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2023-02-25

第一篇:金庸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金庸武侠小说》读后感

院系:临床医学系 专业:临床医学 班级:五年八班 姓名:宋冬冬

学号:20125610815

近来重读金庸,颇有所感,问世间谁是英雄?思之良久,答曰:郭靖。 也许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诚然金大侠笔力深厚,为我们无数可歌可泣的艺术形象,然而只有郭靖如同香醇的美酒,越读越让人仰望,而其他的所谓英雄无论主角,配角,抑或龙套与郭大侠相比,无不黯然失色„„ 欧阳克,霍都之类的跳梁小丑自是无法与郭大侠比肩呢,然后名震天下的五绝呢? 先看中神通王重阳,其人早年抗金,百折不挠,华山论剑,技压群雄,以一己之力奠定了全真教数百年的基业,端的是惊才绝艳,然而我要说的是这些全都是放屁,抗金不假?然后面对金人的肆虐,却去做什么道士,还美其名曰:大智慧,大神通,好一个明哲保身的王重阳!活死人墓的断龙石可与敌人同归于尽,自己却可由密道逃生,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何必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甚至对至爱之人也隐瞒密道的存在,何其虚伪?“玉女心经,技压全真,重阳一生,不弱于人”自己不行了,用九阴真经克制玉女心经也就罢了,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重阳一生,不弱于人”,重阳老兄,我真的好佩服您,究竟是怎样的厚脸皮才能说的出这几句话啊!夺得九阴真经,明明自己已经看过了,还冠冕堂皇的说什么:凡我门下,均不得修习此种武功,以示自己华山比剑夺经,非为自己,乃为天下的悲天悯人的心肠。说的多好听啊,古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亲,内举不避仇,为了显示自己的无私而罔顾大局,本身就是最大的自私,思之先人,王重阳你个老匹夫难道不羞愧吗? 东邪黄药师,以药师为名,显有师法先贤之意,然后唐代李靖内助秦王扫平天下,外御突厥于国门之外,出将入相,贞观之治,功不可没,李卫公兵法更是流传千古,而黄药师呢?独居海外,仗着些许奇门五行之类的微末之技,孤芳自赏,见识气度更是平凡至极,自诩“东邪”,愤世嫉俗而不知所云,自称平生最恨世俗礼教,繁文缛节,然后孰不知礼教的根本便是上下尊卑?郭靖求亲桃花岛,黄药师百般刁难,本来我也以为是因为黄药师嫌郭靖太笨,然而一句话真相了:我们岂能像寻常人家那样比武招亲,原来是自高自大,看不起郭靖的家世门第啊!而杨过与黄药师相谈甚欢,欲与之结为兄弟,黄药师竟然发怒:我岂能与老顽童一般,与你没大没小?好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俗话说“观其友,而知其人”,黄药师交友更是尊奉门当户对的原则,孰不知白衣亦可卿相,市井岂无俊才,高手在民间。观其一生,除武功尚有可取之处,立功,立德,立言,思及先贤,此药师相去彼药师何止十万八千里? 西毒欧阳锋,也算一代宗师,金庸也没把他当大英雄来写,在此也不在多说 南僧一灯,看外表也是一个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和尚,然后我要说,这也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出家为僧,本应四大皆空,然而他呢?丞相,大将军,御林军总管,水军提督随侍左右,瑛姑骂的好:原来是躲在深山之中,做他的太平安乐皇帝。更可怕的是丞相,大将军,均为国家栋梁,他全部带走了,国家怎么办?如此大理岂能不亡?郭靖黄蓉前去求医,渔樵耕读百般刁难,过后一灯大师竟然说:自己劝过他们好多次,他们就是不听。昨日为君,今日为师,我实在不信,那四人敢公然抗命。我想即使一灯顾及身份,没有明言,些许暗示总是有的,再加上四人出身庙堂,揣测上意也是伴僧如伴虎的必须。而郭靖他们最终上去了,为什么呢?而且很有意思的一点,渔樵耕读四关越闯越容易,这是为何?姑妄言之,随着郭黄二人显示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他们看到了郭黄二人强大的潜力,而朱丞相更是八面玲珑,在郭黄二人后面看到了东邪和北丐的影子,于是轻轻悄悄地一个顺水人情,而结果正如他们所料,郭黄对一灯老和尚奉若天人,与渔樵耕读相交莫逆,待朱丞相更是优厚,段皇爷这笔买卖做的太值了,一灯大师真真是好算计,帝王心术,果然深不可测

