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满意度,学生认为存在“配方”陈旧、“纯理论知识过多”“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密切”等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的“有意义”讲得“有意思”:一是以大数据为依托,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大数据、网络化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网络视频,与教材知识呼应互补,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时尚性。二是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材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运用实际案例解剖理论问题,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三是提高语言技巧。善于锤炼教学语言,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融入优美的语言中,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和艺术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2.发挥凝神铸魂作用

思政课具有价值引领的特点,要提高政治站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一是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教学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二是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解决学生上好思政课的目标动力问题。

(三)创新、丰富思政课教學形式

从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整体情况看,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群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有积极推进各类教学形式改革,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思政课高效课堂。

1.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存在“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彻底改变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一是玩转“翻转课堂”。思政课教师要设计好课堂话题,突破教学时空局限性,让学生课前主动探求,利用互联网获取、接收、内化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围绕话题开展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打造“智能课堂”。将“慕课”“微课堂”“云课堂”等手机 App引入思政课教学中,打造思政课教学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思政课”,建立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完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三是构建对分课堂。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把思政课教学一分为二,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时间,先由思政课教师进行引导性讲授,教师由主导变成引领,再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构建者,最后由思政课教师进行答疑式总结,达到学生创新学习的效果。

2.开创实践性教学模式

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太单一,希望改革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打造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这几年,笔者所在职业高校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课外各种拓展活动,先后建立了济南金威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思政课实践基地、三涧溪村思政课实践基地等,让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增强思政课教育获得感,学生感到自己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收获很大。第二课堂的开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做了有益补充。

(四)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思政课高效课堂,不是教师自己可以完成的事,离不开院校的支持与政策。国家已经构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把思政课教学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院校要真正重视起来,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出钱又要出力,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建设,改革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的同时,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向思政课教师倾斜,特别是在课题申报、评优评奖、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方面,给思政课教师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减轻思政课教师工作和科研压力,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激发思政课教师教学热情,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大海,岳阳.“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J].现代交际,2019(9).

[2]赵海男,方鸿志.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J].淄博师专论丛,2018(3).

[3]季慧.浅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时效性[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6).

◎编辑 司 楠

作者:秦谦

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中介主体定位探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教授知识、传播真理的教育责任,而且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国家高度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透视思政课从逻辑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通过对思政课的整体性考量,确定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定位。思政课教师不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主体责任,更起到“传输”国家意志的中介作用。唯有认清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定位,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意识,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对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中介主体;实效性

一、 中介及中介主体解析

(一) 中介的内涵

“中”作名词时,指事物的性质或者等级在整体的两端之间,与四周距离相近或相等,如当中、中间和华中等。“介”字是相对于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而言,意在两者或多者当中,常用词组为介绍、媒介等。在《辞海》[1]中,“中介”意为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之间起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作用的中间环节,通常人们使用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形态及现象的变化、转换和发展都是通过中介,还提出对立面的双方通过中介统一、连成一体,充分肯定了中介存在的价值。恩格斯提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2],说明“中介”的作用普遍存在于世界万物之间。如果没有“中介”就没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没有矛盾的转化和统一,就没有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

