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领导力论文

2022-05-16

第一篇:创新创业领导力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社会对女权意识的提高和新时代女性在职场环境中地位的显著提升,凭借着女性独有的创造力和性别权利,未来将在形成集体领导能力的同时,拥有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判断意识,并在抵御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上发挥自己的职场作用,以此为背景提出相关概念模型并研究假设,可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女性创业领导力;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企业管理;概念模型

一、引言

“互联网+”背景下的女性将在职场创业过程中,利用性别意识将更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投入到工作中,以发挥职场女性的作用,并可凭借女性非凡的创业领导力让相关的运营项目管理趋于正规化、模式化。本文将对相关抽象概念予以解释,并指出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带来的种种影响,并提出女性创业领导力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假设,最后分析相关结论与展望以完成研究步骤。

二、相关概念介绍

(一)“互联网+”背景介绍

“互联网+”概念在国务院提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对其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在走进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各行业带来了方便,未来的国民生活也将完全布局于互联网下,每个公民都是维护互联网秩序的中坚力量,网民作为公民的一部分,不仅要投身于建设伟大祖国的行列中,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对应的工作处理愈加完善,在浏览信息的同时也可提高公民的互联网利用率,互联网在如今应用广泛的基础上,未来将朝着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向布局谋划,让“互联网+”的建设思想惠及于所有公民的同时,让互联网的社会渗透率有效提高。

(二)女性创业领导力概念介绍

女性作为性别的组成之一,受到古代男权意识的兴起和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在建国后国家普及男女平等及为女性提供更多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女性在职场中的社会地位也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创业的大潮中,并在积极思考未来的同时,拥有根据环境调整自我的能力。创业与就业相比,所需考虑的因素更复杂,对创业领导者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对应的领导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将领导力应用于处理公司内外的繁杂琐事的过程中,进而通过将女性创业能力和领导力有机结合,在二者融合交汇的过程中,女性的力量将会被进一步凸显,职场中的女性价值也会因创业者在领导时的魅力而熠熠生辉,将女性创业领导力提升为独立概念,力求让职场中的男女关系平等化。

(三)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介绍

任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需要规避风险,不仅对企业自身而言,企业外部行业环境、风向的变化,都有可能对企业本身的运营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战略免疫行为后,可在听闻行业内风暴来临前,企业本身进行一系列的革新优化,以提高企业在抵抗风险时的能力,并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即使当环境发生改变,或公司运营出现重大问题,如企业法人或控股人失联、接受行政处罚、资金链冻结、企业失信等都将对企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未来经营带来影响,不仅会让企业的后续运营举步维艰,还会让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公司内部充满质疑,因此将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的概念的执行优先级提高,可帮助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风险意识。

三、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带来的影响

(一)女性创业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部分地区对人才引进和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人才在不断向大城市流动的同时,女性的创业意愿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女性愿意在企业中担当法人、独揽公司各种权利,还包括女性在工作谈判中,不再受性别因素干扰,在遇到生理或怀孕问题时,也会受到社会和公司内部的照顾。进而让女性拥有一定职场自信的同时,能够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判断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关心行业的动向与发展趋势,并投身于实际,将女性特有的坚韧、抗压精神应用到创业过程中,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发展的日益加剧,女性不再成为依靠男人的代名词,而是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活出自我,让社会感受到女性的力量。

(二)女性创业领导力的形成

女性创业领导力组成的职场与男系社会主导职场相比,往往是形式新颖而又复杂多样的,女性领导往往在听取他人意见或与他人谈判时,拥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以确保项目执行良好,且团队之间具有一定合作意识,其创业领导力的形成过程如果只靠女性本人的一厢情愿付出往往不够,还需要社会所有人群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理解和女性不再被社会中的歧视问题干扰,进而让女性创业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并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将良好的女性创业领导力项目打造为行业典型,在其他公司或个人想对模型借鉴参考时,也可根据女性领导丰富的管理经验,让其他人产生学习能力,并服从女性领导的管理,以上愿景若能在国内的大小职场中大范围覆盖,将有效提升女性创业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三)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与女性创业领导力间的关系分析