北丐洪七公,平生惩奸除恶,仗剑行侠,顺带蹭吃蹭喝也算是一个人物,但我还是想说与郭靖相比,简直就是萤烛之光,哪堪与日月争辉!记得当年看《杨门虎将》老令公曾问:死与屈辱的活着哪个更容易?同样,劫富济贫,路见不平,行侠仗义,与率领中原群雄与蒙古大军生死大战,何者为易,何者为难,答案不言而喻,洪七公避重就轻的选了个容易的,我不敢说他老人家懦弱,借用他的一句话做个总结吧“老叫化向来懒散” 五绝说过了,也许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再看看年轻的: 神雕侠杨过,很多人说神雕侠侣是金庸笔下最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屁,要说我所谓的龙杨恋更类似于一个寡居少妇的饥不择食与叛逆青年的偏执与无奈。不说小龙女,单说杨过,杨过,杨过爱小龙女吗?自然爱,只要是个年轻漂亮的女的,杨过都爱,更何况是小龙女,年轻的杨过到处留情,这本也无可厚非,少年人嘛,可是人过中年,就应该是学会一心一意了,可是这样吗?书中告诉我们是,然而真是吗?初遇郭襄,便对其大献殷勤,而这十六年中他到底遇到了多少个像郭襄一样的女子,我们不得而知,黄蓉的担心绝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至于他对小龙女的爱更多的出自一种淡淡的恋母情结和天下人不让我和她在一起,我偏偏要和她在一起的偏执,在这里爱情只是杨过偏执的一种工具,杨过之自私,可见一斑,然后仅是这样也无碍于人,但是他对耶律齐却令人颇为不平,杨过骄傲自大,自私偏执的态度使他一生少有朋友,唯耶律齐宽仁大度,与之倾心相交,而他呢?襄阳城下,为一个小小郭襄过个生日,至于那么大费周章吗?他一番胡闹让耶律齐这个丐帮帮主何以自处,所谓的三大功劳充满了高祖还乡般的粗鄙与可笑,更可气的是,最后襄阳大战,郭芙央求他前去救援耶律齐,他却与郭芙计较几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虽然最后他也去了,但是要知道,战场之上救兵如救火,如此罔顾好友生命,如此胸襟气度,我亦羞与为伍! 明教教主张无忌,此人也算一代人杰,武功绝顶,重整明教,从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统江湖,率领中原群雄驱除鞑虏,做的都不错,然而其人优柔寡断,善善不能从其善,恶恶不能除其恶,导致了很多麻烦,更为致命的是其人缺乏主见,一生受人所迫,然后幸运的是他命好,命运让他成为了英雄,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命运的执行者,而不具备那种超世之杰与命运抗争,逆天改命的能力,所以面对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张无忌不战而降。金庸老先生说得好:张无忌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但却可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也许对于张无忌而言,如果可以这样一直糊里糊涂地混到进棺材,也是一件美事,然后垂死之际,回光返照之刻,回想自己的一生,他会不会感到些许遗憾与无奈„„借用季羡林的话为张大教主的一生做个总结吧:你是个好人,但毫无用处 以上均为金庸笔下的风云人物,然而与郭靖相比,呵呵„„ 郭靖的仁厚是他最大的优点,人所共知,就不再说了,然而使他成为英雄的却是另外几个:勇敢,执着,愚笨。射雕三部曲的主题本就是大勇,大智,大仁,杨过之智更多的是一种自私与自我保护,仅仅算是小聪明,张无忌之仁更是妇人之仁,近乎迂腐,唯有郭靖,郭靖的勇更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勇敢,它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明知力不可及却依然竭尽全力永不放弃的信念,紫云洞中大战欧阳峰如此,守卫襄阳亦如是,郭靖之勇不仅体现在对待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更在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在于坚持自己的信仰,武林中人真正有信仰的并不多更何况是崇高的信仰,金庸小说唯郭靖一人尔,然后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八个字郭靖坚守了一生,郭靖所习武学来源于道家与俗家,然而他信奉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儒家理念,更难能可贵的是郭静心中的国家既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更不是昏庸懦弱的赵宋王朝,而是他身后的芸芸众生,舍一人而救天下似乎又充满了一种佛家的大慈悲。托雷是郭靖的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我相信一旦托雷有了危险,郭靖可以豁出性命去救他,然后当托雷大军压境,郭靖犹豫片刻后亦决定前去行刺托雷,这是大仁更是大勇,金轮大王在耳边叫骂,郭靖又有何惧,大不了一死,郭靖从来都是不怕死的,然后他忍了;爱女将在自己面前被敌人烧死,自己明明有能力救他,然而他也放弃了,

只为了襄阳,只为了数万万大宋子民免遭蒙古铁蹄的蹂躏,郭靖之勇贯绝古今。很多人看射雕感觉不过瘾,因为里面基本上就黄蓉一个女的在表演,而我们看金庸其他的小说部部美女如云,而射雕呢,我反复回忆似乎女的也不多,何也?是金大侠笔力不够吗?非也,因为我们主人公郭靖的眼里,除了黄蓉还是黄蓉,再也容不下第二个女人,单是这点儿已令世间多少男儿自惭形愧!而客栈之中,一个孤独而无助的身影面对昔日奉若神明的师长始终重复着一句话“蓉儿是好女孩,蓉儿不是小妖女”,就这一句胜过了天下多少风流浪子的甜言蜜语。看到江南七怪的死尸,即使心神大乱,依然在口中呢喃:我不杀蓉儿,我不能杀蓉儿。看到这里不仅想到了神探狄仁杰中的李元芳,即使失去记忆,即使误认为狄公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依然不忍心剑指狄公,我不知道钱导构建这一情节是有没有参考射雕这一幕,但我知道情到深处本来就应该是深入肺腑,融入骨髓的,至死不渝。郭靖是一个愚蠢的人,但凡见过他的人都说他蠢,然后是这样吗?孔子云:智可及,愚不可及。郭靖便是这样大智若愚的人。很多人都认为愚蠢的郭靖配不上聪明的黄蓉,然而真是这样吗?黄蓉曾经言道:似你这等人物,世间男儿远无第二个及得。好多人认为黄蓉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然而看郭芙怎么说:小事上我爹听我娘的,然而大事上我妈妈从不违扭我爹爹半句。几十年来,襄阳多少大事,决断的只有郭靖一人,郭芙一句道出了一个天机:郭靖本来就是做大事的人,他所拥有的是大智慧。好一个聪明的黄蓉!然而很多人还是难以相信郭靖拥有大智慧。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诚然郭靖一生也没有什么奇谋,然而堂堂之鼔,正正之旗足以所向披靡。更何况郭靖的任务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不败即是胜。风清扬教授独孤九剑时曾经言到: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为什么这样说呢?敌人动手的间隙正是破绽所在,用兵亦然。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郭靖同样一次次战胜了蒙古大军。然而郭靖的大智慧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的智慧是性格,黄蓉杨过聪明了一时,郭靖聪明了一世。郭靖的性格正如杨过的重剑一般: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粗眉大眼如同庄稼汉一般的郭靖如同定海神针般镇压襄阳城内,郭靖也言道:情况越是危急,自己就越是沉稳。注定,郭靖是天生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而可笑杨过身怀异宝而不知,只知仗着蛮力乱劈乱砸,可惜呀可惜! 今夜我若入梦,愿为襄阳城下一小卒,郭大侠旌麾所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襄阳国难,亦愿从之于地下!