(二) 中介主体解析

主体,在中国汉语中,指事物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部分。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哲学家们对于主体有着不同见解,古代哲学家们从物质本体论角度理解主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的性质、状态、关系和活动是基质和主体。到了17世纪的近代哲学,哲学家们转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主体。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论证出“人”是“思”的主体;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批判时论证出人是认识的主体和道德的主体;黑格尔提出人的绝对精神或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主体;费尔巴哈将人的感性存在视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是处在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感性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3]主体是认识、影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人的外界对象。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根本方式是实践。只有主体和客体进入实践领域,才能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近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是人”的论述,为人是主体的生成找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也正是这种实践使主体从精神的转变为现实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世界(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指的是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有一个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4]119“对象性就是指事物的‘為他性’,即间接性、中介性。”[4]114对象性活动中必然会发生主体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主体化。主体对象化,指主体根据自己的理想和需求对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规律的改造,使对象成为“为我之物”。但主体的需求和符合主体需求的对象二者的存在,仅仅为主体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还需要“中介”作为过渡条件。主体的理想和需求是属于“思想、观念”性质的东西,然而“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具有“实践力量的人”就成为了主体对象化的中介,是主体与对象的联结。中介主体这一由“中介”和“主体”组合而成的概念,侧重于强调主体是人,中介是人固有的内在尺度,人可以成为主体的中介,即人是人的中介,如同马克思所言:“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6]在实践中,人对自身是主体的存在,对于他物也是中介的存在。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介主体”之定位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解析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事物的合理存在和正常运动是依靠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即“要素”有条不紊的协同作用,并且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系统的相对稳定。解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掌握各层级要素,才能行之有效地协调思政课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思政课的实效性。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的现实思想与行为,使其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现实思想与行为是思政课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提出的要求与大学生现实的思想与行为水平之间的落差,是推动思政课教学过程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思政课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的教育过程,更是国家主体到大学生的整体教育过程。思政课教师是联结国家与大学生的中间环节,是国家所要求的教育信息的传输环节,是大学生从“现有思想与行为水平”向“应有思想与行为水平”的转变环节。此外,就整体而言,思政课的全过程要素还需要起统率性作用的各级组织(例如:各级党委、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等)。所谓组织,是为了系统运行达到最佳效果,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团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8]各级组织通过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指挥、决策、管理和协调等手段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据此,我们可将思政课过程要素分为:国家主体、各级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如图1所示)。国家是思政课的真实主体,各级组织和思政课教师为中介主体,大学生是思政课的客体(接受主体)。思政课的全过程是国家主体的要求通过各级组织的行政文件、会议、教材等形式传输到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再传输至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实现思想与行为的改变和提升。

总而言之,思政课是体现国家意志、传输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思政课的有效推进及提升,不仅依靠于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同样也依赖于各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协调关系达到1+1>2的合力效果。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全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位于全过程的中间位置。不仅仅作为思政课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更要注重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其中介性作用,“传输”上一级要素的信息,“联结”国家和大学生。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介主体”特性

所谓特性,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特性主要体现在承载性和传输性的统一、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纪律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本质特性。

1.承载性和传输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是承载性和传输性的统一。首先,从思政课教师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來看(如图1所示),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的全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联结国家主体和大学生。其次,教师在承担对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技能等教育主体职能的同时,也是国家主体的教育客体。思政课教师要体现的是国家主体的意志,履行为国家服务的职能。国家意志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的,而是根据现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时代特征决定的。这种教育使命是国家主体通过各级组织的中介职能传递给思政课教师,再通过思政课教师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大学生。因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对象性活动过程。思政课教师先作为国家主体的教育对象而存在,要满足国家的期望、要求,掌握、内化国家主体所规定的教育信息;再次,思政课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教育信息转化为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再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传输给大学生,旨在使大学生掌握、内化教育信息且外化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国家精神的物质承担者,是国家意志的代言人,体现了思政课教师“中介主体”的承载性和传输性。

思政课教师的传输性具体体现为语言表述和情感共鸣这两个环节中。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9]思政课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和情感共鸣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传递给学生,就是完成国家教育任务的“桥”和“船”。语言不可思议的魅力和力量就在于情感态度的传达。思政课教师在年龄、阅历、学识、经验上存在着“逻辑先在性”,而且与大学生处于同样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正是基于同样的时代背景,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才可能引起大学生的理解、思考和领悟,达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在传输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还表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是为国家服务,传输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信息,以引导和改变大学生的现实思想与行为为根本任务,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是育人课程,以人的发展为落脚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的根本规律。大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不注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就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就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阻碍大学生的发展。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各个阶段的欲望、需要和发展进行教育,才能获得思政课的最佳教育效果。

