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现象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当今,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似乎越来越窄。不知从何时开始,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求学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尤其是寒门子女,难以进入名校学习。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今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激烈的争夺拼抢,最终会打乱整个教育的运行秩序。

第一篇:教育现象论文范文

远程教育学生流失现象和沉淀现象的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远程教育学生规模的日益增加,其较高的学生流失率及沉淀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以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07~2013年入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远程学生流失和沉淀的规律,寻求减少流失生和沉淀生的方法,进而指导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改进,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学业,提升教育水平。

关键词:远程教育;流失现象;沉淀现象;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提升学历已成为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目的之一。其中远程教育因其教学形式现代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远程学生具有年龄结构差别大、社会经历复杂、文化基础不同等特点,随着远程教育学生规模的增加,较高的学生流失率及沉淀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较高的学生流失率和沉淀率,增加了主办高校的办学成本,终止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对其前期经济和精力投入的浪费,普遍的学生流失及沉淀现象不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从长远看阻碍了远程教育行业的发展。

国外研究学者对远程教育学生的保持以及流失、沉淀等问题较为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国内对远程学生的保持以及流失、沉淀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目前研究远程教育学生的流失和沉淀规律及特点,识别远程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流失率和沉淀率的方法,已经成为远程教育行业人员必须面对并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国内学者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访谈、问卷和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推演法也有所采用。本文以国内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称“公共服务体系”)2007年到2013年的学生数据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对流失问题的研究以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批次的学生为对象;对沉淀问题的研究以2007年3月批次到2013年3月批次的学生为对象。

(二)流失生分析

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批次的学生,每个批次均有1%到5%的学生报名后没有顺利入学。

1.报名但未入学分析

各网络教育学院从报名到录取环节中,需经过提交基本资料和电子材料、参加入学测试、通过电话回访三个重要环节。更多的学生是在入学测试环节流失掉。学生在报考期间,网络学院的自主考试入学的方式、录取速度、录取环节的方便程度、主办高校口碑、学习中心工作人员的跟踪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入学就读。

2.退学情况分析

(1)公共服务体系直接招收的学生退学率总体高于网络学院直属招生退学率

公共服务体系各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管理多个高校,出现在提醒上不及时,在解答和解决问题上不专业、不彻底的情况导致了高退学率。针对此情况,远程教育主办高校应加强对常见问题的解答标准文案的配发,对学生学前的辅导,保证学生的高满意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内学生的入学交费率。

(2)高起专层次的退学率明显高于专升本层次

高中起点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偏低、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的能力低、且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很容易提出退学。而专升本层次的学生退学主要是因为专业、课程设计是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有关。

退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初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第一学年情绪不稳定,对远程学习处于摸索阶段,不习惯远程学习模式,自我学习和约束能力不够,师生交流不够带给学生的孤独感等。

(三)沉淀生分析

1.续费情况分析

针对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批次学生分析,该公共服务体系内学生首次交费30学分,其余学期交费学分数不低于正常开课学分数即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前两个学期的摸索后,不习惯远程教育的学习形式,又不愿意放弃前期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或不着急尽快毕业,他们不会选择退学,但也不会按时续费。这部分学生由于费用的原因不再按网络学院的教学计划正常开课,在学习过程中“掉队”了。

2.基本修业年限内按时毕业情况分析

公共服务体系内多数网院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在此时间内,能够顺利毕业的学生率,称为首次毕业率,如图1:

如图1所示,平均每批次约30%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处于沉淀状态。

从沉淀生层次上来看,专升本层次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这是由于专升本层次学生需要完成两门国家统一考试、须通过论文课程、部分学生有申请学位的需求等因素导致。网络学院除对此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提醒外,更应该组织针对性的考试辅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业要求,顺利毕业。