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与女性创业领导力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一是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的生成,会对女性创业领导力产生影响,女性领导首先需要考量行业环境和公司情况,在给出战略风险免疫行为的模型后,会根据企业实际将模型中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不仅有利于提升女性领导在团队中的影响力,还可帮助改善不同职工之间的关系。二是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有助于女性领导规划职业道路,因成型的模型往往是存在若干针对性条款可供参考的,女性也会将自身的职场精神充分学习,并投入应用到工作中。三是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是帮助女性领导肃清职场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在发现问题并得以充分解决后,也将有效规避工作中已出现的风险。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风险战略免疫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

(一)相关模型构建

模型的构建是指女性领导力对企业风险战略免疫行为的影响路径,基于当前创业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而定,以一家服装类网店为例,在人们逐渐将消费场景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后,实体经济在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对未来网店品牌的经营策略而言,也将发生明显改变。这时通过女性领导力的提出,可由女性领导主导,构建出风险战略免疫行为的具体路径,提出相关以网店女性店主为背景的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风险战略免疫行为研究模型,不仅可以帮助相关网店在直播带货风口影响下的大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其他门市不景气的环境下,求得一丝生存,并可能改变经营局面扭亏为盈,将女性创业领导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探讨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能力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女性多是坚韧而可以抵抗风险的,因此通过对门店未来一个月内经营模式的假设,以量化每日的经营成本、员工成本、耗材成本等多項指标,并考虑到因差评或质量问题导致的流水金额下降,或遭到同行打击,进行恶意差评或投诉举报,因此需考虑在不良因素下维持店铺正常运转的方法,并实时统计前一天与后一天,各项数据的变化和一个月内的折线统计规律,以确保项目符合实际,并能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由于网店的经营相对简单,往往女性店长再外加一到两位客服员工即可让店铺正常运转,因此女性的领导力虽不明显,但对管理基层员工而言,也需领导提出一定的绩效以帮助员工良好执行品牌的各项要求,包括服务语气、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都需要在店方管理者研读系统学习文件的同时,拥有一定的创造力和行业风向洞察能力,以规避行业风险,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在运营工作中披荆斩棘。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不仅成为了一个概念,更是在近年来逐步发展为女性创业的一大法宝,在帮助女性创业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可通过相关理论模型的指示精神,帮助自身运营的企业规避一系列经营风险,挽回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这不仅是管理水平现代化的体现,更是将“互联网+”观点融入到管理学,并结合女性的性别优势和自身管理能力的优秀,而设置的专属于女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随着应用面和覆盖程度的逐步提高,未来企业与创业者也将在规避风险上根据理论模型做出更有力的举措。

(二)未来展望

未来女性的地位也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逐步正向化发展即可充分说明此点,女权意识的形成不仅对女性维护自身权益有利,随着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创业者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而投入到复杂而又精彩的运营工作中,并愿意跟随企业员工一道规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自身或是行业内的风险,即可证明当前的女性管理能力水平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意识在人群中的普及,未来在职场和生活中,女性的劳动权益也将在相关法律条款愈加完善的明天得到保护,不及是社会现代化的体现,更是蕴含着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加剧给女性带来利益的体现。

六、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女性创业领导力对企业的战略风险免疫行为的作用机理概念模型提出,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女性维护自身利益,还可以让女性成为社会创业中的中坚力量,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女性意识的不断提高与深化。

参考文献:

[1]王亮,牛雄鹰,石冠峰.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研究:边界行为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1):141-146.

[2]贾晓霞,苏毅.企业战略转型风险免疫失效分析与测度研究——以波导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03):96-101.

[3]伦淑娟.多元化战略下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以恒大地产为例[J].财会通讯,2018(32):118.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女性创业领导力对辽宁企业战略风险免疫行为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L19CGL007)。

作者:李士博

第二篇:自我领导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本研究借鉴西方管理学领域Manz的自我领导理论,分析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必要性,试图探索高校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领导能力的途径,将对自我领导力干预引入高校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中,促使高校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实践自我领导力的行为聚焦策略、自然报偿策略(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成为优秀的自我领导者,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自我领导;创业教育;自我领导力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上下功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教育部多项会议精神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发展就落实到创业,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 。但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不仅仅是起点低、起步晚的问题,更有创业观念、创业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结合自我领导力理论,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自我领导力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悄然兴起并日趋活跃,形成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但是在国内尚未引起充分关注。Manz于1983年提出“影响个体建立并执行自我方向感和自我动机的过程”的自我领导力,并论证了自我领导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心理功能,有效实现目标,更能在团队中形成创造力。[1]自此,从80年代开始,自我领导力在西方国家开始新兴起来。自我领导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认知能力,而是指主体在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整等方面能力的总和。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有限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足以武装新时代的精英;如何培养出知识渊博、内心坚强、素质过硬的优秀毕业生,成为所有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现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研究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新视野,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自我领导力是指个体为达到工作绩效所需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激励而自我影响的过程。[2]Manz自我领导理论包含三种类型的策略,即行为聚焦策略、自然报偿策略(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模式策略。

