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农林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相对偏远或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农林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涉农岗位,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在就业流向上大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业行业领域人才匮乏,出现严重的人员断层现象。

第一篇:农林专业毕业论文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食品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探索

摘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最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本文对毕业论文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发展与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大举措,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在此背景下,各大高等农林院校纷纷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对现有的教学课程优化改革,把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申报作为重点工作。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方法[2]。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本科毕业论文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食品专业毕业论文现存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严格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最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毕业论文质量要严格要求,这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学院应筛选科研教学水平高、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成立“卓越农林人才项目组”,严格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毕业论文教学每一个环节具体的质量标准和优秀程度的评价标准,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规定毕业论文不通过的学生二次答辩,个别成绩低的学生给予延缓毕业。以往高等农林院校基本上没有毕业论文不通过的现象,学生们知道最后都能通过,所以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有限,导致毕业论文教学流于形式,质量下滑,抄袭、剽窃事件屡禁不止。严格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学生就会有压力,并能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二、结合食品专业特点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要求,提前选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包括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食品安全与营养等多方面的研究[3],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无论是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都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实践能力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是毕业论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研究方向繁多,学院应鼓励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提前申请指导教师,积极地和指导教师沟通,提前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选题要求密切结合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4],最好能够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市级等科研项目或者是和地方产业相结合、应用性强的横向课题。选题确定后应由教师匿名提交,由“卓越农林人才项目组”教师把关,严肃、认真地审核论文选题,避免出现选题重复、论文偏难、偏易、工作量过大等问题,保证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卓越农林人才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监督

毕业论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所以过程的监督尤为重要。学院应严格监督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答辩会。严格把握开题时间,加强开题阶段的检查和管理,开题答辩要严格执行每位学生的陈述时间为10分钟,提问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不能敷衍了事。通过开题答辩考察学生对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实验方案等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已经做好进入实验室的准备[5],同时考察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的水平,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对于对在开题答辩时就发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引导其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中期检查和定期汇报,严格跟踪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学院领导、教学秘书和班主任要深入实验室,检查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进展,对中期检查实验进展太慢的学生重点督促。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进展,并积极和指导教师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实验计划,并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严格履行毕业答辩程序,按照学生汇报时间15分钟、教师提问5分钟来进行。通过答辩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学生论文是否由自己独立完成,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和应变能力[6]。答辩委员会应认真评定论文成绩,对毕业论文优秀的同学评优评奖,以示鼓励;对毕业论文书写不规范、答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二次答辩。在答辩中教师对毕业论文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修改,直到答辩委员会讨论通过为止。指导教师要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监督,遇到问题实时解决,落实每个教学环节,保障毕业论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强化指导教师职责,联合思想政治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高校教师在科研经费、科研论文、教学和学校各种考核制度等多重压力下,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有限,加之连年扩招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7],很多高校一个教授指导十几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导致教师分配给每位本科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学院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同时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青年教师的加入。学院应建立机制鼓励和鞭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机会让他们担当科研重担,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充实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学院要加强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教师的管理,严格控制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人数,强化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导师严格认真地指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系统地介绍毕业论文的选题背景、文献的检索技能、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操作方法、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尤其是最后答辩PPT的制作和答辩技巧[8],并在学院统一本科生毕业答辩之前组织所指导学生进行预答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最后答辩的质量水平。学院应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教学的积极性。此外,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四学年,这时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明确的规划,因为考研、就业、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原因,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没有很强的约束力,这样一来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而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奖学金、贫困补助、入党、评优等具有决定意见权,对学生的约束力比任课教师更强,因此应联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监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严格掌握学生在实验室的出勤率,很多学生借口各种原因不来实验室,所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是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前提,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发挥其重要作用。

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毕业论文实验条件

学校在加强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同时,要对学生毕业论文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化学试剂和大型仪器。目前,国家级课题竞争激烈,省部级课题由于有些省份经济实力略差,科研经费投入有限,企业横向项目也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导致大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经费压力大,有些实验试剂昂贵,大型仪器的测试费也不菲,且本科生实验技能生疏,大多数学生对于同一个实验需要重复很多遍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数据,从而变相地增加了实验成本,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经费和精力,不让本科生做实验,而是让研究生把做好的数据给本科生直接写毕业论文,如此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教学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也会对学生日后读研或工作带来隐患。学院应积极筹措资金,拓宽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或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使用大型仪器给予测试经费上的扶持,改善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六、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严格制定卓越农林人才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认真选题,加强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联合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严格管理,加大毕业论文的实验经费投入,才能保证食品专业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函[2013]14号[Z]2013.

[2]黄国林,邹丽霞,刘敬联,等.高等院校毕业环节的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2):42-43.

[3]金昌海.食品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的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4):54-56.

[4]解文元,杭涛.加强高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2-115.

[5]严奉伟,高梦祥,张欣,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探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5,12(2):68-71.

[6]钟卫东.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指导,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J].高等教育,2011,(6):67-68.

[7]谢新玲,张友全.如何提高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J].理论探讨,2015,(5):172-173.

[8]夏庆林.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6,5(4):100-103.

作者:肖春霞 范华芳 刘学波

第二篇: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行业领域主要分布在相对偏远或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农林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涉农岗位,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较低,在就业流向上大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业行业领域人才匮乏,出现严重的人员断层现象。面对这种困境,如何有效引导毕业生乐于并长期服务于涉农领域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 就业; 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配制度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制度,加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 年6 月6 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指出人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符合现代国情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因此,广泛倡导和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其回归基层发挥专业之所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规模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力求获取到全面真实客观的就业信息。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288人,调查共回收问卷1177份,答题率为91.4%(答题率=回收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其中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答题率83.5%,(有效答题率=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共覆盖了22个高职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满意度

1、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与就职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比较

2013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评价,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83%),其中“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其余为不满意范围(下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6%),略低于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

2、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收入低(46%)和发展空间不够(35%),工作氛围不好(4%),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6%),加班太多(4%),工作环境条件不好(5%)。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不满意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达53%,高于整体不满意收入水平(46%),发展空间不够(29%)低于整体水平(35%),工作环境条件不好(12%)高于整体水平(5%)。

(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去向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部分受雇于非涉农企业,比例达75.7%,受雇于涉农企业比例为18.1%,无工作继续寻找比例为2.6%,无工作其他原因比例为1.0%。

(三)薪资分析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区间分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有32.4%的毕业生集中在此期间的段,涉农企业毕业生中有31.9%集中此区间段。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四)专业相关度分析

1、专业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称为“相关”(下同)占43.3%,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0%。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总计481人,涉农专业回收有效问卷数437份,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

2.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1.4%),其后依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4.1%),“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17.6%)等。

三、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比重的8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耕地被商业占用,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航运、现代都市工业为主,农村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还停留在建议性层面,并为真正落地实处。此外,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特别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虽然学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一些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形成不了吸引力。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优惠政策力度小,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并不能对毕业生形成吸引力,激发不了毕业生到涉农领域服务的热情。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作者简介:赵媛(1984.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陈谊(1972.11—),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哲(1977.6—),讲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作者:赵媛 陈谊 张哲

第三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大学教学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以改革精神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十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育人工程,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确立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上入手,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作者:王平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