二、研究结论

从时间上看,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学生的流失和沉淀率最高;从层次上看,专科层次学生的流失和沉淀率高于专升本层次学生;从区域上看,公共服务体系内学习中心的学生流失和沉淀率高于远程教育高校直属学习中心的学生;从学生个人影响因素上看,学前专业基础、学习潜在目的、自学能力、学习孤独感对学生的流失和沉淀影响较大;从外部因素看,工学矛盾、家庭支持、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关怀、学习支持、有无交互学习等因素对学生的流失和沉淀影响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学生流失和沉淀的研究

学生流失和沉淀问题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大量的流失生造成的主办高校资源上的浪费,同时高校又为大量的沉淀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各方面都增加成本。主办高校应改变观念,加强对远程学生流失和沉淀现象的认识与研究,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二者的比例。

(二)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远程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许多学员缺乏相应的技能;许多学员具有使用电脑的经验和经历,但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还是有众多不适。主办高校在入学初期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网络学习技能。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关键环节的跟踪服务

远程教育其教与学分离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学习支持服务变得愈加重要和必要。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对学习者的持续关注。关注学生流失和沉淀的关键环节,提前采取措施,必要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特殊服务,减少学生的流失率或沉淀率。

(四)建设校园文化

远程教育由于教学形式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产生一些消极的情感,如挫败感、恐惧感、孤独感等。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不认同网络学习,进而导致流失或沉淀。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开展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指导学习中心组织实践活动,消除学生的学习孤独感,消除学生退学或休学的想法。

(五)改进和完善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

改进和完善远程教育平台的功能,提供适合不同专业需求的网络学习支持环境。为流失和沉淀率较高的专业提供适合专业要求的虚拟学习环境,提高专业毕业率。同时,完善的平台功能能够为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源。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数据,建立学生流失或沉淀预测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流失或沉淀学生,以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流失率和沉淀率。

参考文献

[1]武丽志,丁新.学生支持服务:大卫?西沃特的理论与实践[J].学术论坛,2008(1).

[2.]德斯蒙德?基更著,丁新译.远距离教育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3]贺煜明.远程教育学生辍学原因之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O1O(12).

[4]周丽.把握远程教育的特点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2011(11).

[5]杨立峰,闫元元.关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成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0(9).

作者:羌晓梅 田伟伟

第二篇:教育“拼爹”现象透视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当今,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似乎越来越窄。不知从何时开始,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求学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尤其是寒门子女,难以进入名校学习。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今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激烈的争夺拼抢,最终会打乱整个教育的运行秩序。

“寒门出贵子”风光不再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应试教育持批判态度。的确,应试教育弊端明显,“唯分论”课业负担沉重,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丧失了童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却给寒门子弟带来了机会,让寒门子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到如今,这种公平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小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将“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的称职”划上了等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富有人家的孩子真正做到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参加各类兴趣、特长培训,长大后如愿进入名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寒门子弟,接受的是一般的传统教育,培训班、特长班则都是浮云。“寒门出贵子”这一传统励志的事例越来越少见,社会底层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渠道也有越来越狭窄的趋势。

城市的寒门学子尚且如此,更遑论广大农村家庭的穷孩子。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调查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据有关报道,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甘肃省近几年返贫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过大返贫。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学子,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二十五中语文老师林晓红与同事在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时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对于孩子学习上的事,则鲜有问津。在这些现实条件下,寒门学子还有什么优势与家境富裕的学生竞争?面对现实,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生活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辍学了,不得不外出打工。如此,又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寒门子弟即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毕业后求职历程辛酸而曲折、不得不回到老家讨生活的也并不是个例。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多少寒门学子的信念,可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挑战与质疑。时下,大学毕业后几年里都就不了业的农村寒门学子,越来越多。“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怎么又回来了?”存在这样疑问的不仅仅是农民。新浪微博的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网友赞成这样的感叹。

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成长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尤其是寒门的子女,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给权势阶层子弟放行,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加可观的利益。正因为双方都能获利,“拼爹”之风才会不断蔓延。

人人生而平等,不论背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这既是个人理想,也是社会发展方向。“拼爹”之风盛行,必定会严重伤害教育应有的公平,上名校将越来越成为家长金钱与权力的竞争,本应以改善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主旨的义务教育,将成为强化阶层差距的工具。如此,将严重损害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基石,继而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拼爹拼背景的趋势看涨

