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思想品德课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而且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低碳行为。培育低碳消费理念、培养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绿色化就业、创建绿色大学,是低碳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改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给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找准其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诚信;缺失;原因;措施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常广义的诚信教育包括,一是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的诚信社会伦理教育,如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等,它属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二是有关诚信原则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中的法制教育领域。高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重要窗口,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习诚信缺失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时现象有发生并愈演愈烈,这给公平的考试穿上了一层不公平的“外套”。如现在考试作弊的手段、方式越来越先进,更有甚者直接找“枪手”代考。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规范,并给予作弊者相应的处罚,但还是不能有效制止这一现象的出现。

2、学术造假屡见不鲜

学术抄袭早已经司空见惯了,主意要表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会抄,意味着你可以顺利毕业,不会抄,只好延迟毕业了。很多人为了自己前途,学位论学要么是从网上下载后七拼八凑得来的,要么是花大价钱请人代写的。这些不端的学术行为给原本干净、纯洁的校园注入了一股暗流,时刻侵蚀着大学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的权威。

3、经济诚信缺失

经济诚信原本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道德规范,但由于大学生与学校、社会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诚信缺失问题。例如,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恶意欠缴学费,信用卡透支,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等等。原因大致如下:学生开学拿了学费但是挪作它用,如用来买电脑,换手机,炒股等;有的学生开具虚假贫困证明领取国家助学金是为了增加零花钱来买购买高档衣服、日用品。

4、网络诚信的缺失

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失信行为也在逐渐递增。如有些大学生为了赚取外快,自愿充当“网络水军”,在微博、贴吧恶意攻击他人,传播不实的报道、言论;有些大学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愤懑的情绪,随意在网络上谩骂他人。

5、择业、就业诚信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异常艰难。大学生为了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过度的包装自己,在求职材料中注水;在简历上伪造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制造各种的假证书;找到工作后不安于现状,随时想跳曹。这些现象让很多的应聘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敬而远之,这无疑给本就难就业的大学生雪山加霜。

6、恋爱诚信缺失

大学里男女生之间谈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谈恋爱的时间越来越短,少则几天而已,多则不到一年。拿谈恋爱当游戏,没兴趣就果断放弃。正是由于这种没有责任意识的交往动机,使得他们随意更换交往对象,不管分手后给对方造成的心理伤害。这样产生的恶果就是在大学校园中会时有发生的自杀、谋杀或伤害恋人的行为。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一个缩影,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校中诚信教育边缘化,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忽略诚信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课成绩的提升,使得诚信教育逐渐的边缘化。此外,就是诚信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比如,在期末奖学金的评定上,学生的成绩占很大比值,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评价没有合理的量化标准,没有将其作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高。这就使得学校的诚信教育流于形表,使得开设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高校中诚信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诚信教育这一块,但内容大多是千篇一律。缺乏现如今热点诚信失范现象的教育,不能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还有就是现在的诚信教育模式单一,教育者同行采用的是“填鸭式”的、空洞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施教,这就使得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倦上课。这使得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一种必修课。内容的陈旧,模式的单一使得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3、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存在个别教育者诚信失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诚信教育的掌舵人,是“诚信意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然而在高校的某些教育者却存在“身教部正,言教不实,心教不诚”等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他们的言行不一,课上讲授诚信知识,课后却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评职称而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教育者的失信行为不仅仅损害的是个人的形象、前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生效仿他们进行论文的抄袭,这样就使诚信教育的效果更加的大打折扣。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的措施

1、加大力度,搞好诚信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思政工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楷模、表率,如若他们素质不高,品行不端,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程度。所以,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势在必行的。首先,思政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地完善自我,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施教者。平时,应该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还应该向德高望重的人看齐,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其次,思政工作者们要定期的举办一些类似诚信思想报告会等会议来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再次,要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教育工作者要继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科研水平以及学术水平,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科研、学术成果,坚决不参假,坚决杜绝学术造假行为,真正做一名合格的为人师表的老师。最后,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教学态度。教师应在课后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讲课,要始终抱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当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到“诚信为人,诚信施教”,他们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让学生向他们看齐,在为人处世中树立诚信的意识。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内容、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内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说,课堂教育的内容、方法直接对教育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课时,除了在结合实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热点的诚信问题以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诚信问题予以讲解,及时解答学生们困惑的诚信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解决措施,扭正学生思想误区。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建立多层次、开放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转变师生身份,互相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认识等等。

