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视角下

2022-09-25

第一篇:基于工学结合视角下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学生养成论文

摘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使教育过程的四个因素发生一定变化。与之相适应,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方法,增加新内容。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

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良行为习惯偏多,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特点。虽然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对已属青年的高职学生是多余的,但是,“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不等下“成熟”,“成熟”不等于“成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四百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这就使得加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更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建立和推行“l: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义而言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埘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III。研究,把握,利用1: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作带来的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1耍充分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提供的良好契机

1.1为学生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武教育无法比拟的。如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r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爿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学=!=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作作风;学生在乍产一线参加劳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在实习中有的学生还能得到一定报酬,解决部分学费问题,有利r培养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精砷等。

1.2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牛职lk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都是通过学生的耳濡曰染.内心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实现的,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I: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老_J币传授的职业道德理论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I大l化为学生的职、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J惯。企业聘用员L: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1:的表现,都反馈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如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洼重埘员J:诚信晶质.敬业精砷、责意识等方面的考核情况,都对学生产生涂刻、积极的影响,引领学不断加强职、道德方面的养成。

1.3充分利用企业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行为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约束和规范作用。如企业环境中的条例、准则、守则起着直接规范约束实习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作用。弄虚作假、迟到退、违反操作规程等现象是绝埘不允许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暗示、模仿、舆论等心理影响和作用束约束和规范思想行为。如当实学生走进生产车间,自然会主动熄灭香烟,着装必须符合生产要求,否则就成为安全隐患。学牛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岗他职业技能是一个极大的提高过程,通过实习,学增强了自信心.提高r号业实践能力并对现代化工厂职工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了较深刻的体会,为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后能较迅速地适应企业环境,缩短r入厂适应期。通过实习,炭现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增强r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牛存实践中启发、训练创造性思维,并有利于树立基层观念,培养提高敬业合作意识、自律意识。

2要重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工学结合要求学必须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思想政冶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7q个,即教育者(主体.教师)、受教育者(客体: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it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121。达过程凶素都是动态性变量,这屿变最的组合随时会其中一凶素的变化观复杂多样的方式。工学结合培养模f,J述I个素都发qr·定变化,使戍教育I:作难度加人,问题增多。

2.1教育主体的变化

即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纯学校教J_币担任教育者转变为1学结合模式下的教Jl币和英爿指导教师(帅傅)交替担任教育者。教师和指导教师很多方面的教育、培训方火是,【{一样的,要求同,在教育时J.教育形式卜也有莽别,后者更加灵活,学牛会经协·定阶段的适应期,给教育管理1:怍带来~一定题。

2.2教育客体的变化

即由纯学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员I)双最份。随着学进业后身份关系的变化.,Ik会像埘待员I一样埘其,格要求,这会使学对所从事的1r=作感到适应,如々4,f埘u、身体对所从事的环境不适麻、心理J的不适应等。

2.3教育环境的变化

即由纯校园环境转变为校园和、Jk交替成为教育培|JI机构。学生列企业实爿,会存一定时期内脱离熟悉的校园环境,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和氽业是完全不l司的{上会机构,自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同。学校以育人为丰要目标,余业以追求利益最人化为丰要l=I标,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都会使学生产生许多想法,甚至矛盾。

2.4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工学结合模下,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当然同样适用,但侧重点L应有所调整,充分利用并紧紧抓件实习环节埘学进行卡R应的养成教育,发挥、调动和整合企业存育人方面的资源优势,会较传统教育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粜。

3要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3.1工作机制

工学结合模式/f仅教学、I实训等环节需要校食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养成、行为管理等方面同样也需要企业参与。要实行院长和企业主管领导挂帅,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处长,系书记组织实施,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导师、企业指导教师具体落实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要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在学校和企业都要建立有关的管理制度,如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_]I。

3.2工作形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养成教育不是单单通过谈谈话、聊聊天、搞搞活动就达到目的,同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因为学生的时间、人数原因无法开展,任务无法执行因而,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到不同的实训单位走访,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3工作方法

3.3.1劳动教育法

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企业工作,能够加深对责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劳动的实际效果,能丰富思想感受和情感愉悦,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可以教育学生以勤奋劳动为荣,以不劳获为耻,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抵制好逸恶劳;可以养成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气,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3.3.2预防教育法

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的发生,或者将其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