去年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公布后,在一家央企分公司任中层经理的“乐天派”大柳情绪颓然低落,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朋友之间必要的应酬也不参加了。“唉——儿子的上学问题没解决好,很不开心。”大柳的宝贝儿子去年9月上初中,想去离家较近的一所市属重点中学,但愿望落空,被电脑派位去了一所历史没几年的普通中学。“都怪我这当父亲的没什么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花钱请客都请不到关键人物,悲哀啊!耽误了孩子……”

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升小”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小升初”由电脑派位,这听起来很公平的,可实际上靠的是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既要有过硬的社会关系,还要不差钱,该出手时能大方出手。

有人总结称,在一线城市,中考最易,高考其次,“小升初”最难。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小升初”成为许多家庭的精神枷锁。尽管国家禁令频出,却依然堵不住乱象丛生——违规办班、私设门槛、权力寻租、人情开路、以钱择校、招生腐败,义务教育的升学路径竟异化为“拼爹时代”的畸形怪圈。

教育资源竞争家长们对孩子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从托儿所就开始了。在北京,孩子从上托儿所到上大学,家长都要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拼关系,才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多少年来,北京的重点中小学一直是富裕家庭子女扎堆之地。每天下午四点,东城灯市口一带都是车水马龙,因为那里聚集着好几所市属重点中学、小学。接孩子的高级轿车也比比皆是。家长们的竞争手段都离不开权与钱,交得起不菲择校费的,都不是普通人家。调查显示,北京近20所小学的择校费从3万元到12万元不等。上好的幼儿园,费用比上大学还贵。

综合素质竞争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有关调查显示,34.5%的上海家长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种课外培训班、兴趣班。35.7%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一种培训班、兴趣班。0-3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平均费用为2061元,4-6岁孩子为3362元,7-12岁孩子为6330元。而寒门学子大多这方面投入远远不足。

文化背景竞争家庭文化背景的竞争是一般人家子女难以越过的无形门槛。优秀的学习潜质及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家庭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柳先生和妻子都是大学毕业后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的,家中宽敞的书房里,几个大书架里列满了书籍。父母闲来无事,就一起与女儿读书绘画下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自然深受影响。孩子高考时,成绩自然不错,再加上父母妙不可言的“运作”,女儿顺利地被一所自主招生的名校录取,且是本、硕连读。

家长实力竞争每年新学期伊始,广州不少名牌小学的新生家长忙着报名应聘火爆的家长委员会(家委会)。不少家长感叹,应聘家委会真是名副其实的“拼爹”——家长也要竞争或地位、或资本的实力。于是,学校家委会可以假借全体家长的名义,与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校外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小团体。学校将收取的补课费、竞赛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通过家委会“名正言顺”地实施。普通家长难免感到自己“被代表”,但无可奈何。而家委会成员自然会被学校方面看重,给予各种关照,甚至有求必应。

更可叹的是,如今社会上流行有这样一个口头禅:“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必须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而改变自己。”当孩子的上升渠道逼仄,又不甘心代代“平庸”下去,普通家庭的家长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宁可“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度日也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学校去读书。“不蒸馒头争口气”,孩子学出了名堂,将来有个好“拼头”。这些普通家庭的家长盲目干预孩子的教育,导致教育资源拼抢越来越激烈,最终会打乱良好的教育运行秩序。

