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

2022-05-0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接受,企业对环境成本的重视程度也日趋提高,但是对环境成本的处理模式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会计成本确认模式中。在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该转变观念,主动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推动环境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共同发展。

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 篇1: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与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 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系统,其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鉴于当前学术界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文章从会计的关联视角入手,拓展了环境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关键词】 环境成本; 计量; 披露; 关联会计

引言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环境系统作为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的环境成本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成因及属性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或经济成本。为此,环境成本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广泛关注与探讨的议题。目前,研究者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也并不充分。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同时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上述相关规定将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并为环境成本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指明发展方向。鉴于此,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关联视角入手,拓展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

一、关联法与社会关联会计

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标准及方法的变化需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选择的关联视角源于会计关联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联会计理论体系。

所谓关联,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从事物的内在特征出发,基于客观规律及客观现实,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不同事物关联于一个有机系统之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在我国,以关联为主要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社会关联会计的学者是王晓东。将关联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产生会计关联法,主要是指在会计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从会计事物的本质出发,建立不同会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会计事物产生的根本因素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通过理论设计、制度设计、方法设计等引导会计事物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目标或社会目标。

在会计关联法下关联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关联视角下,以传统的财务会计为基础,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等新兴的会计领域都被纳入到社会关联会计的研究范畴,而社会关联会计模式下的成本核算,将是传统生产经营成本基础上的完全成本,是包含了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在内的全部外部性成本。将关联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问题研究,其核心是拓展传统环境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企业主体边界,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关联视角下的重新界定。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的已有定义

(一)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日本环境省及荷兰国家统计局(CBS)等为代表。

其中,ISAR的定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了环境成本包括的主要内容。首先,在ISAR1998年第15次会议上,ISAR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立场公告。在立场公告中,ISAR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一定义从微观角度限定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其后,ISAR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成本定义,将与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纳入环境成本范畴。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措施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本质上来说,CICA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同样是微观的企业环境成本。CICA将企业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而产生的成本定义为环境措施成本,即企业保护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而采取的行动成本或为减少、修复已造成的环境破坏而采取的行动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则是指企业因为环境问题而发生没有任何利益回报的净损失,比如,因违反环境法规或破坏环境而支付的罚款、赔偿金等。

日本环境省称环境成本为环境保全成本,主体界定仍然是企业,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将环境保全成本定义为企业为保全环境而付出的费用和投资。环境保全是企业为降低环境负荷而采取的一种环境保护活动,该成本定义类似于CICA定义中的环境措施成本概念。此外,荷兰国家统计局(CBS)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与日本环境省类似,同样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保护成本,即“出于防止企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一般基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目的,因此,主体界定为企业,是一种微观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环境成本内容多以环境保护为主,是一种积极的环境成本定义。

(二)我国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以郭道扬、陈思维、朱学义等为代表,以上学者对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以及污染本身造成的损失进行分类和计算,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机会成本等。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有所拓展,但本质上仍然围绕企业微观的环境保护和维护成本展开,如黄蕙萍、王毅成(2000)将环境成本分为三部分,一是正常的环境开发成本,二是环境净化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环境的外部性成本,即因环境资源使用而对后代所造成的效益损失成本。惠尚文(2003)进一步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归纳分类为耗减成本、损失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保护成本及替代成本。

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较国外会计机构更为细化,但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及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定义的立足点都是企业,其界定都是针对微观环境成本而进行的。

(三)关联视角下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基于不同的主体视角,环境成本的界定有所不同。上述概念的差异即体现了不同主体视角下的不同概念范围。综合来看,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界定是立足于企业主体的微观环境成本,根据主体的计量目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微观财务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李明辉(2005)将企业的环境预防、维护和发展成本,环境的治理成本以及因遵循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环境成本等纳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的确认范畴,从财务确认、计量的角度将企业承担的、影响企业财务成果、与环境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支出定义为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而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定义为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其实质是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观经济成本包括了企业活动可能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全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损失,其中货币性损失可量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予以反映,而非货币性损失,如因企业污染而造成的周围居民寿命降低、水质下降等等则无法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量化反映,因此,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下,微观经济成本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因而对企业的财务成果没有影响。

由于当前能够进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主要是微观财务成本,因此,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范围在会计系统中被限制和缩小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与其所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环境交互关系,首先要拓展环境成本研究的主体,即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环境成本。

