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管理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金融机构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0年出台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并开发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常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对金融机构的变更进行报送,甚至认为是否报送新增材料对公司开展业务没有任何影响,采取不报送的态度。

第一篇:金融机构管理论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

信贷业务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面临各种信用风险,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存款贷款”服务为经营模式,其核心资产为贷款所获得的资产。经营的质量取决于贷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这是对“三农”建设的贡献。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但我国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承受能力,使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这些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也需要注意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风险意识不强,而且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逐步转变现有的经营方式,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性质。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盈利能力,需要进行彻底的风险分析,使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对风险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不力的问题。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后续责任制度,很难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带来的风险。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也很薄弱,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这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系统性防范风险的目标。

(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文化

目前,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大多缺乏扎实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客户主要是农村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他们主要关注金融机构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因此,建立风险预防机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时,要注意和防范一切金融风险,还要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所拥有资产的特殊性和用途,在信贷过程中,不良贷款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二.当前农村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虽然金融机构比较重视处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问题,但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适当的机制和制度。首先,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具体。由于不同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条件不同,应当对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但一些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几乎一样,形式化非常严重的,不适合实际使用,缺乏核对能力。其次,管理不善。信用风险管理是机构、员工和应对措施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多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都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人才的不足和应对措施的不足。最后,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监管的认识不够。当实践中出现信用风险问题时,出现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给信贷风险管理造成隐患。

(二)贷款三查落实不严格

第一,重主观轻现场。信贷员仅根据借款人的书面材料和口头叙述进行审批,没有进行现场审核,对借款人提交的文件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调查报告不完整,甚至直接使用借款人提交的材料。借款人提交的材料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信贷风险大大增加。第二,重收入轻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评价机制的影响下,一些信贷员不会考虑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足够,只要借款人有担保,有固定的月收入或投资项目具有发展潜力就会提供贷款。第三,重“实力”轻信用人品,有些贷款机构只关注借款人的主要资产,而对贷款项目的未来前景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分析。而借款人的人品、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等决定信贷隐藏风险的关键因素,似乎是无用的“软”材料。第四,重发放轻管理,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第五,审查把关不严,工作控制薄弱。一些信贷员模糊了税收控制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很普遍。一些信贷员认为,在审批书的“审查”部分签字书面许可后,经借款人和担保人签字的有关文件就是真实有效的,导致贷款文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信贷业务操作缺乏规范性

现阶段,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的实际运作中没有做到规范化,信贷业务经理缺乏责任感,信贷业务人员工作水平不高,最终由于与客户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缺乏核实,导致难以收回贷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只有印章为依据,没有要求主债权人和担保人签字。由于无法保证合法性,无法保证贷款协议的有效性,贷款到期后难以收回。第二,部分金融机构规模小,盲目大量贷款。信贷员没有对贷款人的经营规模进行核查就进行放贷,一旦借款人后续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将对金融机构造成严重损失。第三,如果信用社盲目听取客户的建议,因贷款期限届满而无法偿还贷款,客户与信用社协商变更合同,变更利率,信用社缺乏审查会造成严重的资金风险。

(四)信贷投放结构相对单一

首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关注的行业主体大多是劳动工程、房地产、采矿和政府资助平台等,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其次,贷款客户信息也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辖区内的一些大客户上。最后,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大多基于以往的管理模式,资金投资领域比较狭窄,甚至出现了一些空白领域。

(五)信贷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

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由于对信用风险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难以履行各项信用风险监管职能。一是信贷流程监管不严,未进行反复核查。二是信用风险感知薄弱。他们普遍不重视产业政策研究,不掌握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对现代风险预警漠不关心。由于缺乏对信用风险的认识,没有随时应对风险的应急机制,无法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信贷风险。

三、不良贷款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对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在各家银行的业绩评价过程中,风控指标的权重为14%,而该指标主要是包括银行业绩在内的不良贷款率、新增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退出等,最终评估结果是银行发放绩效奖金的主要依据。

(二)主要原因

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缺陷,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导致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增加。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进行大规模粗放贷款管理的必然结果,再加上金融机构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贷款资产流失。信用担保安全水平低,权利、义务、利益受到侵害,信用整体资质水平低,一些员工的专业素养不足,都会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及违法行为。

