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

2022-04-17

小编精心整理了《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钙是人体内第五大营养素,在矿物元素中排第一位。人体中有钙约1200克,为体重的2%。99%的钙与磷按2:1的比例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在骨骼内,其余存于血液,体液和软组织中,参与生命活动。认识钙的生理功能1、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骨骼中的钙从幼年起逐渐增多,40岁前后达到峰值。此后骨骼呈负平衡,逐渐减少。

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 篇1:

佝偻病的春天疗法

春天气温缓步升高,这个时候天气晴好,又不如夏天那么闷热,宝宝可以有机会多出去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较大一点的宝宝可以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有计划地做一些室外运动了,宝宝可以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而这一切都对治疗宝宝的佝偻病非常有利。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宝宝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尤其是1岁以内的宝宝更为多见,不仅仅是宝宝,成人也可患病称之为骨质软化病。

骨骼是支撑人体,使人具有特殊的形态,骨骼对保持人体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人体骨骼95%以上是钙质。钙缺乏可使骨骼钙化发生障碍,骨质变软而易变形,有人认为缺钙可造成佝偻病,这有一定道理,可是对于婴儿来讲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并不少。1斤半奶中就含有600毫克的钙,足够宝宝需要,为什么还易患佝偻病?这就与缺少维生素D(以下简称VitD)有关。怎样才能使吃进的钙被机体吸收和充分利用,这就需维生素D(VitD在体内起作用,它可促进食物中钙的吸收,提高血液中钙的浓度,促进血液中的钙、磷沉积到骨骼中去,还可减少钙从尿中排出,从而有利于骨的钙化。VitD是保证婴儿骨骼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如果缺少便可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和骨样组织的钙化障碍。因此更确切地说发生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VitD缺乏。

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是:

①阳光照射不足人体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因此,缺乏室外活动者,接触阳光少易患本病。

②食物中含维生素D不足乳类中含维生素很少,如单纯乳类喂养不另加维生素D制剂或少晒太阳,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

③某些婴幼儿生长发育过快,维生素D供不应求。

④胃肠、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当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血磷下降,致骨骼钙化过程发生障碍,骨样组织在骨骼局部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而引起本病。

头发或尿钙检测能否诊断佝偻病?

做头发或尿液钙检测诊断佝偻病是绝对不可信的,已经完全被医学界否定。一次尿钙检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24小时尿钙检测才有一定价值。佝偻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X线检查等综合判断。

佝偻病早期,血钙和血磷下降,因此,血钙和血磷测定,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也没什么价值。测定血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或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钼靶拍摄手腕部X线片是早期佝偻病的可靠方法。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得了佝偻病

佝偻病的宝宝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多汗,但爸爸妈妈对如何判断宝宝多汗常把握不准。宝宝在醒时总是活动不停,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宝宝的植物神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宝宝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使宝宝睡觉时经常摆头,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宝宝不一定都是佝偻病。患有佝偻病的宝宝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

佝偻病宝宝除多汗外,骨髓改变是其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宝宝患佝偻病有不同的骨骼改变,如新生宝宝佝偻病常常前囟门增大,1岁以内佝偻病宝宝以头部和胸部改变为主,站立行走后以下肢改变为主。所以佝偻病的症状如下:

①早期常烦躁不安,爱哭闹,睡不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由于汗的刺激,使宝宝不舒服,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致头后枕部半圈秃发。

②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小婴儿有颅骨软化,摸之有乒乓球感觉。如前自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助骨下缘外翻,鸡胸、“O”或“X”形腿等。血钙、血磷可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长骨X线照片在疾病活动期均有不同改变。

③在北方寒冷地区,户外活动少,双胎、早产和发育快的婴儿,喂养不合理及护理不当而常患腹泻及呼吸道疾病等都是促使佝偻病发生的因素。

如何预防佝偻病?