关联视角下,企业的本质从社会契约转变为社会价值链中的一个节点,称为社会关联体。每一个社会关联体都存在于社会关联网络之中,通过不同的关系与其他社会关联体交互,同时负有向所有利益关系的关联体提供信息的义务。在关联视角下,企业本质的转变要求对成本的界定从整个物质世界循环的角度进行,即成本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耗费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耗费、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复原的补偿,从而使自然界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应该反映人们为制造该产品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包括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社会成本。这种反映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人们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的成本称为完全成本。因此在关联视角下,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完全环境成本,是指包含了微观财务环境成本和微观经济环境成本的环境成本总和。

此外,当所有企业都成为社会价值链中的社会关联体时,由于负外部性而产生的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在整个关联网络中可以被整合为社会视角下的净损失,即宏观环境成本。关联研究法允许将研究的主体范围拓展到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于是,内含于整个关联网络之内的每一个社会关联体,可以作为环境成本的动因,与此同时关联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成为环境成本的驱动因素,整合了关联体及其关系的关联网络作为主体,环境成本的范畴便从微观拓展到了宏观,在单一的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及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和信息披露成为可能。

三、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

(一)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学中使用的狭义成本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种经济事项或交易活动及其影响的数量,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处理过程。成本计量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看,分为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现代成本计量模式和未来成本计量模式。

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嫁接于会计账户系统之上,是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为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封闭系统。其成本计量过程如图1所示。

由于传统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依赖于会计的账户系统,因此,在结构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要求,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面临着相关性消失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在拓展的环境成本主体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新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的关联法将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拓展到社会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由此在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需要建立新的计量目标、对象、系统以及相应的方法。

1.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目标

环境成本的起因与产品成本不同,它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起因,而所谓环境负荷,概括地讲就是指社会关联系统中,社会关联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对其系统内的环境所产生的负担影响,包括社会关联体直接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荷以及对环境造成损害所形成的负荷。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就成为企业为减少环境负荷而付出的资源投入,这是传统环境成本进行计量的目的。与此相区别,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帕累托最优为目标,为社会关联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关联体(包括社会大众)提供利益相关的信息,为国家、企业、个人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2.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

以关联为基础,环境成本对各个社会关联体的环境负荷进行计量;同时计算关联网络上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环境经济成本;最后,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计量整体的宏观环境成本。

3.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系统及计量方法

多层次、多维度、复合结构、开放性是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的主要特征,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建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

(1)基础层:各社会关联体自身的环境成本计量

该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是实现环境成本关联计量的基础,是在吸收借鉴现有财务环境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突破会计账户框架,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将成本计量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作业层相结合,满足“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要求,将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的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成本计量框架,建立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开放式成本计量系统,以此为不同关联体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环境成本法等。

(2)网络层:关联体之间的环境经济成本计量

经济环境成本发生在关联体的关联网络之间,引起负的外部性从而使其关联网络中的其他关联体产生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又称负外部性,是指由受益人之外的主体所承担的成本,即某种不良的环境后果由主体A引发,但相应的损失却由主体B来承担。这些不良的环境后果主要有:未得到补偿的健康影响、自然资源的折耗、当地生活质量的变化、噪音和美学的影响、长期废弃物的处理、残余气体和水的排放等等。当前理论研究中主要观点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关联视角下,该外部成本可以单独计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净损失予以反映,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等。

(3)宏观层:社会综合环境成本计量

全部关联体的有机整合成为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环境成本不是微观社会关联体环境成本的简单累加,因为在网络层面外部环境成本的作用下,经济关系之外的价值体系被纳入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范畴之内,即宏观环境成本还需考量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在社会环境责任成本中,除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如处理废水、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治理、居民身心健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包括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而付出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对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付出的环境责任成本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当前较普遍采用的计量方法有:调查分析法、支付成本法、成本收益法、替代品评价法、社会公正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综合计量系统如图2所示。

四、关联视角下的环境信息披露

与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相对应,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应在上述三个层面上分别进行,由国家统一规范,并将信息汇总为一份综合报告。

(一)定量披露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应首先包括定量信息,如微观环境成本费用、外部环境成本费用。环境成本报告可以采取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型模式(如日本富士通公司)或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比较型模式(如日本理光公司)。

