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2022-04-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预算管理面临预算编制难度增加、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财务风险明显加大的问题。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落后、监督考评力度不足和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三个方面。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1:

政府会计制度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研究

【摘要】  文章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为牵引,分别从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预算管理体系架构、预算项目库和预算绩效考核的角度,阐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现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探讨了政府会计制度下如何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力求进一步规范和推动高校预算管理的改革发展,使高校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关键词】  政府会计制度;高校预算管理;影响;优化策略

为顺应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自2015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会计制度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明确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9年初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大改革,新制度将实行“双功能,双目标,双基础,双要素,双报告”模式,这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新要求转变预算管理工作思路,探索优化策略,不断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升级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对于企业而言,起步较晚,相关技术较落后,甚至有些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考虑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政府会计制度明确提出了“及时调整和升级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将促使更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从预算维度考虑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促进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架构的完善

政府会计体系的变更,必然促使处于高校经济活动最前端的预算管理体系也相应进行调整。政府会计制度建立了两大会计核算体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要求两大会计核算体系对应衔接,即预算会计要在一个财务系统中与财务会计平行记账,这意味着有资金流入才能入账预算收入,有了资金保障才能够安排预算支出及开支预算,有资金流出才能入账预算支出,从而倒逼高校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切实做到预算执行刚性,规范预算管理,从制度上防范资金安排和预算执行两张皮、赤字预算或虚增预算、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另外,政府会计“双分录”和“双目标”的计量要求,也将促进预算编制细化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为后续的预算执行与监控考核环节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三)促进高校预算项目库的构建

新形势下政府会计制度对预算数据的精准性要求与高校普遍存在的“先分资金、再找项目”的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矛盾。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和深入推进,构建和完善高校预算项目库建设,成为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并与政府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共同构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互动式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库,并嵌于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植根于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形成预算项目申报、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的全生命周期的预算项目管理体系,从而使高校能提前做好预算项目储备;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的动态监控,加强分项目、分部门的统计分析及重点督导,切实提高高校预算执行率。

(四)促进高校预算绩效考核力度的提升

政府会计制度在权责发生制体系下,提出了對经济事项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费用科目区分为单位管理费用和业务活动费用,明确了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经济分类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的要求,并最终归集纳入业务活动的费用。同时政府会计制度在计量要求上,结合收付实现制,将全过程和全方位地追踪业务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为高校预算执行和考核打下了详实的数据基础,对其预算绩效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现行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系统软件模块主要有会计核算系统、薪酬发放系统和教育收费系统等,但关于预算管理系统的模块则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如预算资料的收集、预算数据的审核、预算报表的编制等具体工作,主要是依托office的word和excel等办公软件为主要载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流转。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高校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容易出错,而且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新制度提出的更精细化、更高效率的预算管理要求。

(二)预算管理架构单一且不细化

现行高校的预算编制没有结合预算会计维度和财务会计维度相应编制业务收支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双维度预算”,预算编制依据不足、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过于简单,弱化了实际预算的管控作用。同时,由于财政拨款与预算编制的时间差、科研及其他收支进度的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编制的预算未能涵盖所有收支,容易引起对资金监管的失控。另外,高校的预算编制内容粗糙、不够细化,缺乏合理科学的预算分类体系,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对高校资金使用的指导作用。