第二篇: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读后感

乔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龙八部》读后感

小时候看过李若彤,古天乐版的电视剧《神雕侠侣》,当时想,我要是也能写出这么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好了,甚至萌发了当侠女的念头。长大后,知道《神雕侠侣》是由金庸的小说改编的,在高二的语文读本上我发现我很喜欢的武侠电视剧《天龙八部》居然也是他写的。在我细细阅读过天龙八部这部小说后,不禁为之赞叹,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多开阔的视界,才能写出这么一部包含了众多朝代恩怨历史,多个性格迥异或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的规模宏大的小说。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 金庸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也正是他对佛学研究最痴迷的时期。而《天龙八部》整部书对佛学推崇的境地也相当之高。书中三个主角,乔峰、段誉、虚竹都与佛教有莫大的联系。乔峰虽非佛教徒,但师出少林高僧玄苦大师门下,也可说是少林弟子;段誉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厌于学武,痴迷佛学的人,他出身大理皇家,乃是佛教徒的后人,众人皆知大理国乃是佛教国家,历代帝王多有出家为僧者,而段誉本人也对佛学颇有研究;虚竹本就是个和尚,一心只想安安稳稳地呆在少林寺吃斋念佛,终老一生。尽管后来命运安排, 1

不得不回归红尘,还做了一群女人的首领,但心却始终是一个小沙弥的心。

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故事的,自然离不开人物。金庸的小说革除了旧武侠小说的人物的概念化,类型化的毛病,力求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各具特色。在《天龙八部》中,乔峰的刚烈侠义,虚竹的忠厚慈悲,阿朱的温柔善良,阿紫的自私狠毒等等,数十个人物个性迥异,具有十分强烈的形象冲击力。

《天龙八部》可谓是金庸的颠峰之作,主人公乔峰,虽然饱经人世的沧桑变故和人生的痛苦困厄,被人嫉恨、误会和追杀,但其侠义心肠和高贵人格从没改变过,是全书最有光彩、最使人感动与敬慕的人物。在“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这一回,他的绝世武功与英雄气概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而我,也就是看了这一章才品味到小说与电视剧不同的魅力,小说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让人心驰神往。

《天龙八部》中,我最中意的人物就是乔峰,可以说他是金庸作品中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粗中有细,宽容又坚持原则的人。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性格逐渐展开:为人处事的重于信义,报杀父之仇时的智勇双全,对阿朱的侠骨柔肠,照顾阿紫时的心思细密,直至最后的铁骨丹心。他与过境同为“为国为民,侠之大义”者,但却少了积分木讷,多了几分机制与灵便,他与杨过均为性情中人,但却少了几分滥情与不拘,多了几分沉稳和庄重。他和张无忌同为绝顶高手,但较之少了几分优柔寡断,多了几分干练与成熟。我认为他

2是金庸笔下最光辉的男性形象,与段誉相比,多了几分担当与顾全大局,与虚竹相比,多了几分豪放与不拘。

然而乔峰是个悲剧人物。一个悲剧人物是大英雄,大豪杰,有力量可以做一切事,但是却无法改变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小说最后阿朱眼睛瞎了抱着乔峰跳崖那一幕真是悲壮。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剧。明知会朝这条路去走,结果是悲剧,但仍然非朝这条路去走不可,这才是悲剧。

著名作家倪匡对《天龙八部》的点评:《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沉下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龙八部》,又是一个新的巅峰。

乔峰是这巨浪中的最大一个,有人认为他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其实文中最无奈的是那当初追杀乔峰父母的大哥,因为对局势的判断失误,导致乔峰风起于江湖,视为父母报仇而将江湖变成了复仇的天地。错误可以被原谅,但是有的错误时永远不会被原谅,有的错误犯了一次就没有再犯第二次的机会,因为人生会因第一次错误而改变。乔峰,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也是一个错误的终结者。

第三篇:金庸小说中的典故

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金庸先生学识渊博,在他的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侠故事中往往可以见到典故的插入。正如古典诗词中因为有典故而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一样,金庸小说中也因有了这些典故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在此,笔者试着收集这些典故,和大家共享!