(三)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借款人信用评级不高,无力偿债。很多人想要贷款,但不考虑怎样还款,或者没有坚定的还款理念。近年来,我国经济供需结构改革不断升级,以及中美贸易战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一些高成本、低技术、外贸型企业受到很大影响,经营非常困难,有些甚至破产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借款人受到影响,将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此外,我国目前对信用问题缺乏重视,需要加强对不守信用行为的惩罚。

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类,必须严格遵守业务流程,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将风险预警信息上报风险管理部门并录入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实现信用风险的合理控制。通过建立机构董事局、机构监事会等农村金融机构组织,避免出现一人独揽大权的现象,以防止金融机构的资产盗窃、滥用等行为。通过优化自主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方法、应对措施和控制机制,改进评估和披露机制以确保自我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划分相关部门岗位和职责,及时彻底处理行动中出现的风险,防止其扩散和升级,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也在扩大,对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现行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下运作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这些机构内各部门的活动和监督,促进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监督效率。在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控制措施,将内部控制与员工自主相结合,加强对机构的独立内部控制,强调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辅相成,提高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

(三)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经营风险。首先,必须在开始工作前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强调法律规范和电脑技能重要性。其次,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严格把关信贷人员的权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财务素养,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政环境。提高在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商业风险。还可以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任务的员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获得适当的补偿。可以采取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的形式,奖励人员工辛勤工作,提高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忠诚度,调动工作热情。相反,未能正确执行管理任务的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管理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管理任务,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

信贷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训,端正信贷员工工作态度,明确工作风险防范。提高行业敏感度和认知度,及时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内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研讨,对外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让农村信用社员工明确信贷管理需求和发展现状,优化薪酬待遇。制定员工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和自主性,明确工作职责,激发员工积极性,积极参与高素质团队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学习商业银行各种预防金融犯罪的经验和做法,在日常业务管理和健全业务流程中加强金融犯罪预防。在日常业务管理中严格执行各项业务流程的授权和信用制度,监督平衡不同岗位,在金融犯罪发生前定期进行内部自查和不定期账户监管,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多种安全工作制度,消除漏洞,坚决不为不法分子提供机会,形成从中高层到普通员工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轮岗制度。通过垂直轮换和异地交叉轮换,第一时间发现工作中的舞弊和漏洞,防止员工利用熟悉的操作程序,违反规定,或利用工作制度的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和培训财务法律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标准。最后,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推广应用,运用先进手段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提高金融犯罪防控水平。

(六)落实信贷权限管理

根据目前农村信用社维权管理的现状,市/县级合作社,要遵守结构性协议权限,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审查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序加强农村信用社决策过程的规范化管控。部分域外信贷业务要求不同主体联动相互核实,成立贷款审核小组,做好审议工作。此外,对相关机构管辖范围外的特殊任务,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及时报告,确保业务安全、顺畅运行。

(七)做好信贷结构的调整,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通过优化和精简信贷结构,有效实现管理目标,这是金融机构有效应对信贷风险的保证。一是开展行业调研,了解范围、重点、具体科学性方法。二是准确评估客户信用状况,保证按时偿还贷款。三是提高信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把握客户动态、收益和贷款动机。四是要优化贷款结构,明确贷款重点,防范新条件下的贷款风险。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在部分业务中积极引进信用贷款系统软件,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提高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控制来自不同系统和环节的信用风险的能力,实现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增强信用风险对主观动态的抵抗力,提高风险保护水平。

(八)提高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加强银行分类监管,优化实施现场监管所需资源配置,充分结合网络监管,关注农村财政状况和信贷风险程度。在建立一系列外部监督制度的同时,重点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巡视员,开展实地巡视,纠正违规现象,防止超出职责范围。管理和加强外部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与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制定并签署信息系统数据库报送协议,明确规定责任、要求和报告程序以及贷款发放程序,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

结 语

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且不限于区域发展框架,经营发展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在当前业务发展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信贷业务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以及相关理论的整合。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现有信用管理体系的效率,适用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需求,從而加快企业发展。

