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2023-02-21

第一篇:教师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摘 要: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要求师生通过分析案例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实践应用。思政课教师是主导者,掌握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导入新时代最新最火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投学生所好鼓励发言,采用不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承前启后推进讨论,适时引导转换学生惯性思维,总结升华画龙点睛,给案例讨论课漂亮“收场”。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案例教学讨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师作用

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评判能力、辩论能力和说服能力,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教师在案例教学讨论课中主要有哪些作用呢?

一、 导入新时代最新最火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动力,思政课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国内国际新闻热点,百姓聚焦的内容,往往也是思政课案例讨论最佳话题,也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新时代下,一切都在变化中,思政课教师还用老版本的PPT模板,还用老掉牙的案例,还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学生是没有耐心坚持认真听课或有兴趣参与讨论的。因此,以当时甚至当天的大面积的热点焦点话题为开端,过渡到本节案例课要解决的问题,说明讨论的目的,使学生既兴奋又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摩拳擦掌般跃跃欲试地进入课堂讨论,这才是新时代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讨论课应有的开课状态。

二、 投学生所好鼓励发言,采用不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焦点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然后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言,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投其所好”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首先,对于那些看起来准备充分、平时发言积极的同学,教师可以运用眼神鼓励其抛砖引玉。其次,对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有些犹豫担心、平时表现很胆小的同学,教师有必要微笑着用眼睛鼓励他们,慢声细语提醒他们:“其实我知道你想发言,同学们也想了解平时不爱发言的你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有什么样的看法?给大家一个进一步了解你的机会,好不好?”此时,往往会出现其他同学们鼓励的掌声,胆小的同学虽可能有被“逼上梁山”的感觉,但主要的体验是战胜自己的喜悦。再次,对于有个性的同学,教师要相信学生有鲜明观点和独特的见解,适当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和而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大家多听一听合理的不同声音。最后,对于保持沉默的同学,教师要坚持集体参与原则,尽量制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们知道课堂讨论是同学们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展现,是胆量和口才的训练,激发学生们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使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三、 承前启后推进讨论,适时引导转换学生惯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掌控局面。在案例课学生讨论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倾听学生观点的对与错,精彩与否,正中要害还是离题太远。讨论时学生们常常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讨论变成了辩论,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和引导同学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该肯定的充分肯定,可以适当插话或点评,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引导和推进进一步的思考,使讨论跃上新高度,进入深层次;也可以按兵不动,等待有同学站出来纠正偏差。

其次,教师应随机应变,承前启后打破僵局。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冷场”,冷场或者思考的时间必须适度。教师可以对前面的讨论结果做一个简单明了的概括或小结,或阐明案例所要延伸拓展的问题,或“旁敲侧击”转换学生的惯性思维,另辟新境,或者从某同学的发言借题发挥,提出新问题,诱导同学深入思考和探讨。此时,教师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适时、到位,掌握“火候”,做好“导演”的掌控、转换承接工作。

再次,教师要不偏不倚,引导学生对事不对人。由于讨论中难免有比较激烈的口舌交锋,乃至争论,学生比较亢奋,情绪易激动,可能出现人身攻击现象,教师要及时出面“刹车”,教师应立刻制止这种场面继续下去,提醒学生们注意要对事不对人,教导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

四、 总结升华画龙点睛,给案例讨论课漂亮“收场”

激烈的讨论之后,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简单归纳一下同学们发言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对案例讨论有清晰的整体认识。然后教师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或有失偏颇的。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可让学生进行筛选,对于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哪些可行或不可行,比较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另外,对讨论中学生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逐一指明,留待课后再次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课后思考作业还可以包括:从案例讨论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总之,新时代案例教学是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必须舍得下功夫,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关注大量信息,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

[2]温婷,冷玲.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研究[OL].期刊论文网,2017-2.