泓水之战(《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三十回中,函谷八友同少林寺僧人及慕容氏家臣相遇,双方莫名其妙地打了起来。书呆苟读还没有找到“兵器”,包不同就怂恿虚竹去打他,虚竹则说:“待这位施主找到兵器,再动手不迟。”苟读说:“宋楚战于泓,楚人渡河未济,行列未成,正可击之,而宋襄公曰‘击之非君子’。小师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苟读所说的这个故事,正是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这个故事讽刺了宋襄公这样的泥古不化的迂腐之人,既然开战了,那还有什么仁义好讲?而在小说中,作者则借这个故事形容虚竹有点宋襄公式的过分仁慈。

割肉饲鹰(《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三十四回“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中写到虚竹将天山童姥从众人手中救出,来到山上。当听到天山童姥说自己每日中午必须喝人血的时候,虚竹极力劝阻,誓死不从。他说佛门有诸般戒律,又有“十忍”,其中第一就是“割肉饲鹰”。

“割肉饲鹰”正是一个佛门的典故,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有饿鹰追鸽,心中不忍,于是藏鸽于怀,饿鹰说道:“你救了鸽子,却饿死了我,我的性命岂不是你害的?”释迦牟尼便割下自身血肉,喂饱饿鹰。

这个典故极为感人,也将佛家的“普度众生”的思想,以及“不杀生”的戒律诠释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释迦牟尼就用了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为信众们以身作则地展示了慈悲心。

割股奉君(《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第四十回中,讲到慕容氏从丐帮的易大彪手中得到了西夏将向天下征选驸马的消息。四大家臣纷纷劝慕容复前去一试,如若能够得到西夏的援助,则不愁大燕复国无望。而其中包不同说了一句话:“公子爷做晋文公,咱四兄弟就是狐毛,狐偃,介子推……”但一想到介子推日后被晋文公烧死,此言大大不祥,便即一笑住口。

包不同的话中,隐藏的正是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典故: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因遭到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其中就有介子推。一路上,一干人饥寒交迫,重耳到了气息奄奄的时刻,介子推见状毅然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后者的生命。后来,重耳重新登上王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开始变得飘飘然,大肆分封,介子推苦苦规劝也无济于事。他只得携母亲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得知之后前去寻找,却始终没有看到介子推的影子,便命人放火烧山。晋文公等了很久依然不见他出山,哪知道,介子推和母亲都已经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包不同把自己比作介子推而感到不祥,这句话却一语成谶!故事将近结尾,慕容复为了博取段延庆的帮助而将包不同杀害,令人唏嘘!

汗血宝马(《射雕英雄传》)

郭靖有一匹人见人羡的汗血宝马,而在从蒙古草原去往中原的路途中,韩宝驹和朱聪一同讲述了关于汗血宝马的故事。

韩宝驹的先师曾说,西域大宛有一种天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然而只是传说而已,谁都没有见过,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不料让徒儿得到了。

朱聪则补充道,那是《史记》和《汉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的。当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贰师城见了汗血宝马,回来奏知汉武帝。皇帝听了,欣羡异常,命使者带了黄金千斤,又铸了一匹与真马一般大的金马,送到大宛国去,求换一匹汗血宝马。那大宛国王言道:“贰师天马,乃大宛国宝,不能送给汉人。”那汉使自居是天朝上国的使者,登时大怒,在大宛王朝廷上出口无状,椎破金马。大宛王见汉使无礼,命人杀死使者,将黄金和金马都夺了去。

汉武帝得不到宝马,绝不肯罢休,当下发兵数万,令大将李广利统帅,到大宛国贰师城取马,为了志在必得,把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但从长安到大宛国,西出嘉峪关后一路都是沙漠,无粮无水,途中士兵死亡枕藉,未到大宛,军队已只剩下了三成。李广利兵困马乏,一战不利,退回敦煌,向皇帝请援。汉武帝大怒,命使者带剑守在玉门关,下旨言道:远征兵将,有敢进关者一概斩首。李广利进退不得,只得留在敦煌。

汉武帝心想,宝马得不到,还丧了数万士卒,岂不是让外国看轻了我大汉天子?于是大发边骑,一共二十余万人,牛马粮草,不计其数,还怕兵力不足,又下旨令全国犯罪小吏、赘婿、商人,一概从军出征,弄得天下骚然。还封了两名著名的马师做大官,一个官拜驱马校尉,一个官拜执马校尉,只待破了大宛,选取骏马。

那李广利带了大军,围攻大宛城四十余日,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大宛的众贵人害怕了,斩了国王的头投降,献出宝马。李广利凯旋回京,皇帝大喜,封他为海西侯,军官各有封赏。为了这几匹汗血宝马,天下不知死了多少人,耗费了多少钱财。

足以见得,郭靖的这匹小红马有多么宝贵!同时,也让读者深深佩服韩宝驹对马的了解和朱聪学识的渊博。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射雕英雄传》)

《射雕》的第十三回“五湖废人”的一开头,写到郭靖和黄蓉来到太湖边上。黄蓉触景生情,不禁想到春秋时期的范蠡和西施曾经泛舟太湖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是在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接替父亲阖闾,继承王位。此后,他在会稽大败越王勾践,称雄一时。越王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受尽了侮辱。勾践采纳了文种和范蠡的计谋,将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用美色来迷乱夫差的心智,并且暗自卧薪尝胆,决定要励精图治,报这一箭之仇。夫差的谋臣伍子胥劝其将勾践杀死,灭了越国,以斩草除根,但吴王并没有听从,反而听信奸臣的谗言,认为伍子胥有谋反之心而将其赐死。伍子胥临死之时愤慨地说,死后要家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好让他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果不其然,数年之后,勾践就发展壮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洗雪了自己的耻辱。正当越国人都为此而高兴时,大夫范蠡看出了勾践可以同患难,但不能共荣华,于是携带西施逃走,此后还成为了大富豪,两人泛舟太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而文种坚持留在勾践身边,果然被勾践猜忌而赐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

郭靖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感叹道范蠡固然聪明,但像伍子胥和文种那样,到死还在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也赞同地说,这就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男子汉大丈夫。

我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士人所追求的两种境界,也是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两种心态吧。前者如范蠡,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得到了自我的愉悦与自由;后者如伍子胥,明知其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敬仰的道德丰碑!