3.3.3自我改造法

即学生在实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提高自己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一种自我养成方法。它体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高度自觉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按照正确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升华主观认识,使之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要求,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辅导员要通过督促学生在实习中加强自制、自律、自省,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改造的目的。

3.3.4目标激励法

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其实质是增强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进行目标激励,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目标内容与层次。

3.3.5感染教育法

它是学生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和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前面提到了,企业大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先进人物的人格感化,高雅环境的陶冶,企业文化的熏陶等都将思想教育寓于一种情境当中,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乐干接受教育。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企业环境的教育资源,与企业指导教师加强合作,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3.4工作内容

①在身份转换中健全身心素质,提高适应能力。学生参加实习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需要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整体配合,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功能,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应变功能等。实习初期很多学生会因为身体原因吃不消,产生倦怠情绪。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无一不对他们过去长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因而,辅导员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加强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多进行行业职业道德与工作性质的培训,使学生明确行业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及早奠定从事这一行业的身心素质,在实习环境中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②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树立基层观念。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缺少实际生活的锻炼,在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差距。有的学生愿意吃点好的,穿点洋的干点少的,有的缺乏精神追求,贪图物质享受,有的还存在说脏话等有违道德的不文明现象。这些看起来似是小事,但如不加以教育和改正,会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实习尤其需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需要学生静下心、吃得苦、耐得住寂寞。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不屑于最基层的锻炼,不愿意参与基层岗位的实习。所以,教师必须把道德文明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基层观念。

③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可是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偏弱。而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确立了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因此,教育者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除要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基于学生实践的切身体验,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搞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学生座谈等,用事实说话,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要遵循各从事行业的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以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和服务水平。

④在吃苦教育中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生活在和平岁月的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大城市的独生子女,既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经历,也没有“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体会。就其教育而言,似乎还少了一课一吃苦,就其素质而言,似乎还少了一个方面吃苦的品格。

尽管处于大学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不能自强,毕业不敢面对社会,就业不能吃苦耐劳。所以,辅导员必须加强学生的吃苦教育,使学生明白吃苦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基础一种资本,更是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第二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实践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沈玉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的七大重点任务,其中“改革培养模式”中指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我们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在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广泛采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它通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显然, 推行这一模式需要很多改革创新, 比如, 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校内体现企业场景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适应工学结合模式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模式条件下的学生评价;完善教学管理等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改革与创新

1. 加强课程改革

浙江省进行了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我校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的主干专业都使用了省职教教研室编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课程和教材。我们再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风暴”,讨论长兴区域内企业所特有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和访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具体的岗位要求,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相关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开设的相关课程等。最后形成具有长兴区域特点和合作企业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和企业培训材料。规定有些专业课程在校内完成,有些专业课程在企业完成,并规定了每个学期到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比如,数控技术专业,第一学期到企业1周,第二学期到企业2周,第三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四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3-5个岗位的轮训,第六学期进行1个岗位的顶岗实习。

2. 强化实训基地

要满足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满足校内以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的要求,建造了30000多平米的开放式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场景模仿企业车间和工作室,添置了3500万元的设备,每个实训区域承担8-10个实训项目。为了满足校外工学结合和实训教学,与14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且与近30家紧密合作的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校内引进2家数控企业、1家汽修企业,还设想引进1家汽修企业、1家电子企业作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3.重视师资建设

我们从2005年开始为了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了“四个基地六条途径”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国外、高校、企业、学校建立教师高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多渠道引进、外出培训、校本培训、技能竞赛、企业锻炼、技能达标考核等途径进行教师高技能培养,并且还开展了文化课教师学技能的活动,有50%的文化课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现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7.2%,全部是高级工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为了满足工学结合和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对专业教师注重技术开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调研能力的提高。通过专家引领、行业调研、外出培训、企业挂职、课程开发、主持课题、专业项目的研究等途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技术服务、外出培训、竞赛比武、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研发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理实一体能力;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合作、专家指导、参加培训、课改项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市场调研能力和课改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校推行了“教室车间化”的教学改革,比如我们重点建设专业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了参与式、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探究式和项目教学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了参与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方式以集中实训为主,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3节课及以上连着上,有时甚至一周集中训练,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为了提高训练实效我们还实行了小导生制、AB班制、第三学期制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到企业进行集中工学结合我们也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行了现代学徒制和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工学结合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行了体验企业工作场景和生产工艺的工学结合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了企业产品进校园的工学结合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除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外,还实行假日工、勤工俭学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多种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 完善教学管理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本专业各项校企合作项目、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建设;共同分析研究初岗及发展岗对知识、 能力、 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标准,科学制订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实践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工学结合”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在学生工学结合中的责权利,并通知到家长。制定《“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办法》,合作企业按照实习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工学结合”实践双重管理。再次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合作企业按照每5位学生一位带教师傅的要求确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由企业和学校组织培训和考核,学校支付一定报酬,企业也对优秀带教师傅进行奖励。