2.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师“中介主体”是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首先,思想性是指思政课的课程知识体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课程知识内容所反映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的思想性主要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能力。学生内化了的思想是认知先于外化的实践行为而存在。人的内在意识支配人的外在行为,正确的思想观念先在于良好行为的形成。思政课要将思想性教育放在首位,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良好实践行为的前提条件。其次,思政课也是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性功能是思政课的特殊属性,与其他专业课区别最具有标志的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办好思政课,是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国家设置的核心课程,是国家权力的一种体现。再次,思政课的思想性与政治性有机地统一于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与一般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区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以人的精神为中心,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品质。思政课则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既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思想性”,又有“政治性”。思想性能够反映政治性,政治性又通过思想性表现出来。思政课是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辩证统一。

3.纪律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师“中介主体”是“纪律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首先,纪律性是思政课教师以国家确立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品质和倾向。思政课教师是以国家主体“代言人”的身份来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规定:政治上,要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保持高度的一致;在生活上,加强教师的作风建设,以自身人格魅力引领大学生;业务上,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否则,将取消其作为思政课老师的资格[10]。正如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思政课教师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并保证思政课教学有效进行的本质要求。尤其现在,“学校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1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使得高校内的文化环境复杂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民主”“自由”和“平等”为口号,将西方“价值观”包装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和“普世文化”,企图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影响“新时代青年”。一旦思政课教师对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没有正确认识,那就会失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思政课课堂不是思政课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个人开设的论坛,而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政课是“有标准的选择”,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也是“有选择的标准”,即以中宣部、教育部主持编写的统编教材、中央文件、党媒党报的主流声音等为标准,规范地、系统地对学科内容进行教授。其次,灵活性是思政课教师在透彻理解、完全掌握教材的前提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艺术性表达。灵活性的体现在于思政课教师如何把深刻难懂的理论变成生动易懂的知识。“将书本语言变为教学语言”。思政课的纪律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假如思政课教师没有纪律性要求,其灵活性便会失去政治方向;同时,缺乏灵活性的思政课,会使“灰色的”理论变得晦涩难懂,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介主体”定位之意义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认清思政课教师的“中介主体”定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中介”角色意识,可以有效防止思政课教师偏离方向、忘却任务、放弃目的、防范教育“异化”,是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所在。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完成“中介主体”定位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要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思政课,就要从坚定的立场、扎实的理论、深厚的情感、满足国家和学生的需要等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 坚定的立场是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立场是人在面对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2]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立场的核心要义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国家和群众认可的时代新人。毛泽东主席曾提出:“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3]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与高校思政课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高校思政课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脱离正确的轨道。思政课教师的承载性和传输性规定了思政课教师是党和国家的“代言人”身份。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站稳政治立场,没有坚定的党性,就无法完全落实党的政治要求,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发展。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党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有在政治引领上与党同心同德,在面对关乎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原则问题时,才能充分发挥自我净化能力,自觉抵制外界对自我政治信仰的干扰;在面对关乎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问题时,才能有理有节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更为重要的是,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二) 扎实的理论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支撑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应,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起指导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4]9所谓彻底,就是要将理论研究深透、完全而毫无遗留。而彻底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4]10。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支撑。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全面、系统、深入地研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15]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扎扎实实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领会根本精神,掌握原文精髓,还要特别关注时事热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重大理论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阐述其中的道理;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才能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利益诉求的现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引导。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思政课归根结底是教育人的课程,只有掌握教育方法论和教育规律,才能灵活地运用,而不是照本宣科。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广泛涉猎其他非思政领域的各种知识。思政课教学涉及哲学、法律、政治经济学、党史、国史等学科知识,还涉及科学、社会、文化等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专博相济,才能绘声绘色地讲授理论。