作者:李琛

第二篇: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0年出台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并开发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常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对金融机构的变更进行报送,甚至认为是否报送新增材料对公司开展业务没有任何影响,采取不报送的态度。又如新设立法人金融机构或代报机构的,按要求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填写一式两份新增法人金融机构或代报机构信息申请书,并提交相关材料。然而,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经常出现漏报或错报的情况等。再者从系统设计上,目前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录入、复核、审核三个部分,系统录入岗录入信息后,一旦提交便无法进行修改,即便是由于笔误录入错误或者提交的资料出现临时改动,也要待系统复核岗拒绝后重新录入,降低了工作效率。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建议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要求指导和检查,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将小额贷款公司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纳入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数据报送平台情况的一项参考依据。二是责任落实不明确,各县(市)支行应指定专人负责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工作,并在其发生变更时及时向市中心支行进行备案。各金融机构也应指定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管理系统的日常信息备案和年度验证工作,在部门、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时及时办理交接,并在申请的受理机构进行备案。此外,建议市中支将资料审核权限下放至县(市)支行,以有效缩短各县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维护时间,也可以及时掌握辖内金融机构开业及变更情况,以提升监督效果。(作者单位: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

作者:童奕媛

第三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国外金融机构入驻本土,对我国原有的金融机构带来了强烈的冲击。面对此种形式,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经营管理,创新风险管理能力。该文将从此出发,深刻立即金融风险的内涵以及意义,并为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在金融活动中,有各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导致金融活动发生不稳定的变化,发生金融风险从而致使行为人遭受损失,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金融风险本质上是客观存在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的损失,但是却无法消除。金融风险的根本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交易的多元化、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监管的不完善、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内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等原因造成。

2 金融创新风险简述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创新供给主体所做的创新措施无法顺利实施,使得创新收益遭到损失,這种可能性称为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风险由金融创新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遭受的风险这两部分组成。金融业之中有产业创新的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风险,除此之外, 在追逐利润时,金融创新也会制造出新的风险。由于金融创新不能申请专利,因此可以模仿并加以推广,而只有通过这两种活动,社会大众才能接受创新,以免出现因接受程度低等、市场规模不经济等而致使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小、创新成本高而产生的市场、作用以及价值的缺损,从而使得创新者收益小,利润低。金融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金融创新风险也因此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金融创新风险由不同的方面组成,如市场风险、设计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投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伙伴风险、经营风险等10部分,其中,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称为设计风险;衍生交易中的如果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为信用风险,或者称履约风险;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为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一系列错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为经营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这样所造成的风险为流动性风险;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为市场风险;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称为法律风险;由于违反相关法律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的风险为声誉风险。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为投机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为伙伴风险;

3 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实意义重大。我国经济社会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作为我国经济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国民经济发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为金融机构自身提供发展的动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形势,以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其他经济实体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4 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现象日渐增多,公司内部的控制弱化问题尚未得到妥善的解决,这种不良情况一方面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因素增加,而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健全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金融机构在组织上以银行为中心,而在治理上,必须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前提原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必须要妥善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有效构建和谐合理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环境。各个内部机构的职责应当明确,使得股东、公司管理层、监事会、董事会各部门相互制衡,以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中降低公司的管理风险。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必然要与其相互融合,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资本市场遇到某些风险。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极易遭受到市场投机力量的强烈冲击。为降低金融机构的的风险,必须正确认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重视金融监管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立法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强大金融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规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行为,严厉惩处金融机构的违规活动。为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和投资者的利益提供安全保证。

金融机构主体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转变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将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及时传达给员工,帮助员工树立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直面金融环境日益变化以及风险不断增大的现实,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当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安排独立部门和专业人员管理和监控关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的各种风险,并作出适当的回应和得当的处理,以有效降低风险。

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变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风险控制,首先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如定期安排讲座学习、或者通过分发金融机构的内刊、员工手册等方法宣传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另外应当根据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不同其次,对症下药,建立如风险权限管理、风险识别机制、风险报告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控制责任制度等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全面地防范和控制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机构的风险。为切实实施风险管理,应当将风险控制责任制度作为重点制度进行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使下属各单位在重大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明确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和责任归属。

建立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流程风险都是影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利害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称之为企业的经营风险。为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风险,金融机构必须从自身做起,建立健全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做好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评估工作:首先风险控制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跟踪各经营管理活动流程,及时对因新情况而来回引发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新工作和新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次,应当加强各经营管理活动执行部门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意识,及时将所观察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告知风险控制管理部门,以便及时进行风险的处理。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由多种风险交织,形成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对金融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应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成功地进行创新。

作者:贺奇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