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艺术教育建构

2022-09-11

一、美感教育建构出的艺术教育

谈及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 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的主线, 但是若用美感教育来涵盖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并不全面。

1、美感教育的概念

1912年,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一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教育方针, 制订出“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五育”就包涵了美感教育。蔡元培在文中叙述了自己对美感教育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 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 大风破舟, 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 则转堪展玩。”他将美育提升到了一定的精神高度, 认为无聊乏味的生活琐事用艺术来表达可以饶有趣味, 人们对自然的恐惧与无奈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 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境与胸怀。在其《美育》[2]一文中指出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情操”, 将美感教育的作用涵盖在美化心灵的精神层面。他甚至大胆的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念, 他认为的宗教有“摆脱现世”、“幸福”的作用。同理, 他认为的美育也可以达到这一功效。在教学科目上, 他指出美感教育应占有25%的比重, 图画、唱歌、游戏课程都是美育, 手工课程也可以施以美感。李石岑在《美育之原理》[3]一文中对“美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美育是“直觉的”、“浪漫的”、“主观的”、“个性的”。由此可见, 民国时期提出的美感教育是以美来净化心灵的教育, 并不是学习知识技能参与社会劳作的, 美感教育提倡的是超越功利的纯艺术教育。

2、美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923年,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4]一文中针对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 提出了美感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他提出美育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实施。家庭的美感教育方法不仅要注重家庭教育, 还要注重胎教。学校的美感教育方法在幼稚园、中小学、大学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并主张举行辩论会、展览会、音乐会等活动。社会的美感教育方法要设立美术馆、展览会、音乐会、剧院、等专门教育机构, 并且注重道路、名胜、公园、建筑等地方美化。构建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公共教育共同进行美感教育的模式。由此看来, 民国时期的美感教育的实施方法与今日的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法是基本吻合的, 除了随着时间的发展, 艺术的门类增多, 艺术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以外, 均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艺术教育的实施。

3、美感教育的影响

美感教育的理论直接影响到了民国教育制度, 民国学制是清末学制的改良, 在教学科目上基本没有改变, 美感教育理论影响到了课程教育的宗旨。在1916年1月公布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5]中明确提出手工、图画、唱歌三门科目的学科的教育要求注重美育, 手工科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图画、唱歌科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并要求教授各科时都要引起学生的审美观念, 与清末的教育宗旨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美感教育的思想并不能带来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 仅填补了国民心灵的满足感, 无益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育是不贴合实际的, 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若仅停留在麻痹民众心灵的程度, 是无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

二、职业教育建构出的艺术教育

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思想呼之欲出, 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思想才得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6]一文中就指出, 职业教育是针对“社会困于生计”的现象提出的, 指出美感教育的弊端。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由“五育”之一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训练的能力, 使学校教育贴合实际生产劳作, 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在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 职业教育思想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 在地理课程中, 在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要求少用文字, 多画图, 学习掌握绘制地理图版的技能。在图画课程中, 职业教育思想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物写生的能力。在手工课程中, 职业教育思想强调掌握器物的原始材料和组建方法, 拥有实际造物技巧。课程教学在学生学习和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更强调实际操作运用与配合社会职业需求。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思想在艺术教育的渗透不仅在图画、音乐、家事、手工、缝纫等课程教学上, 还专门成立了职业学校, 例如家事职业学校, 桑蚕职业学校, 女工传习所等。职业教育思想的具体实施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同样拥有瓶颈和困难,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主要问题。在黄炎培的《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7]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四大标准:第一, 职业教育要迎合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学校种类、学科设置、学习专业等。第二, 控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供过于求会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寻工作, 供不应求会致使社会生产劳动力不足, 所以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控制生源。第三,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观也是社会需要的, 道德培训是不可缺少的, 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第四, 职业教育需要实际演练, 制定实习制度。学生毕业后要经过实习阶段, 考核合格后才颁发毕业证书。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社会于教育的关系, 使艺术教育贴合实践, 培养艺术职业技能。

三、总结

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美育, 以美育来涵盖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是片面的, 美育是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的思想层面, 而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不是“束之高阁”的教育, 民国时期的艺术教育真真切切的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 是职业教育思想与美感教育思想共同形成的艺术教育。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美感教育思想有着显著的差别, 又共同服务于艺术教育。职业教育思想强调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 美感教育思想强调艺术教育的精神升华, 两者看似背道而驰, 却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艺术教育较为完整的面貌。

摘要:民国时期艺术教育主要受美感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两方面影响, 美感教育是注重艺术教育的情感培养, 职业教育注重艺术教育的社会实践, 两者相互交融, 综合构建出民国时期艺术教育的面貌。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感教育,职业教育,民国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M].长沙:岳麓书社.2016. (2) :115-123.

[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中国现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15.

[3] 李石岑.美育之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6) :57-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工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与防控下一篇:“H”型人才双通道管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