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

2022-04-2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针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 篇1: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体育专业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与现实中的差距,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意识因素、思维因素、品格因素和行为因素,都有待提高。

关键词: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 of sports specialty;innovation quality;present situation

1 前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向国家输送高级人才的重任,而国家需要的是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就应该把素质教育的体系,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纳入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之中。体育专业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培养单位的关注。然而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先前制定的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方针政策主要是为培养学术型人才服务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应用型的体育人才开始有了更广阔的市场,这就需要国家应及时调整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塑造创新性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提供政策性支持。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在校研究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在收集大量有关创新素质的定义和研究生教育培养资料之后,结合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特点,提出了体育专业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的概念。

2.2.2 问卷调查法

把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概括为意识因素、思维因素、品格因素和行为因素四个纬度,并具体细化为15个子因素,150个题目和5个科研成果质量测评表。调查表和科研成果测评表的制定参照国外先进心理测试手段和我国科研成果量表,结合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际,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研制而成。总测量表的重测系数为095,各因素的重测相关在081—088之间。所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然后我们将此问卷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辽宁等多个省市的在校

体育专业研究生和导师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40份,收回问卷502份,收回率为9296%,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861%。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专业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对于“创新素质”有多种说法,在综合众家观点结合体育专业研究生特点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包括意识因素、思维因素、品格因素和行为因素。意识因素是属于创新素质的动力系统,只有从意识层面上有了创新的想法,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诱导着体育专业研究生不断地去探索;思维因素是创新的认知系统,是完成创新的有力保障,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才能对创新的一些想法进行逻辑的思辨,以保证创新的顺利进行;品格因素是创新的个性系统,是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有利保证,是保障创新成果能够造福社会的先决条件;行为因素是创新的行为系统,是在具备了创新动机以后,经过逻辑思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见图1)。

3.2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3.2.1 创新意识不够浓厚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动力系统,是体育专业研究生进行创新的意识因素。然而,经调查发现(见图2),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较差。分析其原因,由于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大部分经历的是应试教育,他们是从中考、高考、考研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他们的潜意识更趋向于接受事物,掌握基础知识,习惯于知识的灌输;再加上,我国从1978年才开始恢复招收体育专业研究生,这导致了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创新意识也有待于提高,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2.1.1 创新动机不够明确,创新兴趣不够强烈

创新动机不够明确、创新兴趣不够强烈的研究生各占调查总数的6727%、6081%。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只有把创新和人的价值统一起来,把创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才能使创新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的动机是为了能在学报或期刊上发表文章,带有较大的功利主义色彩,并没有把创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把创新作为自己兴趣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更是寥寥无几,缺乏创新的动机与兴趣,创新的动力不足。

3.2.1.2 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够突出

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要求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会批判地审视和吸收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敢于对传统的思想、理论中不科学和错误的地方或者随着实践发展已经不合时宜的理论,做出全新的诠释或者修改补充。把创新和继承有效结合起来,发展批判思维,是个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阶梯[1] 。在调查中,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够突出者竟占到6505%和7636%。体育专业研究生经过系统学习,对其中的各种理论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可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他们的思维定势,一旦遇到问题,就会想到以前的做法,就可能盲目的崇拜权威,不敢对权威的东西进行怀疑。

322 思维因素发展不均衡

在调查中把体育专业研究生思维因素的各个纬度进行单独计分后,发现思维因素中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其中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再造型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对比比较明显,见图3。

3.2.2.1 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轻“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

其中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人数比例之和分别占到8121%和80%,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中达到良好和优秀的人数比例之和仅占到3293%和2465%。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体育专业研究生本身,都很注重体育专业研究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了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这对于塑造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却忽视了他们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体育和其它学科一样,也需要很强的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在体育实践中通过亲身的感受,发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甚至在脑海里不断重复模拟自己的感受,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融合了原来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思考,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可是在体育专业研究生具体培养过程中,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体验运动中,尤其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生,过多地向他们灌输固定的技术路线和套路动作,很少让他们静下心来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可以利用生物力学的知识来思考为什么掷标枪的最后一个动作是“鞭打”。体育专业研究生固然应该重视实践的学习,但也决不能忽视其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要使他们不仅有过硬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还要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只有如此,体育专业研究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体育事业的进步注入活力。

3.2.2.2 重“再造型思维”,轻“创造型思维”

