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乡统筹发展

2022-08-14

第一篇:浙江城乡统筹发展

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状况调研报告

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状况调研报告 至二十世纪末,我国顺利实现了邓小平爷爷提出的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中第

一、第二步目标,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实现了有贫困到温饱、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小康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

经济建设需要增加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能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重要性在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大报告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浙江省做为全国的经济龙头城市,在经济运行中,民生不断继续改善。据调查,2008年群众安全感达95.65%。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1.2%,居各省区第1位。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9.6%,比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按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测算,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列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居第4位。2008年,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1.1%、29.2%、27.2%、25.4%和48.2%,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18.3%、14.9%和13.2%。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深化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更好的实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民生,我省开展“平安浙江”建设活动。2010年11月24日-25日,浙江省系统平安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温州举行。会议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省建设“平安浙江”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交流系统平安创建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在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深化“平安市县”等区域平安创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系统各行业的平安创建活动,加快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立体化平安创建格局,为浙江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城乡一体化更需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因此与其他省份在“市县”块状铺开平安创建不同,浙江再增砝码,将创建的脉络深度伸向了教育、医疗、交通、工地、市场、旅游景区、娱乐场所等各个系统。以系统的平安,为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护航。

近年来,我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康幸福画卷已经绘就。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我省构建和谐社会的“八个着眼”:

1.着眼促进城乡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的格局。”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王良仟说,要建立健全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的互促机制,继续增加 “三农”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的总量和比重,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2.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陈广胜分析,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优化“三带三圈一群两区”发展布局,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构建杭州、宁波、温州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重视保护和合理开发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区“绿色屏障”和浙东沿海近海海域“蓝色屏障”。他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我省区域发展的“短板”,今后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着力完善扶持政策和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3.着眼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农户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难点。”王良仟说,要不断完善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以欠发达地区为重点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将低收入农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全面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因村因户确定扶持项目,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小额信贷力度,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下山搬迁、促进培训就业。通过5年努力,基本消除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介绍,目前,我省正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模式,适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进工资分配调控机制。今后5年,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将不断完善,争取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在10%以上。

4.着眼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今后5年,我省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我省教育将加快把育人模式转到培育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以品格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政策资源继续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创造公平发展环境,着力解决“读好书”问题。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经过5年努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超过45%。巩固提高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5.着眼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后5年全省要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今年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帮助50%以上农村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就业。”陈小恩说,我省正在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将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6.着眼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陈小恩说,今后5年,我省要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今年要新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增参保人数150万。作为今年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的住房保障,要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6万户。

7.着眼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今年,省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标准提高一倍,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贴标准增加50%。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表示,我省将启动“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示范区内初步建立全人全程居民数字健康档案,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全面落实“农民健康工程”各项任务,推进“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8.着眼构建更加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

“完善社会管理,关键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陈广胜认为,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它们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维护权益、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积极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建设,为构建和谐浙江奠定良好的基层基础。

生活在浙江的人们也亲身感受到种种有形的变化和无形的保障:率先免收农业税,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施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率先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率先实行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免费就读制度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制度,全面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省委、省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形成了统筹城乡兴“三农”的合力,越来越健全的社会保障“网”,使浙江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人们普遍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城市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这既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后进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间统筹差距逐步缩小,这是近年来浙江省城乡统筹的一个亮点。

2011年起,杭州市将每年新增10亿元资金支持五县(市)建设。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了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和议案。当前杭州城乡道路快速发展,市区与各县(市)行车时间都在2小时内,具备了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不含余杭和萧山”,是近年许多杭州市的政策、规定中括号中的7个字。2001年2月,杭州市撤销了余杭和萧山两个县级市,设置余杭区和萧山区,至今已有十年。当时,为顺利过渡,两区在财政体制、城市规划、户籍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房改等政策上维持不变,有三年过渡期。原本余杭进入杭州要缴进城费,现在实行同城同待遇,使萧山、余杭在各项政策上与杭州市保持一致,特别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上更应保持一致。