中山狼(《倚天屠龙记》) 《倚天》第十四回,写到张无忌践行纪晓芙交代的遗言,将杨不悔送到在昆仑山的父亲杨逍那儿去。路上,张无忌用自己的医术救了昆仑派的詹春和五姑,却遭到了班淑娴的嫉恨,要将张无忌置于死地。危难之时,被他救治的人却连一句求情都没有,这里暗藏了“中山狼”的典故。

中山狼,古代寓言,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中箭而逃,赵在后追捕。东郭先生在那儿走过,狼向他求救。东郭先生动了怜悯之心,把狼藏在了书囊中,骗过了赵简子。狼活命后却要吃救命恩人东郭先生(见于宋朝谢良《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一个人,善良地帮助别人是一种修养,但永远不要奢望每一个人都会像我们一样。

西子捧心(《越女剑》)

“西子捧心”的典故出自于《越女剑》的结尾,越王勾践终于击败吴国,复国成功。而范蠡也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西施,这时越女阿青赶到,她嫉妒西施的美貌让范蠡神魂颠倒,想要一棒将其刺死。当她真正看到西施时,完全被她的美貌所征服,竹棒的尖端指住西施的心口就停了下来。虽然如此,但棒端发出的劲气已经伤到了她。于是,西施伸手捧住心口。

以上的故事,多半是金老的创作,而历史上真实的说法是,西施因为有心绞痛,所以经常捧心而颦,但仍然显得很漂亮。可见,一个人的相貌真的很重要,长得漂亮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好看的,正确的。---文

何足道

第四篇:金庸小说的情民族感情

金庸小说的情——民族感情

金庸曾经说过,他的武侠小说在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流行,一个主要因素是它们充满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民族感情及民族命运,差不多在每一本金庸小说里都占着重要地位。

金庸小说里表达的民族感情,从第一本小说到最后一本,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较狭窄的种族观,发展到较复杂的看法。

在《书剑恩仇录》之中,中国应由汉族人统治,满洲人是人侵的“异族”,意识十分明确。赶走满族,由汉族人统治,是“光复大汉江山”的“大业”,值得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

到了《天龙八部》,问题就复杂得多了。在汉人社会长大、后来发现自己是契丹人的萧峰,不能不与敌视了半生的辽人认同,但是他无法把汉人视作敌人,他不能理所当然地接受一方是好人、另一方是坏人,他看见辽宋之争是双方都有好人有坏人,错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在于战争。萧峰的渴望,是停止战争,和平共存。这种慈悲的意念,盖过了民族观念。

民族感情最强烈的时候,是面临强敌入侵、或已经被外族侵占、正受着外族统治的时候。犹太人的民族感情分外强烈,一个原因是他们很久没有自己的国土,很久在外族人统治的国家里生活,受外族人的歧视。

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特别强烈,也是基于类似原因。金庸小说充分反映了这点;在他的小说里,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吐气扬眉、汉族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战胜外族的场面很多,写得十分生动,例如《碧血剑》之中,温青青怎样找洋剑手的晦气,《鹿鼎记》里韦小宝怎样教罗刹人大大出丑,都令读者看得大感痛快。

在处理民族感情上,《鹿鼎记》其实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新发展,一是民族的划分已变得轻微,由“中国人”与“洋鬼子”之分所代替;二是强弱之势扭转,由怎样抵抗外族的统治,变为怎样以强者的姿态一雪前耻。

失落的族人乔峰

为什么要有民族感情、爱国感情?对国家民族感情有什么可贵之处?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有许多事情是需要团结许多人长时期合力做才可以做到的,民族感情、爱国热情可以凝聚庞大数目的人的力量,达到远大的目标。理智所能发挥的力量,永远及不上感情发挥的力量;理性地指出团结合作的好处,一个一个地去说服世上的人,既费时又易开启争揣,激励群众的民族感情或爱国情绪,则直接而快捷得多,尤其是在危急关头,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合作,绝对没有呼吁人为伟大的理想而牺牲那么有效。

从个人的角度看,大多数人害怕寂寞;大多数人,起码大多数男子,需要成就。一群人为共同目标而团结努力,能够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就是这个道理。在金庸小说里,结义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然而结义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人因意气相投而结“义”,如段誉与乔峰;另一种是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结交,如乔峰与他率领的丐帮兄弟,如红花会十四侠。对乔峰这样的人来说,显然朋友关系,是难以与后一种关系相比的。无论他跟段誉怎样意味相投,他们的结义之情都没有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感情深厚。

要了解乔峰的悲剧,必须了解民族使命及他与丐帮兄弟的结义之情对他的重要性。乔峰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身分及人生目标。他是汉人,他是丐帮子弟,抵抗外族入侵是他的天职,接任帮主之后,他的责任就是继承历代帮主,负起率领丐帮抗敌卫国的使命,这就是他安身立命的所在。

乔峰绝不是站在不胜寒的高处领导;一来因为丐帮的帮会性质,二来也是由于他的个性。陈家洛也是帮会领袖,但是无论他的“众位哥哥”喊得多亲热,他都是个地位比他们高的贵族公子,但乔峰则不同,他就是爱与丐帮兄弟一同杀敌、一同豪饮、一起赌钱;他们是亲密战友,除了丐帮之外,他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

乔峰大半生在丐帮度过,自少就在帮主指挥之下,与丐帮兄弟执行杀敌卫国的任务。他年纪越长,立的功劳就越大,终于被他登上帮主的地位。

保卫国家民族这个共同目标,把乔峰和丐帮的帮众及领袖人物团结在一起;有共同工作目标而互相敬重的人,性情是否投合,也能建立深厚的关系。

杏子林叛变瓦解之后,白世镜宣布发动叛变首脑宋奚陈吴四长老的罪状,乔峰一一数出四大长老不为人知的功迹,流血代他们赎罪。说到与他一向交情不好的陈长老陈孤雁的时候,乔峰朗声道,他自己是个粗鲁汉子,不爱结交为人谨慎、事事把细的人,因此与陈长老性情并不投合,但是他私心之中,一直对陈长老十分尊敬;他说:“刺杀契丹国左路副元帅耶律不鲁的大功劳,旁人不知,难道我也不知么?”