宝宝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以及每天吃600毫升以上牛奶的宝宝,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而食物中的维生素D肯定不能满足宝宝正常生理需要,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种种原因,宝宝的日照常常不够,尤其在冬季,包括南方夏天的梅雨季节。但目前在各种宝宝食品中都添加维生素D的做法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一是不能判断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是很容易引起宝宝维生素D中毒。国外仅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维生素D预防宝宝佝偻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择包装蔽光好的维生素D制剂预防佝偻病十分重要。由于维生素D见光后非常容易分解,因此,浓缩鱼肝油滴剂,及一些包装蔽光不好的制剂,其中维生素D含量难以保证。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宝宝佝偻病预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有些宝宝钙摄入不足,应从改善饮食结构着手。钙在牛奶、豆制品中的含量高,应多吃这类食品。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品种很多,可参考钙制剂中钙元素含量的多少、口感、吸收率及价格的高低来购买。一般钙制剂中钙的吸收率在25%~35%之间,钙的吸收率超过90%是不可能的。过多补充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铁、锌的吸收,对宝宝的健康不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对佝偻病的预防应是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VitD是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首选药,直接有效,轻度患儿可一次肌注或口服VitD20万~30万国际单位,同时每日服钙剂1克。1个月后转为预防量。较重者可酌情加大VitD剂量。它促进胃肠道钙、磷的吸收,使骨骼结实、变硬。可惜的是在食物中含VitD很少,几乎没有,仅有蛋黄、牛奶、黄油、肝脏含有少量。既然不能从食物中摄取所需的VitD,人类就从大自然的阳光中要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时,可使皮肤下面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脂类变成VitD,作为一种营养素物质被人体利用,这是生理过程,既经济又安全。因此宝宝满月后就应该加强户外活动,开始1O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最好每日坚持两小时。怀疑有佝偻病的婴儿,父母应找儿科医生诊断和治疗。按医生的医嘱服用维生素D。尽量不用大剂量突击治疗,以免引起过量或中毒。

预防佝偻病首先要从妈妈孕期作起。准妈妈应营养全面,适当吃含VitD和钙多的食物,从孕期开始多户外活动,晒太阳,在孕期后3个月可服用浓鱼肝油和钙制剂。每日VitD600~800单位。补钙每日600毫克为宜。

对宝宝最好母乳喂养,母乳含钙量虽没有牛奶多,但由于钙磷比例适宜,易于钙的吸收。婴儿在出生后15天或满月加服鱼肝油,VitD每日400~800单位,或每月一次VitD3~5万单位,同时服钙剂。母乳喂养的宝宝要及时添加辅食,提供宝宝生长发育全面的营养,进食一些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虾皮、骨头汤、鱼类、豆制品等,此外要科学育儿,加强护理使宝宝少患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对双胎、早产宝宝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3个月)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在给宝宝服鱼肝油或VitD预防佝偻病时,不能多多易善。由于VitD和VA都是脂溶性维生素,它可储存于体内,如果口服过多,储存过量就会发生中毒。在服VitD预防时谨防中毒,给宝宝带来危害。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最好方法就是经常让宝宝在户外活动。春天,爸爸妈妈可直接让宝宝在太阳下晒太阳,这也是最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因为晒太阳能够帮助宝宝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宝宝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所含的维生素D。源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制造、转换成维生素D,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宝宝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宝宝的佝偻病和软骨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灭病菌,给婴儿晒太阳既能增强皮肤抗病能力,预防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又能促进婴儿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肺功能锻炼。春天微风和煦,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正是晒太阳的好时节,爸爸妈妈可以在上午9点到下午2点进行,开始每天坚持15~20分钟,逐渐增加到每天2小时。这样就会让宝宝有个更加健康强壮的身体了。

作者:刘雨林 田 好

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 篇2:

宝宝缺钙:妈妈问专家答

钙是人体内第五大营养素,在矿物元素中排第一位。人体中有钙约1200克,为体重的2% 。99%的钙与磷按2:1的比例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在骨骼内,其余存于血液,体液和软组织中,参与生命活动。

认识钙的生理功能

1、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骨骼中的钙从幼年起逐渐增多,40岁前后达到峰值。此后骨骼呈负平衡,逐渐减少。

2、参与凝血,凝血的每一步都需要钙的参与。

3、参与酶及多种生化反应。

4、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血钙降低到7毫克/分升以下时可出现手足抽搐。

5、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钙是我们人体内最重要的矿物元素,钙缺乏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奶和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而且奶中的钙吸收率也高。小鱼虾、豆类及一些硬果类食物含钙量也高,也是钙的较好来源。

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

机体因素 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孕妇和乳母对钙的需求多,膳食钙的吸收率高;神经紧张、忧虑、不爱运动,钙吸收差。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 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最有力的因素;膳食中蛋白质供应充足,母乳中的乳糖有明显促进钙吸收的作用;食物中维生素C促进钙溶解,钙与磷的比例2:1均有利于钙吸收。膳食中植酸、草酸、脂肪酸、纤维素、碱性食物、镁、锶、钠的过多摄入会干扰钙的吸收。

妈妈们的疑问

茜茜妈:宝宝缺钙的主要表现是不长个,还是骨骼异常?