此外,理论并非一成不变,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理论研究与知识传授并非一劳永逸之事,体现思想的理论内容在不断发展,日益丰富。思政课的理论通过教材展现给学生,然而教材体系的固化性决定其理论内容难以及时反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而且教材中的理论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大学生,无法将理论内容所反映的要义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打铁还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阐释和论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性,形象生动地展示理论的自身魅力,做到“有声有色”地以“理”服人。

(三) 深厚的情感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催化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过程中的“中介主体”,既是国家主体的“代言人”又是大学生的教育主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对学生有情感关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6]思政課教师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加深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感。思政课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也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再转化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物理学中有“共振现象”:指一个物理系统在其自然的振动频率(所谓的共振频率)和自然波长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趋势。在思政课教师用“爱心”去感化学生时,当这种“爱”的“情感波”频率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波”频率相同时,也就会产生共振现象。思政课教师的“爱”就是思政课实效性的“催化剂”。缺乏“爱”的思政课教师,势必会受技术理性的支配,造成以“分”为本的课堂教学,导致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距离感、不安全感,就不会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从心理学来讲,认同是一个心理变化过程,指个人受到外在的思想、观念、标准影响后,先形成内心的意识认知,再到行为转变的过程。情感认同表现为满足个人归属感、安全感的心理需要。情感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是源于内心的情感认同,是情感意志对于外在行为的支配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生”为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为根本。只有通过与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情感共振,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感、认同感,让大学生对思政课自发的“学分”需要变成自觉的学习需要。

(四) 满足国家和学生的需要是思政课实效性的强大动力

需要是指人们对尚未完全拥有事物的欲望、意愿。马克思提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的著名论断,证明需要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课是国家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作为“中介主体”以满足和实现国家和大学生的需要为目的。首先,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基础之上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国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思政课是教师通过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等形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时代新人,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满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大学生个体需要。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其需要的满足感越强烈,积极性就越强烈,思政课的效果就越好。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大学生在思政课上并未清楚地认知自己的需要,认为“学分”是自身的最高层次需要。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激活内在需要的热情,激活大学生对最高层次的需要——精神层面的需要心理。因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激发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驱动大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获取思政课的核心内容,继而内在的思想意识才会转换为外在的实际行动。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注重大学生高层次需要的意识培育,并且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第7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575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5.

[4] 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14,11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0-01-16)[2020-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11]習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6.

[1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29(01).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4.

[16]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1).

(责任编辑 文 格)

作者:王冉 邵献平

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3:

地方高校思政教师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索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培育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精神,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群体,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文章主要分析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地方高校培育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策略,进而为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缺失;对策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时代的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则肩负着更重的担子,应该用知识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带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育必须与“工匠精神”相融合,让思政课教师拥有工匠奉献情怀和工匠之心,这样才能够引领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1.主要表现

一是缺少刻苦的学术理论钻研精神。高校思政课具备理论性、时事性、政治性等特征,要求学科教师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是有的教师缺乏学科归属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缺少刻苦的学术理论钻研精神,望文生义,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思政理论知识相背离,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理论知识的储备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若其没有刻苦钻研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就无法与不断更新的时事相结合,做好思政课理论教学工作。

二是缺少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教学技巧、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养,还包括理论知识水平等。对于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应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教学基本功,但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这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为:过于依赖新媒体教学工具,忽视教学语言;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真实需要,导致教学内容不合理;忽视与学生、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无法有效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三是缺少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当前的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有的教师没有上进心,无法跟上新的形势,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愿意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循守旧,导致思政课堂沉闷、无趣,学生厌倦课堂。还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从而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成效。

四是缺少对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课、慕课等网络化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虽然这些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优势,但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注意不能“捡了冬瓜丢西瓜”,要严格把握好课堂教学,坚守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思政课教师一味追求创新,没有真正抓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教学内容不能契合学生的真实需要。有的思政课教师无法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再加上教学视野比较狭窄,导致教学没有创新,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五是缺少深厚的立德树人情怀。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是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有的教师过于端着“架子”,态度严肃冷漠,不愿意与学生做朋友,久而久之,既不利于进行学情分析,还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还有的思政课教师缺少职业操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奉行功利主义和个人至上的價值观,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工作,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具体原因