是使命,不是个人喜好,把乔峰和丐帮上下连成一气。这样的英雄,原是不会寂寞的。

乔峰生命的崩溃,始于他失去他的国家民族使命。发现自已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之初,一生安生立命的基础一下子涣散,他痛苦无比,但他是个坚强之极的人,在他的民族使命破灭之际,他马上抓住了另一个目标:为父母报仇。在失去了丐帮兄弟之际,他幸运的获得了一个全心支持他的少女作伴,但是个人的目标、私人的感情,并不能填补这个空虚。

民族感情不是理性的,不能凭理性来决定来就来、去就去。知道了自己是契丹人之后,乔峰努力接受他的新身分、努力告诉自己要向大辽效忠,但是他做不成功。他无意救了耶律洪基,一下子贵为南院大王,他有部下可以指挥,他有辽君颁下的任务去完成,但是他根本无心整理这些部下,在他与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目标,因为他无法把这个任务视为自己的使命。

他只能消极地告诉自己,他会坚决保卫辽国不让大宋入侵及制止大辽攻宋,但叫他忘却对大宋之情,就如叫他的左手忘却右手。

海外华人郭靖

如果说乔峰活脱脱是个热爱中华文化、但不为中国人接受信赖的洋鬼子,郭靖就可比拟在外国长大、但一心只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海外华人,虽然在外国生活愉快,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一旦国家蒙难,便坚决站在中国的一边。

郭靖的母亲李萍逃难至大漠生下郭靖,从此在蒙古居住,他

六、七岁时母子便到了铁木真军中,郭靖的童年玩伴都是蒙古小孩,他崇拜铁木真、哲别英雄了得,他与铁木真幼子拖雷性情投合,两个小孩子仿效大人结为“安答”,成为“金刀驸马”虽然完全是铁木真一时高兴,但是郭靖与华筝本来便是情同手足。蒙古族人对郭靖母子全不歧视,他们清贫而自足,比近代一些侨居外国华人所受的待遇好得多了。

像很多华侨一样,李萍教诲孩子不要数典忘祖,郭靖接受这个道德原则,从来没有任何疑问。他是个单纯的人,他会经历矛盾,但一经决意,便不会反覆。

铁木真下令郭靖跟窝阔台及拖雷经宋伐金,但其中密令是在回程上攻灭大宋,要是郭靖奉令,日后即可裂土封王,若不奉令,便即时扑杀。李萍识破密令,母子预备逃走,但遭遇拘捕。铁木真要杀郭靖,拖雷赶来求情,他劝郭靖说:“安答,你自小生长蒙古,就与蒙古人一般无异,赵宋贪官勾结金人,害死你的父亲,逼得你母亲无家可归,若非父王收留,你焉有今日?你我兄弟情深义重,我不能累你做个不孝之人。”

郭靖本来意动,但终于不肯,正是念及母亲平日教诲,同时也想到蒙古人征服大宋,会累千万百姓家被人亡。他既然意决,便把个人恩情放在一边,与铁木真决裂,逃离蒙古。

后来,郭靖黄蓉在襄阳迎战蒙古大军,领军赫然是拖雷。

黄蓉提出“大义灭亲”,叫郭靖刺杀拖雷,使大军暂退,郭靖为了襄阳百姓,慨然答应。侥幸铁木真病重消息传来,召回拖雷,及时免了郭靖执行此痛苦任务。比起乔峰,郭靖是幸运得多了。

爱国女子

国家民族感情,在金庸小说中占着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金庸男主角都是“为国为民”的英雄侠土,但是对金庸的女子来说,这种感情却不大重要,像秋瑾那样的女侠,在金庸小说中。可说是绝无仅有。

在大帐金帐之中、刀斧手眈视之下,侃侃而言,劝喻儿子尽忠报国的李萍,显然是其中一位。另外一位是翠羽黄衫霍青桐,她领导族人奋力抗敌,是个爱国战士。霍青桐的民族感情特别激昂悲壮,特别沉重庄严,因为回族抗拒的是比他们强大百倍的清兵,以弱抗强,他们能依赖的只有不怕死的精神,和他们所信奉的真神的保佑。霍青桐所表现的,正是她族人这种神圣的誓死抗暴的精神,她的民族感情,其实比陈家洛真挚得多,是她个性之中一个重要无比的构造成分。

比起霍青桐,蒙古郡主赵敏的爱国热情就薄弱得多了。在爱情与对国家效忠之间,她毫不考虑地选择了爱情,为了张无忌,她置国家大事于脑后;眼见着张无忌指挥明教教众对付元兵,她只求这小子莫来向她请教,让她为难,她便满意,对于这些同族,她显得没有什么感情。

当然,读者对赵敏这种反应不但没有反感,反而相当嘉许,一来因为读者同情汉人、拥护张无忌,对入侵中原的蒙古兵殊无好感,但是,从蒙古人的角度看,显然赵敏是背叛国家民族。而她这样做,并不是基于在道德原则上不支持元朝的做法,而是简简单单地因为她爱上了张无忌。