作者简介:

迟吉红,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省大庆职业学院。

第二篇:教师在师生矛盾冲突中的行为表现的案例探讨~

伍伟军

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自己的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双方可以平等对话,做一个良性沟通,那么在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反之,如果双方都是剑拔弩张,面目狰狞,在言语和行为上不受控制,则冲突会升级,师生关系恶化,双方都会受到伤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会使教育质量下降。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对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 过程和结果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去化解矛盾,融洽师生关系,能够确保教育教学平稳进行下去。

在以往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我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到各个学校与任课老师面对面交流,获取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加以融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所以我的案例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可以用来指导实际教学的。比如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对特殊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等。感谢岳阳八字门的范老师还有衡阳的田勇老师等10多位老师对本文撰写所提供的一些案例。

( 一)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形式

普通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 某些教师单方面误会 打压自己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的内心有开始的委屈到小声为自己辩解不被老师接受,最后发展到与老师对立。

案例1:某班大扫除之后,老师来教师检查卫生,发现窗户玻璃上有一个黑手印,于是就问窗户玻璃是谁擦的,擦玻璃的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子,她说自己明明把玻璃擦得很干净,一定是后来有人故意弄脏的,并且说出一个男生的名字,老师于是把这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叫过来,很严肃地对他进行训问。“说,这个手印是你弄得吗?”学生不说话,心想:为什么第一个就想到我呢?老师以为学生默认了,于是大声训斥:“为什么自己不认真打扫卫生,还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说:“我刚才去倒垃圾去了,然后提水,一直有劳动啊,这个手印不是我弄得!”老师阴阳怪气地说:“我没看到你劳动啊,倒是看到你在下面捉蚂蚱玩!”“等下来我办公室!!”然后老师走了,学生就愣在那里。

案例2:老师强夺连环画,学生逆天!这个案例源于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在下面看连环画,而老师发现之后,先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自然一头雾水。于是老师快步走到学生面前,大吼道:“拿出来!”学生自然不肯乖乖就范,老师于是说:“我数三下,不拿出来你自己看着办!~”这也是很多老师惯用的伎俩。最后老师很野蛮地从学生抽屉里把书抢走,然后留下“圣旨”:下课以后来办公室。”接下来,这个学生便开始以扰乱课堂秩序作为对老师的回报,下课之后也没去办公室。

当师生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就有可能继续激化,在我了解到的案例中,有些案例甚至激化到教师与家长之间对骂以致厮打。一个老师公然叫嚣:“让你宝贝儿子死去吧,他就是个小人渣!”这个老师还接连发了几条微博大吐苦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尽。当矛盾发展到这个阶段,它又可以分为3个过程:沉默~僵持~对抗! 1 沉默这个阶段并不是指时间平息,而是指老师用骂 吓 罚等手段暂时把学生压下去。在外人看来,矛盾就停留在表面没有继续恶化下去,实际上,师生之间已经裂痕暗生。例如某陈姓老师就曾经将学生打30分的考卷在全班传阅,从那之后,这个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一落千丈。 2 僵持阶段: 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如果有第三方出来调解,也许能平息矛盾。调解人可以是其他老师,可是是学校领导,也可以使学生家长。比如学生家长会说:孩子比较调皮,还请老师严格要求,这虽然是客套话,但是老师一般会顺坡下驴,老师会说:“那好吧,不许再有下次了哦!写个检讨来我看看!”还有就是不了了之的情况,就是矛盾爆发之后,下一堂课,师生双方都不再提起,没有人解围也没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当没发生过。我在读大学时,我班杨姓班长就和某王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翻脸,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的。 3 冲突与对抗: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公开对抗!我收集到的案例中有40%是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通常是:

学生摔书本 罢课 高声喧哗。。。。

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 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

