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

2022-04-20

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超前服务,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服务,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服务。学籍档案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

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 篇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山东职业教育

摘 要 山东省是晚清时期兴办实业教育较早的省份之一,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山东的职业教育已有了初步发展。山东省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以往山东职业教育的混乱无序以及战后山东的恢复建设,开始着手对职业学校进行整顿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致力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其服务于山东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职业教育;整顿改革;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中国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在当时国势衰微、国贫民困的历史背景下,为振兴实业、富国强民,清政府开始注重兴办实业学堂。1904年颁布的《奏定实业学堂通则》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1],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创办实业学堂。山东省是晚清时期兴办实业教育较早的省份之一,至20世纪30年代前夕,山东的职业教育已有了初步发展。

一、清末民初山东职业教育发展概览

山东职业教育发端于晚清,称为实业教育。清末时期,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为“救亡图存”,中华大地兴起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职业教育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山东职业教育最早起步于军事学堂的兴办,开办较早的是水师学堂,为培养海防技术人才,北洋海军于1890年4月开办了水师学堂,教授算法、天文、海图、测量等课程[2]。随后,各种军事学堂逐渐设立,武备学堂(1900年5月20日袁世凯创办)、烟台海军学堂(1903年)、济南警务学堂(1903年)等先后创办。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以及一系列有关实业学堂的教育章程,为全国各地实业学堂的创办提供了指导。山东省实业教育的发展以清政府颁定的教育章程为准则,分为3级,即: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级实业学堂。在初等实业学堂方面,山东开办较早的是兖州初等农业学堂,试办于1904年,以保定农业速成生为教员,学制3年,开设有修身、中国文理、算术、格致、体操等普通科目以及农业、蚕业、林业、兽医等实业科目[3]。在中等实业学堂方面,山东省开办最早的实业学堂是青州府官立中等蚕桑实业学堂,1903年6月成立,主要目的是根据青州的自然条件培养育蚕、制种、缫丝、植桑等专业人才。该校先后经历了青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山东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山东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等变迁过程,于1930年停办。在高等实业学堂方面,山东省开办较早的有山东省官立法政学堂(1906年)、山东高等农林学堂(1907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7年)等。综观清末时期的山东职业教育,其仍然处于雏形阶段,体系尚未完整,规模也不大,但为此后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民国建立后,1913年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职业教育纳入学校系统。同年,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将实业学校分为甲种、乙种。其中,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施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等小学,施以“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4]。在教育部的规划下,山东省在清末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山东省职业学校,多系创设于民国成立以后”[5],1916年,山东省有甲种农业学校2所,乙种农业学校61所,商业学校4所,实业学校的设学数量位居全国第10位。到1923年,山东的职业教育机构数量达到110所,仅次于江苏[6]。自民国建立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山东职业教育的设学数量较为可观,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譬如在设学类型、教学内容、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弊端,正如何思源所指出,1928年之前的山东职业教育:大都设备简陋,以書本为课业,实习为点缀。功课受实习牵制,因而知识不充,实习为设备拘束,因而技术不善。名为职业教育,实则学生毕业后,率无职业可言,其幸而谋得职业者,又多系用非所学。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缺乏信用,遂致每届招生,异常困难,不得已降格以求,滥竽充数,岁糜巨资,成效毫无[7]。

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教育厅自1928年开始了职业教育的整理,对职业学校进行裁并、改建。其整理办法主要有三:一是裁并设备简陋的省立职业学校。山东省教育厅将第二、第四、第五职业学校和烟台省立水产讲习所等学校裁撤,并将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在济南仅保留了2所职业学校。二是改建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山东省教育厅将济宁道立甲种工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三职业学校,男女兼收,主要办理染织、商业簿记和工艺化学3科。三是改革职业学校的教学。山东省教育厅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学以绝对实用为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午上课、下午实习,所学习的科目根据社会需要而定,逐步实现学校的工厂化。1928-1929年为山东省职业教育的整理期,以何思源为首的教育厅根据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发展职业教育,成为该时期整理山东职业教育的主要筹划者与推动者。通过这两年的整理,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从而为韩复榘时期山东职业教育的扩充与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韩复榘主政之后,给予何思源等教育厅人士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何思源可以按照其既定规划继续对职业教育进行整顿与改革,较好地保障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连续性。

二、山东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整顿与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于国家建设的目的而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加强立法、颁布政策、制定规划等举措,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1928年6月,山东省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以往山东职业教育的混乱无序以及战后山东的恢复建设,开始着手对职业学校进行整理。正如何思源所指出,1928年、1929年为职业教育的整理期,1930年至1932年为充实期,1933年以后为扩充期。1930年9月,韩复榘主政山东之时,正值山东职业教育的充实期,其主政之后,积极支持何思源等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在创办山东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等学校、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为提倡、鼓励职业教育,山东省于1934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劳作成绩展览会,以加强社会人士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与认识。综观韩复榘对职业教育的整理与改革,主要有下列举措。