想深一层,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女子出嫁从夫,丈夫效忠谁,她便要跟他共同进退,女子不需要独立决定效忠国家民族,至于对国家大事太投入,那就更不适宜,梁红玉、杨门女将、花木兰那些女子,只能扬名于民间故事。在金庸小说中,九难是唯一对国运感到切肤之痛的女子,但她原是大明公主,天下是她家的天下,她的国愁和家恨本来就是一件事。

红夷大炮

中国历久积弱,屡为外族侵侮,中国人的国家民族感情,经常对外族以还击作为发泄。在战场上光荣的打胜一仗最好,在任何成就竞争上占先,本可称为“中国人的光辉”,再不然,就夸口谈祖宗基业、或进行小捣蛋小破坏,让外国人难堪狼狈一下,也是好的。但到了最后这个步骤,其实已是十分可哀,能够洋洋得意,只为早培养成阿Q精神。

《碧血剑》里,袁承志一行人道上遇上押红夷大炮的西洋人,带着狐假虎威的通译钱通四,在客店里作威作福。众人大为不满,奈何他们火枪的确厉害,不敢反抗。西洋人见状更加意气风发。青青不甘受辱,提剑与洋人比武,使他甘拜下风,程青竹以内力使一叠金币结成金柱、发竹筷震落钱通四的门牙,使西洋人看得目瞪口呆,最后胡桂南用计,与乡民合谋,毁掉西洋人的火药、把红夷大炮推下洋谷,逼使西洋人缴械投降。

这场作弄惩戒,大大发泄了中国人冤屈之气,甚至为中国人争回不少面子,但是对大局毫无帮助。金庸让袁承志指出,大炮是没有好坏的,好与不好,要看它派上什么用场,袁崇唤守关破敌,就借助红夷大炮不少。袁承志跟运大炮的洋军官说:“他们洋兵带大炮来,如是帮助中国守卫国土,抵抗外敌,那么我们很感谢……但是到潼关去,是帮皇帝杀我们百姓;这个我们就不许了。”

为什么皇帝要杀老百姓?袁承志说:“全中国的百姓很苦,没有饭吃,只盼望有人领他们打掉皇帝,脱离苦海,皇帝怕了,叫你们用大炮去轰死百姓。”这就是中国封建制度腐败。容许当权者为保自己地位而以武力镇压人民。这样的制度存在;红夷大炮永远紧握在当权者手中。

袁承志与李自成

“人治”在中国丈化中根深蒂固,爱国家爱民族的志士,总把希望寄于“明君”,以致几千年来,中国始终不能打破封建制度的局面。金庸小说也反映了这个现象。英雄侠士除暴抗敌奋不顾身,是为了不忍见人民受苦;但他们深信人民受苦是因为暴君在位,或异族统治,去了暴君、去了异族统治而匡立爱民的明君,人民就可以安享幸福了。《碧血剑》里穆人清、袁承志等人拥护闯王,正是基于这个想法。

“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侠士的使命十分清楚:明君爱民如子,当能号今天下,但一旦变为残民的暴君,那么侠客便要持倚天剑出来,把他除掉,另立明君了。这就是武侠小说承袭游侠列传的浪漫政治观念。然而,金庸小说也反映出这个观念是怎样靠不住。原是“明君”材料的人,得权后可以转变为暴君,那时原来拥护他的爱国爱民志士侠士,若不臣服、同流合污,便只有被杀害或退隐两途。

闯王对崇祯的太子说:“我就是老百姓!是我们老百姓攻破你的京城,你懂了么?”闯王老百姓的形象博取了人民的信任和热烈支持,使他们打开城门迎闯王。他入城之前,在城门上还肃然禁止士兵伤害百姓,但入城不到一日,闯军已在他许可之下,四出抢掠奸淫。

这里道理何在?权将军刘宗敏教训袁承志说:“大王打江山的时候是百姓。今日得了天下,坐了龙廷,便是真命天子了,难道还是老百姓吗?”后来,在《鹿鼎记》一里,韦小宝解释给罗刹国公主苏菲亚听,要士兵拥护自己为王,最有效的方法是答应攻下城池之后任由他们抢掠奸淫。换句话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要部属支持自己,就要给部属好处,又哪能管对百姓是福是祸!

到了那个时候,极力保护百姓利益的人,反而要被质问:“你来讨好百姓,收罗人心,到底是什么居心?”这是封建制度的规律。

韦小宝的民族观念

国家民族观念在金庸小说之中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天龙八部》里,宋与辽之间战祸连年,辽、金、蒙古、女真族之间也是打斗不休。乔峰发现自己是契丹人之后,只盼望辽宋之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显然,那时的国家民族感情,是汉、金、蒙古、契丹等族人各自忠于自己族人的感情,可以结为盟友,但不应强吞弱、大并小。到了《鹿鼎记》,满洲人入主中原,中国已是个多种民族结合的国家,乔峰时代的民族观念已不合时宜。按照陈近南等人的说法,满洲鞑子应撤离中原,把国家还给汉族。但按照康熙的看法,满洲人统治中国之后,四海之内,渐趋稳定太平,要局势进一步稳定,反而是收服台湾。只要人民幸福,那有什么不好?韦小宝的看法,恐怕较近于康熙,当然他没有康熙的一番大道理。但他更在康熙的大道理之外,别有一番看法。他跟罗刹人谈判,最重要的是长自己威风,减他人志气,以及多争土地。因此他大大赞成索额图的说法,就是莫斯科本来就是中国的地方,因

为莫斯科曾被成吉思汉征服,而成吉斯汗成立元朝,正是中国的皇帝。此说果然令罗刹使气结。

韦小宝表现了国家民族感情的另一面,就是国家富强,国民也有面子。为自己增加面子,有些人就认为不妨认大侵略者为多国皇帝了。韦小宝为了在罗刹人面前争光,认蒙古统治者为中国皇帝,又有何不可!

