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2022-04-2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在实现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构建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完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及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星火”教育和网络化多元化教育模式等措施,拓宽继续教育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1:

案例与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食品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食品免疫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为进一步探索案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教学对象,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灵活采用2种教学模式,以期构建该课程案例和翻转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期末考核方式,对学生接受2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善的教学环节,可为各高校食品类专业开展食品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食品免疫学;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5.07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of Case Based an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in Food Immunology Teaching

YANG Xing-dong, YUE Zong-ha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Agriculture,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Key words Food Immunology;Teaching model;Case based learning;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起公众的担忧。威胁食品安全的有害物质多种多样,这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成为仪器、免疫分析检测的研究热点。2017年国家出台了《“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抽检范围囊括全部食品的类别、品种。面对当前形势,各高校应加大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课程教育,为我国培养出素质高、能够解决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为进一步强化食品专业学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学科基础,多数高校均开设了食品免疫学课程。食品免疫学是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融合,主要包括免疫学基础和免疫学应用。食品免疫学具有知识点抽象、概念众多、内容庞杂分散、知识层次盘根错节的特点[1],在其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均反映是最难“教”和“学”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2]。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由相对独立的章节构成,各章节之间缺乏联系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常用的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提高了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3-4]。但在食品免疫学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单一的应用PBL教学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5]。鉴于此,该研究在食品免疫学的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和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FCL)并加以应用,以期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传统的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是授课教师讲解具体的知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际案例,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具体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探寻解决实际案例的方法,这种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食品免疫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一步实现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授课教师将学生容易理解的章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给定學生将要讲授的内容、有待解决的相应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己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协作查询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制作课件,课堂上由随机抽取的学生讲述教学内容,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随后师生总结本次学生讲解的经验与教训,确保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7-8]。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教学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为授课和研究对象,共68人,学生采取随机分班的形式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两班之间的学生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的差异。《食品免疫学》教材选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主编宋宏新。

1.2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LBL法,实验班分别采用CBL法和FCL法。实验班根据2016年最新制定的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和《食品免疫学》教学大纲和学时的要求,选取抗原(antigen)、抗体(antibody)、免疫分子与免疫细胞(immune molecule and cell)和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部分以FCL法为主;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hypersensitivity and food allergy)、抗原和抗体的制备与应用(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tigen and antibody)和免疫分析的应用(application of immunoassay)部分以CBL法为主。2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食品免疫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学时和授课教师均相同。

LBL法授课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授课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PPT讲授内容,授课期间没有CBL法和FCL法的教学环节(图1)。CBL法实验班授课(图2A),具体措施:①将实验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4~5名学生,小组成员随机组合,

选取认真负责、协调能力强的1名学生作为组长。②授课教

师向学生介绍将要分析的案例,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你所遇到的食物过敏的案例,解决食物过敏的方法。介绍案例时,最好用纸质或录像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此来强化案例的直观性和重要性。例如,将免疫应答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③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教材,查询与本次案例相关的参考资料,初步分析案例,各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讨论案例可能的解决方案。④课堂上,由随机抽取的学生以课件的形式讲述案例的分析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本次汇报结束之后,师生总结本次课程的经验与教训,确保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

FCL法实验班授课(图2B),具体措施:①授课教师将教学内容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录制成若干个短视频,短视频时长最好不超过15 min,以免视频时间过长,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耐心;②利用智慧树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发布教学视频、课件、试题库和作业等教学资料,学生通过见面课码进入课程学习;③课堂上授课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重点集中在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试题中错误率高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④课后由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统计数据,科学分析授课效果。

1.3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学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和期末考核2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问卷调查主要涵盖4项内容: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问卷调查能够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真实感受,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期末考核对学生进行闭卷考试,授课教师进行评卷和分数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个教学班对LBL、CBL和FC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得出,与LBL法对比,利用CBL和FC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学生从心底均能接受CBL和FCL教学法,且认为CBL和FCL教学法能激起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2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由表2可知,CBL和FCL实验班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优于LBL对照班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核项目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班的综合设计题考核项目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综合设计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CBL和FCL教学法使得学生准确、全面把握食品免疫学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以体现。

3 讨论

3.1 CBL、FC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食品免疫学教学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授课内容,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是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仅追求考试及格。以致大部分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通过重新学习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时代要求。CBL和FCL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理和主动性。