(一)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逐年递增

山东省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省、县教育经费,省立职业学校由省教育经费拨款,县立职业学校则由县教育经费拨付。韩复榘时期,随着省、县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职业教育经费亦呈现出递增态势。增长幅度较大的年份为1931年,1930年山东职业教育经费仅为85880元,到1931年时增长到115308元,增幅为34%。见图1。1931年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因为1930年山东经过中原大战后,社会各界均遭到一定的损毁,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迨至1930年9月韩复榘主政山东,韩复榘以教育为亟,采取措施试图逐步恢复山东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则为举措之一。1933年之后,山东职业教育经费延续了递增态势,1933年山东职业教育经费为133188元,至1936年则增长为230001元。1933年后职业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主要是因为自1933年开始,山东职业教育开始进入扩充期,诸如历城县立初级工业职业学校、蒲台县立初级棉织职业学校等学校先后成立,以及省立职业学校增加教育班次,教育经费也随之增长。

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山东省教育厅还增加了省立一职、二职、三职3所省立职业学校的设备费。这3所职业学校的设备费均是从省库中拨款,1930年3所学校的设备费为13700元,1931年为15300元,1932年为22800元。此外,山东省职业学校自身也有筹集教育经费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实习时所制作的各種成品,教育厅特许各职业学校在出售成品后,将所售款项呈报教育厅备案即可作为购买材料之用,各职业学校通过出售成品所得的经费,“综计亦不下三万余元”[8],以这部分经费作为学校的周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经费的有益补充。

(二)改革教育内容,增加教育实习比重

韩复榘时期,山东的职业教育多为初级职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以训练实用技能及从事当地小工业之改良推广为主要目的”[9],而以往的山东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书本教学,学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毕业即面临失业。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毕业生之赋闲者,约占十分之三。”[10]学生失业、无业可求的主要原因即为所学的知识、技能不适用。为改变过往职业教育的弊端,培养适应山东建设的实用人才,山东省教育厅自1930年开始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932年,山东省教育厅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时间做出规定,职业教育课程每周授课时间为28小时,分为普通训练科目、专门训练科目和技术实习3类。其中,普通训练科目主要有党义、国语、体育等,其每周教学时数约占1/4;专门训练科目主要有数理化及其他专门学科,教学时数约占1/4;技术实习的时间为1/2。1933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职业学校各科教学科目及时数概要》,对职业教育的各科教学时数做出了具体规定,并加大了实习的教学时数。以蚕桑科为例,教育部规定,蚕桑科每周教学时数为46小时或48小时,其中蚕桑实习为24小时,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11]。山东省教育厅根据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变通,将职业教育每周教学时间定为38小时,其教学科目及其所占时数比重与1932年相同。

此外,为保障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山东省还采取了一定的保障举措。一方面,颁布政策法令,制定了《学生实习办法大纲》《工厂管理办法大纲》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变更教员支薪方式。以往教员薪金的支付,实习与授课均以钟点计算,教薪每周每班为36小时,在这种支薪方式下,“教员仅限于支薪时间内在工厂指导,其余时间无人负责,效率太差。”[12]为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将原来的36小时教薪减去一半,以之作为工厂指导员薪金,使教师在工厂内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习效率。

(三)扩充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1933年以后,山东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扩充期,在此阶段,韩复榘授权山东省教育厅积极扩充职业学校,不仅新建职业学校,同时扩充班次,促进私立职业学校立案,使山东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一方面,新建职业学校。1933年,在阳谷县新建了省立第四职业学校,招收染织科学生2班,至1935年时该校有学生180人,教职员23人,年经费为28512元[13];1933年,创办了历城县立初级工业职业学校和蒲台县立初级棉业职业学校;1935年,在济南创办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招收农科、园艺科学生各1班,并与山东大学农学院、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合作;此外,在私立职业学校的立案方面,济南私立商惠职业学校和私立惠鲁工商学校先后于1933、1934年核准立案,并准予设立烟台私立益文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另一方面,扩充班次。1933年后,山东省教育厅在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内添设高级土木工程科以及初级机械科;在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内添办染织训练班1班,学制1年,招收年长失学者,授以染织技术。

同时,山东省教育厅为配合山东实业建设计划,对省立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对学校名称及开设专业进行了调整:将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改组为省立济南初级工业职业学校,开设化学科、染织科、机械科和染织速成科,共8班,学生253人;将省立第二职业学校改组为省立济南女子初级染织蚕丝职业学校,开设染织科、蚕丝科和染织训练班,共7班,学生294人;将省立第三职业学校改组为省立济宁初级工业职业学校,开设染织科、化学科和职业训练班,共7班,学生237人;将省立第四职业学校改组为省立阳谷初级染织学校,开设染织科和染织速成科,共5班,学生150人。此外,山东省教育厅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亦多方面顾及。由于山东省职业学校都是“为积极的供给中级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设”[14],因此职业学校大多数都与工厂或商店等有一定联系,学生毕业后,多被安排在这些单位,“染织、化学各科学生,则多安插于各县民生工厂;土木工、机械工学生则多服务于各县建设机关。”[15]

山东省对职业教育的整顿与改革,是根据山东省实业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实况而开展的,尤其是在学校设立和专业开设上,更能体现出山东的省情实际。山东省职业学校的类型虽然分为农、工、商三类,但在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中可以看出,设有染织科的有4所学校,这主要与山东的产业类型有关,正如教育部1933年10月视察山东职业教育后指出:“查山东乃产棉之区,纺织为家庭操作之一,甚为普遍。染织科之设,实为必要。应用甚广,办理之成绩亦较佳。”[16]正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过去所存在的弊端,使职业教育较之以往而有所发展,“职业教育在本省社会上之地位,已大非旧观矣。”[17]

