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技巧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静脉输液的技巧范文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为临床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02月―2012年0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护理措施。

结果:所有的100例患者全部顺利进行了静脉输液,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结论: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对患者进行宣教以及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一次性输液成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技巧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5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23-01

目前,在小儿门诊科室,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1]。现实中,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更无法与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一般情况下,小儿头皮处的静脉分支最多,而且是在身体的表层,很容易被发现,为了让患者能够便于肢体的活动,医院护理人员多采用在小儿头皮进行静脉输液,但是患者家属对静脉穿刺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护理人员能够一次性地穿刺成功。在小儿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最为常见的抢救方法,为了确保能够有效地进行静脉输液,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各种特殊措施,以此来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了探讨总结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同时也为了能够为临床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我院对在2011年02月―2012年0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护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02月―2012年0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的是5岁,年龄最小的2个月,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5±1.2)岁。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为各种病因造成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静脉输液,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1.2方法。

1.2.1穿刺前的宣教。由于患者年龄较小,而且医院里陌生的环境以及陌生的人群都会让患者产生害怕心理,往往会哭闹不止,护理人员无法进行静脉输液,与此同时,患者的家属也会不知所措,所以护理人员要先做好宣教工作,阐明输液的必要性,让其配合工作,主动接受输液,以此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对于年龄稍大的患者,穿刺前的心理疏导能够有较好的作用,本组所有的100例患者中,3岁以上的患者,经过耐心的激励与表扬,哭闹现象大大减少,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有显著提高。

1.2.2位置的选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开头对血管的选择[2]。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等进行探讨以及分析。对于年龄在1岁以下的患儿,头皮处是首选,因为患儿容易躁动,头皮处的静脉比较容易显现出来,方便护理人员穿刺;对于年龄在1岁以上的儿童,足部或者是手部都可以作为静脉输液的穿刺部位,对于那些特别肥胖的患者来说,内踝大隐静脉是最佳选择。

1.2.3局部固定。输液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固定针头,对于头皮穿刺来说,需要在穿刺之前将患者局部毛发剔除,穿刺成功之后,用四条胶布将其固定,再将头皮针的一端固定在患者耳朵一侧,如果夏天较热,容易出汗,可先将汗液擦干净后再固定,也可以用胶布固定患者头部一圈。如果穿刺部位在四肢,还需要用小夹板来进行固定,但是不能固定太紧,以免影响患者四肢血液循环。

1.2.4拔针方法。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很容易哭闹,所以护理人员在拔针时,要尽量减少胶布的粘性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通常会用石蜡来进行润滑,以此来降低胶布的粘性,让胶布很容易的离开患者皮肤,减少患者的疼痛以及哭闹。方法:用石蜡油浸泡棉签,把它轻轻涂抹在胶布粘贴的边缘,然后轻轻揭开胶布,这样做,患儿就不会大声哭闹,同时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拔针的成功率。

1.2.5输液中注意事项。① 输液之后,要准确记录时间并且签名,并嘱咐患者家属如果患儿有不适的时候要及时的告知护理人员,并让患儿注意针头的位置,以免被挤压;②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全程监控,确保无碍;③要密切关注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的情况出现,比如:气短、胸闷,如有此情况,应该立即停止输液,患者端正坐位、减少静脉回流,以此来减轻患儿痛苦,并及时告知医生;④对于那些输液为抗生素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观察半个小时来确定有无异常情况出现。⑤巡视病房时,要注意患者针头有无阻塞和脱落的现象。

2体会

医学上,小儿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最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几乎所有的患儿都会遇到,但是,小儿输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小儿静脉的特点、小儿不宜合作,所以,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有足够的耐心以及高超的穿刺技术,以此来减少患儿的痛苦,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学会随机应变,处理突发的情况。

我们在输液的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支持是对患儿的最佳鼓励方法[3]。我们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正确引导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让他们能够消除心理障碍,安心地接受静脉输液,也能够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作为护理人员,要能够掌握患者的心理,合理的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高少琴,陈慧琼.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技巧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20): 179-180

[2]周静瑛,艾红秀,彭婉婷.小儿静脉输液注意事项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35)

