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分析

2022-09-1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 (最多见的是CA16型和EV71型) [1]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儿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个别患者可并发心肌炎, 肺水肿, 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2008年5月我所在的地区山阳县发现手足口病, 并且手足口病在我县呈现流行趋势。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 (我院是我县手足口病定点医院) 手足口病报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如表1所示。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呈流行趋势逐年提前, 例数逐年增多, 4~8月达到感染发病高峰。

2.2 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

2.3 男>女

3 分析

3.1 气候逐渐变暖, 环境污染严重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50℃高温才会失去活性;病毒在4℃可存活1年, 在-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病毒存在核苷酸多态性或毒力位点变异[1]。

3.2 易感人群

(1) 患者多为学龄前散居儿童, 男性>女性。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发病;个人活动行为难以自控, 易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婴幼儿皮肤暴露部位较多, 如:手、足、臀部等, 且肤质较嫩, 防护能力差, 病原易侵入机体而感染。

(2) 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 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 大多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但是感染后会传播病毒, 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及个人消毒, 避免传染给孩子。

(3) 不同病原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 人群可反复感染。

4 预防控制措施: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4.1 广泛深入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手足口病主要危害对象是婴幼儿, 大部分散居家中, 其次是幼托机构, 其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家长、儿童、幼托机构、学校老师。疾控部门、乡镇卫生院及县以上医疗单位、村卫生所义务人员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方面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一方面指导幼托机构、学校、家庭做好消毒监测和病人管理。

4.2 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手足口病人, 最大限度控制肠道病毒的扩散, 严把传染源管理关

加强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医院与疾控部门密切协作严把手足口病管理关。

4.3 严格实施随时和终末消毒,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人的唾液、鼻咽分泌物、粪便、疱疹液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粪便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5周左右, 病毒极易污染环境及病人日常用品造成传播。因此, 实施随时和终末消毒, 消除传播因素是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门诊、病房、家庭要经常保持通风换气,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要加强手的清洁和消毒。肠道病毒为无壁膜病毒, 对乙醇不敏感, 对含氯消毒剂、碘、甲醛等消毒剂敏感可使用84消毒液对患者接触过的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 对奶具、餐具进行煮沸消毒。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倒入厕所。患者家中、病房、教室等可使用过氧乙酸进行室内喷雾消毒。

4.4 加强锻炼、合理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EV71病毒、COXA16病毒等引起的手足口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 加强锻炼, 合理营养,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的体弱儿童, 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摘要:提供我县2008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资料, 分析流行趋势, 制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病,感染,流行,分析,控制

参考文献

[1] 吴亦栋, 尚世强, 陈志敏, 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7~53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宁市蓝莓高效栽培技术下一篇:合并会计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