梁教授:

老百姓所说的缺钙,多为维生素D缺乏所致,也就是医生所说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个别重型病例合并营养不良会影响身高。

亮亮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梁教授:

1、有维生素D不足史,如日照不足,膳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如婴儿、早产儿因生长速度快的需要量增高容易导致维生素D相对不足史,慢性腹泻病也容易引起维生素D吸收不良。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在生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早期病人不治疗就可出现骨骼畸形,小于6个月的佝偻病婴儿,表现为前囟增大,颅骨软化。6个月以后表现为方颅、囟门晚闭、出牙延迟。其它可有肋骨外翻、肋骨串珠、胸廓畸形,O形腿、X形腿。

松松妈:哪项化验检查能更准确的判断宝宝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何末梢血测得宝宝不缺钙,却有缺钙表现?

梁教授:

血清25-(OH)D初期即下降明显,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准确的指标,骨密度的变化可做为观察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检查,只能做参考。血钙受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调节,佝偻病初期时血钙可正常,激期时下降,恢复期时回升晚于血磷。

晶晶妈:2岁以内宝宝补钙的预防量和治疗量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宝宝一直补着钙和鱼肝油还是有骨骼异常的表现?

梁教授:

小儿出生后2周即可应用维生素D预防,每日口服维生素D 400~600 IU(国际单位,1个国际单位维生素D相当于0.025微克)至周岁;1岁后,冬季每日口服维生素D 400~600 IU,夏季日照充足时可暂停服用。应用维生素D预防时可适量给予钙剂,如母亲钙营养好,3月前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可不服钙剂,3~6月每日需口服100毫升钙,6~12月150毫升钙,12月至2岁200毫升钙。母乳和婴儿配方奶喂养可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如果宝宝生后一直补着钙和鱼肝油仍然有骨骼异常的表现,要考虑补充的维生素D剂量不足或宝宝对维生素D的吸收和代谢异常,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梁芙蓉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考入母校攻读儿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工作至今,现为儿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营养咨询工作;兼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临床营养工作组委员会委员,父母杂志专家顾问,Babycenter网站医学顾问,中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组委会专家委员,擅长于儿科营养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贫血、锌缺乏、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矮小、慢性腹泻合并乳糖吸收不良、食物蛋白过敏、单纯性肥胖的诊治;对婴幼儿喂养及儿童慢性肾脏病膳食的指导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梁芙蓉

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 篇3:

丁宗 解答喂养争议话题

添加辅食的时间到底是4个月,还是6个月?第一口辅食吃米粉还是肝泥……在健康面前,我们到底听谁的?

丁宗一 著名儿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国际儿童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专家组核心组专家(CAC Codex),中华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组长。

医生曾经告诉我们,辅食应该4个月开始添加,后来,这个推荐时间改成了6个月,现在,很多医生又改回了4~6个月,具体添加时间“听宝宝的”。医生也曾经提醒我们要给宝宝补钙,现在,更多的医生号召我们更新“吃—补”的概念……没错,医生对婴幼儿健康养育的建议也在不断发展着、完善着。

《时尚育儿》特请儿科专家丁宗一教授,将那些似是而非的喂养问题一一坦诚剖析,帮你去伪存真,厘清育儿迷雾。

是辅食,还是泥糊状食物?

丁宗一:我不建议把泥糊状食物称为“辅助食品”或者“辅食”。

我曾经做过一个父母和基层医务人员的认知调查,其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提到‘辅食’这个词,你会怎么认识?”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既然是“辅”食,根据中国文化的解释,就是“不重要、可吃也可不吃”的食物。对此,基层医务人员的看法大同小异。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辅食的英文原文是“Supplement food”,或者是“complement food”,二者都没有“不重要、次要、附属”等的含义,而是“添加”的意思。其实,“辅食”更应该叫做“泥糊状食物”。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按食物的性状分类,食物的形式有3种:第一种是液体食物,主要是指母乳。在母乳不能喂养的时候,使用其他的乳代用。在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下,我们提倡使用配方奶。第二种食物形态叫泥糊状食物,是在生后4~6个月左右开始喂养孩子的食物。第三种食物形态是固体食物,是在8~10个月之后,孩子的口腔能力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进食的食物。