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训

山东省职业学校的课程与实习是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的,教育部先后颁布了《职业学校法》(1932年)、《职业学校规程》(1933年、1935年修正)、《职业学校各科教学及时数概要》(1933年)等基本法规,对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时数等做出了详细规定,成为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的指针与参照。山东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习安排在遵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学校情况和当地实际需要,分门别类地设置了不同课程,并开展了系统、多元的实习活动。

(一)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

山东省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根据职业学校的有关教育法规而开设的,其普通训练科目基本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相同,在专门训练科目和技术实习科目上,则由各校根据办学实际和专业情况自主开设。关于职业学校的專门训练科目和技术实习,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均是从全局、整体层面做出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对各职业学校的具体开设科目并未做统一说明,但是山东省职业学校的专门训练科目和技术实习也多是大同小异,校与校之间差异不大。

以山东省立第三职业学校为例,其设立的专业有染织科和化学科,其中,初级染织科的课程有党义、国文、英文、算学、用器画、机织法、染色法、织物整理、机械工学、体育、应用化学、图案画、公民、物理、化学,实习科目有染色和机织;初级化学科的课程有党义、国文、英文、算学、体育、化学、应用化学、公民、物理,实习科目有制革和化妆品制造[18]。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专业不同、课程不同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职业学校的教学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对职业学校的视察报告记载,多数教师还是能够较好地实施教学的。例如,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的教员刘化一,在教授染织科代数时,“讲解极明瞭,且随时发问,学生亦能注意,学生演算,尚能无讹”[19];省立第二职业学校的教员黄法章,在教授商科学生银行学和商业簿记中,“讲解极为详细,笔记亦极明晰,态度活泼,口齿清楚,极能动人听闻,堪称良师”[20]。此外,职业学校属于中等教育体系,训育亦成为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内容。职业学校的训育在协调中央与地方训育标准的基础上,各校根据学校环境和专业需求实施了特定的训育。例如,省立第二职业学校为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界人才,制定了“陶镕职业道德,启发服务与创业精神,思想求其纯洁,生活求其简单,男女职业机会均等”[21]的训育原则,并根据专业设置分门别类地制定了训育实施标准。

(二)省立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

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人才、增进学生技能为归旨,重在“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学时数安排以职业学科占30%、普通学科占20%、实习占50%为原则。因此,实习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的职业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发展和专业设置开展了系列实习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技能。

为便于学生实习,职业学校通常建有厂房,购置有一定的机械设备,例如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在染织科方面建有染色工厂和机织工厂各1座,染色厂房内设立了煮房、漂房、染房,机织工厂内备置了手工式毛巾机、独幅被单木机、动力机毛巾机器、宽木布机、窄木布机、动力织布机、自动圆盘打穗机、大小提花机、动力轧光机等织机,化学科设有1个化学工厂等[22];山东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建有车间厂房15间,安装了10多台织布机,并备有提花机、铁机等诸多设备[23]。通过厂房、机器的备置,既可以满足学生实习之需,又可以生产各种产品。当学校设备不足时,学校或购置、或借用,例如山东省立第二职业学校1932年通过教育厅,从国立青岛大学借用了10台窄木机、5台宽木机,14枚宽铁、12枚窄线以及2口窄竹杼[24]。

在学生实习方面,山东省职业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习方案,以此来保障学生实习的有序进行。在此,以省立第二职业学校作为个案来考察,其是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开设有蚕丝科、染织科和商科,并设立了染织训练班,为锻炼学生技能、提高实习效率以及增加学生实习经验,该校制定了详细的实习方案,并开展了诸多教育实习活动。譬如,该校将染织训练班的实习分为必修实习和选修实习。必修实习主要包括机织实习(每周25小时)和染色实习(每周3小时);选修实习主要包括制袜实习(每周12小时)和花边实习(每周12小时)。该校为提高学生实习效率,在染织科实习工厂内分设了实习部和制作部,为学生试验提供专门场所。实习部是学生做基本练习的场所,制作部则为学生做应用练习的场所,即学生在实习部将基本工作练习熟练后再进入制作部制造各种染织成品。经过半年的试验之后,其成绩较好,“尤以所出织袜十字纱,销路最好”[25]。

该校在1934年6月专门举办了女职学生成绩展览会,以此来展示学生成绩,使社会了解女子职业教育。成绩展览会分为两部:第一部为展览会,设于学校本部,主要包括养蚕室、学生银行室、实习仪器室以及各种展览室等;第二部为学生实习情形,设于学生实习工厂,主要是学生实习的染织缫丝工厂以及消费合作社等[26]。在6月2日开幕时,到场参观者有2000余人。《山东民国日报》对此次展览会有详细记载,例如对第二部实习情形的记载:“参观者入校,见有动力部、准备部、染织部、提花部等,各部均设备完善,其工厂内学生均平日实习情形工作不懈,乒乓织布声不绝于耳,缫丝厂系蚕丝科学生管理,织织女儿手,抽丝疾若风的实习,所制出之丝黄白两种,甚匀。”[27]通过此次展览会,既向社会展示了山东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成效,同时也使参观者对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对女子职业教育的宣传、社会民众的认可以及学生的毕业出路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934年,教育部为推行生产教育,定于10月10日在南京举行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劳作成绩展览会,使各省各校之间互相观摩、比较,以资改进。山东省为参加此次展览会,在本省举办了学生劳作成绩展览会,韩复榘对于此次活动也十分关注,并到场参观。山东省学生劳作成绩展览会在省立民众教育馆举行,共收到各校成绩品2800余件,参加者有省市立中小学50余处、历城等70余县,分为纪念楼、陈列馆等8处。此次展览会,前来参观者众多,规模较大,“八时半,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前来参观,至九时许始转赴省党部开会,游人旋亦接踵而来,极为踊跃,诚本省空前最大之展览会。”[28]山东的作品,由于大多是就地取材,充满土色土香,绝少都市化、洋化意味,因此,在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劳作成绩展览会上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29]。