在综合多种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认为:再造型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现有的方案和模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为创新活动做必要的准备;创造型思维是相对于再造型思维而言,它是指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任何创作和科技发明都与创造型思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体育专业研究生中再造型思维达到良好和优秀的人数之和占到8303%,而创造型思维达到良好和优秀的人数之和仅占到2202%。分析其原因,这是由于在培养过程中,过多的按照体育现有的理论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用最少的时间去解决体育中的现象和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按照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没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往往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总结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一种新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于当前的激烈的火花,但往往是这种超前的思维形式更容易导致出现创新成果。只有不拘泥于权威,但又从中吸取精华的思维方式,才是体育创新的关键。

3.2.3 品格因素需要优化

在调查中,品格因素的各组成要素除意志力以外,达到优秀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其中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263%,6485%的体育专业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把学术道德视为科学研究必须首先遵守的规范的仅占3818%;为体育事业奋斗一生和致力于把自己的一生献身于体育事业的体育专业研究生仅占调查总数的3879%、3333%(见图4)。

3.2.3.1 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很多观念和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今后的人生命运,并没有把自己的未来与国家使命紧紧结合起来,虽然学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在学生培养中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受到的经济思潮冲击仍然比较严重。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这样的思潮下,没有把社会赋予的责任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往往只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创新很难保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把自己的价值需要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2.3.2 体育学术界存在不良风气

学术道德是我国学术界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在调查中,把学术道德视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首要规则的仅占3818%。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体育学术界存在很多不良风气,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还时有发生。学术腐败是一把软刀子。如果说一般腐败(经济腐败、行政腐败和司法腐败)直接破坏和吞噬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实体资源(如财货、土地、资产、设施、劳力、体制、法规、政策等),那么学术腐败直接破坏和吞噬的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资源(如责任心、职业道德、求索精神、风险偏好、问题意识、制度思考、创新冲动、人文关照等)——通常意义上我们可以简约地将这类价值资源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自主创新能力[2]。研究生的学习应该是创新型的学习,然而受不良之风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的功利主义色彩“笼罩”,使得某些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同情况的造假现象。此外,创新是需要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的,不良风气导致出现大量不真实的资料,这对于再次创新也是极为不利的。况且体育学科在我国的起步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需要调查的资料还比较多,如果有造假的东西产生,无疑会给我国体育的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

3.2.3.3 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需要加强

现在在读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八十年代之后的独生子女,虽然在调查中体育专业研究生意志力比较好,但真正献身于科学研究的却比较少,缺少科学研究的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然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毕生的心血,创新过程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困苦,尤其是精神上的,这就需要体育专业研究生应具有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甘愿把自己的青春献身于伟大的科学研究事业,才能有所成就。此外,由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生往往更倾向于术科的学习,在训练中能够不怕苦不怕累,然而让他们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耐不住寂寞。但研究生的学习本身就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创新过程中,更应该发扬奋斗和献身的精神。

3.2.4 行为因素有待完善

3.2.4.1 没有形成一定的创新规划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所谓的“预”实际上就是计划、规划的意思,用到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中就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规划能力。然而,做事前有较高规划能力的研究生仅占调查人数的4263%,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往往是按照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进行的,自己学习的主动性还不是很强,这也就养成了他们只善于接受事物的一面,反映在创新过程中就是缺少一定的创新规划能力,不利于创新过程的开展。

3.2.4.2 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学术成果常常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评价一篇论文价值高低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和能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3] 。这样的现象,在体育学术界也是存在的。据调查,体育专业研究生能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仅占调查人数的567%,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相当少。刘大可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在2002-200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10种体育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统计,得出硕士研究生共发文205篇,占总发文量4404篇的465%,论文的数量不是很多。当然,体育专业研究生正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想法,但由于掌握知识和资料的有限,尤其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创新的内容时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就造成了论文的价值不高而难于发表。从近几年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看,体育专业研究生优秀论文寥寥无几也证明了这一问题。

3.2.4.3 科研课题较少

从事课题研究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最好的方式之一。在课题研究中,体育专业研究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创新素质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然而,科研课题少是存在于研究生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被调查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能申请到课题的仅占调查总数的121%。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不少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单向灌输和传授,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问题长期囿于导师本人熟悉的领域,方法也单一,科研视野相对狭窄[4] ,这也使得他们的知识面狭窄。由于体育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属于人文社科类,再加上还没有用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专项经费,这就使得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缺少了资金的支持。

3.2.4.4 原创性成果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论文真正属于原创性的几乎没有几篇。现在在校体育专业研究生基本上属于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走过来的,他们更习惯于接受事物,习惯于知识的灌输。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观点很容易接受,这对于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很少采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很少对权威的理论进行质疑,反映在科学研究上,就是创新成果多是对前人的总结,真正属于研究生本人的原创性成果比较少,并且体育专业研究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一般都是理论研究和基础性研究,真正的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比较少。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培养单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创新素质理念和培养创新素质实践过程中加以探讨,并且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理念到实践,形成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以保证体育专业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一培养体系的构建将是本课题研究的后续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庆节 知识与怀疑——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的讨论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4):62-73

