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2023-02-07

第一篇: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九年级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共四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 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 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 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九年级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共四章。 第六章:溶液现象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 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 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 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2015年2月27日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共)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

3(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增强水的导电性

第四篇: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下册 化学学案 9.2新型材料的研制8

第九章第2节

新型材料的研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开发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

1、知道无机材料、有机合成等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简单鉴别。

学习过程

入:

港珠澳大桥中的新型材料引入材料及分类

活动1(生1主讲)

无机材料

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的应用

生活中常见物质中的金属:

(1)温度计     (2)镜子      (3)易拉罐     (4)日光灯泡发亮的金属      (5)普通干电池的负极材料      等

(2)金属材料的防腐(以铁为例)

2、无机非金属材料

(1)分类:陶瓷、玻璃、水泥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

活动2(生2主讲)有机合成材料

(1)

分类: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2)

塑料的种类、优缺点、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的鉴别

实验样品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燃烧情况

是否有黑烟

是否有气味

聚乙烯

聚氯乙烯

(3)用简单的方法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纤维种类    性质

灼烧情况

受酸溶液的影响

受碱溶液的影响

结论与解释

棉花

动物的毛

化纤布料

活动3(生3主讲)复合材料

1、复合材料的概念

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成一体而形成的材料。复合材料集中了组成材料的优点。

2、常见的复合材料

钢筋混凝土、轮胎、玻璃钢

活动4(师拓展)

1、金属材料的发展

2、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生产和应用

3、演示实验:几种纤维的鉴别

检测:看看你家厨房中用品分别属于哪类材料?

作业:略

第五篇: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9上教案

第一章 §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doc

§

1、2化学研究什么.doc

§

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doc

§

1、4第一章复习.doc

第2章 §

2、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doc

§

2、2性质活泼的氧气.doc

§

2、3奇妙的二氧化碳.doc

§

2、4水的净化.doc

§

2、4自然界中的水.doc

第3章§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2课时).doc§

3、2分子、原子、离子.doc

§

3、2分子与原子、原子定义.doc

§

3、2离子.doc

§

3、2原子结构与相对原子质量(2课时).doc

§

3、3元素元素符号.doc

§

3、3公开课教案.doc

§

3、3组成质的化学元素.doc

§

3、4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doc

第4章§

4、1燃烧与灭火.doc

§

4、1燃烧与灭火.(公开课)doc.doc

§

4、2定量认识化学变化.doc

§

4、3化石燃料的利用.doc

第5章 §

5、1金属与金属矿物.doc

§

5、2铁的冶炼合金.doc

§

5、3金属的防护和回收.doc

第6章 §

6、1物质的溶解.doc

§

6、2溶液组成的表示.doc

§

6、3 物质的溶解性.doc

§6复习.doc

第7章§

7、1溶液的酸碱性.doc

§

7、2常见的酸和碱.doc

§

7、3酸和碱的反应.doc

§

7、4酸、碱、盐的应用.doc

第8章 §

8、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doc

§

8、2淀粉油脂.doc

§

8、3蛋白质和维生素.doc

第9章 §

9、1化学与能源.doc

§

9、2化学与材料.doc

§

9、3化学与环境.doc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合伙人律师事务所特点下一篇:环境保护工作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