四、结语

综观南京国民政府前10年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积极的整顿与改革,结束了以往混乱无序、重复建设的局面,经费得以逐年递增,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也能契合职业教育和山东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观韩复榘时期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校所开设的速成科或训练班,其办理成绩比较好。以山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的染织速成科为例,该科学习年限为1年,招收15~20岁的学生,1933年教育部在视察后对其评价道:“学生或由地方派送,或系经营家庭工业者,毕业生出路甚佳。投考人数,十倍于录取之數。此制甚符该厅所定办法第三项扩充部之规定,亟宜推广。”[30]1934年和1935年,教育部视察山东职业教育后,对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训练班或速成科给予了较高评价,并建议继续办理,如省立济南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染织训练班,“一年毕业,专重技术,尚有成效,应继续办理”,省立济南女子初级染织蚕丝职业学校,“附设之染织训练班出品尚佳,可予续办”[31]等。

经过种种努力,山东职业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经费不足。韩复榘时期,山东省职业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经费的增长依然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各职业学校的经费依然处于紧缺中,正如教育部在1935年视察后指出,“该省职业学校经费,尚未依照规定标准提高,致学校购置经费非常缺乏”[32],加之教师薪金占据经费比重较高,导致学校购置费不足,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进行设备扩充;此外,职业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较低,1930年的省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仅为153617元,而普通中学教育经费为673308元,师范教育经费为481306元,相较之下,职业教育经费较少[33];至1936年,职业教育经费为138200元,仅占省教育经费的6%,而师范教育经费占30%,中学教育经费占20%[34]。另一方面,学生实习质量还有待提高。首先,在材料使用效率上,实习过程中材料消耗较严重,材料费用与产品数量不成正比,“如四千元材料只能有二千元之成品可以出售,其余全属消耗”[35];其次,在产品质量上,学生实习所制作的成品质量欠佳,导致销路不好,例如省立济南初级工业职业学校所制作的胰烛等成品,在市场上“几无销路”,皮件成品质量亦不佳;省立济宁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染织成品质量比较好,但皮革、油漆等成品则比较粗劣。

总而言之,山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成绩亦存有问题,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态势之中,缓慢中探索前进。山东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有其历史因素,亦有现实制约。从历史因素来看,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省份,山东省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道本器末”“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深深嵌在社会大众的脑海里,导致民众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价值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现实制约来看,韩复榘主政山东之后,为实现“普及教育”的施政计划,将教育的发展重点放在普及义务教育、兴办师范教育和实施社会教育上。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和社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显得暗淡、缓慢。正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下,导致山东职业教育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态势之中。

参 考 文 献

[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8.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教育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693.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46.

[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3.

[5][10][33]吴相湘,刘绍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411.412.412.

[6]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51.

[7][8][15][17]何思源:近八年来之山东教育[J].教育杂志,1936(11):39-53.

[9]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028.

[11]职业学校各科教学科目及时数概要[J].山东教育行政周报,1933(266):28-35.

[12]鲁改进职教[N].中央日报,1932-09-02(2).

[13]《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第4册)[M].台北:山东文献出版社,2002:2617.

[14]王献九.山东中等教育概况[J].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34(1):198-202.

[16][30]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文献类编·教育卷(第680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89.189.

[18][25]张妍,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1052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06-107.104.

[19][20]王贯怡,孟宪蓂.视察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报告[J].山东教育行政周报,1930(112):45-49.

[21]济南市档案馆馆藏.山东省立第二职业学校一览[Z].1933:113,卷宗号18-2-70.

[22]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宁文史资料(第9辑)[G].1992:39.

[23]政协阳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阳谷文史资料(第31辑)[G].2007:297.

[24]山东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公函[J].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2(51-52):1-2.

[26]女职成绩展览明日开幕[N].山东民国日报,1934-06-01(5).

[27]女职成绩展览会昨日开幕之盛况[N].山东民国日报,1934-06-03(5).

[28]学生劳作成绩品开始预展[N].山东民国日报,1934-09-02(5).

[29]本省學生劳作品博得一般好评[N].山东民国日报,1934-12-11(5).

[31]民国教育部.教育部视察各省市职业教育报告汇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1-52.

[32][35]教部派钟道赞视察鲁职业教育[N].中央日报,1935-06-10(4).

[34]何思源.一年来之山东教育概况[J].中央周刊,1936(394-396):84-87.