我们的教育改革虽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也至少得保证教育不是明码标价的商品。有钱有势就能读名校,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异地高考拼爹无疑更是让这种思想底气更足。据《北京晨报》2015年5月14日报道,南方某高校10年所招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这种“拼爹腐败”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是在制度保护下披着“合法外衣”剥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得没钱没权的优秀贫民学子还未竞争,就已经被淘汰。这种命运起跑线上的“隐性不公平”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必须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拼爹现象蔓延开来的原因在于,越来越加大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干预等。拼爹的盛行,致使焦虑感弥漫于人们的内心,一旦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往往归咎于无力拼爹的弱势。当这种心理和焦虑充斥于社会,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不信任感加剧。一系列事实表明,升学考试、招生录取、新生入学,仍然是时下腐败的高危点,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变成了一些有钱、有权、有关系者子女上名牌学校的捷径。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的定义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首先必须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着力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着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切实落实政府在办好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中,应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当前重点是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进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使其有效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同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应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将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切实执行到位。同时,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更好制度基础,营造更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才会树立制度的权威,使教育公平进程得到有力保障。

江西省教育厅规定,中小学校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到学校就学工作。公办中小学要挖掘办学潜力,扩充招生容量,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接收形式,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使他们能进得来。加强教学管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进城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强学籍管理,定期深入学校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进行检查核对,防止学生辍学。

可喜的是,2014年以来,全国教育事业紧抓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在“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新成效,在培养学生成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尤其是入学率明显增加。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部署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一系列举措,凸显了尊重教育规律、规范行政权力、加强社会监督等改革要求。随着这些举措的逐一实施,将从根本上铲除“招生腐败”等生存的土壤,为每一个学子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寒门学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从而进入另一个更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世界,这就是他们中国梦。中国梦不仅仅是某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想象,而是在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一代人对一代人的示范和激励。愿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天下莘莘学子。

作者:郭影

第三篇:中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但很多方面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而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本文以教师的薪酬为基点和主线,浅谈中小学的城乡差别,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别和国家差别,以及在这些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差别中蕴含着的不公平,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教师;薪酬;不公平

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教育公平,并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相信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面临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严重,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性质的学生中都存在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只是范畴有一定的区别。这样的现象是学校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还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在被社会所关注,问题在不断地深化,矛盾力争得到缓和。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至2008年我国各级各类教师共1463万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为1056.64万人,高校共有教师约123.7万人,其他教育工作者为300多万人。教师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我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现象的原因思考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任何人在个人的需求方面首先是生理的需要、通俗地讲就是物质的需求、基本生活的需求,这是人的本能之一。

在现阶段的社会中,除非常时期以外,人们在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同时,也应该从国家、社会得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成果,其中最基本的是维持人生活的物质资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生理的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但是最基本的,人在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可能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进一步表明,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他都是空谈。在教育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这个行业,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行业,他掌控着人未来的希望,作用重在教书育人。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保障教师质量是重中之重,但现在教师的地位在不断地下降,其中原因众多。教师质量的保证,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基本需求上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安心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去提高教学的质量。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教师的薪酬,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待遇如何,由此产生的问题有哪些呢?这里教师的薪酬主要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经济性薪酬主要有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其中直接薪酬又可以分为工资、津贴、补偿、奖金,间接薪酬指的是福利和服务,非经济性薪酬主要指学习和晋升机会,工资挑战性等。

中国人口众多,特殊的城乡结构体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挑战,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更加棘手,从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被提上日程。

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不同

在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探讨上,主要探讨的对象是中小学。

2005年8月19日《市场报》第六版《难言的教育投入不足之痛》:山东省教育厅2004年的一份教育督导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农村教育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报告说,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低保工资标准。

2005年8月12日新华社《西部代课教师:17年工资涨到200元》: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计,甘肃省农村代课老师有3.2万多人,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占的比例更大,每月除了200元的工资外没有其他的待遇。这些代课教师承担着100多万农村小学生(占全省小学生的1/3)的教育任务。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会宁县副县长李全杰说,会宁县7654名教师中近十分之一是代课教师,他们待遇很低,但在广大农村教育一线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家教育督导团2008年督导报告表明: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

收入的差别不仅导致教师就业倾向的严重倾斜,同时也导致教师之间交流困难,不同地区教师的流动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的障碍。“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除此之外,不同的教师待遇不同,工资差别也很大。2005年,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及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只是提到:“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可是,省级政府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什么项目、什么标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以至于到了各地,特别是各县(市区)能发多少就发多少,致使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保障力度差距很大,遇到一些需要经费的地方还得要求教师捐款。

