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课堂教学的视界——浅谈“大历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0

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仅仅是熟悉和记住一段历史吗?很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秉承着一种怎样的历史理念呢?我们能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死记硬背,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即形成一种“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一种整体历史观和立体史观, 包含三个基本维度: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概括的说, 就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

那应该如何正确树立“大历史观”呢?首先, 要拆掉思想和观念上的围墙。我们很少关注自身与世界的联系, 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观。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能够使学生在时间上形成历史的通感, 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之一。对比方法的运用, 不仅仅限于简单的现象比较, 更应深入到文化层面, 揭示出不同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和借鉴。例如我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短暂的隋朝》这一课时, 除基础知识的传授外, 我还就本节课的标题设置问题:“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结合同学回答可以得出结论, 隋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分析得出——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开创了隋唐的盛世局面。

同时, 要尽力寻找同一时期 (也可是相对大的范围内) 发生的两件大事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根源, 不仅仅是时间上的重合和一致。接下来, 从“短暂”这个词语入手设题:隋朝有这么重要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会二世短暂而亡?与隋朝相似的我国古代社会还有哪一个朝代也是短暂而亡的?两者有哪些异同点?这样, 通过对比, 学生能够分析出问题, 也能更深刻的感悟历史, 从中受到启示。

其次, 要了解“大历史观”的精髓, 找准历史交叉点, 途径主要有一下三种。

(1) 归纳浓缩历史资料。

学习历史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借鉴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截取有用合适的资料, 提取其中精华, 为历史教学所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历史资料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的进行分析了。在我看来, 这得建立在对历史教材较为熟悉的基础之上, 哪些知识是需要为学生补充的, 哪些内容需要深化, 带着这些需求向历史文献去求证、研究。把这些需求转化为浓缩历史资料的动力, 就能够头脑清晰, 简明扼要的提出问题并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了。

(2) 形成简明连贯的纲领。

历史学究其内容而言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 究其实质而言是一门连续的有生命力的社会学。上下五千年的史实, 如何能够让学生记得清, 记得牢, 不混淆呢?本人认为从宏观上解读历史, 形成简明连贯的纲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拿中国古代史中国对地方的管理为例。众所周知, 维护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中国古代历朝中央政府都很重视对地方的管辖和控制, 这成为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初年虽实行郡国并行但鉴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又废除了封国制、唐朝疆域辽阔中后期设置了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开始后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管理政事, 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整理知识线索使学生对“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更清晰, 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更明确了。

(3) 比较研究——“对比”及由此引发的批判性、反省、智慧。

对于相似的历史事件, 运用对比的方法是很好的一种历史学习方法。例如,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 中国人奋发努力, 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通过对各阶级的救国方案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终于我们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即社会主义道路。再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3章第4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里面提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 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摆脱了民族危机, 成为亚洲强国。同样, 中国的地主阶级也在中国进行了一场30年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它虽然也向西方学习进行自救, 但是却没有摆脱失败破产的命运。为什么同样是改革, 结果却大不相同呢?究其原因, 两者对比, 可以看出两者学习的内容和本国的国情不同。从现实角度而言, 这种学习方式也适合我们的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

再次, 要加强阅读, 拓展视野。

在教学中, 引用史实, 解读史实, 论从史出。使学生顿悟:自己生活的世界原来是这样发展而来的。要做到这一切, 关键在于历史教师知识储备的增长、人文素养的提升、学术视野的宽阔。正如赵亚夫教授所说:“要做到诱发学生的智慧, 首先自己要能够发现历史中的智慧。”而发现历史智慧的捷径就是阅读。阅读历史著作、史学研究的论述以及相关的历史评述。

拓宽思维, 开拓视野, 树立“大历史观”, 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需要, 也是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共同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 宽广雄浑。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能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还应该秉承着一种“大历史观”的理念, 从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三个基本纬度来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

关键词:历史教学,“大历史观”,连接古今中外,扩展视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记分制:创新型中学班级管理下一篇:农业类高职院校实习基地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