一是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针对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既需要其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信息时代背景下,外来思想和文化传入我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就造成个别思政课教师过于追求“物质”,忽视自身的育人作用,甚至教书育人的初心也不复存在。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更加重要,思政课学不学都行,导致教师也忽视思政课。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自身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是缺乏完善的思政课教师考核培训体系。在当前的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素养的情况。有的地方高校为了追逐科研的短期效益,过度关注科研成果的级别,忽视对科研成果的类别鉴别,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仅仅是为了成果而进行科研,缺失刻苦钻研学术理论的精神,也不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而且思政课作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多以大班的形式开展,也就是三四个班级的学生同时上思政课,而教师只有一名。正是思政课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不利于其工匠精神的形成。

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育人服务意识,仅认识到自己教书的责任,忽视了自己育人的责任,无法在思想层面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与指导。还有些思政课教师缺乏科研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被限制,不仅无法取得好的科研成果,而且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成效。

二、地方高校培育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策略

地方高校应重视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工匠氛围,并注意健全考核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素质,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1.创设良好的社会工匠氛围

一是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精神,让整个社会提高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度,有关部门应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群众宣传工匠精神的相关理念和重要性。有关部门也可在社会中开展“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活动,激发全社会的热情,针对有榜样作用的“工匠”,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在整个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

二是增强国民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全社会要加大工匠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让他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内心。

三是增加社会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文关怀。古代工匠精神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当时尊师重教的文化。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育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让人们了解思政教育的本质,理解尊师的本质就是尊重思政学科、尊重理论知识,从而让教师能够重视思政课。同时,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及政治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进而提升工匠型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

2.健全地方高校的考核培训机制

一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针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地方高校需合理设置每一项考核指标的占比,包括备课的精心程度、课后的点对点育人服务等,并采用更加智能化的考核手段,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整理,以节约考核工作的时间和人力,更好地培育教师的工匠精神。地方高校还要在教师考核评定中纳入教学中科研成果的应用,这样既能促进教师的科研,还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激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工作。

二是构建科学的长效监督制度。地方高校要构建相应的工匠精神落实情况的长效监督制度,并设置一定的指标,每周或者每月进行一次统计汇总,及时展示工匠精神的落实状况,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中,让测评结果与教师的考评奖励或者年终考核挂钩。这种长期监督,能达到工匠精神所要形成的一种长效性的体系。地方高校还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从而更好地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三是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地方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所有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邀请专家为思政课教师详细讲解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使思政课教师具备仁爱之心。同时,地方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为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提供支持。这样,能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理论水平,进而在协同发展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素质

一是刻苦钻研学术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与其他教师、学生共同组织教学沙龙、研读经典学术会等活动,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分享彼此的见解。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思政课更具趣味性和理论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自身的政治觉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方面的学术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好思政课。

二是强化教学基本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强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底,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打造精品思政课程,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内涵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要夯实自身的语言基本功,将思政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十分认可教师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真正适合学生学情的课程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以确保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三是树立敬业乐业情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摒弃浮躁的工作作风,以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在精益求精中不断磨炼自己的人格修养,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最终树立敬业乐业情怀。思政课教师应树立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学生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进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为了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地方高校应重视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工匠氛围,并注意健全考核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匠素质,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群体,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梓轩.“大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02).

[2]张志田,史小平,朱海.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

[3]王欣.工匠精神视域下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01).

[4]刘青锋.“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路径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09).

[5]李伟民.浅析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探索与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

[6]杜立群.运用思政教育加强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7]孙志方,李杨,王俊峰.工匠精神视域下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Exploration of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ack of Craftsman Spir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Jun

(Shangrao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Shangrao 334000, China)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raftsman spirit; defect; countermeasure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YB28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俊(1991-),男,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朱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型科技人才特质分析论文下一篇:精密加工技术与机械制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