二 冲突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在师生冲突中,老师是事件的主导一方,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老师如果不能从矛盾产生的根源去分析,就没办法阻止冲突恶化。我收到11个例子,有4个例子是因为教师言行失控造成的。而且女老师失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老师。老师刻意偏袒优等生,误解差生的有2例。多数女老师刻意亲近女学生和成绩较好的男生,而排斥某些学生。这样不但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也伤害学生自尊。有一个例子中,某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亲爹啊,老师求你了,不想读书就回家算了,我教这么久的书就没见过你这样难教的,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作为教师,这样的话怎么能对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说?这学生也倔,把书本一扔,就开始哭,然后跑出教室去了。“不读就不读嘛,谁稀罕你教?”这是发生在小学的状况,如果是在初中或者高中,学生跑了一段之后又回停下来对着教学楼大吼:“你叼额,有种你莫出校门,出来老子砍死你!”而老师罚学生和在课堂上出错的情况有2例,只是一般不会激化矛盾。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总结出来:老师心理因素的变化决定事情走向,如果老师高高在上,一意孤行,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而总是做些:“杀鸡给猴看”的事情来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信,这是很危险的。

很多老师心理素质差,工作压力大,对现行待遇不满,拿学生作为发泄对象,平时不注意了解学生,不主动寻求沟通,上完课把门一关,万事不管,只等学校安排事情做,这样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缺乏应变能力,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矛盾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作为学生来说,其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非常容易对老师和家长不满,厌学逃学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我觉得,不发生矛盾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只有不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规范自身言行,才能有效解决矛盾,避免冲突。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希望师生关系和谐 平等。这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要让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第三篇:论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管启飞

(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安徽蚌埠

233100)

【摘要】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的共识。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方式、模拟法庭方式、庭审观摩方式三种,应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关键词】法学 ;案例教学;优势;方式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教师在给学生宣讲某一法律规范或者某一法学理论时,通过结合某一具体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的教育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美国,至今已风靡全世界。这一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在法学教育中被采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被广泛接受,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系中虽然已经开始了案例教学的实践,但是各地做法不一,需要进行统一认识,以利于这一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教师一般先是讲解某一个法学理论,包括其概念、特征、性质、内容、作用、意义等,然后介绍具体的法律规定。

学生则是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这种枯燥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通过介绍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件,来讲解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讲,由于老师所介绍的案例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时效性,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兴趣,印象也会特别深刻、记忆的也会特别牢固。

2、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其填鸭式的特点,脱离实际生活,学生仅仅能记住其内容,但却不一定能理解,也不会去主动的进行思考。而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因为案例不同于简单的举例,首先它是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件;其次,案例都是比较复杂的,其中蕴含着多种法律关系,紧紧依靠某一个单一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再次,案例不是理论和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复制和还原,他在很多时候是理论和法律规定都不能解决的,需要对理论和法律规定进行完善和发展才行。因此,将抽象的理论和法律规定与活生生的案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

3、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的提高,更重

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首先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都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按照传统的大陆法系进行设计的,制定法比较多,且规定的也比较原则和笼统;在法律思维方面,大都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先学习抽象的、空洞地法律理论,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法律规定和法律思维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合格法学家,但是却不能成为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法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甚至于有时让一个法学研究生写一个起诉状都十分困难。因此,我国实行案例教学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二、我国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实行案例教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现在,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纷纷呼吁并采取切实措施采用案例教学法。大多数的教师也都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优点,纷纷身体力行的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案例教学将成为法学教育中一项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

2、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案例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传统的教学设施就是一张黑

板、几只粉笔。这样的教学设施是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的,因为案例都是比较复杂的,内容很多,如果靠老师全部写在黑板上既浪费时间,老师也没有动力;如果老师光说不写,学生很难记住,也就失去了让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多,教育教学设施也不断更新,现在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这极大了满足了案例教学的需要。老师可以将案例的主要内容以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文件的形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直观的、全面的、生动的、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主体和客体

(1)我国的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主体。 首先,现在在大学任教的教师,学历上和学位上必须是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的水平。

其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成为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通过掌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做出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水平。

再次,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者教师们的素质,以使他们更好的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