6. 改变评价方式

在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在校内专业课程工学结合

教学的评价上,不惟技能水平,和作品完成情况,还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方案制定、时间管理、规范执行、7S到位、实训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实行组内评、组间评、老师评,引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训练中注重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高。在企业由带教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每天工作情况、表现情况等方面的记录,每天由学生记载实习日记,记录每天实习的内容和感受,反思自己一天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实习期满根据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校外教学、实习表现、实习实效等方面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傅和教师点评,由企业人事部门进行综合考核,作出实习成绩鉴定,并评出优秀学员、优秀师傅、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并把学生工学结合的成绩鉴定纳入学生课程成绩和实习学分认定。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思考与建议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运行过程中,如果要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就必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调动企业积极性

校外工学结合或把企业引进学校进行校内工学结合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生产、效益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要求是有分歧的,怎么来寻求结合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主要有以下做法:

(1)与有意向的大企业合作。首先为了一次性至少能安排一个班的实习,其次为了能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大企业能为学校的教学需要进行“妥协”。

(2)与企业充分沟通。寻找企业最需要人,学校也方便安排的时间点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对实习时间长短作适当的调整。

(3)让企业有利。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带教师傅的指导费,降低企业的成本,学校积极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作出自己的努力,使企业“有利可图”。

建议今后由政府出面出台相关条件,由政府确定职业学校的实习企业,并根据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情况给予经费补助,按每生每月400元补助(按每个带教师傅带5名学生,每月辅导费2000元计)。并每年通过评估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等级,进行奖励或决定是否继续作为实习基地。

2. 建设带教师傅队伍

带教师傅直接决定工学结合的成效,而企业的带教师傅往往是不固定的,带教师傅也没有具体的职责和考核,有些带教师傅的素质也不高,起不到“教”的作用。所以企业确定为学生实习企业后,要选拔一批带教师傅,数量可以适当多些,建立一个资源库,而且要由学校和企业或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带教师傅进行培训,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带教师傅进行资格认证,让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巧,还有一定的荣誉感。带教师傅在企业的工作量适当减轻,由政府补助的指导费中支付带教师傅的部分工资,对带教师傅要每年进行考核、评优,根据考核进行奖励和决定是否继续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

3.配强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教学指导和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协调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校外教学,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及企业的满意度。由于各校教师紧张,课务量大,每位教师周课时在16节以上,1个教师带40-50名学生实习非常累,没办法进行有效指导,一般1名教师实训指导的学生数最好在15-20之间。外出工学结合,每次派出对学生工

学结合进行指导的教师一般只有1个,按照工学结合的管理要求最好2个岗位(10个学生)1个指导教师,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带教师傅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所以1个班派1个指导教师是达不到专业指导的作用,最多起到管理的作用,有时由于学生岗位散指导教师管理都顾不上。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调配工作,降低生师比,减少教师的课务量,使学校能够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校外实习指导,指导教师才有机会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进行企业锻炼、调研和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总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行这一模式, 当前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作为学校还需要解放思想, 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 深入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政府支持,优化内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要把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又要加强和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要重视应用技术能力, 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 既要培养专家, 又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既有生存能力, 同时也有发展的潜力; 既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http://www.qklm.net/qklb/2009_18_7287.html

( 王丽菊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信息系)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困境的途径,并给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实践性、新颖性很强的专业。交叉性在于电子商务专业涉及到网络技术、商务贸易、企业管理等学科。实践性主要是电子商务在实践中对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新颖性在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去年的讲课内容在今年就可能过时,要求授课内容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随时调整。因此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教育观念转换滞后性的影响,使得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新型专业,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没有一个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授,而多是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师,一类是从事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另一类是从事计算机类教学的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的技术理论和商务理论、电子商务实践时不能兼备,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会随之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更难于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 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提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开展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课程建设

构建完善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充分理解“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建设上,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工作中的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