(三)对预算项目库建设不够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建立预算项目库。高校内部单位在申报预算项目时申报内容简单,开支标准不明确,开支内容不明晰,只填报了预算总金额;预算项目的确定也只是简单地结合当年学校事业重点工作予以实施,缺乏中长期规划,没有实行滚动管理,缺乏绩效目标,容易造成预算项目支出依据不足、论证不严、预算执行不力。另外,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管理”的现象。校内部门在申报预算项目时,没有科学量化测算申报数,项目申报成为各部门争夺校内资金的工具,存在校内部门先“漫天要价”,夸大预算数,然后财务部门再“砍价”的怪象。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预算数据只增不减,背离了预算设置的初衷——节约开支,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争夺校内的有限资源,加剧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而缺乏预算项目库建设是引起预算项目准备不足、预算执行力低、突击年底花钱、资金低绩效和闲置等问题的根源。因此,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库,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项目,将会提高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高校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四)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于高校预算评价中,很多高校将“预算执行率”等同于“预算执行效率”,认为只要项目资金花完了,并在报销环节严把财经关,不超预算,达到收支平衡,就是很好地完成预算执行。对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够重视,盲目支出,弱化成本效益观念,没有形成“新形势下,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应以预算绩效评价为导向,通过绩效评价,找寻最佳办学成本途径,以最少的教育资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科研及教学成果”的思想。导致以上问题的真正根源是高校缺乏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财务指标的效用被过度放大,简单地依据预算执行数来判定资金的使用效益,没有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以及高校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的效能被弱化,得出的绩效评价结果实用性差、不客观,难以促进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深化预算改革的目标,也相应地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文件,但相对于高校而言,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因此,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普遍性方面还有待研究和优化。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融合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 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关键任务,是在深入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和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预算管理的模式和思路,建立包括“预算申报-预算编制-拨款下达-预算执行-执行分析-预算考核”在内的完整有效的全过程的预算管理系统。首先,预算管理系统支持在网络环境中预算申报、业务活动申报、用款计划申报、内部经费拨款支出明细调整等功能。其次,预算管理系统能根据业务性质和预算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申报模板和专项预算申报,实现预算申报模板的细化管理,支持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预算等明细申报,满足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的需要。第三,结合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项目和财务项目之间的关联管理,满足预算项目跨年度的跟踪、统计与决算;可实现多样化多维度的预算分析要求,加强与项目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避免信息脱节产生的大量重复劳动。第四,预算管理系统可实现与核算系统、收费系统、工资系统、个人收入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步基础数据,自动获取账务信息、缴费信息、工资信息及个人收入信息,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控制,满足了新制度下国家和学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新要求,从而解决数据孤立、实时性差、报表取数复杂等问题,实现财务预算的全过程管理,满足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要求。

(二)构建“双维度预算”框架, 建立灵活的预算细化机制

基于政府会计制度提出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基础”思维要求,结合高校战略目标规划管理,构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业务部门编报为主的业务收支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由财务部门编报为主的财务预算”的“双维度预算”体系。业务收支预算由业务部门根据现金的收付实现为基础,提前进行编报;财务部门根据业务收支预算,综合考虑筹资投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应收账款账期、应付款周期等因素,调整生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预算。预算编制应将高校的全部收支都纳入考虑范围,全口径的预算收入除了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外,还包括以前年度的結转资金;全口径的预算支出除了考虑高校所有支出外,还应考虑依据预算支出额度提取一定比例、以备应对突发事件支出的备用金。

为满足政府会计核算和高校事后的预算执行统计与绩效考核,在预算编制时,应相应考虑会计核算与监控考核的需求,建立灵活的预算细化机制,使预算更具指导性和科学性。首先,细化预算填报说明,标明量化标准,便于引导业务部门非财务人员对预算的填报。其次,根据新预算法提出的“按功能分类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的细化预算要求,增加设置功能支出分类科目、经济分类科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现金流入或流出、经费来源、归口或使用部门等标识指标,丰富预算编制内容,建立多种分类方式相结合的、灵活的多维度预算体系。

(三)增强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精细化,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库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和预算项目管理特点,将预算管理层次化和精细化,关键是加强预算项目库的建设。因为预算项目库是高校资金及事务关系关联上级部门、内部单位和社会的载体,理顺高校与上级部门、自身业务部门和社会的关系应当从预算项目库抓起。首先,高校通过提前谋划、论证和筛选合适的项目,生成预算项目备选库,增强了资金安排的前瞻性,避免在编制预算时匆忙找项目。第二,在遴选和排序预算项目时,对于绩效目标的设置应重点考虑,剔除低效或无效预算项目,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第三,对于在下一预算年度需要继续使用的预算项目,不需要重复填报和论证,可在项目库直接进行跨年度预算申报,从而自动滚存到下一预算年度的项目库,减轻了以往重复录入项目信息的工作量,提高了高校预算编报的效率,增强了高校资金安排的可持续性。总之,通过建立预算项目库,可以实现高校预算项目的“备选申报-预算申报-项目预算执行-项目绩效评价”的动态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高校预算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进“平衡计分卡”理念,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重资金分配,轻绩效考核”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建立细化的、可量化的和可操作性的高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政府会计制度为高校预算绩效考核提供了细化和可量化的数据基础,本文参考国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先进经验,通过平衡计分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综合属性,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分解成可量化的明细绩效指标,构建可操作性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促进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完善。具体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1.财务维度。高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资金应用结构,因此财务维度应考虑能体现高校筹资能力、资金执行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指标,具体指标可设置为:收入增长率、校友捐赠收入增长率、财政拨款增长率、自筹资金增长率、其他收入增长率、收入和支出预算执行率、财政资金执行率、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教育和科研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预算执行序时进度比、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