On Shan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Cheng Gongqun, Wang Qian

Key words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 course setting; practical training

Author  Cheng Gongqun, lecture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Wang Qian, intern researcher of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程功群(1988- ),男,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盐城,224002);王倩(1987- ),女,盐城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史

作者:程功群 王倩

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 篇2:

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超前服务

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超前服务,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服务,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服务。

学籍档案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情况,客观地反映了每个学生在学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状况,也是一个人接受某种教育程度的经历和他所达到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生毕业以后就业、提拔干部、晋级、考评、转正和晋升工资等都离不开学籍档案。学籍档案工作环节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及编研、保管、利用、统计等几个阶段。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籍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1 开发学籍档案信息的必要性

无论哪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离不开科技与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输送大量的品学兼优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批与人才培养和管理有关的学籍档案。学籍档案涵盖的内容包括入学注册、升留级状况、成绩册、奖惩材料、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结业毕业等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档案利用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学籍档案的利用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指明了档案工作的正确方向。做好档案的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籍档案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改变档案管理手段,以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装装订订”的传统的“小作坊”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求。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的馆(室)藏的学籍档案资源为手段,不断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的学籍档案资源体系。

2 更新服务观念,树立超前服务的意识

要做好档案服务创新工作,首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学校档案馆(室)服务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工作才能到位,有了创新服务观念,才能扎实推进档案服务创新工作。首先,学校档案馆(室)要树立新的档案服务理念,大力推动传统档案服务观念向现代档案服务观念的转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激烈竞争,要在认识上尽快适应这种新情况的变化,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观念和认识,树立超前服务的意识。其次,服务内容要全新。要提供全新的档案信息服务,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都要随着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地创新。学校档案工作服务方式要有新突破,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等服务方式的转变。第三,学籍档案的收集要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使档案服务工作落伍,必将使学校档案工作失去生存的活力和市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节奏、超前的服务,赢得利用者的满意。

3 学籍档案超前服务的做法

目前,学籍档案的利用方式通常表现为2种类型:一是学术利用,利用者一般为本校的教师和干部,利用目的是要在档案中得到可用于学术研究的资料;二是实用性利用,利用者通常为本校的教师、干部和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利用目的是从档案资料中直接获取依据性文件材料和证明,利用的内容包括提供信息、办理学历与成绩证明等。改革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开发学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超前服务有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3.1 对在校学生和历届毕业生的学籍档案文件材料进行专题分析,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服务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要求的矛盾,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要求不吻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而学校设置的某些专业脱离市场需求,出现学生在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情况。学校的职业教育必须跟技能、跟机器、跟设备打交道,否则学生就拿不到职业资格证书。要利用学籍档案中“考生报名登记表”“考生综合登记表”“入学考试成绩表”“毕业学员登记及鉴定表”“各学期在校学员注册人数统计表”“毕业学员成绩总表”等材料进行专题分析。例如通过“考生报名登记表总表”,对历届各专业的毕业生和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根据社会对学校设置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本学校专业进行排名,使校方领导层下决心淘汰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因为当今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环境下,参加高考、中考的考生填报志愿时,都是参考各学校专业排名和今后的就业导向,才能作出对就读学校志愿的正确选择。

3.2 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就业服务通过“毕业学员成绩总表”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反映出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学校培养不出来;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学校设置职业预警机制,主动给自己亮红灯,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学校这几年调整了涵盖农林、财经、外语、计算机、艺术5大门类的会计、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服装设计与工艺、广告装璜与电脑设计、国际贸易与报关等十几个专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逐步走上轨道。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应该尝试在职业预警方面为学生服务。有些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就业服务”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资料,都是学校各专业负责人走访企业时搜集到的回馈与意见,他们把目标瞄准在福建海西建设的制造业人才及服务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上。一些热门专业,如汽车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还没毕业,企业争先到学校要求预留分配毕业生。实践证明,设置职业预警机制能帮助学校认识不同专业的优势,扬长避短。

4 学籍档案数字化,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籍档案的利用率在不断提高,档案的破损速度也在加快,这样就产生学籍档案“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沿用传统的手工目录查询档案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案卷目录检索条件单一,查全率和查准率很难得到保障。有的学生学籍档案因组卷不规范,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学生的学籍变更(如休学、退学、复学、转学)等不能在案卷目录上体现出来,这样难免会降低档案的查准率。将学籍档案原文数字化,存入数据库,不仅可以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而且还大大提高查检速度。将建校以来学生的个人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缓解档案保存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学籍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上网的基础。网络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推动档案事业迈上新的层次。大量的学籍档案信息寓于纸质的案卷、文件之中,只有将这些纸质学籍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才能更好地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如新生录取登记卡、学生注册表、学生成绩、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及档案转递情况等,以方便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获得自己需要的学籍档案材料。档案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学籍档案信息只有上网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能为更多人所利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作者:陈黎航

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 篇3: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宗旨和方针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多起职业教育议案,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的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民政府;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作者简介:柳靖(1977-),女,文学硕士,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王辉(1979-),男,法学硕士,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史。

1927—1937年被薛光前先生称为光辉的十年,[1]163我国的政治、经济进入了新阶段:北伐成功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相继发生,使民心更显团结;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项建设大力推展。中国迎来了民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局面,各个领域都开始规划未来,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中表现甚为抢眼。不仅在教育宗旨与方针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通过职业教育法令,真正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在教育宗旨和方针中体现职业教育

1928年5月15日,大学院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在新情势下需解决的重大教育课题,其中包括确定一个能普遍为政府及教育界所接受的教育宗旨。会议宣言指出:“此后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就是三民主义的教育”,“我们全部的教育……应该提倡劳动,运用科学方法,增进生产的技能,采取艺术的陶熔,丰富生活的意义,以企图民生的实现。总之,我们全部的教育,应当准照着三民主义的宗旨,贯彻三民主义的精神。”[2]宣言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10项议案作了说明。