[3]周秋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4): 877-877

第二篇:浅谈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摘要 ........................................................... 2 关键词 ......................................................... 2 1.静脉输液技巧 ................................................. 2 1.1如何配制液体 ............................................ 2 1.2如何排气 ................................................ 2 1.3如何选血管 .............................................. 2 1.3.1老年人 ............................................. 2 1.3.2小儿 ............................................... 3 1.4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 3 1.5如何控制滴速 ............................................ 3 1.6更换液体的技巧 .......................................... 3 1.7拔针的技巧 .............................................. 3 1.8心理护理 ................................................ 4 2注意事项 ..................................................... 4 2.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 4 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 ............................ 4 2.3预防空气栓塞 ............................................ 4 2.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 ........................................ 4 2.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 4 2.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 4 参考文献 ....................................................... 5

1 浅谈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摘要】静脉输液是现代医学上的重要手段,也是治疗,抢救病人给药的最好途径,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急性病,季节性高峰病的到来,每天病人输液人次逐渐增加,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每天都要进行的一项基本操作,为了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静脉穿刺成功,在临床工作中显的尤为重要,而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是否到位是关系静脉输液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 静脉输液 血管选择 技巧 注意事项 1. 静脉输液技巧

1.1如何配制液体

配置液体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1.2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墨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墨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器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墨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机放下手中输液管,待墨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墨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在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行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墨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1.3如何选血管 1.3.1老年人

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多种患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因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段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2 1.3.2小儿

应根据病儿的年龄和病情来选择,1岁以上的病儿按常规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对脱水较严重,需快速补液处理患儿,可选择肘窝部的静脉或颈静脉;婴幼儿由于不合作易活动,不易固定,可选择头皮静脉。

1.4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度到30度,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容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度或接近45度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进及刺破血管下壁【1】。

1.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由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

1.6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它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以及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1.7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传统拔针法是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对血管壁产生的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无痛拔针法是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着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钟以上。

【2】。按压针眼切记边压边揉,反复揉压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分钟,最佳按压时间为3-6分钟;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 需按压15分

3 1.8心理护理

在操做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 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2注意事项

2.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

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2.3预防空气栓塞

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2.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

针头有无滑落,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2.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抗生素类药物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2.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1)四肢静脉丛远端小筋脉开始,手足交替。(2)穿刺时掌握三个输液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3)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因在穿刺成功后在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在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3小结

为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有效,临床医护人员不仅应该重视输液中的操作技术,还应重视预防静脉输液故障的发生。当班护士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护理人员还应对病人家属进行输液方面的健康教育,防止和纠正病人家属自己动手调节输液速度的现象。嘱其不可不可

4 随意转动身体,患者排便,咳嗽,呕吐时应给予协助,保障液体输入畅通。

参考文献

【1】 黄红玉.黄娥娥.李小英.李春燕.贺棋.何永梅.《静脉穿刺角度及方位的选择》.《护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2】 催焱,《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162.

致 谢

我的毕业论文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的论文凝聚着老师无数心血和汗水,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对学习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在此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段玲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第三篇:静脉输液的质量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本操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穿刺失败,操作中无菌观念差,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如何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当前每一位护士的职责。现将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观念

静脉输液过程中包括配药、选择无菌输液器、注射器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保持良好的无菌观念,输液器、针头、注射器污染,配药时间过长污染,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都有可能引发静脉炎及严重的输液反应,轻者局部红肿疼痛,重者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反应。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严格的无菌观念是保证静脉输液质量的基础。

重视患者机体因素

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皮肤抵抗力弱,血管弹性差、血管细,容易导致穿刺失败。而在营养状态差,天气炎热等情况下,大量输液时极易发生静脉炎。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常选用小号头皮针或者静脉留置针,这样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应用静脉留置针,一定要选择上臂或其它部位的粗直血管,并且加强观察贴膜固定是否牢固。儿童选用静脉留置针时,因儿童好动,皮肤细嫩,所以要经常观察固定胶贴是否起皱,或边缘卷起,如有上述情况要及时更换,告诉家长注意及时更换,告诉家长注意加强保护,对顽皮的幼儿避免撕脱。

血管的选择

选择血管时根据药物浓度、剂量、输注时间,既要注意保护血管,又要考虑到穿刺的成功率。如果为大剂量长时间输注药物,就要选择粗直、便于观察和穿刺的部位;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输液者,要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避免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静脉。要选择血管弹性好、回流通畅、外观明显、充盈迅速的血管,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要避免下肢血管,因重力作用及下肢血管生理特点易出现并发症。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有效交流

