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下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例

2022-09-12

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同属于城市的一个部分, 它既渗透着一些城市化的面貌, 同时又拥有着自身聚落文化[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周边的乡村也逐渐兴起发展, 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法, 导致在目前的乡村开发中出现了原真性流失等弊病[2]。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 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其主张“通过对社会存量资源的调整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程度利用, 进而实现大量闲置资源的有效供给”[3]的核心理念对拥有着宝贵文化资源和近郊区位优势的传统村落来说不乏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本文在共享的核心理念下, 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例, 为其构建具有村落自身文化特色的新文化及旅游活动形式, 使人们在健康的村落历史文化空间中感受村落真正的独特文化, 使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一、共享理念下景观空间的营造

因地理、气候、历史发展等各种因素, 传统村落往往形成了各异的风貌和文化特色[3]。村落中的物质载体往往是村落文化最为集中和直观的体现[4], 是营造共享式景观空间的重要载体。同时, 村民作为村落的一部分, 在村落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形式是村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5]。对于城市近郊的传统村落来说, 其区位资源往往能成为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启匙。

因此, 村落中可利用的景观空间、当地村民及游客是本文将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三大主体。笔者提出, 首先应将针对村落中现存及周边资源, 包括其所在地理区位、村落现有的道路脉络及街巷肌理及其重要的物质要素及文化遗存要素进行分析, 形成村落现有可利用的文化资源网格;同时, 针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行为、活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在共享理念下, 构建人群主体活动与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共融的文化之中, 开创新的文化活动模式, 使村落的文化景观空间资源得到更活化的利用, 从而使村落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延续。

二、石洞沟村区域现状

(一) 交通区位条件

石洞沟村地处荥阳市和巩义市的交界处, 拥有与郑州市交通路网融会贯通的交通优势:其与郑州市建设路、中原路、科学大道、陇海路等多条城市主干道路纵横, 182乡道贯穿村域。其相距郑州市区约50公里, 距离荥阳市区约25公里, 以自驾、骑行等交通方式进行出游路途时长均在90分钟以内, 交通十分便利。

(二) 物质遗存要素

石洞沟村坐拥优渥的自然生态基质, 依山傍水, 四季分明。村落建址约于商朝, 距今已有千余年, 村域内现存保存完好的古建多造于明朝洪武四年以后, 多以当地的红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村落拥有众多珍贵物质遗存要素, 如古桥、古井、古树、石碾、石磨、石碑刻等历史遗存。目前, 大多数历史遗留均为闲置。

(三) 街巷肌理空间

依据村落内部现存道路的功能, 可划分为两类道路。182乡道是游客进村、村民进城的主要道路;其余的村内道路则作为步行、非机动车道的日常使用, 其中的两条主要历史街巷——南街、河东街与182乡道相互交错, 形成了连贯的交通网络和较为整体的街巷肌理。目前, 村内街巷中有较多的公共用地, 且大多数空地无人使用。

(四) 历史文化资源

据《史记》和《说命》三篇载, 石洞沟村历来传承了先人傅说留下的“正、善、俭、孝、学”的傅家祖训[8]。因此, 石洞沟村世代后民每年举办商相祠祭祖会, 将崇尚节俭的家风文化延续至今。除此之外, 村内现今还保留着古来先民遗留的非物质文化, 如火神会、舞狮节等特色节庆活动, 更传承着圣人傅说创造的发明——版筑术及草编术等等。石洞沟村以悠久历史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五) 人群资源

据相关数据统计, 石洞沟村在册户口586户, 居民约为2800余人, 现居住村民总人数约为1200余人。其中, 大多数村民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其居住时间久, 对村落自身历史文化均较为熟悉, 且大多数都身传着先民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其他50岁以下的中青年大多数搬离至城市, 只在工作闲暇时回村探望, 因此其房产多为闲置。

目前, 石洞沟村中的游客为数不多, 多集中在5月及10月来访, 且来访时间均为一天之内, 且大多数游客均为学者或研究专家。

三、石洞沟村共享式景观空间营造

基于上述, 可见石洞沟村的现有的物质及历史文化资源大多都处于闲置状态, 均未得充分利用, 同时又因其局限性, 村中悉知村落文化却生活需求强烈的老村民没有得到重视, 生活方式单一。因此, 依据共享的核心理念, 针对石洞沟村的共享式景观空间营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石洞沟村的交通区位条件, 将182乡道设为村落的主要交通干道, 同时开设非机动车道的游览线路, 满足城市游客来访的不同方式和村民出行交通方式的最大便捷化。

其次, 依据石洞沟村自身历史沿革, 根据村落现有用地性质, 将石洞沟村划分为古建筑群核心参览区、居民主要生活区、特色农产区、生态景观区四块区域, 并以功能为依据将村落中的道路划分等级, 一级道路的功能主要为城市游客及村民的主要活动道路, 满足游客的游览、村民的非机动车行驶等活动;二级道路的功能主要满足村民日常出行活动等。

(二) 人群主体分析

1. 城市游客需求分析

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 目前村落中的游客活动主要分布在南街及马东街, 且游客活动形式均较为单一, 主要是游览、观光, 较少参与当地的风俗活动, 整体文化体验感低。同时, 不少旅客在采访中表示, 虽然石洞沟村自身的历史文化气息感受较深, 但对石洞沟村的旅游基础设施需求较大, 且旅游项目较少。