最后,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沟通异常便利,大大增加了教师参与社会的程度,为教师获得更多,更

好的现实案例提供了物质基础。

(2)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客体 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符合法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实际案例。可以想象,在非民主社会,即使存在法学教育,也没有合格的案例供老师讲授,因为所有的案例都是非法治的,专制的,违背法律精神的。只有在法治社会,才能有大量的合格案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是我国的国体和发展方向。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不断完善,法治进程一直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治实践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合格的案源,使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普及成为可能。

三、我国实行案例教学的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给学生讲授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具体方式和形式。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讲授方式

课堂讲授方式是一种比较灵活、方便、自由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讲授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时灵活穿插案例进行讲解。

采用课堂讲授方式,首先需要教师做好课件,选取能够解释某一理论和法律规定的案例;其次在讲授某一理论或法律规定之后,将相应的案例介绍给学生,让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以检验思考的

效果;最后,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指出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2、模拟法庭方式

模拟法庭方式是集中、全面、综合的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模拟审判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选取某一典型的案例,该案例能够体现某一个甚至某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甚至需要学生完善相关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来解决问题,但教师并不事先将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教师将案件材料介绍给学生后,以后的工作将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将按照实际法庭审判的形式和流程,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角色,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相关的法律程序,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定纷止争,判案定刑。

通过模拟审判,学生一方面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庭审观摩方式

庭审观摩就是让学生亲自的人民法院的审判法庭直接的观看实际的法庭审判,了解现实的法庭审判是个什么样子。庭审观摩方式比模拟审判方式更加直观、更加真实,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并训练学生临场应变和思考的能力。

受学时、环境的限制,模拟审判不宜过多,一般一学期一到两次为宜。教师首先要和人民法院进行沟通,确定时间、地点和合适的案

例;其次,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带着问题进行观摩;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庭审小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他的系统性和可期望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邓佑文,彭敏.法学专业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

[2]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01.

[3]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02.

[4]潘新喆.判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06.

[5]左卫民.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5,03. 【作者简介】

管启飞(1982-)男,汉,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

第四篇: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美丽的风景课文。教师在讲解段意时,可事先制作出反映大兴安岭岭、林、花、等风景的课件,让学生目睹屏幕上浩瀚无边的绿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滚滚的波浪,课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海”等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随悦耳的解说词,学生再看录像中哗哗流淌的雪水,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再看看伐木工人欢声笑语,植树工人的辛勤劳作。疾驰的火车把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到全国各地。此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白这课文的主旨:写出了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密不可分。真正理解“兴国安邦”这个词语的意义。当教师合理的展现其它大兴安岭景色的设计后,学生会由衷感到大兴安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又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古诗两首《所见》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时,利用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播放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动画演示)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捉住蝉 …… 于是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于表达的话语,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伸出了让人激动的小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远程教育资源课件苏教版一年级至五年级语文,每一课几乎都有识字flsh的动画制作,生字各种笔画顺序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且读音规范清楚,这样既规范了老师的书写和读音,又给学生树立了样板,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好,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一位教师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例如: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一位教师讲解《圆周率》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圆周率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他的动画课件,学生了解了圆周率,同时揭示了圆周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八、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根据学生课上信息反馈,及时给予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如指掌,便于个别辅导。对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起其它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节省时间,体现了全方位个别化教学,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果。知识的海洋,源远流长。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记难学的知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可以把平时散见的知识点,通过计算机积累起来,教到某一知识点时就教取出此知识,进而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资料,节省了时间加大了容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力求使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可根据需要,将文本框的内容制作成动画效果,同时设置对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还可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经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应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十、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十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十

二、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五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案例

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附属小学 蔡碧丽

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是按照: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的,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通过观察、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三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推理》这个案例来谈谈我的初浅想法。