在为患者静脉输液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增加护患情感交流,更能体现人性化护理的一面。例如:输液前通知患者做好准备,保证舒适的卧位,使患者了解用药的名称、目的、相关费用,输液时的注意事项,用药的相关不良反应等,通过热情的服务,耐心的讲解,主动的关心,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也为自己创造了愉快的工作氛围。

加强法律意识

随着法律意识的健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我国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患者就医时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权、求偿权、受尊重权、获取知识权、选择权、监护权,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应适当将患者的病情、风险、措施等告知患者,并且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正确的作出回答,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和满足患者的上述合法权利,因而工作中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培训,有利于减少纠纷,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伤害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重视环境因素

静脉输液的场所,如病房、门诊注射室,要保证良好照明,日光充足,室内干净、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每日定时空气和地面消毒,减少陪护及流动人员,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洁净,输液后及时擦去胶布痕迹,保证床铺平整、无污渍。指导患者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可减少感染的机会。

重视输液速度及输入量

大量快速的液体输入,可导致静脉炎、急性肺水肿,所以在输液时可根据患者年龄、体重、体质、病情、症状及药物的性质、浓度,合理调节输液速度。有相关报道,在下肢静脉内大剂量输液,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时间长,容易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而对于儿童、老年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快速大量的输液可致急性肺水肿,重者危及生命。因此,护士在为患者输液时,要掌握患者的症状及病情,根据不同个体合理调控输液速度及剂量,以保证患者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证输液安全,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重视输液过程中的细节,保证输液安全,是每一位临床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检验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准。

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http://。

第四篇:静脉输液的缘由分析(1)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

学 号: 1334001262834

学 生: 郭雨昕 指导老师: 姚 远

2015年7月28日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及外渗现象出现后的补救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护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与概括。结果:可以有效防止静脉输液外渗,提高护士基本专业技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护理人员掌握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做到有效预防,一旦出现外渗时正确的处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早日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措施

1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着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

[1]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 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 疾病因素

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疾病因素有: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⑤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 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

3 提高穿刺成功率。

2 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3 输液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

4 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 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5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 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 4.5 中医疗法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6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15]。 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 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 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5 小结

7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8 致谢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老师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使我受益匪浅。本论文的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阜阳电大对我的培养,感谢电大所有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作者。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 .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 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 [2] 李静凯.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当代医学,2009,15(30):123. [3] 金植芬. 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 [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 [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 [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 [8] 许永华,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5):164. [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10-11 . [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 [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9,38卷(8):757. [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 [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 [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15(22):6.

第五篇: 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摘 要: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护士不再单纯被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服务。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千百次的实践和革新尝试中也一直在不断进步。 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静脉输液的优点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其优点有: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二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三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1.配液体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去敲开安瓿

对于需锯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抽吸安瓿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1

2.血管的选择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通常护士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患者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抢救患者输血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血压计袖带给血管加压,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抢救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输液贴的使用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CA-2型的输液贴,在贴液贴时习惯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污染针眼,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 4.进针技巧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让患者疼痛,所以在穿刺时,护士用左手把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然后持针以10°~20°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轻压针柄使角度小于15°后再进针少许,这样便减轻患者疼痛。 5.调节滴速

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加大了操作的安全性,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容易失控导致滴速不好控制。笔者通常按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液的理化性质来调节滴速,可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液时都希望尽快输完,尤其在临近吃饭或急需大小便时,此时患者往往自行调快,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在输液前我们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解释药物速度加快的后果,无其是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好或输入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护士更应加强巡视勤观察,避免意外的发生。拔针的最佳时间为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拔针也有它的技巧:通常我们都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进行拔针,先按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少许,然后抬高约10°~15°的角度快速把针拔出。将针头拔出后应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这样不仅让患者感到疼痛,还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血管,也不可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做到真正的彻底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我们一般要求患者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

2

四 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参考文献:

[1]王霞,陈立.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与我国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分析[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76. [2]任玉英.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4(8):750.

[3]韩翔,杨华华,王建英; 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方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年13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术部部长职责范文下一篇:节前大扫除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