这3种食物都是必须添加的,不存在谁主谁辅的问题。就像三级火箭,第一级火箭没有发射好,第二级火箭也不到位,第三级火箭也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对孩子生长潜能的充分发挥就会起到阻碍作用。

特别提醒 我们常说的“辅食”,指的是第二种在4~6个月时添加的食物,是介乎于液体和固体之间,不干不稀的食物。各种泥、糊,比如说肉泥、菜泥、水果泥都属于泥糊状食物。泥糊状食物不仅仅为孩子提供营养、锻炼吃的能力,而且对语言发育甚至智力发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生长发育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一不注意就会造成营养不良的一个危险阶段,应该放到跟母乳喂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辅食开始时间:4个月,还是6个月?

丁宗一:中国孩子的泥糊状食物应该在4个月后开始添加。最晚不要迟过6个月,具体添加时间“听宝宝的”。

我曾经做过中国孩子生长速率的纵向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孩子从出生起一直到7岁,生长发育规律简单说可以分为高速、快速、低速发展3个阶段。在高速生长期向快速生长期转变的时候,孩子的食物性状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从液体食物转变成泥糊状食物。这个时间点折合成日历年龄,相当于4个月时。

但是,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具体添加时间还是要看孩子的发展和表现。添加太早,孩子的生理成熟度达不到,没有能力进食;添加太晚,只靠进食液体食物满足不了孩子生长的需要,就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及生命潜能的发挥。

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6个月开始添加,更多是从延长母乳喂养的角度提出的,希望泥糊状食物晚一些添加,从而让母乳喂养的时间尽量延长。引申的含义是,孩子在改吃泥糊状食物时母乳喂养就停止了。但是现在我们认为,母乳喂养和泥糊状食物喂养是可以并行的,添加泥糊状食物后母乳还要继续吃,一直吃到不能喂或者自然没有了,再用配方奶或者别的奶代替。

特别提醒 4个月的说法只是生长速率折算的平均值。即使同一天出生的孩子,甚至是双胞胎,成熟度的发展也不一样,添加时间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因人而异。

在孩子满4个月时父母可以开始观察,如果能吃可以慢慢尝试着喂一点。具体方法是逐步添加,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添加是否合适,也要看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添加后睡眠很好,大便正常,身高、体重发育正常可以继续喂,如果孩子对泥糊状食物耐受不良(呕吐、腹泻、便秘)等,可暂停几天,过段时间再尝试。

第一口泥糊状食物:是肝泥,还是米粉?

丁宗一:没有原则性的要求,取决于文化习惯。

网络上曾经有过肝泥和米粉之争。中国的儿科大夫推荐第一次添加的泥糊状食物是米粉,这是符合中餐习惯的推荐,而且,米粉里的植物蛋白较之肝泥里的动物蛋白相对更容易消化。但这并不代表着米粉是中国孩子唯一可以选择的饮食方式。事实上,孩子适应米粉喂养后,不到一周就可以添加动物性食物了。所以,米粉和肝泥从时间操作上不会有大的间距,更多的是文化习惯的差异。

特别提醒

虽然大多数孩子吃米粉更好消化,可是米粉里含有的谷蛋白也有可能会引发某些孩子的过敏反应,吃肝泥反而不容易过敏。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尝试先给孩子添加肝泥。其实,所谓的官方推荐也是来自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推荐在传播时也做不到事无巨细,因此给人们形成了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误解。

归根结底,孩子到底吃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试”,添加后观察3天,孩子能适应就继续吃,如果怀疑某种食物过敏,就先停掉,过3个月后再试试看。

配方粉:是针对需求设计,还是模拟母乳而来?

丁宗一: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据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的需求而设计的。并非以母乳为模型。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第一,为孩子身体发育、抵御疾病提供充分和全面的营养;第二,对智力发育和能力发育以及潜能开发提供营养;第三,通过母乳喂养,为孩子情感的发育、与母亲的情感建立打下基础。而且,母乳省钱、方便、不易感染。

但是,母乳喂养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缺少铁、维生素K、维生素D等某些营养素。此外,母乳的质量高低跟母亲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母亲的营养、健康差,母乳质量也会稍微差一些。要注意避免这两方面的弱点。

特别提醒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出,婴幼儿配方粉的配方是根据婴幼儿的营养和健康需求而设计的,不以母乳为模型。这是因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国际配方粉标准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将目标集中在分析、模拟母乳成分上,力求做到和母乳一致,任务就完成,而是研究孩子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所需要的全面营养,据此来提供配方粉的营养配方。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配方粉喂养:是合理补充,还是母乳克星?