[2] 周兴维 推进制度建设 遏止学术腐败——关于重振学术道德的几点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6,5(177):152-154

[3] 常崇娟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 研究生教育, 2006,2:90-91

[4] 颜建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6(2):20-23

[5] 尹飞飞 体育学研究生学位与培养发展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22-24

[6] 肖沛雄,张德胜 体育新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2-15

[7] 李万虎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2(1):51-53

[8] 卢亮球,高鸿辉,麻雪田,田以麟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2005,9(5):118-122

[9] 曹健,芮国强,曹光龙 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6):122-125

[10]

邱志平,刘燕玲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4):78-80

[11]林向阳 1981-2002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1):29-46

[12]张琼,钱德春高校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101-103

作者:张瑞林 张 华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 篇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针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硕士 专业学位 联合培养

前言

我国在2005年设立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国家教育部又增招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2012年,我国部分院校已招收了四届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

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和全日制硕士生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培养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受到了困扰。

如何更好地使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我们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联合培养模式是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迫切需要。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需要整合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其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对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的有关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通过网络了解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为论文撰写提供支撑。

1.2 访谈法

本文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培养院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专家交流,了解其学校培养模式现状以及专家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见解。

1.3 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访谈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为本文的撰写提供清晰的逻辑序列。

2 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院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招收对象,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与学术型专业研究生相比大同小异,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全日制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一系列教育培养问题还在摸索探讨阶段,种种原因导致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入口”与“出口”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给培养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立足点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但是,作为仍处在初期探索发展中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缺乏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个别培养单位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以及学术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升。

培养单位应结合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专业领域特点,充分体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内涵,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不与社会需求脱节。

2.2 课程结构设置比例失衡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安排是保证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当今,从众多培养单位开设课程的不仅必修课程所占的比重大于选修课程的比重,供学生自主选择余地不多,忽略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而且课程设置上大多参照体育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案,欠缺专业性的突出培养,应用实践课程较少,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自身教育特点得不到充分体现。

再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多采用各高校指定教材,此类教材的理论性大于实践性,而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访谈过程中,部分院校的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存在异议。主要呈现在:教学实践课相对偏少,部分培养高校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开展,欠缺与实践性、前沿性知识相结合。培养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

2.3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也是体现导师队伍的素质与学术水平的过程。尽管,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的学术型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都较强,但是缺乏相对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及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经验。

我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转向以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为主,相比之下,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却显得单薄。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一名导师经常身兼数名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指导工作,对全日制体育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日后就业难免有所影响,这与当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2.4 学生缺乏前沿知识的灌输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在于培养具备创新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作为体育类研究生不仅要时刻关注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热点,而且还要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方向,积极吸取它们的精华成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但在现实的访谈过程中并不是这样,大部分学生们认为所学的课程内容中前沿水平知识甚少,更多的是授课老师只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稍加了延伸。导师及授课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推荐与之相关的母学科课程给学生阅读并讨论,学生只有熟知体育类相关知识的来源,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论深度。

相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很愿意学校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这方面的新课程,给他们注入新的血液。学科前沿知识是动态发展的,课本上的知识已然不可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在教师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要能体现出与时俱进,与学生一起关注并共同分享最新学科知识。

2.5 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应该在技术技能教学能力方面有所突出,但事实并非如此,有部分培养院校的学生要求加强专业跟实践方面的课程训练;有部分院校的学生要求在加专业跟实践方面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课程的训练。如果高校与高校两者联合培养的话,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的学生去其他理论突出的高校学习,需要加强技术技能方面的学生可以去技术较强的高校锻炼,这样不仅能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友谊,还能强化学术交流,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必定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联合培养模式在国外实施已久,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创造了一定的实用价值。目前在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尚窄,推行和实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一步推进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目前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上的现状问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体育领域方面,联合培养模式更值得我们借鉴与推广。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联合培养模式,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联合模式的构建,即可以让学生不断接受新文化、新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能弥补培养院校在自身资源上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让学生个性化成长,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对我们今后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3.1 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的部分培养单位虽然具有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知识渊博的教授,而且还建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齐全的教学设备。