3.2 CBL和FCL教学模式的有机联合在食品免疫学教学中的优势

与LBL教学模式相比,CBL和FCL教学法均能展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CBL教学中授课教师把生动的画面、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经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将食品免疫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授课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FCL教学充分结合了当代学生利用网络的形势,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和钉钉等)可以进行系统的网上学习,对于课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反复多次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同时FCL教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和授课教师的互动和情感联系,授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两者的有机联合将会发挥各自的特长,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3.3 有待改进的环节

CBL和FCL教学模式的实施也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也应具备设计和制作短视频的能力,还要时刻关注食品免疫学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及时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能控制学生的课前自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追踪机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CBL和FCL教学要争取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凯,管骁,李森,等.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食品工业,2019,40(11):247-250.

[2] 龚非力.医学免疫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

[3] 陈火英.PBL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1):1381-1384.

[4] 朱丹,李琼,林军.基于 PBL 教学理念的生药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1):286-288.

[5] 黄凯,管骁,李森,等.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食品工业,2019,40(11):247-250.

[6] 李春红,张瑞华.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33(10):1559-1562.

[7] 梁鹏,涂晓玲,程文健,等.翻转教学模式在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评价[J].食品工业,2018,39(3):226-229.

[8] 李玉新,聂金浩,杨宜鑫,等.材料加工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當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156-157.

[9] 单颖,姜东.翻转课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8):1222-1224.

[10] 贾艳菊,刁春英,齐靖,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食品毒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食品工业,2019,40(4):236-240.

作者:杨兴东 岳宗豪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2:

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途径探索

摘 要: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在实现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构建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完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及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星火”教育和网络化多元化教育模式等措施,拓宽继续教育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专业技术;继续教育;途径;探索

目前,正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食品工业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朝阳产业。在新的形势下人才需求岗位发生了变化,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理论,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本领,具有创新能力。

据统计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大部分都是学历较低、非食品专业的操作人员,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但是缺乏对食品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因此,食品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发展的空间较大。

一、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从事食品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感觉低人一等,得到的社会尊重和待遇较少,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更不舍得投入经费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其次,继续教育的知识体系没有更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落后,课程设计与实际脱离,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将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法》在生产中作为指导。最后,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基地的软、硬件条件欠缺,保障机制不完备,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继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像工业生产那样立竿见影,它的效益呈现往往较为缓慢,是隐性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应该引起领导者和接受继续教育者的重视。首先,从思想上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从内心喜爱继续教育,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树立质量至上的继续教育理念,加强对继续教育实施的领导、学习、监督、管理和评估;最后提高责任意识,从认识层面上入手,使继续教育具有使命感,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二)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教育不是个人的教育,而是国家的、社会的一项长远教育计划,是提高整个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的宏伟工程。因此,在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国家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有效介入,因为国家是继续教育的主导者,是行业的指挥棒,是公共管理范畴的主要责任者,有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继续教育最优质的资源,包括继续教育发展的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同时个人是继续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有义务去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三)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及措施

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虽然加大了,但是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远景目标,没有根据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况制定具体的措施。因此,我国应成立专门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主管机构,行使继续教育的职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要求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灵活性,便于实施,引领继续教育向前发展。

(四)继续教育经费保障要充分

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质量,经费投入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继续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承担,国家承担了小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能够承担一些,因此要想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水平,建议国家应改变现有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模式,变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场所、师资、研究所需费用,企业为个人承担继续教育期间所发生的费用,个人提供足够的继续教育时间。这样一来解除了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完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

构建继续教育法制化的道路是保证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为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从事终身学习咨询、管理、评估、认证的组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方法和体系,加强多渠道评估和监控,严格监督提供培训服务的教育机构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普遍存在“口号大,架子空”内容雷同、简单、培训时间长等问题。要想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在政府的调控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观念、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合理安排,按照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真正能为继续教育者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培训内容具有信息量大、快、内容新颖、针对性强等特点。

(七)开展“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模式

企业在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与国内高校深入交流,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的师资、实验设备、科研能力为企业员工实施继续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批量培训,培训成本低,效果明显,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都可以获得收益,企业员工得到了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技能,高校教师从课堂走到了企业,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真正掌握企业生产所需,有效和社会进行接轨。

