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之平等观念

2022-09-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 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 愚蠢的, 干净的, 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 不然, 我就够不上做他们的朋友, 我只好辞职。”从教近30年来, 我心系教坛, 力求用忠诚、博爱的胸怀实践着叶老的教育理念:以感情赢得感情, 以心灵感受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 不以权威自居,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我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道理, 也明白要特别注意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 对那些不循规蹈矩的学生持宽容态度, 不歧视、不厌弃, 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并注意发现这些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在课堂上, 给学生以较多的自由空间, 允许学生发问、怀疑, 甚至反对教师的见解。就这样, 在对学生倾注了爱心、关心、诚心和耐心的同时, 我收获了一段段纯真的友谊, 也使教育在他们心底开花、发芽, 结出了累累硕果。

工作中经常听到不少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自以为是、自私、狭隘、不理解和尊重人, 老师让做的事情表现得不情不愿的, 支使不动等等。种种迹象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强烈要求独立, 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 (不是所有) , 不喜欢保姆型的老师, 管头管脚。其实, 大多数中小学生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 却常常与父母老师合不来, 造成两代人的鸿沟。对此我认为: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的交融。小孩为什么不愿与父母交流, 不仅仅是什么代沟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父母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 不愿做他们做朋友.试想你整天摆出一幅长者的脸孔, 以一种教训的口气, 不停的抱怨, 不停的责备.他怎么会听你的话呢?开家长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家关上手机, 认真的听两个小时;如果你连两个小时都坚持不下来, 你有什么资格来责备你的小孩, 要知道他 (她) 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个小时, 不说学习, 光只是坐都不好受, 可是又有哪位家长能体会小孩的苦处呢?同理, 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也需要放下架子, 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 强调师道尊严,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教师形象威严, 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 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 教育是单向的流动, 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主观感受被忽略, 情感的交流被抑制, 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 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 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往, 尊重学生, 讲求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通过一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如学生的学习用品掉在地上, 碰巧经过时, 不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 而是帮他捡起来, 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是容易亲近的,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 也不要习惯于单纯地从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 带着爱之深, 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指正, 要善于倾听, 了解学生怎么想, 怎么看, 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进行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教育,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亲近学生, 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 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从爱出发, 了解学生真实的感情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 青春期是不合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 青少年会经历“七大混乱”, 即:权威混乱, 时间混乱, 两性混乱, 自我混乱, 学习混乱, 角色混乱, 观念混乱。所以他们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 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的鼓励和支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欣赏学生, 真情互动。这样的情才能动人, 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 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1968年,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 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级, 对18个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 然后以赞扬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 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 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 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名单不要外传。8个月后, 他们复试时发现, 他们所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 并且活泼开朗, 求知欲旺盛, 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事实上, 这是一次心理学实验, 所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他们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调动教师独特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师爱在学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它可以创造积极向上气氛, 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 促使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但是, 师爱只有在被学生真切感受到的情况下, 才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 出现问题时, 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而是循循善诱, 当他们的朋友, 与之同喜同忧。如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 甚至打骂, 体罚学生——这样的“爱”学生是极其反感的,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 用皮带抽和打耳光, 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 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缺点”和“错误”都会伴随着他的脚步。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惩罚与奖励, 不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还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明白教师的惩罚是因为爱, 便能够理解或认同这样的方式, 并会越来越懂事的。

总之, 我们要用广博而持久的师爱, 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睦的成长氛围, 这种氛围像一块沃土一样, 正是学生体现自我、展现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也正是师爱这种外部心理环境的情感因素对每个学生产生长期的影响, 最终转化为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是用爱来交换爱, 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这里要说的是爱要理解, 要爱学生就要懂得学生, 懂得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 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 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只有深切的关爱, 真心的尊重, 把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和智慧潜能, 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和期望感, 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正确方向迈出。学生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 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 我们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收到应有的效果。真诚地关爱学生, 师爱生, 生敬师,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坚信, 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 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摘要:师爱要有一颗平等之心, 做学生的朋友, 要注意师生接近和理解, 人格要互相感化, 习惯要互相锻炼。我们对学生的爱, 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那肺腑地对朋友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 也不是父爱, 而是朋友之爱。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 以心灵感受心灵。爱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感受。

关键词:师爱,朋友,平等

参考文献

[1] 张贵新, 饶从满, 李广平.新时期师德修养简明读本[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德勤.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立成.思想品德修养与师德,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重力无阀滤池在水处理中的运用下一篇: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