(二)定性披露

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有关的信息可采取定性披露为主的方式,在定性披露部分,可直接采用文字表达法进行叙述性反映,即以非正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承担了哪些环境社会责任等,或者以附注形式反映。

(三)综合披露

以关联整体作为报告主体,还需要披露宏观环境成本信息,定量计算绿色GDP等或定性分析整个社会的环境责任履行现状。

五、结论

成本动因的特殊性导致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成本。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之一时,对环境成本的量化必然突破单一的企业边界,需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的开放计量系统。会计的关联法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为此,本文从关联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了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要素及其影响关系,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了环境成本的范畴、计量主体,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为各关联体、关联体间关系及内涵了价值体系的整个关联网络;

第二,关联视角下构建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其计量目标、计量对象、计量方法均有所变化和拓展,整个计量系统分为基础的微观环境成本计量层、多维交互的外部环境成本计量层以及整合的宏观环境成本计量层;

第三,与三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相对应,对环境信息可采用定量披露、定性披露以及综合披露等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企业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ISAR,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M],1998.

[3] 黄蕙萍,王毅成.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6):97-100.

[4] 惠尚文.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1):48-50.

[5] 陈良华.基于泛会计概念下成本计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肖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孙继辉教授简介

孙继辉,女,1965年1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现为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等。具体研究领域:会计计量理论、环境会计核算与方法、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讲述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纳税筹划等。在《管理世界》、《中国国情国力》、《中国商贸》、《中国市场》、《会计之友》等中文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61篇,其中2篇被EI检索,7篇被CSSCI检索,5篇被ISTP检索,多篇被《新华文摘》和《财务与会计导刊》全文转载,论文多次获奖。出版专著一部,主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学基础》等教材10部。完成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企业横向课题5项,在研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资金总额达31万元。1998年8月在全国纪检干部黑龙江学区会计知识培训中获“全国优秀教师”,曾被聘为哈尔滨属地社科类“财务管理专家”;2007年4月被聘为大连市第2届科技项目论证“财务管理评审专家”;2007年7月被聘为全国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选拔赛暨大连开发区会计知识竞赛辅导教师及开发区电视直播评审专家;所辅导的开发区代表队在大连市54个代表队中获团体二等奖,队员获个人一等奖,并被大连市选送参加辽宁省决赛,其中一人获辽宁省第三届会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5月被大连市财政局聘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参加多项评标工作。

2008年12月被辽宁省财政厅聘为“辽宁省高级会计师”评委;2010年10月被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聘为大连市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

2008年8月获2006-2007学年大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主讲的《会计学》课程获2007年度大连大学精品课;所讲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被评为“2006-2007年度大连大学优质课”。

作者:孙继辉

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 篇2:

刍议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接受,企业对环境成本的重视程度也日趋提高,但是对环境成本的处理模式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会计成本确认模式中。在市场条件下,企业应该转变观念,主动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推动环境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确认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内涵

1.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是一个在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会计职能和范围,它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环境会计具有其特有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社会成本理论。该理论最早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认为应该从物质世界的整体循环过程来对待成本,需要考虑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物质资源的耗费以及对破坏的弥补成本。该理论作为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能够将环境作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来考虑和衡量,资源价值参与到了社会生产过程,环境的消耗也在实现产品收入的同时得到了补偿。

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环境成本会计的基础,在根本上界定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内容,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受托责任理论。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为社会大众所有,企业作为是这些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样就直接产生受托责任,也就给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和必要性所在。

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指如果某一经济主体的采取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市场信号显示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经济个体以牺牲社会收益下降为代价获取利益。采用环境成本会计,正是应对外部性的要求,将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纳入到了成本核算中,具有全局性概念。

2.环境成本的含义

由于环境成本会计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所以目前在经济学领域、管理学领域以及会计学领域都有所研究。选取的角度不同,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及扩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单单是考虑会计领域,就存在诸多看法。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5年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定义,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以管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为目标,核算企业活动对环境资源的耗费。具体而言,环境成本会计要求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要以环境保护为责任中心,核算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主动承担的成本以及被动产生的费用。

在我国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则是徐玖平教授提出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永久性经营的假设下,所发生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其他预防性成本。