(八)开展网络化继续教育模式

继续教育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工作,是边工作边参加继续教育,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在教育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将课程或培训内容搬到网络上,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放上丰富、生动、多样化、前沿的内容,参训人员根据个人需要下载资料学习,这样就突破了时空限制,冲破了传统课堂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模式,被教育者还可以通过BBS、视频会议、个人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网络化教育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加,较好地解决了供需矛盾,是一种理想的继续教育模式。

(九)“星火”继续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经济落后欠发达的地区或效益不佳的企业,他们没有更多的经历去从事或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受教育地区或企业可以选出少量学术带头人先行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可以把外面先进的经验、理念、知识、技能带回来,在企业中进行示范、讲解,传授给当地的专业技术骨干,再由专业技术骨干传授给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企业的人员,使培训工作就像滚雪球一样层层扩大,最后形成“星火燎原”。

三、结语

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食品工业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继续教育,只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保证我国食品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规模继续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和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仰光.非學历教育培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2016(3).

[2]郭振林.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J].中国商论,2016(7).

[3]魏慧芸.继续医学教育促进医院科研发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6(4).

[4]张青,李宝艳.“互联网+”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4).

[5]高永欣,富校轶.医学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析[J].中国市场,2015(5).

[6]孙慧敏,路怀金.农业类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6).

[7]谭成华.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J].才智,2015(34).

[8]罗婷.浅谈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5(34).

[9]郭朋飞.网络数字化下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科技资讯,2016(2).

[10]谢国东.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教育研究,2013,(4).

作者:吴汉东 于洋 郭雪松 王丽杰 张振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3:

浅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远景

摘要:食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公众的健康,与之紧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及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其发展之快在中国高教历史上实属罕见。通过专业调查资料,分析全中国及中国华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指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改进策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应对我国对食品安全人才急缺的状况而设置的新专业,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数量直线上线,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高教历史上实属罕见"。虽然其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国内外较为艰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食品工业正面临30年来最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转型,食品行业主要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内涵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而食品品质与安全已成为产业竞争的根基。在此背景下,食品产业的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历程

2001年,教育部最早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但仅作为编外目录专业。

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6所高校开办了此专业。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备案为理学或工学学位。大部分院校为工学学位,少部分为理学学位。此后,每年都有高校申请开设此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将另外一个编外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081411S)和原食品质量与安全(081407W)合并为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2),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一级专业下属的二级专业,授予工学学士。从2001年到2017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247所。2003年到2012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3所,分别为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滁州学院。其中,贵州大学和海南大学同时申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另有四川旅游学院(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等4所高校在成立的时候就设立有该专业。因此,目前我国已有25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其中综合性院校105所,农林类院校40所,理工类院校31所,师范类院校36所,医药类院校26所,工商类院校11所,海洋水产类院校5所。

对各类高等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兼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共性与个性并存,体现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具有工科背景高等院校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食品生产中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加工基础工艺,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农林类高等院校以环境科学、食品工艺、动植物生产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4。医学院校更侧重于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发挥食物与疾病、食品毒理、营养与功能、检测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工商类院校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海洋水产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各个高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不同特点的人才,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秘书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对各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各学校课程设置总计达到130多门,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设置比例分别见表2~3。其中,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最高的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其次是高等数学,仪器分析。专业课设置比例最高的10门课依次是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质量管理学、感官评定、食品安全质量检验、食品分析技术(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原料学。这些课程的设置反映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化学、数学、医学、理学等多个不同学科。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秘书处对一些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的调查分析,目前教材使用有以下特点:各高校大多采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规划教材。少数课程选用自编教材。使用教材涉及的出版社有24个。选用较多的出版社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教材选用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太大。

3.改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措施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16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恰逢中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期,食品安全形势有所改变,如何更好发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从顶层设计层面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做出合理的定位,更好地满足当前新形势下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是现目前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新的《食品安全法》指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监控,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食品生产链条长,环节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必须与相关的食品专业有所区分,树立Technology+Management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在某些方面应该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在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过程控制、食品链及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对HACCP、ISO、QS、GMP、OHSAS控制及认证体系等方面突出过程控制与管理。各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特色及科研优势,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培养模式,强化相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现学校专业特色,进行多样化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态势。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專业的出现是食品教育领域为应对我国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做出的积极响应,为维护我国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从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蕾,王丽娟,钱启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质量管理环节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1(23):118-120+163.

[2]胡双双.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分析[J].现代食品,2021(23):127-129.

作者:谢增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园林景观地面设计论文下一篇:阅读教学引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