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贫困生的伦理救助

2022-09-11

对贫困中学生群体进行伦理关怀与救助的道德实践承担着中学人的伦理本性的塑造功能。教育本身就应追求伦理关怀, 体现和贯彻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而贫困生群体正是在教育所具有的伦理关怀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而且在伦理素养上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进而导致一些伦理困扰的出现。不对中学贫困生进行伦理帮助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而没有对贫困生工作的解决为前提, 学校的伦理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就更无法实现。

一、中学贫困生伦理救助的必要性

(一) 应对中学贫困学生伦理困扰之现状的需要

中学贫困生除了存在物质的贫乏、心理的障碍之外, 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此而导致的伦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恩意识淡薄。

大多数受资助的学生都能珍惜上学的机会, 他们心存感恩, 胸怀责任, 乐于奉献, 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以贫困为借口, 以自我为中心, 精神空虚, 情感苍白, 行为失范, 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 思想上不求上进, 学习上得过且过, 生活中攀比享乐, 活动中消极懒散, 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缺乏感恩意识使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所受资助, 很难形成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 从而不懂得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这不但降低了贫困中学生的整体人格素养, 而且会降低社会各界的助学热情, 严重影响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

人的消费需求不仅受经济能力的制约, 还受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影响。因此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伦理现象。贫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培养其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观念应当成为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大多数贫困中学生都有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他们合理利用受资助的资源来顺利完成学业, 但也有部分贫困学生受身边家境富裕的同学和一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消费伦理观念。他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与他人攀比, 而不把受资助的钱用于学业。这不但浪费了助学资源而且违背了资助的宗旨, 对我国的捐助事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 非贫困生混水摸鱼。

在国家加大对中学贫困生资助的同时, 学校中也出现了一些“假贫困生”。每到确定贫困资助人员的时候也是班主任最困难和最头痛的时候。一些道德素质差、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家长、学生与贫困生争着索要扶贫助学资金。这种现象危害极大, 一方面他们抢占了原本就紧缺的助学资源, 影响学校和谐稳定;另一方面, 由于“伪”贫困生道德素质差, 他们受助后往往进行奢侈消费, 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对受助“贫困生”整体形象严重破坏, 降低社会各方的助学热情。

(二) 培养贫困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近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无论是文化基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应养成的追求真善美的更高的精神追求, 还是自主发展方面对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 社会参与方面要求学生养成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都从伦理道德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本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学的贫困生所面临的伦理困扰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恰好是相悖的, 这就要求对中学的贫困生从伦理方面进行救助。所谓伦理救助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和方式对贫困生给予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道德关怀和帮助, 并积极开发他们自身的道德资源, 提高其自主、自立能力, 培养其自尊、自强的伦理精神, 最终使他们摆脱弱势地位的一种救助。

(三) 全面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全面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包括少数学生的成功, 更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据调查, 我国在校中学生中, 贫困生比例平均达到20%以上, 教育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关注少数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忽视了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全面发展。贫困学生问题一直是中学教育中未能解决好的症结问题, 只有解决好了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才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伦理关怀与救助的途径思考

(一) 解决贫困中学生的经济困难, 构建和谐校园

改善贫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条件, 是解决贫困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伦理困扰问题的前提。如果不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 伦理救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贫困中学生的经济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 加大资金投入。

贫困中学生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扶助贫困中学生完成学业。但是现有投入对于占在校生20% (有的地区更高) 的贫困学生群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应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有了充足的资金, 才能切实改善贫困学生的处境。

2. 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评估机制, 确保援助对象评定程序的公正。

经济援助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援助, 经济援助不同于其它援助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经济援助有一定名额限制, 学校应该以公正为原则, 积极探索一种相对公平的评定程序, 以保证正义价值的实现。评定程序应遵守普惠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做到这“三性”就能保证程序正义。目前, 中学比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出具与贫困相关的证件或证明, 但这使得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从一开始就带入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由于贫困生数量比较大, 不能做一一调查, 但应该在不同的学校做不同的抽样调查, 以此作为出具贫困证明的补充措施。这样, 各取其利弊以尽量保证贫困生测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 创新资助方式实行隐形资助。

我们在让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的同时, 还应该给他们带来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目前一些资助措施虽然帮助了贫困生, 但无形中也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贫困学生大多不愿让周围的同学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 所以应在完善以奖、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体系的同时, 还将视角投向贫困生伦理救助问题, 探索出一套“隐形补助”的新路子以实现对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的保护让贫困生有尊严的接受资助。采用将物质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的“低调做法”。

(二)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贫困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是中学生最亲密的导师, 是其人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其实际困难, 在对贫困学生进行伦理救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班主任要与贫困生建立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这是班主任与贫困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前提。其次, 班主任要开展经常性的主题班会活动, 重视和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激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乐观开朗、自信踏实、敢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促使每一位贫困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2. 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鼓励和推动他们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完善。

贫困学生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 也涵盖精神上的贫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因自卑而缺乏自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确立自信, 是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基础。学校可以搭建多种平台, 给贫困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体育比赛, 使贫困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同时鼓励和支持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走出去了解社会, 投身社会变革, 发掘自身潜能。

3. 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也是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 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将难以立足和发展。对于非贫困生, 要教育他们诚实做人, 切不可投机取巧, 非贫而扮贫, 为了一点经济利益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在诚信基础上加强感恩教育, 美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 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贫困生健康成才成长的环境保证。首先, 学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打牢贫困生奋发向上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 学校要积极开展高雅健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三, 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 特别是让家庭宽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减少贫困生的自卑和攀比心理。

5.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利用网络, 共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 大都不愿把自己的经济困窘和身心困惑直接告诉他人。而这种心里长期处于压抑之下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学校可通过在校园网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为学校贫困生提供免费的咨询和服务。这不但可以拓宽与贫困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而且这种网络交流还可以消除贫困学生心理顾虑, 克服贫困生过度的自尊心理促使他们把长期抑郁的心里话能痛快地吐露出来, 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工作者与贫困生更好的交流, 能更好地把握贫困生的思想脉搏, 及时地为贫困生排解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伦理困扰, 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长。

对贫困中学生群体进行伦理关怀与救助的道德实践承担着中学人的伦理本性的塑造功能。教育本身就应追求伦理关怀, 体现和贯彻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而贫困生群体正是在教育所具有的伦理关怀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而且在伦理素养上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进而导致一些伦理困扰的出现。不对中学贫困生进行伦理帮助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而没有对贫困生工作的解决为前提, 学校的伦理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就更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景国.论高校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之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8 (12) 。

[2] 刘霞.公益伦理主张的道德义务——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3) 。

[3] 苗天峰.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4] 罗建文等.伦理关怀: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下一篇:肝结核的病理特征及相关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