3.环境成本的特点

环境成本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概念,与传统的生产成本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金额较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对企业的的环境保护立法也越来越严格,多方面对企业加强监督,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金额较大。(2)不稳定性。环境成本的大声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它的发生时点具有不规律性,该项目的发生并不是均衡的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环境成本的产生阶段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在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支出成本也具有各自的特点。(3)计量难题。环境成本的支出是发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的,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成本,但是环境成本的消耗却是于无形之中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就增加了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的难度。(4)潜在成本提高趋势增强。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显现的,中间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重视这种潜在性的成本,这样一部分的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就变成了消费者,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就会加快企业对环境成本确认的速度。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1.环境成本的确认

目前对环境成本确认存在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我国会计准则并有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明确的,结合传统快即成本的确认基础,我们可以推导环境成本的确认条件。

(1)导致环境成本支出的事项已经发生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环境成本的活动已经发生,例如,企业开动环境治理工程;②与保护环境相关,能够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消损;③该项活动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降低。

(2)支出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相对于传统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在范围上更广,在核算过程中更为复杂,在计量时候要结合货币、实务、劳动、技术等计量方式进行核算。例如对一些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就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核算。

2.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就是需要量化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即按照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对企业发生的事项按其特点在数量和金额上进行确认、计量的过程。

目前,在企业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不同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1)汇总归纳,应用于计量环境负债和环保专门支出,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和环保专项支出;(2)差额求值法,用于计量非专门环保投资支出,例如按照当期支出总额与不涉及环保支出的 差额来确认环境成本;(3)固定比率法,主要应用于无法直接衡量环境支出的情况,企业根据以往的支出数据作为参考确定环境成本支出比例。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介绍仅仅是冰山一角,环境成本会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入并且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外环境成本会计比较[J].会计评论,2012(4).

[2]刘霞.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优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7).

作者简介:蒋红丹(1972- ),女,辽宁沈阳人,专业: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蒋红丹 邱菊

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 篇3:

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思考

[摘要] 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对其进行会计计量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而进行会计计量是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关键,对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开展深入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

环境资源价值概念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A.Weisbrod和 J.V.Klutilla最早提出,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环境资源价值具有多样性,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 、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 、精神价值 、美学价值等。这些价值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的确立,使环境资源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并对其进行计量成为可能。但是,目前环境资源会计计量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正确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值得会计人深入思考。

1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存在的問题

由“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井尻雄士,1979)论断可以看出会计计量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而囿于目前理论研究、学科背景、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具有较多的复杂性和较大的困难性,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目前在对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仍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众所周知,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时,需要以业务或事项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者说交易价格作为计价的依据,在计量已经明确发生的环境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时历史成本被广泛应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兼有生态等“外部性”特征,并且很多环境资源也没有交易价格能够取得,因此,单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将不能全面地开展环境资源价值的合理计量从而将导致环境资源价值的会计信息不实或缺失。对于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开展环境资源的计量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都是一个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因此也是目前环境资源计量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二,长期以来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认识一直是“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因此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在环境资源的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也仍受此观点的影响偏向采用货币计量,而忽视了如实物计量等非货币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及现实应用性的选择。致使环境资源所体现的为人类将来及后代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限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难以用货币计量,成为无法入账的价值,也就无法有效披露其价值量等相关信息,不能为有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其计量问题一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难题。

第三,目前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的方法可供选择的范围还比较狭窄,借鉴环境经济学等理论的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等方法往往还停留在价值评价层面并缺乏在微观企业的应用推广,还没有更好地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利用,环境资源计量的理论方法的适用性也是摆在会计界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这些方法用于对环境资产的估价和预计负债的计量,但现行条件下企业自行运用借鉴的这些方法直接用于环境资源计量中可靠性还较差。

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有关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的当务之急应是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方法3个层面开展深入思考,更好地指导环境资源的有效计量。

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属性、单位的选择

“会计计量(Accounting Measurement)是指要解决何种属性应予以计量以及采用什么单位进行计量”( FASB,1976)。由此可见,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计量的范围,这必然对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传统会计计量观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应基于环境资源的特点,在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单位上有新的突破。