浙江以“先行探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典型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战略架构上,注意把浙江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强调全局意识和超前意识,从时间、空间、任务等多个维度,建立可以全方位不断拓展和层层递进的规划纲要与任务指标体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一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与创新,在体制框架上着力建构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通道和机制平台,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体制机制条件;二是通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的引导,通过农民主体作用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充分发挥和体现,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递进工作机制的推进,通过“惠民工程”项目的带动示范,通过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等举措,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做法上,因地制宜,探索出以义乌、嘉兴等先行探索经验为代表的遍及浙江各地的多样化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总结上升为全省层面推行的实践模式。

10届环境艺术设计 2班

周云晔

第二篇:关于报送统筹城乡发展总结和统筹城乡发展典型

成食药监新都发[2009] 58号

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2009年“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

暨2010年工作思路

2009年我局按照新都区委“关于印发《成都市新都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新都委办发〔2009〕4号)和杨羽在全区城镇结构调整打造统筹城乡综合典型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区统筹办领导下,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保证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确保城乡民众食品安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真正减少农民负担,为促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局“试验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发挥职能优势,做好重点企业帮扶工作

2009年,我局加强了与医药企业的联系沟通,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

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不断优化和带动了全区医药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医药产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主动与区工商、商务局等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商讨推动品牌战略和成都西部医药贸易中心建设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于我区医药产业发展。2009年,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驰名品牌荣誉称号。

二、强化规范管理, 不断推进“两网”建设工作

实施农村药品集中统一配送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得实惠。通过落实统筹城乡目标,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农村基层监督队伍得到加强,药品监管工作延伸到农村最基层,使我区“两网”工作沿着规范化方向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完成药品配送总额2359.4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78%,其中成都造药品配送达621.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79%,占配送总额26.36%,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

(一)配送覆盖面继续保持“双百”。21家卫生院(包括改制卫生院、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证了配送面和配送品种的“双百”目标要求,药品、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均完全由配送中心配送。中药饮片完全从配送企业或合法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购进,确保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杜绝了从非法企业购进的现象。

(二)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为进一步完善药品三级监督网络,确保药品监督不留死角,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协管员和义务协管员工作职责,完善了农村药品监管三级网络。坚持落实协管员、信息员的聘用、培训、考核、奖惩和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起社会监督、行政监管,各方联动、反应快捷的信息应急网络和运行机制。强化药品监督协管员培训和目标考核。每年组织协管员培训一次,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努力提高药品监督协管员队伍素质。做到监管无盲区,监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确保

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三、落实惠民工作目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力度,强化对城镇惠民药店的监管。保证了城市低保对象通过社区惠民药店每人每月可购买200元的零利润药品,减轻了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用药负担。1-11月接待城镇低收入群众购药1896人次,购药总额27150.14元,让利12236.4元,对低保对象的覆盖率达100%。并完成了新增设1家社区惠民药店的工作目标。

四、积极开拓创新,保障城乡民众的饮食安全

2009年,我局围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职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经过一年的创新实践,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制售假冒伪劣及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杜绝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信息报告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应急管理,2009年5月,我局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在各大型食品单位确定食品安全应急信息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信息报告机制,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

二是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依法开展了元旦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学校周边饮食环境专项整治;学校、医院、建筑工地食堂、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专项整治;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6类食品准入工作的专项治理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2009年4月22日,我区代表四川省接受了卫生部对“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检查,专家组对我区专项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三是建立食品安全奖励机制。2009年7月,我局制定了《成都市新

都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方法、举报范围和举报措施进行了明确,同时区政府划拨经费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为公众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四是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今年,我局将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作为巩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的一项主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按照市食安办的要求,在实施6类食品市场准入后,将准入种类增加到 27类。目前我区食品单位建立了食品原辅料采购验收、登记制度,做到进货有登记、出货有记录,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五是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针对我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多、小、散的特点,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我局加快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2009年,在原16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A级单位的基础上,规范14家企业成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A级单位,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

六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巡查制,全面推行《镇级食品安全监管告知书》和《食品安全协管员监管手册》,强化协管员监管力度,消除了基层监管盲点。

四、2010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在统筹城乡综合打造上下大功夫。一是加快医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医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推动品牌战略,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服务于我区医药产业发展。