1929年4月26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定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指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3]这是对清末以来教育宗旨的扬弃,将推行职教作为“发展国民生计”的重要手段。

八条实施方针大都充分强调“民生”,强调教育要注重生产劳动、注重实习、注重实用科学,以养成国民的生活和生产技能。第二条规定:“普通教育须根据总理遗教,以陶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第八条特别重视农业教育,规定“农业推广,须由农业教育机关积极实施。凡农业生产方法之改进,农民技能之增高,农村组织与农民生活之改善,农业科学知识之普及,以及农民生产消费合作之促进,须以全力推行,并应与产业界取得切实联络,俾有实用。”[4]165

1930年4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宣言声称:“……我们为求民生的发展,所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内,都注重科学实验,培养生产能力,养成职业技能。”[5]1931年9月,在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中均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部分。初等教育目标有“使儿童于三民主义教导下具有适合于实际生活之初步的知能。”[6]9中等教育目标有“对于青年应予以职业指导,并养成其从事职业所必具之知能。”[7]12高等教育目标有“学生应切实理解三民主义的真谛,并具有实用科学的知能。”[8]14社会教育目标中有“提高民众知识,使具备现代都市及农村生活的常识。增进民众职业知能,以改善家庭经济并增加社会生产力。”[9]19这两次会议都努力将职业教育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中,体现出使教育职业化的倾向。

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教育之决议案》指出:“今后教育一方面注重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养成生产技能的劳动习惯,使学校毕业之学生均为社会分子,以矫正过去教育徒事空谈忽略实践之弊病。”[10]174同时规定各省市应尽力扩充职业学校,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教育宗旨和方针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为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教育宗旨和方针确定后,国民政府又通过专门职业教育法规,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

(二)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

1. 《中学暂行条例》。1928年3月10日大学院公布的《中学暂行条例》规定:“初级中学实施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设普通、师范、农业、工业、商业、家事各科,但得依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11]151

2. 《职业学校法》。1932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公布的《职业学校法》规定:“职业学校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之技能。”[12]30职业学校分初、高级两种,以单科设立为原则,既有国立,也可由地方或团体、私人设立,以不收学费为原则。《职业学校法》从宏观层面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教育部又依据该法制定了各种职业教育规程和法规,使职业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备。

3. 《职业学校规程》。1933年3月根据《职业学校法》颁布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职业学校为实施生产教育之场所。”职业学校实施下列六项训练: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养成劳动习惯;充实职业知能;增进职业道德;启发创业精神。[13]165《规程》对职业学校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设置原则、经费、管理、设备、课程、实习、训练、成绩考查、教职员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作为《职业学校法》的细化,《职业学校规程》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的,使职业学校的办理有法可依。1935年6月28日又颁布《修正职业学校规程》,分总纲、设置及管理、经费设备、编制、科别及课程、实习、训练、成绩考察及毕业、学年学期及休假日期、纳费及待遇、教职员、附则等十三章,“增加了关于职业学校校名与暑假总练习及平时所习各种技术方法的规定;职业学校可根据地方社会需要,酌设《规程》内未列之科目。”[14]466该《规程》后来也进行了修订,对民国后期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及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1933年7月4日颁布的《各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及中小学施行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旨在增进中小学的教育效能并有效指导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要求小学自五年级起,初中、高中自第二年起,都应实施升学及职业指导。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注重灌输职业常识,养成劳动习惯,启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知能,注重与职业界的联络等。

职业指导的重点在于养成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常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便于就业。在中小学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渗透。《大纲》的颁布使职业指导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得以确立。

5. 《职业补习学校规程》。1933年9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的《职业补习学校规程》规定:“职业补习学校,为实施补充生产教育之场所”,[15]67目的有:一、对于已从事职业者,补充其现有职业应具之知识技能,或增进其他职业之知识技能,并予以公民之训练;二、对于志愿从事职业者,授以职业之知识技能,并予以公民之训练。[16]37《规程》对职业补习学校的入学资格、种类、设科、授课时数、分科、教员资格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要求各省市县应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补习学校或补习班,并奖励农、工、商团体及私人设立。

除上述法规外,国民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各省市施行中小学师范职业学校四种规程时应特别注意之事项》、《各省市推行职业教育程序》、《各省市职业学校应改进之事项》、《职业学校各科教学科目及时数概要》和《各省市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登记检定及训练办法大纲》等专门法令,从法律层面为职业教育扫清了障碍,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的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概观

(一)通过多起职业教育议案

自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实业教育进行计划案》后,该会每届大会都把职业教育列为议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发展经济,控制日益严重的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职业教育,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明显增多。

1928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请推行职业教育案》、《设立职业学校案》、《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案》、《请切实整顿全国各级工商学校以致实用案》、《全国农林教育计划案》、《请促军事当局提倡军队职业教育案》、《推行平民女子职业教育案》、《请规定职业教育在学制上地位》等议案,涉及职业教育的诸多方面。

1929年8月9日,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议决《各省教育厅应举行全省职业教育会议》、《职业教育应加入教育行政组织系统》、《请指定专款拨充职业教育经费》、《女子职业教育应适应女子特殊性》等议案。[17]188

1930年4月15—23日,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分组审议了《改进全国教育方案》,宣言提出:注重科学实验,培养生产能力,养成职业技能;注重公民训练;注重民族独立精神。[18]205