2.服务对象维度。从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文化传承與创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角度看,高校的服务对象也是多样化的,具体指标可设置为:教职工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合作单位认可度、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教育部学科评估得分等。

3.内部运营维度。内部运营方面的指标设计应综合考虑与财务维度及服务对象维度的指标相结合,即内部运营维度的指标应对财务维度及服务对象维度的指标有促进作用,具体指标可设置为:师生比、生均教学资源、教学成果数量、论文/专利成果数、各类竞赛获奖数量、课程学生评估得分、师均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海内外深造率等。

4.学习和成长维度。学习和成长维度的指标可以从师生成长情况、教学水平发展情况和科研水平发展情况这三方面进行考虑,具体指标可设置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数量、教职工培训次数、高级职称比率、教师晋升率、省级精品课程增长数量、省级优秀团队增长数量、核心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获批数量等。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给各维度设置考核权重。例如总权重是100%,财务维度可设置为30%,服务对象维度可设置为20%,内部运营维度及学习和成长维度可分别设置为25%。校内各预算管理责任部门可以此为参考标准开展预算绩效考评工作。

四、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行高校预算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预算管理改革迫在眉睫。高校应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全面建设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陶欣欣.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当代会计,2018,(12):77-78.

[ 2 ] 郭敏.国外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经验与启示[J].教育财会研究,2019,(2):68-72.

[ 3 ] 何冠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J].商业会计,2017,(24):107-109.

作者:高建慧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预算管理面临预算编制难度增加、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财务风险明显加大的问题。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落后、监督考评力度不足和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三个方面。高校应该推行科学预算编制方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设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预算管理 高校

一、引言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于2002年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之后,开始向全国高校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部分,对于加强财政资金支付使用过程的监控、规范财政资金使用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效果的好坏会对高校财务状况甚至高校全面运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于高校,对于高校预算管理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预算管理的衔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效率,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交易主体分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三方。在它们的交易关系中,具有交易信息劣势的财政部门是委托人,具有交易信息优势的预算单位与代理银行构成代理人,它们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1]

将委托—代理理论应用到政府与高校之间,则政府财政部门是委托人,高校是代理人。政府财政部门和高校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高校对于自身的运行、市场需求情况以及师资力量等重要信息具有天然的优势。除此之外,我国教育经费十分匮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行能够有效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难度增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给高校预算管理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转变就是高校要将资金全部上缴财政,由代理银行负责代收、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高校预算支出渠道不得随意变更,当年预算支出金额仅限该年度使用,剩余部分不得转入下年度继续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就必须在预算编制时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在内,以防止出现意外状况,由于预算资金不足而难以应对的尴尬局面。然而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高校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预算人员如果对高校各部门下一年度的各项计划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全面详实地进行预算编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再者,由于高校预算编制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原本随意的预算编制方法一时很难改变,导致高校预算编制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面临的预算管理问题更加复杂,需要进行更为细化的预算编制工作,但是我国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存在预算编制粗糙、预算科目不够细化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不能准确反映每一项开支的具体金额,这就导致国库集中支付时没有足够的依据,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统一支付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展现。此外,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后预算批复比较困难,所以高校一般都会刻意增加预算支出,以备不时之需。然而由于高校各部门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对资金使用没有详细计划,会出现预算金额过剩,到了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使用价值。

(三)财务风险明显加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财务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高校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管理不科学,不但会影响高校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更严重的是会增加高校财务风险,威胁高校财务安全,影响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预算管理随意性大,没有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预算收支的编制,存在实际收入少于预算收入、实际支出却多于预算支出的情况。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预算缺口,此时高校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开始大力兴建各种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建筑设施,这无疑要求高校寻求更多的筹资渠道来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门槛较低的银行贷款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高校并不清楚银行贷款的性质,盲目贷款,如果遇到还贷高峰,高校的收入资金又无法及时到位,这样就很可能造成高校资金链的断裂,高校就会面临财务风险。

三、原因分析

(一)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一直以来,高校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是增量预算法,即在上年预算基数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收支作为本年度预算。增量预算法具有简单明了、方便操作的优点,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量预算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各部门经费开支不是依据本部门本年度工作计划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上一年度部门预算的基数,如果上一年度存在不合理预算,下一年度这种不合理预算不但不会得到改正,反而还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固化了资金在高校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此外,高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非常大的随意性,各项预算收支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估和论证,没有真正做到以收定支。