行为聚焦策略通过自我评价和自律的方式在行为上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激励积极的行为、阻止消极无效的行为的目的,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设定目标、自我奖励、自我惩罚和自我暗示等内容,旨在通过自我分析来确定目标,确定需要提升或改变的行为,实施自我激励,压制导致失败结果的消极行为,最终推动行为策略的实施。[3]自然报偿策略,也叫内在动机策略,是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工作本身带给个体的奖励和报偿,从而愉悦地完成工作,达到很高的绩效。[4]建设性思维策略用于认知思维过程的控制,并清楚地认识个体潜在的思维、行为方式,从内部生成自我发展的方向,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思维层面明确个体独特的自我价值和内部目标,包括确认和替代功能失调性信念与假想、积极自我谈话和内心表象。[5]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l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崭新的教育概念。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引入了创业教育理论,并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广泛关注和重视,不少高等院校先后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出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的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创业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产品、新发明的出现,创业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创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在创业过程中,培养了自立自强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业者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必须通过创业教育获得。柯林博尔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将创业教育作为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后的第三种能力,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和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品质的树立、培养和挖掘,是对大学生与生俱来的追求卓越、成就事业、体现价值的激情或者说本性的开发和锤炼。[6]

就高校发展来说,社会分化转型的加速、大学生源数量的扩大、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脱节等因素,导致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学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教育研究需要立足现实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领导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趋势愈加清晰。就大学生发展来说,作为大学生,大学阶段是青年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余暇思考自我这个问题,思考在不远的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处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转型、高教改革的深化,加之现阶段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些现实都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当前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自我领导能力缺乏,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激励、约束和监督手段,唤醒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领导意识并形成自身需求,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智力、技术、学术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二、高校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

自我领导力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目标体系

就高校来说,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业教育目标模糊的现象,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定位和就业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就必须构建创业教育的观念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切实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把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内容,突出由培养知识型向能力型、综合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在学校总体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大学生自我领导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自我领导力教育,强化自我领导力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及发展事业的有力措施。

(二)有助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 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7]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而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相关课程引入高校,有助于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

自我领导力已广泛运用于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中,在创业教育中融入自我领导力培养,可对大学创业决策提供客观帮助。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三、在高校创业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途径

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自主的社会,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己不再是社会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大学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智力、技术、学术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调节、自我领导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将个人的愿景与社会的角色定位相结合,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8]因此,大学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其核心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推动高校创业课程设计,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培养提供课程支撑

课程是大学教育的直接载体,有了充实的课程,教育才能不空疏。[9]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的设置实质上体现了教育的目的,并引导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自我领导能力,首先要对高校创业课程进行改革,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设置有关大学生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程。在笔者调查中,有大学生谈到了与自我领导力有关的课程设置会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与自我领导相关的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重视自我方向感的确立,并培养其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机。

目前有些高校已开设诸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例如上海大学于2007年在高校中首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这个课程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教给学生基本的认知和动机的概念性知识;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评价自己是否具有创业性人格;三是将所学的概念运用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课程开设的对象是所有感兴趣的大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体验式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创业知识,而且可以掌握学习策略并对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调解。这一课程拓宽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等技巧,虽然是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调查中发现,这一课程也对大学生对自身的规划以及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有些大学也开设了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相关的课程,有些高校还开设了《自我管理》培训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管理知识,课程教学中更注重大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水平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教学计划改革设计,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提高提供时间保障

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自我领导力水平与参加社团活动、担任领导职务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中高校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状况却并不乐观。目前,大学生本科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以上海大学为例,一个全日制的本科生平均每学期需要上7-9门专业课,还有数门选修课,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导致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大学生没有过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大学阶段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对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就高校来说,在保证必修课、基础课的前提下,压缩大学生的课内学时。在目前高校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现实情况下,要想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将大学生所修的总学分适当压缩,并设计出能够将大学生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生活中的活动,以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发展提供师资支持