《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的内容重点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对某些事情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学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并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上这节课时,在第一个班我采用了教材上提供的一个个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如:根据给出的一些信息推出各个学生参加什么兴趣班、判断三个老师分别担任哪门课等,这些都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素材,我想学生一定会很喜欢。但上课时却发现,学生对这些推理缺乏激情。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极大限度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上午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午饭后,我发现班上平时好动、贪玩的匡亦奇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我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他看的书书名是《名侦探 柯南》,侦探?破案?不正是与这节课的推理有密切的联系吗?我明白了,教材上的素材虽然贴近生活,但对于“见多识广”的特区孩子来说,似乎缺乏一份神秘的感觉。

当灵感闪过脑际,我迅速抓住时机,构思并设计了教学环节,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编成故事,巧妙地把柯南请进课堂,让他带着我们一起去查案。

课的开始,我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象,一群可爱的小学生在操场上快乐地踢足球,突然,足球在一只脚下像离弦的箭,飞奔向操场旁边的教学楼,“砰”地一声,教学楼的一扇玻璃被打破了。是谁踢的球打破了玻璃呢?(孩子们个个皱起了眉头,在沉思、在猜测)

看来这一情景让孩子置身其中,老师趁热打铁说,学校请柯南帮助调查事实的真相——谁打碎了玻璃?并在黑板上贴出柯南的相片,把孩子们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马上叫了起来“柯南”!可见柯南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认识柯难南的助手和介绍任课老师等简单的推理,掌握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

片段二:是谁打破了玻璃——推理

柯南把这四个同学带到现场,询问是谁打碎了玻璃。(点击课件)

小刚:是小明打碎的 小林:对,是小明打碎的 小明:反正不是我打碎的 小兵:也不是我打碎的

经过柯南的调查,发现这四个人中有三个人说假话,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柯南马上就找出了闯祸的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吗? 学习小组讨论。 你认为是谁打破了玻璃?

生1:我认为是小明,原因是小刚和小林都说是他打破的,多数人认为是他打破的,那一定就是他打破的。

(看来她还没真正读懂题目的意思。这时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看来很多人不同意她的观点。)

生2: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是小明打破的,那说明小刚和小林说的都是真话,可是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所以我敢肯定不是小明打破的。小刚和小林说的是假话,剩下小明和小兵,其中有一人说的是真话,小明说不是他打破的,说明小明说的是真话,剩下小兵是说假话的,小兵说不是他打破的,反过来就是他打破的,所以真正的闯祸者是小兵。

生3:我同意2的说法。有时候有些人会包庇别人的。比如说小刚是小林的好朋友,如果是小刚打破的,小林就有可能说是小明打破的。

生4:不是小明打破的,也不能说明只是小兵一个人打破的,也有可能是小刚、小林和小兵一起打破的呀!(另一名学生提出了疑问,看似挺有道理的!)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马上有个男孩站起来反驳道“踢足球都是一个人踢的,难道三个人一起踢那个足球呀?这是不可能的!”。 学生在辩论中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找出了真正的闯祸者。

(二)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评价在低年级的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将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呢? 片段三:哪一小组才是冠军呢?

在这节课,我把评价和教学有机结合,课堂评价作为素材,在课的开始,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评价,4个小书包(小纸盒做成,挂在黑板上),哪个组的同学表现出色,这张柯南的小书签就会飞进那一组的小书包里”。

课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究竟哪组获胜了?(老师清点各组得到的卡片。卡片装在纸盒做的书包里,学生不知到具体的数量)

教师在第二名的小组的书包下面写上:不是第一名,但比( )组和( )多;在第三名的小组的书包下面写上:比( )组多。 小组讨论,并把正确的排名写在一张纸上交给老师 请第一个推出名次的小组汇报推理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推理的“过程”,这样才能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景的创设不但要学生熟悉的素材,教师还应走进了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喜好,这节课,把学生喜欢的人物——名侦探家柯南引入课堂,在加上柯南的专长与本课的推理有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了真实的感觉。所以情景的创设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让我们在教学中与孩子一起成长,谢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