3、构建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机制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用于记录大学生在校的所有失信行为,这其中就包括考试作弊次数,学费拖欠次数,日常交往中的不诚信行为等等,将这些诚信失范行为详细记录在案。此外,学校还应作为学生在校评优评奖及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记录完毕后收入学生档案袋里。其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奖励机制。学校应该讲诚信的楷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诚信失范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处罚。奖罚分明的措施会调动学生积极的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再次,应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学生会设立诚信监督部门,定期检查学校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诚信的现象及行为应及时予以指正,将诚信失范扼杀在“摇篮”中。

4、高校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首先,各大高校可以定期的组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说,可以举办诚信征文活动,举办诚信图片展,开展有关诚信的讲座,或者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片,举办诚信知识竞赛或诚信辩论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认真学习诚信知识,让他们真正做到以:“讲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诚信的校训、校风教育,树立学生诚信观念。再次,高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行为。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到社会各行各业实习锻炼,让他们向各行业的诚信楷模学习,使他们真正明白诚信对人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通过这些来强化他们接受诚信意识,将诚信作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迎难而上,敢于直面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争取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重塑文明、健康、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07-10-15,(1).

[2] 齐春燕. 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1).

[3] 王成章, 张玉梅. 诚信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4] 张其娟. 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2.

【作者简介】

张娜(1989—),女,山西太原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张娜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摘 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而且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低碳行为。培育低碳消费理念、培养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绿色化就业、创建绿色大学,是低碳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低碳经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如何树立低碳消费理念?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大学生如何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行为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作为社区的成员,无论在宿舍、校园,还是毕业后的居住区,大学生作为社区的居民享有社区自治的权利,同时负有关注和参与社区发展的义务。通过社区居民理念的培养,大学生成为社区的一分子,把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关注社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这是气候变化约束条件下亟待解决的课题。三是经济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会不会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消费理念的培育

社会个体的消费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我们往往看到消费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个人的消费是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综合选择。个人消费什么产品、消费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并且,个人消费自己偏好的产品对其他人并没有产生负性的外部影响。这种理念和行为方式是经典消费者行为经济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具有鲜明的外部性。这种个人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源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公共产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个人消费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正是这些无数社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积聚,导致全球气温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给社会成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生命健康的损害。

对于大学生来说,低碳消费的理念和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在正处于心智可塑阶段,低碳消费理念的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碳约束的关注,进而加强对理性消费行为的理解,并将低碳消费的理念贯穿到大学生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低碳经济要求人们转变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的片面理解,越盖越高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不是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对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方式的依赖不仅会引发身体疾病,而且会导致精神活动的空虚和孤独。

具体而言,低碳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社会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

二、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培养

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理念是指居住在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是该社区内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承担保护社区环境的义务,积极地参与当地社区的环境保护,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生活在相对集中化的社区内,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社区学院的培养机制。在集中化的大学宿舍区内,大学生通过自治性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把宿舍区看着自己的家,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下,应当扩大吸收大学生的自愿性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环境居民意识。

对大学生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后勤管理社会化服务。有的高校宿舍管理和教室卫生清洁服务已经由专门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经营,环境卫生服务已经商业化。这种社会化的服务虽然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不利于学生行为的培养。在社会化服务体制下,学生极易形成依赖心理,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得到积极调动。在无约束的环境下,学生会在无形中养成懒散、追求奢侈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尽管学生的居住社区会发生变化,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社区居民的培养下逐渐养成的。这种大学生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宿舍区和学习区的环境保护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志愿活动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关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之处,实则涉及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和体制。

三、就业的绿色化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这个论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严峻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大学生最现实的挑战就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2009年2月和6月,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美国复兴与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与能源法案》。根据美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的《投资清洁能源的经济利益》的研究报告,这些投资每年将会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会导致近80万传统能源领域的失业,但每年可净增就业岗位近170万个,即绿色就业岗位。

从上述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气候变化的解决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和职位选择有重大影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定义,绿色工作指那些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符合“体面劳动”标准的工作。作为一个庞大人口而生态环境脆弱的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同时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就业战略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就业保障和保护环境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积极转型。

那么,如何扩大绿色就业岗位呢?这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的条件。就高校而言,应当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及时指导,以及绿色就业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程中增加绿色就业的内容。重要的是,大学还会积极地与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高校而言,应当积极与国际劳工组织进行战略合作。至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已经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项目。同时,国际劳工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培训课程,我国大学应当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对企业而言,企业应当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地进行技术化改造,扩大绿色就业机会。政府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成员从事绿色职业,并对特定的环保行业和岗位提供政府补贴资助。