(二)监督考评力度不足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两权分离是出现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高校比政府财政部门更多了解预算管理的各种信息,高校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进行各种违规违法活动,套取国库资金。例如,在高校有可能会凭借信息优势和较小的风险约束来伪造虚假收款人,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来套取国库资金,如果财政部门监督不力,违规行为得逞,财政资金就将从国库直接转移到非法收款人账下,这将造成国库资金的流失,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必须加强监督考评力度。然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过程中,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一般只重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却很少关注到事后监督考评工作,导致高校预算监督流于形式,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三)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与政府财政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财政部门、高校与代理银行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行为。具体来说,首先在高校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资金、人员、项目、报表等各种原始信息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导致高校预算管理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在高校与政府财务部门以及代理银行之间也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大部分信息都掌握在高校手中,政府财政部门对相关信息知之甚少,高校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套取国库资金,做出一系列违法违规的行为。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推行科学预算编制方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增量预算方法,积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采用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或者弹性预算法等预算编制方法。例如,以零基预算法为例,所谓零基预算法就是所有经济业务活动不受往年实际收支情况的制约,以零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与传统的增量预算法相比,零基预算法能够使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跳出了部门经费只增不减的怪圈,极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健全制约监督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下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委托人只有通过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管,充分表露信息,才能解决代理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减少甚至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道德风险。首先,要建立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之间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加强预算管理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避免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其次,要建立高校外部制约监督制度,政府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要加强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高校预算管理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向政府和公众进行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有代理人在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它选择其他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时,代理人才有积极性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2]所以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高校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政府财务部门与高校之间建立绩效合同制度,将高校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之中,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强化高校的责任,明确奖励制度和违规成本,保证高校严格照章办事,有效规范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四)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应该尽快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技术手段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高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政府财政部门、高校以及代理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将涉及高校预算管理的全部信息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快速、准确的进行发布。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一个预算管理数据库,将高校预算管理相关的资金、项目、指标、人员、机构等信息全部录入该数据库,数据库中丰富详实的资料可以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依据,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管理效率。此外,还要与政府财政部门以及代理银行之间做好沟通与合作,联合多个部门与机构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保证信息通畅,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五、结论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高校预算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编制的难度大大增加,预算编制不够细化,财务风险也明显增加。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落后、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监督考评力度不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落后。

在今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践中,高校应该不断推行和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更多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违规成本;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建设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洁.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35—40

[2]田发,宋友春.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3]王昕.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5)

[4]吕刚.高等学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刘涛.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32)

[6]任小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7]杨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理财的影响及对策[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25-32

[8]向桂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

[9]杨新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及解决措施[J].中国外资,2013(14)

[10]刘蕾.浅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11]王新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12]樊文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2011(5)

[13]章美春.关于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影响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2(27)

(许志刚,会计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许志刚

预算编制下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3: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探究

[摘 要]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全面预算做出了新的解释和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随着2019年1月1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高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也成了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文章主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策,以期对高校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高校;全面预算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9.197

2017年10月,我国财政部门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重新构建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并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政府会计核算正式进入了“双体系、双分录、双报告”时代。新《政府会计制度》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其从核算基础、核算要素到核算科目与规则都发生了改变,包括高校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等方面同样如此。新《政府会计制度》虽然没有直接对高校的预算编制基础与方法提出要求,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却与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息息相关。高校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校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以保障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正常实施。

1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内涵与基本方法

(1)全面预算管理概念。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的预算法将全面预算法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手段,主要发挥分配企业或高校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事物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我国高校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根据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和任务,采取货币化手段对特定阶段的资源配置与收支活动进行计划,对预算管理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分析预算执行结果差异性,综合利用计划、执行、监控与分析等预算方法,以此实现高校既定事业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高校全面预算应将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以收定支,确保预算收支的平衡。

(2)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过去高校在预算编制中经常使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便捷,但是无法与当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不适应长期发展。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能需要,取消了这种方法,而是以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为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结合各个部门的需求情况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在保障高校人员和基础支出基础上,合理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而优先安排和考虑高校教育事业急需的财务支出项目。

2 高校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精细化发展。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在一套会计体系中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同时预算会计与核算会计内容既能体现适度分离,又能相互衔接。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把所有的资金进行统筹,结合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避免资金的重复使用和浪费。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其实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反映出预算管理的效果与质量,财务会计是从宏观角度反映成本管理的结果,也间接反映出了预算管理的成效,预算会计则是从微观角度反映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效率,两者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可以依据经营成本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从而促使其财务工作更加精细化。