在科学研究上,培养院校的教师所主持的理论课题要多于应用型的课题。而其他经济发达、实力较厚的高校、企业、究科研机构及国外的培养单位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并且拥有普通院校没有的先进仪器和实验设备,但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培养单位能够根据自身条件的不足,跟其他单位渗透联合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各有的优势,将不同院校的体育文化融合到一起,就能构建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综合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基地。

3.2 促进课程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一体化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课程学习阶段和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阶段,这三个环节相互独立,又互为影响,这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由于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硕士起步较晚,在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部分培养院校对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集中在校内进行单独培养。教学实践大都安排在本校实习,在课题选题内容上,大部分研究生是从自己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找切入点,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忽略了专业方面的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价值。学生没有自己实际性的东西。如果能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构建联合培养模式,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对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由此也可以培养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3.3 有利于就业的“双向选择”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培养单位、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调查研究中显示,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待遇和地域问题,其次才涉及到本身所学专业的匹配性和事业的发展空间。自然而然会选择行政类的有保障的职业,使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感跟物质上的满足感形成了较大的落差。若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界的新事物,了解未来的就业单位,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不同程度地避免了毕业生就业时择业的盲目性。

3.4 有利于弥补生源不足的问题

具访谈得知,目前大部分学生自身不愿选择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他们认为,全日制体育硕士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不承认,加之学习年限短,所学的知识相对受到限制,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源于自身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是第一志愿落选而被迫调剂上这专业的。长期以往,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将会使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的生源递减。若培养单位能实施联合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以此来消除学生这种消极的心态,增大生源,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联合培养模式是中外联合、高校与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培养出新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单位的日趋递增以及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此联合培养模式会在体育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蒋小翠 王艳琼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 篇3: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幼儿基本动作教学的能力研究

【摘要】要解决幼儿基本动作教学开展由于幼儿师资因素而造成的薄弱现状,就必须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动作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实习生基本动作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一些有效的改善途徑,以促进学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习生基本动作教学

【科研项目】2016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实习生体育实践能力研究——泸职院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K-1611

基本动作的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动作,是人体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主要包括走、跑、跳跃、投掷、钻、爬、滚动、攀登及平衡等动作技能和能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是在体育游戏中进行的,实践证明:在体育游戏中进行基本动作教学和练习,既能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提高机体活力,促进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又能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培养幼儿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及对空间、时间的感知判断能力,还能培养幼儿勇敢、机智、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幼儿独立生活和活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幼儿基本动作教学的能力十分重要,是每个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实习的10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

2.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学前教育新闻网站、中国国家教育部网站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同时,查阅了学前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基本动作教学等相关工具书和有关幼儿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收集了幼儿基本动作教学有关的论文和资料,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3.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查阅了大量幼儿基本动作教学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指导教师设计了关于实习生的幼儿基本动作教学能力的问卷,经过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对问卷几经修改后,对2013级实习的100名同学的基本动作教学能力进行调查访问。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严格按照问卷发放的要求,研究者本人采取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到幼儿园亲自发放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5.实地调查法

在论文前期,经过幼儿园领导和老师的同意,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实习生上课的情况,结合访谈信息进行调查交流。

6.访谈法

就研究的具体问题,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幼儿园对幼儿基本动作教学的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7.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7和SPSS17.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8.逻辑分析法

结合幼儿体育理论知识,对所掌握文献以及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

讨论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实习生基本动作教学现状

(1)实习生对于幼儿走步动作的教学现状

走步是人体位移最基本、最自然、最省力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幼儿走步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幼儿练习走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高人走(用前脚掌走)、矮人走(蹲着走)、大步走、小步走、持物走、倒退走、左右交叉走、模仿动作走、变换方向走、变换速度走等等。通过调查访问得知,实习生在进行走步基本动作教学的过程中,练习的体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具有较高的趣味性。

由表1可以得知:88%的学生指导不同年龄段对走路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和讲解都非常标准,只是没有按不同年龄段的动作要求进行示范和讲解,组织练习方法的选择非常适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求。

(2)实习生对幼儿跑步动作的教学现状

跑步是人体移动位置最快的一种方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也经常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因此跑步是锻炼学前儿童身体的重要手段。幼儿跑步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幼儿练习跑步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自然跑、圆圈跑、往返跑、追逐跑、接力跑、协同跑等等。通过调查访问得知,实习生在进行跑步基本动作教学的过程中,练习的体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具有较高的趣味性。

由表2可以得知:88%的学生知道不同年龄段对跑步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和讲解都较好,95%的学生示范标准,93%的学生讲解清晰,只是没有按不同年龄段的动作要求进行示范和讲解,组织练习方法的选择非常适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求。