现在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辅导员群体构成的,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使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四)推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设计,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提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加强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多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锻炼、熏陶。同时,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树立为典型,鼓励其他同学以先进为榜样,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生们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下,在榜样的带动下,耳濡日染地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将外在的良好的人格品质逐渐内化成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我领导力水平。

(五)推动高校社会创业实践设计,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锻炼提供广阔的平台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希望,渴望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接触社会、认识他人与自我。因此,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大学生多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勤工助学、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真正了解社会,增加自己的处世经验,磨炼自己的意志,对自身人格的完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领导力水平也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

高校要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平台,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多地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参与社会服务组织、志愿者活动,参与文学艺术或体育团体,引导学生独立创办报刊和学社等等。建立广泛的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比如,医科大学就可以建设学校与医疗单位、药企创业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和提高,以培养大学生自我领导能力。以上海大学科学商店模式为例,大学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地走上讲台和社区的机会,锻炼了大学生的自我领导力。

(六)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发展健全心理素质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提高,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健康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领导力水平,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Manz C. Self-Leadership: Toward an Expanded Theory of Self-Influence Processes inOrganiza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 585-600.

[2]Manz C C. The Art of Self-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Personal Effectiveness in Your Life and Work [M].Englewovd Cliffs: Prentice-Hall,1983.

[3]曹威麟,陈元勇,郭江平.自我领导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热点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 7):59 -64.

[4]Neck C P,Manz C C. Thought Self-leadership: he Impact of Self-talk and Mental Imagery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 (7):681 -699.

[5]Manz C C,Neck C P.Mastering Self - leadership : Empowering Yourself for Personal Excellence[M]. London : Prentice Hall,2004.

[6]高月.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床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04).

[7]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8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15-21.

[9]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9.

(责任编辑 木 宸)

作者:陈正芹 吴涛

第三篇: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以及未来领导者的历史重任,怎样提升学生领导力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重点关注的课题。目前各高校也在探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领导力;创新研究

一、现阶段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不足

1.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识不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时代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中重点进行专业教育,把培养专业性、科研型人才放在首位,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

2.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有部分高校已经重视学生领导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基本没有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体系,更多的借鉴国外研究结果,只形成了以知识掌握情况或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对国内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也缺乏思辨探讨、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

3.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缺乏实际验证方面的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各大高校广泛的关注,其形式和成果也逐渐增加。由于目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缺乏相应实践支持,以及没有相关培养理论作为科学指导,因此更多的成果是对理论研究文字性的描述,与实践相对分离,这样的成果对实际培养过程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弱。

4.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形式不全面,制度不完善

高校在对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领导力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实践环节不健全、培养反馈机制不完备。

二、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途径

1.设立系统的领导力培养课程

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领导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作为公选课程。在课程方面,可以借用一些高校已经比较成熟的教材。如浙江大學的《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西南财经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提升》、中国人名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北京大学的《学生领导力发展手册》等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入校开始就逐渐养成培养领导力意识,增加自身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服务意识。

2.开拓领导力培养实践模式

(1)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合并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动每一位学生进行相关实际调查、志愿服务、支教等实践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健全的价值观。

(2)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分别在学术类、名人类、文化类加入学生领导力方面的主题讲座,让学生在各类知识中逐渐养成领导力的培养意识。

(3)开展思辨类实践型培训。一是在高校大一、大二年级进行领导力培养的系统培训;二是针对高校领导力培养方面举行辩论比赛,从而让学生在思辨培训和思辨实践中养成领导力的培养意识。

(4)推进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积极和政府、企业、创业园等联系,拓展更多的挂职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校企的深层合作更加高效地推进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现。在这些多元化的交流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领导力培养形式。

(5)举办、开展更多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提升学生组织在学生领导力培养中的作用

国外高校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机构。学生在学生组织中的经历也是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组织中,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按照小组进行活动和评比。在学生活动中,成员们相互合作、信任、尊重,养成归属感,也能进一步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4.细化学生评价体系,加入领导力因素

各高校对于学生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相对具体的评价体系,但对于领导力方面没有较为细化的评价机制。将领导力作为学生发展的评价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学生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8(1).

[2]李金林.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

作者:秦森 刘益安 高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论文下一篇:磨难成就人生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