(2)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以前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只要求在年底的财务报告中形成一套能反映会计收支的决算报表,而很多高校以前的预算往往只对财政性资金进行预算管理,而且基本是事后管理,所以在编制报表时会存在许多人为调整的因素,无法真实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报表编制的难度。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对高校年度财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形成两类财务报表,一是政府财务报告,其形成一般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充分论证了高校成本管理工作,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提升,为高校决策、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同时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二是财务决算报告,它以预算会计为基础编制,可以反映高校对资金的收支管理情况,充分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只有实行全面预算,才能准确地反映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能够实现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对所有收支进行统筹分配,事中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以提高期末编制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预算管理的成效带来了考验,要想检验预算管理是否有效,預算执行是否满足需要,预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价机制,并对相关负责人实施考评,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透明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一个好的绩效评价机制,应从预算申报时开始做起,各项预算都做好相应的支出明细,而且要尽量详细、尽量准确,并制定出相应的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事先做好的计划安排相应的支出,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确实需要调整的事项进行相应调整,并严格控制调整程序,适时对预算执行情况绩效目标进行跟踪评价,期末再对总体绩效目标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奖惩,并作为下一年度安排预算项目的依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无关的浪费。

3 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很多高校人员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财务部门应该负责的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得到高校足够的重视,使得预算管理难以深入到各个部门中。高校其他部门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很多在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高校一些管理人员认为预算就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编制预算时也只是象征性地增加减少,没有依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资金预算,预算作用流于表面,难以反映未来情况。

(2)预算管理手段落后。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难以发挥预算管理资源分配作用,从而使高校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再加上我国很多高校只有财务部门下达预算指标后才开始着手内部预算工作,这使得学校内部预算不能与上报政府部门的预算相统一,“两张皮”现象严重。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当前预算管理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教育和财务工作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3)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高校的预算管理目前仍停留在事前管理状态,各部门认为编制完预算等待财务下达后,剩下的就只是把钱花出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任何事中管理和事后考评,这样就会使预算申报者胡乱编制预算,极易造成预算下达不合理,预算支出不科学的结果,也就无法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相应目标的实现。

4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应用与优化探讨

(1)加强制度学习,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要想更好地推动全面管理制度的实施,就必须通过强化领导,加强制度学习,制定出详细的预算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每个职工的任务,落实责任,从而确保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宣传,定期对广大职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培训,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2)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预算管理每个工作环节都会应用到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因此各个高校也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客观分析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预算管理实际情况,及时升级信息化系统,例如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系统等。相关财务软件部门也要积极支持高校信息化建设,并为其提供相关知识与技术指导,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的同时,也能为预算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3)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第一,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下放预算编制权。首先,高校应加大新《政府会计制度》宣传力度,在高校内全面树立起预算精细化管理理念,积极转变旧制度预算管理思维。其次,提前高校预算编制时间。新制度要求财务部门在9月就开始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在布置预算编制时,详细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并参考年度收支分类科目收支情况,细化预算内容,进一步保障预算数据精确性。最后,转变各类职务部门编制预算模式,实现职能部门与学院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性,将预算编制权下放至学院,从而调动预算项目负责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加强预算执行沟通协调工作。高校在进行预算执行跟踪过程中,若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与责任人和部门进行沟通。相关责任部门也要及时规划项目任务,积极跟进项目进度、资金支付和预算执行等工作,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有效落实。第三,完善预算监管和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高校可以聘请专业审计和监督人员,构建其单独的预算监督部门,并对预算管理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使用有效率。此外,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完善高校预算评价指标,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的绩效奖惩挂钩,这对规范预算管理人员行为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统筹存量资金,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应加强项目存量资金的统筹清理,构建全项目资金清理制度,目的是最大程度降低预算管理成本支出。同时,对每项支出资金和经费规定与明确适用范围、使用期限和使用标准,对到期未使用的资金及时收回统筹应用,从而严格控制预算使用经费的超支。此外,对已发生的暂付、暂存资金款项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这也是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最后,依据新会计制度按照规定列支相关款项,对不符合列支条件的款项实施限期收回,保证所有款项能真实、准确反映收支金额。

5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實施高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控制办学成本、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想积极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使其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改革与优化,就必须切实采取各种策略,制定新的制度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并实现精细化全面预算管理,这也是现代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炜,梁文娟,韦志贤.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探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6(17):117-119,122

[2]马瑶,郑鑫.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16):39-41.

[3]高向红.浅议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的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9(6):116-117.

[作者简介]赵婵娟(1987—),女,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

作者:赵婵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药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