(3)实习生对幼儿跳跃动作的教学现状

跳跃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也是学前儿童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幼儿跳跃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提高幼儿练习跳跃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原地双脚向上跳、双脚连续向前跳、立定跳远、单脚跳、由高处往下跳、跨跳、花样跳、跳绳等等。通过调查访问得知,实习生在对幼儿进行跳跃教学过程中,示范标准,练习的形式多样并较丰富。

由表3得知:实习生再对幼儿进行跳跃教学过程中,93%的学生知道不同年龄段对跳跃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较好,100%的学生示范标准,90%的学生讲解清晰,选择恰当的组织练习方法较好,92%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组织练习方法。

(4)实习生对幼儿投掷动作的教学现状

投掷是以上肢运动为主的全身活动,具有较高的锻炼身体的价值,是学前儿童较早掌握也是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为了提高幼儿练习投掷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練习形式进行教学,如双手投掷、单手投掷、投击固定目标、投击活动目标等等。通过访谈得知,实习生对幼儿进行投掷教学过程中,示范标准。

由表4得知:实习生再对幼儿进行投掷教学过程中,93%的学生知道不同年龄段对投掷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较好,100%的学生示范标准,92%的学生讲解清晰,但是选择恰当的组织练习方法做的不好,仅有85%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组织练习方法。

(5)实习生对幼儿钻、爬动作的教学现状

钻和爬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身体活动技能。为了提高幼儿练习钻和爬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正面钻、侧面钻、手膝着地爬、手脚着地爬、肘膝着地爬、俯卧在地面上的匍匐前进等等。通过访谈得知,实习生对幼儿进行钻爬教学过程中,示范标准。

(6)实习生对幼儿攀登动作的教学现状

攀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也是学前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为了提高幼儿练习攀登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爬楼梯、爬网、攀爬墙等等。通过访谈得知,实习生对幼儿进行攀登教学过程中,示范标准。

由表5得知:实习生对幼儿进行攀登教学过程中,95%的学生知道不同年龄段对攀登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较好,100%的学生示范标准,86%的学生讲解清晰,但是选择恰当的组织练习方法做的不好,仅有87%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组织练习方法。

(7)实习生对幼儿平衡动作的教学现状

平衡是人在各项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活动能力,对人身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练习平衡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可选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教学,如窄道移动、旋转、闭目移动、单脚站立、翻滚等等。通过访谈得知,实习生对幼儿进行平衡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好,但是选择恰当的练习方法不足,多少练习方法单一,仅仅进行窄道走练习。

由表6得知:实习生再对幼儿进行平衡教学过程中,93%的学生知道不同年龄段对平衡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示范较好,100%的学生示范标准,92%的学生讲解清晰,但是选择恰当的组织练习方法做的不好,仅有82%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组织练习方法。

2.实习生基本动作教学不足的原因

(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较差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不够重视,基本没有专门开设幼儿体育课,大多数都是利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进行一些幼儿体育教学,存在教学课时少,学生练习不足等等情况,因此学生对幼儿基本动作教学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幼儿基本动作简单易做,动作变化少,路线短,幅度不大,学生花极少时间对幼儿基本动作的学习基本能通过,因此学生对没有难度的基础动作学习持放松态度,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松散现象,动作不够规范。

(3)高职体育教师也有松懈的状态

高职院校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不够重视,极少对幼儿基本动作这些简单的进行专门教学,觉得动作简单,也是日常用的基础动作,学生应该都掌握较好,存在一定的松懈状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的2013级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体育教学实习时,在幼儿基本动作的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实习生能掌握好幼儿基本动作的讲解、示范以及组织练习,少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示范动作不够标准,讲解有点啰嗦,组织练习找不到适合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的练习方法。

2.建议

实习生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动作示范不标准主要原因可能在平时不够重视自身基本动作的标准,应该加强自身基本动作的训练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讲解练习,提炼语言;组织学生在同学之中进行教学模仿练习,讨论适合小朋友年龄段的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学龄前儿童动作发展测量的研究进展[J].吴升扣,姜桂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01).

[2]健康幼儿投掷能力发展的运动学分析[J].关欣,王新,魏国,谢艳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3]3~10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比较研究[J].李静,刁玉翠.中国体育科技.2013(03).

[4]3-10岁儿童踢球动作发展特征研究[D].李鹏鹏.山东师范大学2014.

[5]3-10岁儿童投掷动作发展特征研究[D].贲焕发.山东师范大学2014.

[6]3-10岁儿童立定跳远动作发展特征研究[D].郭蓉.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李方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媒体民生问题管理论文下一篇:智能照明控制分析论文

热门文章

体育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