国家民族的界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原非绝对。乔峰的辽相对于宋,辽、宋是两个民族;韦小室的中国相对于俄罗斯,则汉、满、蒙、回皆同属一国了。世界大同,民族团结互助,原是崇高理想,但什么时候应该合、什么时候应该分,又以什么原则确定?韦春芳说她接客,汉、满、回甚至西藏人也接待,但接待“罗刹鬼,红毛鬼”就是“烂婊子”的所为,这些分界,原又是从何而来?

第五篇:解读金庸武侠中的人生观

〃 熟悉金庸先生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剑魔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是金先生小说中的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大家分明知道这个人物,但这个人物却是一个死人。没有关于独孤大侠活着的任何故事,对这个人物只有只语片语的描述,但这个人物绝对是先生小说中值得称道的一个人。《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都出现了这个人物,他可能也是金氏武侠给读者带来最多想象的人物之一,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的独孤剑法,还有就是他那无招胜有招的超然境界。

国人在精神上更推崇道家精神,在做事上却更喜欢儒家思想,道家“出世”,儒家“入世”,正所谓“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独孤前辈的无招,正是道家的超然物外的明证,有招则是世人的常规做法,物外的超然远胜于物内的必然。“无招”给人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也给人出神入化想象,无招不仅是剑术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许多人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很多人希望自己超然于物外,不受外物所滞,但又可以对外物加以控制,进而控制自己的人生。这种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但这种理想永远不乏勇敢的追求者。

剑冢,“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这如何不让人惊羡,想独孤前辈傲视当世,独往独来,打遍天下无敌手,何等豪气干云,何等英雄气概。但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所谓剑术境界亦即人生境界:

第一层:“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剑术境界这一层应该是锐不可挡,锋利无比。从人生阶段来说,这一阶段是人生的初始上升期,朝气蓬勃,不仅信心十足,而且动力十足,同时还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这一阶段,许多人锋芒毕露,但处世方式和做事方法往往趋于简单。这一阶段,许多人胜负心很重,只看重结果,胜了就开心,败了也容易灰心丧气,丢掉信心。这第一层是少年人的特征。

第二层:“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软剑,可曲可绕,虽似软若无骨,却于出其不意中伤人。软剑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变化无常,令对于防不胜防。软剑虽制敌机先,但持有者也很难控制。过度的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其走向,控制不好不仅不能伤敌而且还会自伤。独孤剑魔说自己误伤义士,我想其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对软件缺乏足够的控制。这符合青年人的特点,三十以前的人可塑性非常强,性格、思维、处世等等诸多方面都还没有定型,这一阶段的人变化较大,人生走向也比较飘忽,往往容易在是与非,对与错,黑与白等对立面中痛苦和挣扎。青年人在这一阶段通过挣扎与反思,不仅会伤人也会自伤,然后可能会定下自己的人生走向,这也就是孔圣人所说的“三十而立”。

第三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是青壮年的特点,这时剑法,少了一些奢华,多了一些稳与厚重。从三十到四十,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如果说,人在三十以前应该是用加法生活,也就是不断世界上收集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地位,等等,但东西越多越容易迷惑。三十以后就应该学会做减法来生活,将那些不属于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抛弃掉。更重要地的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并不适合于你的朋友、荣誉、地位、胜负心、锋芒等等。更重要的是,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或者说是完全独立于他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走向,并且找到安住本心之物。当这些事情都定下来的时候,人就接近于不惑了,自然可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了。

第四层:“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四十不惑,惑者何也?迷茫、困惑、不知所以之意。从剑法而论,到了这个境界已经不需要依靠削铁如泥的宝剑,也不需要变化多端的软剑,大巧不工的重剑也可以弃之不用了,因为天下的剑法、剑招无不了然于胸,因此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已经跳出了剑术本身,是更高层次的剑法,这是中年人的特点。人到中年,世事蹉跎,精神历练,人变得庄静平和,不为外物所左右。这个阶段人往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层面变得更加开阔,对于世态炎凉更是洞若观火,对人情世故也是轻车熟路,对自己、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对敌人有着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也因此更容易把握事物的发展,对人、对事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不再需要什么利器了,所以,一切可用之物也都是利器了。

第五层: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论是剑术还是做人,到了这最后的一层,外在的任何形式、方法、构架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这一层更像是在追求人生的本源,或者说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说玄一点,有点儿形而上了,这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在这一层更强调精神的作用,更加强化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这种大象无形的中国传统精神哲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它不像佛法那样空泛,也不像道学要求乘物以游心,更不似儒家的孜孜以求,它可以说是国人的一种精神殿堂。其实,大多数是不可能登堂入室的,但是仍有许多人愿意终生徘徊于其门外。

事实上,金庸先生所写的剑术层次,均比孔夫子的人生层次提前了十年。也是因为如此,独孤前辈才能天下无敌,如果大家的心智、技术和成熟度都在同一层面上,那么那么的水平也应该在伯仲之间,这种差距,是不可能产生遍寻天下而求一败的心理的。从这个意义上,心理上越提前成熟的人,越容易在更多的事情上占有先机。

剑冢就是人冢,再锐利的武器也必须由人来使用。话又说回来,红楼梦中有句话“纵有千年铁槛寺,终须一个土馒头”,再伟大的人物也终究卧身于黄土陇中呀!成文,不胜悲恸之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研员培训班学习体会下一篇:教育强镇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