2. 当地村民需求分析

基于同样的方法, 目前村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也相对集中于南街及马东街, 其主要活动形式多为坐谈、休息, 活动形式单一。但是村民们对于在石洞沟村中生活大多数较为满意, 认为村落的环境十分舒适, 且人文气息浓厚。

基于上述, 村民与游客普遍认为村落的历史氛围浓厚, 但是休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游客们渴望与村落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参与和体验, 而村民则希望能通过更多的休闲活动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 共享式景观空间营造

1. 甄选文化空间节点

据村落相关史料记载, 南街自村建址以来便存在于此。因此作为村落中现存的历史年代较长, 人群活动最为频繁, 且周边古建遗留较多的主要道路, 是村落文化体现的核心段落。同时, 通过对其街巷中现存的闲置公共空间的分布, 考量其影响辐射半径及可使用方式, 甄选其中的四处作为主要设计节点。

2. 以旧换新, 共享利用

同时, 根据村落中自身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要素, 将其开放式地组织为富有村落特色的文化活动, 以上述节点空间为载体, 分别融入不同的新功能和非遗活动形式, 使二位主体在开放中体验村落文化特色, 以此活用村落文化资源。

(1) 版筑术古建博物馆

依据村落相关历史记载, 版筑术是石洞沟村建筑独有的制造发明, 具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将南街北端的闲置建筑改造为开放式博物馆, 开放展示版筑术文化, 如版筑术的建造过程展示、展出版筑术建筑构建等, 利用现代的全息影像技术还原古人发明版筑术及利用版筑术建造的过程, 使游客及村民同时了解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将博物馆选址周围的公共空地配套改造为休闲庭院, 满足城市游客及村民的坐息、交流需求。

(2) 文武官历史博物馆

石洞沟村自古出人才, 据相关史料记载, 古时村中曾有两位能人先后中举晋升朝廷, 一位做了武官, 一位做了文官, 文武二官先后相邻落户于村内。如今二位官人的故居遗留保存尚为完整, 作为石洞沟村历史的物质载体, 将文武二官的遗居进行再利用, 改造为历史博物馆, 展示文武官生平事迹、文物等文化。

(3) 草编手工艺体验馆

延续上述的方法, 利用南街中的闲置房屋改造为草编手工艺术体验馆, 将村落自身独有的草编手工艺技术进行挖掘和呈现。不仅置入草编手工艺术品的展示, 并且开放式地为村落中草编技术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 游客和村民可以在此学习和亲身体验草编艺术的制作,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为此项古老技术的保留和传承提供力量。

(4) 共享式休闲文化馆

同时, 利用南街与另一街巷相交的闲置用地改造开放式的休闲文化馆。根据其公共用地所在的两条道路相交叉的现状, 将其设计为开放的休闲广场, 并将其中的闲置古建改造为共享式的休闲文化馆, 为村民们提供一个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 村民们可在其中进行棋牌、喝茶、座谈等自主娱乐活动, 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村中的生活气息;此外, 游客与村民可一同参与公共娱乐活动。

3. 创造文化共享活动

通过对以上对各个共享式景观空间节点的再设计, 结合村民及游客的共同行为需求及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特色, 使其共同在健康、开放的文化景观空间中进行活动。一方面, 将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制作的草编艺术活动获得自身的劳动成果展办不定期的特色集市活动, 展示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同时, 也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石洞沟村中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中;另一方面, 游客在在村民的带领下共同参与村落其他的特色文化活动如火神庙会、商相祠祭祖会等, 与村民一同扮演其中的角色, 更深刻地感知村落的文化特色。

四、结语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 拥有宝贵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将自身的文化资源得以保留和延续。本文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例, 在共享的核心理念下, 将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利用。以村落现有的村民和游客的行为及需求分析为依据, 结合村落本身的文化特色, 将村落中现存可利用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甄选, 节选其中可利用的景观空间, 置入新的共享式文化活动, 对景观空间进行再利用和改造, 最终形成版筑术古建博物馆、文武官历史博物馆、草编手工艺体验馆及开放式休闲文化馆四处不同功能的开放式的健康文化景观空间。同时, 基于村落的特色文化、产业与二位主体的共同活动上开创在未来的特色文化活动, 如草编手工艺特色集市、共同参与火神庙会等, 将村落景观空间在两大主体的共享活动当中得以活化利用, 最终使村落的特色文化在发展中得以铭记、传承和延续。

摘要:当今, 在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位于城市周边的乡村也兴起了发展热潮。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法, 出现了农村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物质资源及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现象, 其中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也同样如此。本文提出将“共享”理念与村落自身文化资源利用相结合, 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例, 利用其区位优势, 结合城市人群与当地村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为载体进行“共享”, 将村落的文化得以资源最优化利用, 最终使村落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

关键词:共享模式,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景观空间,营造

参考文献

[1] 王林, 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113-116.

[2] 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 2013-01-29 (003) .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5-11-04 (002) .

[4] 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6.

[5] 张东.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

[6] 辛建欣.人与村落环境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 (建村[2016]278号) .2016号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2/t20161222_230060.html

[8] 荥阳市人民政府.《荥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荥政 (2015) 25号) .2015.http://www.xingyang.gov.cn/sitesources/xyszf/page_pc/zfxxgk/zfwj/yz/articl e921585829bd642aaa81f52e72b1f52b7.html

[9] 谢琳惠.家谱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弘扬[J].图书馆, 2009 (6) :97-98+1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管理研究下一篇:公司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监管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