四、绿色大学的实践

绿色大学一词在国际间的共同意义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愿景的各类活动,代表了高等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应负的重要责任。我国的部分高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在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理念塑造和行为培养的结合,而且有机地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的结合。尤其是每一位学生对绿色校园的亲历参与,对生态理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将永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大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

为了促进绿色大学的发展,有的高校内部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负责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施。如清华大学设立了绿色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和绿色大学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大学的实施机制。为了更好地吸引外部智力因素和专家力量,清华大学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在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机构设置。另外,绿色大学建设的实施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低碳行为的培养,一些学生自治性的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自治性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在校园生态氛围的塑造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治性社团积极开拓校外的合作,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绿色学生社团联盟,不仅扩大了其在校园的影响力,而且在社团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技术信息,提高社团组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哥本哈根会议的绿色革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62.

[2]陈柳钦.低碳消费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20.

作者:黄平

第三篇:《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课题成果展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30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11YJA710058)课题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其最终成果《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最终成果是集体合作完成的,他们是武步成(课题主持人)王海建,邢力婵等。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系列论文15篇,专著一部,引起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特定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始终凸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作用。该项目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和生成根源;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核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融合的辨证统一关系;展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与走向。

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中,首先要解答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如何解释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上,学者们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解答表面上看是概念和逻辑的问题,本质上却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从价值思维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来看,实现价值思维突破,关键在于打破各种思维模式的局限。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维的转变,我们只好另辟蹊径,确立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本课题选择以科学实践观为视域,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转换思维方式,为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原有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路径,以求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即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和静态评价;从根本上以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的“现实的人”来代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的现象。科学实践观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根本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认知方式,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回答什么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和本质。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内涵和本质的正确认识,只能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这就要求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科学的和有价值的。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是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前提。在这样的基本前提下,我们对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特征、价值的体现、价值的要素、价值的生成根源、价值的形态、价值形态的辩证关系、价值实现的路径、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论述。这是我们为求解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问题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基于上述的理性思考,本课题拟定九章内容具体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研究。

第一章导论旨在总体阐述。分为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现状视域、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三节。

第二章追溯考察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理论渊源,提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确立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明确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的作用。这样在理论上夯实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根基。

第三章揭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论证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和价值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下,通过抽象到具体、现实到理想两个阶段的演进,完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定义的界定。揭示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提出四个辩证统一。创新性的提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的即时性、继生性和终身性。

第四章从三个层面剖析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第一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入手,得出的结论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其它矛盾。第二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来分析,认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初因,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第三个层面是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外在要求来分析,认为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理论根源,科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源。这三个层面中基本矛盾是问题的关键,内在要求是发展的根据,外在要求是变化的条件。

第五章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素构成。本章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这“四要素”展开分析。认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要素构成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其内部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失职,那么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者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成的各要素是认识上的缺失。

第六章论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本章在分析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般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阐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特征,即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历史性、实践性、社会性和现实性。

第七章阐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矛盾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的矛盾、长期性与暂时性之间的矛盾、发展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表现为本质的一致性、作用的相互性、条件的客观性、过程的共生性。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化解、协调矛盾,从而使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性达到转化,统一性达到共生。提高社会价值的兼容性、增强社会价值的认同度、扩展个体价值的选择性。使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同生共建,互促共进的有机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辩证统一。

第八章探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以本章着重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我们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价值传播路径、教育引导路径、实践养成路径、数据分析路径人手,具体展开论述。上述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

第九章探讨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从注重主导性、养成性、情感性、话语性、融入性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上述研究内容设计上以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主题,串联起整本书的结构和脉络,书中各章所论述的内容都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展开的。

二、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从申请立项到结项,历时五年。经过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命题被系统、完整地诠释,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重要思想观点。

1.科学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最根本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整体: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要以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实践改变正在失去历史必然性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为探寻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解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迷提供了钥匙。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历史过程。这样马克思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从而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用于中国实际,写下了一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论”。

科学实践观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实体论、主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的角度关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正确理解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教育实践,其特殊性就在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于特殊的政治需要,源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进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和灌输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国家权力作保障和推动力量,是受到各国政党普遍重视和支持的教育活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境遇和实践特点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全民共识等方面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科学实践观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学实践观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科学实践观是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源泉;科学实践观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准;科学实践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途径。科学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促进作用。

2.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诠释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在科学实践观指导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的意义。要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和体现形式。