1931年4月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教育部执行国民会议通过的《确定教育设施趋向案》,第二条要求“中小学教育,一律以养成独立生活之技能与增加生产之能力为中心。务使大多数不能升学之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第三条要求“社会教育,应以增加生产为中心目的,就人民现有之程度与实际生活辅助其生产智识与技能之增进。”第四条要求“尽量增设职业学校以及各种职业补习教学。职业教育之制度科目,应使富有弹性,并接近固有之经济状况。私人筹设职业学校者,国家应特别奖励之”。第五条要求“尽量增设各种有关产业及国民生计之专科学校”。[19]224-225

1934年1月11—13日,民众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了包括《推行职业补习办法草案》在内的9项提案。[20]286

1934年8月,蒋梦麟、胡适、吴俊升等人在国防设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用试验方法修正中小学教育制度以适应国情案》,涉及职业教育的要点为:一、修正现行单轨升学制;三、初小毕业后,教育应分多轨制:升入高小、中学以接专科以上之学校,相当于高小之二年制职业学校;相当于初中之初级职业学校;相当于高中之高级职业学校。凡职业学校概以工场农场生活为中心,不以课堂生活为中心;五、高小至高中8年间的课程,应以求得专门知识与技能为原则。[21]304

1934年12月7—9日,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议决《职业教育行政人员案》、《职业教育经费案》、《高级职业学校附设短期训练班案》、《职业学校设科整理案》、《推行农业职业教育案》、《职业学校师资及待遇案》、《职业学校毕业生出路问题案》、《职业补习案》、《职业指导案》等9个议案。[21]308

(二)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时,恰逢我国职业教育的衰落期,连年战争使职业机关从1926年的1695所到1928年降为149所。但是经过国民政府的积极提倡和各省的努力推广,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

除了国民政府积极制颁各种职业教育法规外,江西教育厅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会议,详细研讨了过去职业教育的整理及未来的发展计划;湖南省教育厅召集女子职业学校校长会议,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问题,单独举行会议者,实以赣湘二省为嚆矢”。[22]294此外,陕西、湖北、福建、上海等省市专门召开职业教育会议或成立省立职业学校。同时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划区进行的农民教育试验中大部分是职业教育的内容。

除了1927年没有统计数据外,1928—1937年间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都增长了近3倍左右。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从中我们能获得如下启示:

(一)职业教育的真正发展有赖于传统观念的改变

连年战争的影响使得严重的失业问题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常现象,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接受职业教育后有一技之长,社会上也有合适的岗位,但他们宁可无业,也不去从事,这就很不正常。中华职教社分析后认为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自谓有才者,每不肯内审其所操,而惟计较职位之高卑,酬金之厚薄;重以新旧过程,蜕化未已,新式机关所培植,不尽适于旧式社会之需求……”[23]225潘文安也指出:“我国教育向来不提倡自动,使学生发展他的服务能力。同时学生又看轻服务劳作不屑去做。”[24]

因为我国古代并无职业教育一词,鸦片战争后,为了抵御外侮,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各种实业学堂依旧承袭前朝“奖励出身”的传统,学生毕业后仍为政府服务。从清末的实业教育到民初的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种新教育思想,都是对原来“治术教育”的重大变革,但旧式社会需求的是“官”,不提倡自动的原因也是一心想做“官”。“在今日的中国,官固足以‘夸乡里而傲朋侪’,然而仅仅只此,还不足吸引着无业者万里奔波,有业者弃业追求。其最大之原因,一在官吏不凭资格,不凭能力,职位之高卑,全凭人力;一在官吏可滥用权威以获意外收入。有此二因,故一切号称知识分子,皆集于官之一途,以冀因缘时会,得意外之财以为挥霍之资,而满足其权力欲。”[25]228-229

虽然政府相继颁布《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但职业教育却始终为民众所看轻,这种情况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无改观。即使进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也希望得到实官奖励、提高社会地位。可以说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官本位思想才会招致“实业学校”为“失业学校”的讥诮。因此,不改变民众的传统观念而仅提倡职业教育,根本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二)采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学制系统

现代学制有双轨(西欧)学制、分支型(前苏联)学制和单轨(美国)学制三种类型。[26]我国的学制先仿日本,后效美国,之后又根据国情加以改进,大多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的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中初等、中等和高等实业学堂均为“终结性的课程”,互不衔接,不属严格意义上现代学制所包含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围。《壬子癸丑学制》效仿日本,在初等小学以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者并列,各成系统。

随着一战后美国的日益强大,英美留学生的归国、中华职教社对美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大力宣传,尤其是杜威(John Dewey)、孟禄(Paul Monroe)、推士(G.R.Twiss)及麦柯尔(W.A.McCall)相继来华传播美式教育理念及措施,学制模仿对象由中道日本转而直捷西方。1922年11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仿美国六三三四学制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由双轨制转变为单轨制:过去初等小学之上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现在由小学而中学至大学,将职业学校、普通中学与师范学校混合成综合性中学,学生自由选科。这一变化是因为教育部认为“转通较易,适于发展个性,所谓纵横活动之制”。也利于消除一般年轻人轻视职业学校的心理,推广职业教育。《壬戌学制》将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学制,使其与普通教育同受重视,虽然未能使职业教育成为学校系统的主体,但至少已不似清末民初仅居旁系的辅助地位。《壬戌学制》本意是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一基线上,增加社会评价,却是以丧失职业教育独立系统为代价,实际效果也十分有限。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戊辰学制》大多因袭《壬戌学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改革有:职业学校除高中职业科外,得单设高级职业学校及初级职业学校,修业年限均为三年;小学增设职业科。从学制条文上已渐露职业教育独立门户的端倪。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国人希冀政治、军事、教育等均能切实改进,尤其希望教育方面更能配合国家政策,以图挽救危亡。加之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造》报告书中对各级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制度、方针及内容切中肯綮的批评,使得改造教育的呼声弥漫全国。193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小学之上有职业学校与中学并设,职业学校以单科设置为原则,并可酌量情形附设各种职业补习班。