(1)大力开展“激发兴趣―感性认识―理性了解―感性接触―理论提高”的教学模式。

课程学习项目实施按照“项目导入―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基本知识讲解―工作任务训练―项目总结评价” 的流程。项目导入:对学习项目以案例式或问题式进行导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对工作任务进行示范和演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知识讲解:对所要掌握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工作任务训练: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工作能力;项目总结评价:由学生对本学习任务进行总结,老师进行评价,进行理论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积极推进“模拟与实务结合,实训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实习软件(例如南京奥派电子商务,武汉乐天电子商务实习软件,金碟沙盘实习软件等)进行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等模拟训练,借助淘宝网、阿里巴巴、拍拍网、电子商务专业实训网站进行真实商务运作。利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利用合作企业和依托学生社团成立的商务联盟(内含营销模拟公司、网上商店、物流模拟公司等)及所属网上商店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

(3)大胆引入“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的教学模式。

最大化利用学习时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学习和实训与课外实践创业,达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最大化利用学习空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真实体验,达到校内与校外结合,从而走出工学结合新路子,达到职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2] 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3] [1]张启富.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4] 王德耀.开展产学结合,促进高职教育[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第四篇: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共享单车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认识到共享经济对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共享单车的出现并疯狂的扩张发展便足以说明共享经济的强大生命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实现的资源能源的共享,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符合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从全面详细的介绍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的主要内容,分析两者的关系,并结合当前单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实际情况;对策研究 引言

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各种颜色、不同款式的共享单车,它们的出现一度成为城市居民热议的焦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的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令人头痛不已的交通拥堵,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等等,这些问题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探索新型节约搞笑的生活模式,共享经济的提出,让人们发现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的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市民出行的“新宠”,赢得用户的普遍赞誉,然而,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还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让用户产生疑虑,例如:使用单车收取的押金缺少安全监管等等。本文通过加强共享经济视角下共享单车的实际应用情况,寻找推动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简单介绍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的关系

(一)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主要是指陌生人之间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来彼此交流协商并达成合作协议,暂时转移闲置物品的使用权、传授自己的技能知识、筹集项目发展资金等来获得一定的酬劳。闲置物品、物品的所有者、物品的需求者是共享经济的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共享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区别,通过租赁、外借等具有共享特征的方式来出租闲置的物品或者资源,获得的报酬一般较低,共享经济的提出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社会资金的循环使用率,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生活需求。

(二)共享单车

企业在公共场所提供自行车服务的按时间分阶段收取费用的经济模式被成为共享单车。

(三)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的相互关系 单车没有限制使用人员的身份,只要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使用,属于共享型单车,但因其并不是闲置资源,因而不能称之为共享经济。

二、共享单车的实际使用情况

自从2016年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犹如雨后春笋,数量不断增多,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摩拜单车外,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最少出现了智享单车等25个新的共享单车品牌。共享单车在方便居民生活,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一)共享单车日订单量不稳定

共享单车受天气、季节的影响很大,雨雪天气或者冬季寒冷时节,日订单量会直线下降,甚至会出现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没有一个订单,恶劣天气还会对单车造成损害,缩短单车的使用年限。春暖花开,天气状况良好时,单车可能就会供不应求,无法准确的估计经济效益。

(二)共享单车存放管理规定不完善 共享单车并没有固定的栏杆,只是在地面上划定出一个自由停放的范围,部分使用者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来停放单车,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三)共享单车用户素质差异大,部门用户素质低,偷窃或者损坏共享单车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四)共享单车用户押金数额过高

共享单车使用前必须下载相关软件,进行实名认证,并交纳巨额押金。收取押金作为使用共享单车的担保费用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押金数额一般较大,甚至有些早已超出单车本身的价格,那么这些押金是不是太高了?单车公司收取后的押金是否被单车公司挪用,并为公司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交付押金必须及时不得拖欠,但是退还押金则需要用户耐心等待2-3个工作日的时间,这项规定并不是经过双方协商后确定的,而是单车公司单方面条约,那么这是否属于霸王条约,单车公司是否利用时间差来获得经济利益?这些问题不利于共享单车的推广以及长远发展。

从查阅我国相关部门关于共享单车的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享单车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预计2017年将飙升至5000万。其中摩拜单车宣布用户量超过1000万。摩拜单车每个用户的押金高达299元,1000万的用户可以让公司获得29.9亿元的巨额押金,更何况注册用户的数量还在上升中,公司获得的押金总数必然会超出想象,这些押金即使只存放在银行不对外投资,一年就可以获得8970万元的利息收益。