科学实践观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根本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认知方式。我们把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定义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接近的程度。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更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这种价值的发展是符合宇宙发展规律的发展。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实践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实效性,不仅有利于确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相对于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尺度问题,这个问题才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核心和关键。科学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是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人性发展的需要,对当前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我们对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征作了高度的概括,提出四个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社会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体现形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即时性、继生性、终身性三个层面的不同的育人效应,这三个层面的育人效应显示不同的形态,是相互联系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时效应层面来说,见诸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育人效应,这种即时效应是显性的,能直接观察和测定的思想观念变化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能够具有振奋精神状态和改变思想面貌的育人功能。即时性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当前问题,其效果也是瞬间的、不能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继生效应层面,是指与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相关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社会公益等活动中继生的成就、荣誉、责任、人的良好品质,一般是由即时效应经过量的积累发展而成,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具有稳定性、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终身效应层面,是指与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相联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全人格。在实现了价值的即时性、继生性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人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使个体把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人生发展的最高目标;在构建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通过不断提升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也即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的最终阶段一终身性阶段。三个层面的育人效应服从服务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整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育人效应。

3.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的探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价值论、人的需要理论的指导。对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我们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矛盾;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和实现过程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贯穿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规定和制约着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其它矛盾。第二个层面是内在要求;价值主体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主体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作为活动本身同时也是在创造着各种价值。需要主导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催化了人类一切的价值实践活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正是应了价值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本质,我们认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内在初因,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第三个层面是外在要求;我们认为科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根据。科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源。实践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实现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在实践中去实现。总之,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矛盾是问题的关键,内在要求是发展的根据,外在要求是变化的条件。

4.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形态,即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生互融,同构共进有机地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在实践中得到辩证统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全过程。这一对价值形态决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其他形态,也决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基本内涵。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统一性表现为本质的一致性、作用的相互性、条件的客观性、过程的共生性。矛盾性表现为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的矛盾、持久性与暂时性之间的矛盾、发展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化解、协调矛盾,从而使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矛盾性达到转化,统一性达到共生。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探索促使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转化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认为提高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兼容性、增强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认同度、扩展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选择性是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矛盾转化的最好思路。

5.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和发展趋势探寻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和集中表露,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以我们着重从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价值传播路径、教育引导路径、实践养成路径、数据分析路径人手,具体展开论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

在探讨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后,我们预测展望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发展趋势应从注重主导性、注重话语性、注重情感性、注重养成性、注重融入性五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由此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研究内容的前沿性体现在:1、本课题研究主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变革的大时代,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指导,以实效性为导向,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价值理论著作。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命题,具有现实性。2、本课题研究所揭示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和发展趋势,体现出科学论证和预测未来的理论前瞻性。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前沿地位。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意义和发展方向问题,是近年来学界进行学术攻关的热门话题。本课题研究内容直指这一选题,揭示了科学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科学界定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与本质、价值特征和价值体现;剖析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研究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要素构成;阐述了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形态的辩证关系。是一次系统、深刻的前沿性的学术攻坚。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体现在:1、论域创新。发现并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新论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领域,跳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野,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维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一次升华。2、观点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创新性学术观点: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特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核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与前景展望等观点。这些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具有拓新夯基的理论意义。3、方法创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有机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体系,从方法论视角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的话语权、数据分析的舆情引导、情商培育和自我认同的养成等方法,以及融入各种载体的策略,这些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方式、方法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四、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资深专家、上海华东师大邱伟光教授在该著的序言中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该著在实效性的导向下,“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中显示了科学实践观宽阔的视域和架构价值理论的支点”,该著“论述既视野开阔,又紧密厚重,内在逻辑结构严密,论证是广泛而深入的,不是浅显而表象的,具有一定理论思考的深度和实践操作的广度”,“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一部以实效性为导向,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价值理论著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把研究的出发点放在特定的科学实践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原因和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要素构成和主要形态,始终凸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作用。因此,这一著作的理论成果从本源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其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完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015)华中师大马列主义学院史降云、华中师大教育学院程功群在读《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读后感中写到:“该著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现实价值,都堪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拓新之作”。(山西高校社科学报2016第五期)

该研究成果应用价值,在于本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以成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前沿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献以及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又一代表性作品。其一,研究成果中的诸多原创性观点以及研究方法有望被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教材吸纳。其二,本研究成果实践运用价值较为鲜明,对当今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五、成果的社會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从申请立项准备到成果付梓,始终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资深教授邱伟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邱老不辞辛苦,为本书作序,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曾在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组织了五次小型研讨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有关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应邀参加了2013年由思想政治教育导刊和福建师大在福州组织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和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反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指出了在社会变革大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阐述了创新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是应尽的职责。《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专著的出版,深刻反映了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显示了作者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境界,书写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篇章,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领域的新航标。

[责任编辑:刘慧婷]

作者:武步成 邢力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家校合作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