据调查:现在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工资待遇分别是城镇教职工68.8%和69.2%。这是造成现在乡村地区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人们在有选择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待遇好的城市,农村和乡镇提供不了好的资源,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主要是教育资源的不公,乡村条件相对较差,归结到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待遇的不同。若将教师的待遇等同,在这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首先会吸引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不需要担心现实物质的问题。现在偏远地区的教师国家出台优惠政策“特岗教师”,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最终不会将自己的终生都奉献在那些地区,去的目的也是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一点基础。如果将这些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与发达地区教师的待遇持平,也许将是另外的一种现象。在高等教育阶段地区差别更大,现在很多地方会有大学城,大学分布相对较集中,城乡比较的实效性较小,故不作具体说明。

二、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教师工资待遇差别和公平性探讨

(1)从国内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某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某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高低相差1289元,达到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县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工资为1653元,高低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据刘彩芹、南豪峰研究:湖北省和贵州省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在2002年相差800多元,2004和2005相差为900多元,但这两个省份和江苏省的差别较大,2003年湖北与贵州两省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与江苏省相差3400多元,2004年相差6000多元,2005年保持了这样的差距水平。

研究显示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教师的工作量,贵州省教师的工作量都要高于湖北省和江苏省教师的工作量,而他们的工资待遇则低于这两个省。除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有明显的差别外,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高等教育阶段对分配公平性的重视程度更加的大,如黎昕的《论高校绩效薪酬体制改革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一文中提到:“公平感知主要源于报酬数量的公平性。教师会对给予他人的投入和产出比进行比较,判断分配结果公平性。

当不公平时,个体将采取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手段来恢复公平(如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他人的投入,重新对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离开或迫使他人离开等)合理的薪酬制度将帮助教师明白该做什么及如何做,引导教师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愿望。”可见教师工资的差别,体现教师待遇的公平性,而公平性直接影响着学校吸引、挽留、激励人才,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和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与职称是有一定联系的,分13级职称,每一级相差300元左右,越到上面的差距就会越大。这种职称的区别是教师知识成本的一种体现,在教师的工资中也是应有区别的。有地区的差别、学校的差别也会导致教师工资有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大的宏观的角度来讲,在中部、东部、西部各个大学教师的工资有显著的差异。

(2)从中国的教师工资与其他国家教师工资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教师的待遇。在这个角度主要是以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为研究对象。2007年由波士顿学院的国际高教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探索性的研究,尝试收集、比较15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工资待遇资料,这些国家分别是: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南非、英国、美国以及巴勒斯坦。

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平均月薪从中国的1182美元到加拿大的6038美元不等。根据这些结果得出教师的国际平均月薪为4856美元,加拿大教师的月薪是中国教师的5.1倍以上。并根据研究进一步得出结论,人类发展水平比较不发达的国家跟水平发达的国家相比,平均工资待遇低一些。

但也不排除一些特例,如人类发展指数上排名第61位的沙特阿拉伯,其平均工资待遇一直超过人类发展指数上排名第3位的澳大利亚、第16位的英国、第8位的日本、第22位的德国以及第10位的法国。其中南非的工资待遇高于被研究的15个国家中的10个,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平均工资待遇的比较中一直处于最后。在工资发展潜力上,中国的大学教师在从入职到获得最高职级的过程中,工资待遇的增长潜力高达170%以上,而德国和法国则分别在39%和32%上徘徊。可见在中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工资有很大的空间,这就对教师的职称等有一定要求。