(二)认真贯彻执行《成都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协调配合卫生部门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工作,监督和指导辖区内零售药店配置和销售基本药物。二是进一步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加强对药

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配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行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探索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诚信制度。三是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严格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加强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督促指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三)巩固、深化和提升我区农村药品“两网”工作,丰富"两网"内涵,拓展"两网"外延。一是认真贯彻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小维在成都市农村药品“两网”第一次联席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协助区政府建立我区“两网”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二是“两网”建设继续围绕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减少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支出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巩固现有工作成果,防止工作滑坡。三是完善机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制度和责任制追究制度,不断提高“两网”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监督责任协管员和义务协管员的工作培训和检查考核,确保对镇村医疗机构的监督覆盖面达100%,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四)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继续巩固和深化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为突破口,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突出食品安全防控重点,全面提升我区食品安全水平。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一是强化各级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意识。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之间协作。三是继续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督促食品企业切实加强自律。

2、逐步实现产品及产品质量责任的可追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完善产品的进货、出厂登记和索证、索票等制度,严防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食品进入市场。

3、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信用标准、信

息收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等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回访等监管制度,逐步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和监管档案,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4、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范能力;及时报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所作的工作,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带动我区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协调开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偷工减料、掺杂例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用非食品用原料和发霉变质原料,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的活动。对无证生产、制假售假的食品企业,列入“黑名单”予以曝光,打造并维护好我区食品安全的良好形象。

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统筹城乡2009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思路主送:区统筹办成都市新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12月14日印

(共印2份)

第三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9%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农民富裕不起来,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已从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 放在首位。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为什么会产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显示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96%,增加了2531元。

2.人口流动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一亿增加至2008年的1点4亿,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到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亿元,占31.7%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来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地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末,占全国69.91%的农村人口仅有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5.41元,而农村仅2.21元。

4.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高的数据,全国2009年6月末还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金融机构营业点,其中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问题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5.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高达410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

三、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1.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共同发展也不是同步发展。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实行城乡一体

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城乡一样化。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优势,地位,功能,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城市和乡村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只是修几条马路,盖几幢房屋,必须注重制度保障工程,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居民的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庞大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

2.新农村建设可以替代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我国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实施的重点战略,他是解决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解决的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根本的目的是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包括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的基本途径。

四、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支持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统筹城乡收入分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5.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第一,要夯实土地流转的基础,即对农村土地、农村房屋全面确权颁证,做到产权明晰,归宿清楚。第二,要坚持“两个不改变” 的前提条件,即农村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民耕地承包权”,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防止农民永久失地。第三,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一是明确流转方式,二是建立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四是探索土地流转市场定价办法。

6.逐步放宽城市户籍管制。建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逐步剥离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渐进式放宽城市户籍管制。第一,以在当地有合法住所(包括租房)为条件合法“居住证”,准许常住登记。持证者享有同等的就业权、选举权、初级卫生保健,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实业保险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第二,根据社保参保年限或缴税年限,确定能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济资格。第三,根据学籍年限和监护人参保年限,确定能否享受高考、特殊行业注入等于户籍严格挂钩的资格。

7.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融资。四是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

务普惠率。

8.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入。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让农民“老有所养”;设立农村儿童住院互助金,提高新农合补贴标准,扩大补贴面,让农民“病有所医”;适当提高农村最低生活补贴标准,让农民“住有所居”。实行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扩大“两免一补”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9.完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已经成为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建议对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第一是修改完善《土地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农村土地、房屋等流转提供法律支持。第三是修订《服务管理条例》,为破除二元化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法律依据。第四是建议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和《投资社区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五、重要论述

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要有敢于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智慧。这里的关键是要有统筹的思维和协调的举措。不要把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和鼓励城市快速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如何带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对城市繁荣的支持和服务,谋求共赢,实现共荣。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已经习惯了城乡二元治理方式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深入领会统筹的丰富内涵,把统筹的精神实质,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是对执政者执政智慧和能力的全面考验。

没有广大农民的普遍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会不稳,实现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战略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大局,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只算GDP贡献率一本帐,更要算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这本大帐。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下一篇:走进军营磨练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