2.1 环境资源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如对一张桌子,可以分别从长度、宽度、高度、体积、重量等方面进行测量,也就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具体到会计领域的计量,计量属性反映的是计量对象金额的确定基础,会计计量对象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计量,从而亦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是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经常论及的5种会计计量属性。5种计量属性并不是一蹴而就得到采用的,而是会计计量为适应经济多元化和复杂化逐渐演变出的结果。并且,从资产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资产概念已经由“成本观”、“资源观”转向“价值观”或“未来经济利益观”,有关资产基本概念的变迁已导致资产计量属性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20世纪,“资产成本观”下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价值观”下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人们倡导的主要计量属性之一,资产价值计量的总体变迁思路对环境资源计量属性的选择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鉴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会计计量时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对象的不同方面,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时可以采用传统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环境资源计量中特有的计量基础开展计量。因为,有些环境资源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而是依据其效用及其稀缺性。比如现在研究较多的林业资产偏向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可以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相结合,污染的水资源、环境优美的风景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计量等。

2.2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单位的采用

实际上,计量单位是一种“观念结构”的尺度,每一量度都有“尺度”,根据一般术语,“尺度”可以根据名义、序列、间隔或比率来描述。对会计学科而言,基础的尺度是名义尺度,但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在会计概念核心内容的估价过程中,要使用比率尺度;报表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序列尺度;在成本会计的某些方面则认为应用了间隔尺度。在众多计量单位中,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被传统会计最终选择,一方面是因为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综合性强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传统会计核算和控制的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活动,所以基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传统会计认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但是,首先从计量单位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货币并不是会计计量唯一的固有的计量单位,而且环境资源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环境资源会计计量具有很大的不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就要求环境资源在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而不能局限于传统会计计量单位的限制。“由于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于货币表现,因此也就常常容易忽视这样的事实:企业利润即使靠实物量单位也可以计量”(冈郎孝好,1989)。对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应结合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在计量单位上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工程中的计量单位。“如果资产的分类和它的数量化适当,并且各自的数量有相加性,用实物量专业术语来计量利润也是十分可能的,并且很有意义”(井尻雄士,1976)。因此,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既可以采用货币量度来揭示环境资源有关的会计信息,更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实物量指标,比如对森林资源可用森林“面积”、“蓄积”和“株数”进行实物计量;还可以采用诸如劳动指标 、质量指标 、生存价值、支付意愿 、接受意愿、生命价值 、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等指标计量。除此之外,由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广泛性和价值系统的復杂性,有些问题很难用数值来表现,有的即使可计量,但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且精度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定量分析的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作必要的补充。基于此,才可以用文字说明或注释来衡量价值的存在。现实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环境资源的特性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来揭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损或取得的环保业绩等。

3 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使用

对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归纳总结,文献检索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和查阅。在检索控制条件为“不限年限”、“核心期刊”且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时的检索结果如下:输入“环境资源 会计计量”时检索到0条记录;输入“环境资源 价值”时检索记录为67条;输入“环境会计 计量”时检索记录为17条。由此可见,目前广大研究者对环境资源计量的方法更多的还处在经济学的价值评价层面,对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系统进行会计计量的方法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的研究中。在环境会计计量研究中有关环境资源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的适用性仍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因此,建议会计学借鉴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等领域的计量方法,在微观企业推广应用需要借助于外界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工作。因为借鉴的环境资源评价方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核算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计和判断由于受核算主体的利益取向影响,很容易破坏计量的客观公允性。而专业的环境资源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受主体利益取向影响,其评估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并且,资源环境的会计计量是多学科(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生态学、统计学)的综合研究领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会计人员没有环境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从业背景,就很难做出客观的价值计量,对环境资源开展会计计量是一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的技术性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企业财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因此,可借助外部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人员参与环境资源会计计量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娟,温作民.森林自然资本会计计量体系及方法[J].林业科学,2011(3):163-169.

[2]刘梅娟,温作民,雷新途.森林生态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9.

[3][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第4版.钱逢胜,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7-38.

[4]张心灵.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4-89.

[5]高煜.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财贸研究,2000(6):65-68.

[6]蒋尧明.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0(4):46-51.

[7]张思纯,孙兴华.绿色会计计量初探[J].会计之友,2008(1):21-23.

[8]倪红霞.低碳理念下会计计量研究中的环境考量分析[J].商业会计,2010(15): 64-65.

[9]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7):24-27.

[10]朱生球,曹艳.环境会计计量理论及其模式选择初探[J].财会通讯,1997(7):16-17.

作者:武迎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