丁宗一: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孩子,应该及早、正确地选择适用的配方粉进行正规的配方粉喂养。

科学的“母乳喂养好”,是指健康的、营养良好的母亲的母乳,作为喂养的首选。至于是否采用母乳喂养要视乳母的情况而定,是母亲的选择权。而在临床上,是医师的处方权。自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狂热、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以及各种政治势力拿母乳喂养说事,都有其目的。事实上,哺乳动物中30%的个体是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而我们人类由于受生活、工作各种影响,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大一些。而人类因为有了配方粉,挽救了很多无法母乳喂养的孩子。

特别提醒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非常大的好处,需要大力提倡。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是,“母乳喂养好”也有两个前提,一是母亲是健康的,二是母亲营养良好。抛开这两个条件说“任何一个妈妈的奶都好”,这是一个伪命题。哺乳妈妈应该多注意自身的健康和营养情况,如果有需要,应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补充母乳强化剂。

钙:是骨骼发育的“砖瓦”,还是血管硬化的元凶?

丁宗一:把“钙”比作“砖瓦”是对的,也仅仅如此。吃多了就是一堆“垃圾”。

打个比方,骨头的生长相当于盖一座房子。首先要有设计图,这就是“基因”;然后要把砖瓦都运来,这就是钙。工人可以照着设计图来盖房子了,但是砖怎么能搭到正确的位置上呢?得在维生素D的引导下才能构建。对于骨头(这所房子)来说,钙就是砖头,钙存在于正常的、综合的、平衡的食物中,够用,不需要额外补充。

国内的“补钙”情结,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炒作,贻害不浅。商人把海边的蚌壳捡回来,拿水一冲,然后烧到1200℃,再降温,不同的温度可以炼出不同的钙。这其中利益巨大。为了赚钱,很多人就开始炒作钙。在钙产品常见的广告里,佝偻病是最常被用来表示“缺钙”的例子。但其实,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并不是钙缺乏性佝偻病。这中间偷用了骨营养和骨发育的概念,而且把维生素D去掉了,这是最无知、最肤浅的表现,但是它符合中国人“吃—补”的文化概念。

特别提醒

真正因为维生素D缺乏的佝偻病在城市孩子里并不多,不需要谈之色变。一般情况下,钙的摄入,靠自然食物、均衡膳食就够了,如果孩子真的缺钙,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盲目地大量服用钙,反而容易沉积在脑、血管、肾脏、肝处,造成硬化。

对话丁宗一:如何应对喂养争议话题?

儿科医生是否也有做错的时候?

丁宗一 是的,现在的学术和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儿科面对的是生长发育——这是最为活跃的生命现象,很多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技术手段都在这里涌现。而现实中,我国的儿科学却存在着思想僵化、学术更新慢、和国际发展水平相较落后的现象。

而且,现在也有一部分儿科医生自己没有做真正的、正确的科学研究,没有思考消息的可靠性、科学性就猜测性地对外宣讲了。我还看到很多儿科大夫,甚至仅仅看到《参考消息》上一条小小的新闻,就开始传播了。这些现象是儿科现有的弊病,也是我们儿科工作者的失责和歉意。

婴幼儿喂养资讯比较混乱,甚至经常出现错误,该如何理清?

丁宗一 很多错误观点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在驱动。一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广告,披着科学的外衣影响着大量的年轻父母们。这些歪曲和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不要说家长,就是一般的临床医生,如果不是钻研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很难发现。我们不能要求媒体能够完全把好关,最关键的还是源头——所谓的医学专家们要自律,说话要谨慎。“跨越真理半步就是荒谬”,一定要讲自己做过的事,不要以讹传讹。

作为父母,在接受资讯的时候也要看看专家的说法是不是有来源的,是不是有分寸的。

同时,我们的媒体单纯宣传正确知识还不够,还要肩负起媒体责任,对过时的资讯甚至伪科学能够及时纠正,从而减轻错误观点对父母们的误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探讨论文下一篇:母婴同室感染预防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