“因鉴于中学、师范、职业合并设置制度施行以来,办理未尽适宜、且各级学校目的互有不同,强欲混为同一系统,深恐不能贯彻各科固有之鹄的,遂议决中等教育分为中学、师范、职业三部分,各自独立专设学校。”[27]1932年学制重点改造中等教育,最大的变更在于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与中学重行分开设立,各自成一系统。杨亮功先生说:“过去中学、师范、职业合并制度,是使设施混淆,目的分歧,结果中学固无从发展,而师范与职业教育亦多流于空泛。……驯至谋生、任教、升学三者均不能达。”[28]171经此一变,职业学校学制似又恢复到民初。

表1数据显示,1932年新学制颁布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增加,且职业学校数在1932—1936年的增幅(86.42%)超过了1928—1932年的增幅(77.86%)。这固然与政府在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但也与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学制系统有很大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众心理表明在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学制是正确的选择。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立法和经费的保障

职业教育立法是政府重视职业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令:1928年通过的“训政时期”施政大纲有详细的职业教育三年计划;1931年4月2日,教育部通令各省市限制设立普通中学,增设农工科职业学校,在普通中学添设职业科或职业科目,县立初中应附设或改设乡村师范及职业科,各职业学校应增加经费充实设备;1932年11月26日,立法院通过《职业学校组织法》;1932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1933年3月教育部公布《职业学校规程》;1933年9月6日国民政府公布《职业补习学校规程》……都显示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教育部鉴于各省市中等教育经费支配未尽妥善,影响各类中等学校的发展,1933年9月21日颁布《各省市中等学校设置及经费支配标准办法》,明确规定各省市自1934年起至1937年止,职业学校经费不低于35%(包括职业补习学校),师范约占25%,中学约占40%。要求1934—1937年四年间,“各省市对于中等教育新增经费,应尽先充作职业及师范学校经费。其未能增加者,应就原有经费,逐年缩短中学经费之相当数额,以供扩充职业教育及师范教育之用”。[29]

1935年1月21日,教育部颁发《办理职业教育应注意各点》,对职业教育行政及经费,职业学校设科、课程和职业指导等都做了原则性指示。

职业学校经费不低于35%的标准确定后,教育部便将其当作职业教育是否达标的标准之一,该标准也在以后的检查和命令中得到反复强调。1936年,教育部再次通令各教育厅、局,把职业教育作为下年度的中心工作,编制1936年度预算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竭力达到占中等教育费35%的部定标准。自1936年起,在国家支出总预算内特列专款,用以充实全国优良职业学校的设备,并补助其专科师资的薪金,这是唯一用于中等教育的中央专款。

1936年7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教育部补助公私立优良职业学校办法》,规定从1936年起设置补助金,专门补助办理成绩优良而经费困难的公立及已立案私立职业学校的实习设备。农、工两类职业学校每年占补助费总额的70%,商业及家事职业学校每年占30%。[30]补助费由教育部生产教育预算项下每年拨给,用以扩充职业科实习与研究设备,有特殊需要且经教育部核准的可将补助费的20%添设职业主要学科的技术人员。

1936年,经行政院核准,43万元补助费共补助24省市的50所职业学校。[31]补助费数额虽然不大,但对公私立职业学校是个鼓励,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上措施均力图使职业学校在经费的保障下,获得实质发展,以矫正原来空谈发展的弊端。

表2数据显示,从1928年到1936年职业教育经费增长近4倍,且每年都在增长,增长幅度最低在20000元以上。由于职业教育经费的增加,使之在中等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也不断增长。1933—1937年的职业教育经费虽然没有达到35%的标准,但其比例还是逐年递增的,在经费增加的同时,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也在逐年增加(1937年由于战争的原因造成职业教育的经费、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的大幅减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在政府积极倡导和教育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通过了多个职业教育法令和议案,不仅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而且对职业学校的经费、师资、课程、设备、实习等方面均做出了详细规定。1932年学制确立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离的学制体系,政府还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比例。虽然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法律的落实大打折扣,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效果,但南京国民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参考文献:

[1][4][13][28]周谈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5.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54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M].台北: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1—2.

[3][6][7][8][9][12][15][16]教育部编.职业教育法令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5]汪懋组等著,延陵缪辑录.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M].上海江东书局,1930,2—3.

[10][14]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1][17][18][19][20][2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2]杨鄂联.民国十七年度之中国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29(8).

[23][2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2.

[24]潘文安.职业教育ABC[M].上海:世界书局,1929:16.

[2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72.

[27]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375.

[29]吴相湘,李定一,包遵彭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第6册第2辑)教育[M].台北:正中书局,1979:10—11.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76—477.

[31]教部补助优良职校政院核准43万[M].申报1936-10-16.

责任编辑 王春桂

作者:柳靖 王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学德育教育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自考网络助学网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