虽然一些共享单车公司坚持押金其收取的押金由专门的机构托管,不会用于任何理财投资,但是公司从未公布托管机构的名称,因此,谁也无法确信公司没有擅自挪用一分一毫的押金。

三、采取措施促进共享单车的长远发展

(一)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相关部门综合考察,科学论证,制定统一的单车质量标准,提高安全性能,确定单车停放标准,对于乱停乱放单车的用户进行思想教育,督促他们养成定点停放的好习惯。完善单车公司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单车的检查维修,及时更新换代,减少因单车质量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二)灵活宣传提高用户思想水平

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进行共享单车的宣传,增加人们对共享单车的认识,提高使用共享单车的积极性与热情,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珍惜爱护单车,远离暴力使用单车与占道停放。

(三)公开押金托管机构 召开单车公司的集体会议,设立单车公司资金专用账户,并由单车公司以外的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调整交付押金与退还押金的时间,用最快速度退换还用户押金,做到单车押金透明化管理,定期公开押金信息,让单车用户随查随看随时监督。邀请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督,避免出现贪污受贿、私自挪用押金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

邀请单车用户填写网络调查问卷,询问用户认为的合理的押金数额,并进行科学化的验证,确定既能保障共享单车运营,又能满足用户对于押金的要求的合理的押金数额。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共享单车属于绿色经济范畴,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理应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但是共享单车仍处于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慢慢成长,完善自我。因而,加强对单车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单车行业的改革,扩宽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2]李连辉.浅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

第五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区城镇化尚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文化环境受损及盲目开发、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等突出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具体路径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因此,新时代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全区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自治区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比如,质量还不够高,实力还不够强,发展还不够均衡,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地域特色还不够鲜明。全区上下要站在打造亮丽风景线、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自治区城镇化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1、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

1.1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的进程,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主张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在价值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就是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载力范围内推进城镇化。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城镇的生态文化,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社会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牢固树立。

在社会实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要求城镇化从一个区域整体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强调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功能协调互补,注重地区各自的主体功能发挥。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既有交换的外循环,也有交换的内循环,甚至还有微循环。

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不能只看当前,要看得更加长远。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而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出现的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这就更加需要用发展的历史观来认识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城镇化规律和内涵。

1.2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连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连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1.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1.4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2、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2.1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传统。古人虽然对自然的认识处于蒙昧的状态,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规律。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生态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意识是保证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重要前提。

2.2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空间格局。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要求根据土地空间的自然属性和自身特点,规划土地空间格局,做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规划空间格局重点是优化土地空间结构和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土地空间结构为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需要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来系统规划,空间格局既要从国家的全局着眼,又要从地方的优势和劣势着眼,避免空间格局凌乱无序。

2.3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既表现为人口的聚集,又表现为产业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进入城镇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又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关系到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动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4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为人的聚集和发展提供场所,因此城镇化需要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不仅要给城镇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产品,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水、电、路、气、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要持续得到改善,城镇运行效率要进一步提高。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城镇化就是要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需要通过生态文化这个载体在人类社会中传承,城镇化过程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的价值,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型。在生产领域,要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在消费领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养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消费行为。

3、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需要相应的机制来提供保障,使城镇化过程向着健康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方向发展。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长效机制。

3.1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城镇规划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存在于特定的土地空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因此,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着力发挥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区位优势凸显的城镇化格局。 3.2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促进城镇生产方式转型。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集约使用各种资源,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要制定合理的开发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体系。

3.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求,积极培育城镇生态文化。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一些生态文明相关的会议,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其次,要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渠道和途径。最后,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最终形成可永续传承的生态文化。

3.4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手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

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不同,承载的生态功能不同,各区域实现城镇化的途径也会存在差异。对于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应发挥其经济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等优势,实现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主体功能。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应发挥其土地生产力较高、生态涵养较好的优势。要建立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主、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为辅的经济手段,实现不同区域的经济互补和环境互补,推动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5以财政金融手段为引导,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

财政政策要着眼于支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利用财政政策杠杆来有效引导城际间产业分工与协调。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6以科学的考评机制为载体,形成城镇化的绿色导向。

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加大生态文明相关指标在城镇化考评中的权重。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4、结论

自治区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难题。要想走出一条符合自治区实际、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必须把握好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指导思想,使城镇化成为自然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把握好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要求,加快推动自治区城镇化由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把握好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检验科工作计划免费下一篇:教育技术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