职称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晋升方式和制度,但其中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问题。职称与绩效工资都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激励的作用在教师的绩效中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中、在薪酬结构中都会有激励的体现,中国同样也有,但国外的薪酬结构项目简单和精确没有太多的项目,可是他们的实际的激励效果要好于我国,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的项目繁多,各部分比例失调,国家工资在教师工资的比例中不断地下降,工资外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下降。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高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承的地方,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如何潜心研究学问、研究教育成为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地位,在进行科研等方面也会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好的生活,基本生活都会受到一定的危急。此外大学的排名和划分给不同的大学带来不同的影响。在“985”“211”工程院校,国家和社会给予的支持多,教师的待遇相对普通的地方高校教师的待遇好,会吸收更多更好的人才,对推进教师质量、教学质量的建设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但要求教师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时候教师所得到的工资无法养活他们自己,或者让他们潜心在教育事业上,他们时刻想的是如何生活,就连大学的教师都是这样,更不用提中小学了,教师的额外工资或者说是兼职工资就是他们可以在外面办各式各样的辅导班,通过辅导班的方式来赚钱,而且这种方式要比通过代课带来的收入多,教师们就会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课外而不是真正的自己的学生身上。从而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教育资源的有限,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家长就会想尽一切的办法讨好老师,希望老师能够额外地善待自己的孩子。

在这样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人们在没有基本的温饱和生活安全的时候,如何去做更多的事情,更伟大的事情。即使是真正地热爱教师这个行业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不一定能做好,他们需要的是学历,需要的是各种头衔和光环,如果没有就有可能被别人排挤。

中国教育的过程从小到大是由紧到松的一个过程,看看中国的小孩子,每天的安排非常的紧,从早上上课到晚上的补课,再到周末占据休息的时间学舞蹈、学英语、学美术,等等,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他们的童年也是在忙碌中度过,而不是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中度过,强调早期教育没有错,但是不能为了早期教育就将儿童时期应该做的事情也忽略掉,忽略掉他们的童年和天性。慢慢长大以后,如果一直接受教育,到本科、研究生、博士,走的路就要比低年级的时候顺利一些,相对也会越来越轻松,这也是导致现在我们国家硕士、博士的研究能力不及西方的一些国家,这也是区别于美国教育的很大一点。

在美国高中以前都有可能在家里接受教育,但是他们的教育并不比我们差。我们练就的是一身的考试本领。辅导班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不免会涉及到让学生如何去猜出题人心中的答案,而不是去发散学生自己的思维,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能称得上是教育吗?暂且不管教师在这样的事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但在现在的考试制度和现实条件下,这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而改革的出发点应该就是在教师的薪酬以及制定相应的教学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在孟加拉国、日本这些教育资源相对平等的国家中,从教师的薪酬也可以体现出来。如在日本,实施的是公务员工资制,他们不同的性别,不同阶段的教师不会有很大的区别,不会因为自己是特殊学校的教师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或因自己是幼稚园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地位就不如中小学的。

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应该如此,高等教育阶段的老师比本科以下阶段的老师的文化程度要高,有更渊博的知识,理应受到更公平的待遇。在文中提到的教师薪酬的不同,待遇的相对不公平主要从横向的角度讲,在不同层次的教师之间不做太多的比较,以教师的薪酬为主线探讨教育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体现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中小学的城乡差别,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别造成学校教师薪酬的不同,给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人的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教师的工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理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工资的关系,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教师工资之间的差别,地方高校和部属高校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别,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前提。

参考文献:

[1] 潘明.高校教师薪酬公平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6):164-168.

[2] 王集权,焦伟.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现状及改革措施[J].江苏高教,2007(1):126-127.

[3] 李文荣,陈霞,李永忠,李雄平,李世俊.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09(1):26-28.

[4] 陈晶瑛.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对工作绩效和积极性的影响[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101-104.

[5] 黎昕.论高校绩效薪酬体制改革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100-101.

[6] 赖亚曼.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2009(2):75-79.

[7] 刘彩芹,南豪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与薪酬比较[J].华商(下半月刊):61-62.

[8] 郑海燕.欧盟的教育与培训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2005(1):71-76.

[9] 丁厉,刘汇琳.我国高校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4-137.

[10] 杨琴.我国高校薪酬制度的历史演进[J].理工高教研究,2009(1):41-44.

作者:连一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疗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