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2022-05-0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工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2)。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摘要:南京市建邺区“一委一居一站”模式改革是对2005年以来居站分离改革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它着力于解决我国社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力图构建政党、行政、自治三重权力分工协作的社区治理网络。这一改革模式采取街道社区一体化改革方案,强化社区基层力量,加强社区党建,增进服务民生,恢复社区居委会自治属性,有效履行了政府基层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三大功能。但同时,“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社区居委会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重新进行职责定位。

关键词:

社区管理体制; 新探索; 一委一居一站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的社区建设实践,肩负着重新整合城市社会的历史重任,社区居委会集基层行政管理、居民服务与社区自治等多项职责于一身。城市基层行政管理任务的不断加重与居委会自治属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居委会负担重,行政化积重难返、饱受诟病。 2005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以深圳盐田为代表)开始探索居站分离的改革实践,力图破解上述矛盾。居站分离改革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运作绩效,同时还存在着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在空间。从运作绩效来看,通过行政与自治的分离,避免了居委会的“行政化困境”,解决了传统的“政务进社区”必经居委会的尴尬;[1]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政府基层管理的工作效率,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2]但居站分离改革仍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内在空间,社区居委会可能因行政性事务管理职能的被剥离而使其联系群众的功能逐渐被抽空、边缘化和“空心化”。社区工作站的设置面临合法性不足的问题,[3]事实上增加了一个行政层级也会带来政府运作成本的增升。一方面,社区工作站实际演变为街道办的下属机构,行政工具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居委会再度边缘化。[4]除此之外,在社区建设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社区自治功能发挥不够、基层社区人财物匮乏、责大权小、社区党建工作虚化、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参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委一居一站”①的建邺模式在继承2005年以来居站分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了又一次重大全面的改革。从现实意义上看,它着力于解决我国社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上述瓶颈问题,力图构建政党、行政、自治三重权力分工协作的社区治理网络。遵循“资源向下,民生优先,民主向前,民心向上”的改革理念,强化社区基层力量,强化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恢复居委会自治属性,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有效履行了政府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三大功能。理论意义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 “一委一居一站”的社区管理体制逐步体现出强国家与强社会的发展思路,“使我国社区发展不仅呈现出国家治理单元的特征,而且呈现出社区民主的特征”[5],较好地实现了强化国家基层政权、引导基层民主发展、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多重目标,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居委会职能走向专一化,社区空间开始形成现代分化意义的政治结构,体现了现代社会基层政治组织的分化与整合趋势。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各自优势,实现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在分化的同时其相互关系又日益密切,形成基层社区的合作治理网络。

2009年南京市建邺区开始试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在全区全面推行,现已在江苏全省推广。目前,学术界尚较少关注该模式的研究,文献成果主要见诸于新闻媒体报道和官方的工作调研报告。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有益探索

(一)主要做法

以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为关键,搭建“一委一居一站”组织新架构,让党务、居务、政务在社区分设共建、各得其所,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自治、社区管理服务站综合服务、各类非营利社会组织服务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党务、居务和政务相对分离,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管理服务站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格局;形成社区党委决策、居委会监督、管理服务站执行的运行机制。②图1为新型社区治理结构图。

1. 職能分化

表现为三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配合。社区党建方面,新架构强化了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统筹领导,在全区38个社区成立社区党委,实现了社区党组织全覆盖。④通过设立社区工作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事务评议会和温馨家园服务站的“三会一站”党建工作新机制,在推动基层民主的同时,为社区群众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使社区党委成为社区工作的“主心骨”。

在居委会自治建设方面,由居民“直选”和“海选”完成换届的居委会,剥离了居委会113项行政事务,回归自治职能;每个社区推选出的10—20名民意代表,可以充分发挥居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社区居委会成为社区群众的“代言人”。⑤

新设立的社区管理服务站,则承担政府延伸至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服务站下设社区管理组、社区服务组和社区保障组,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受理办结各类行政事务,同时接受社区党委的领导和居委会的监督。使社区管理服务站成为社区居民的“服务员”。

2. 运行机制

建邺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将社区运行机制的基础定义为“统”“议”“行”“评”四个字。“统”,就是指社区党组织对内统领委、居、站的各项工作,对外整合各种资源;“议”,就是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建立有效的民情民意收集机制、对辖区重大事项的知晓机制、小区事务的参与管理机制;“行”,就是居委会将反映社区民情民意的相关事务,交由社区管理服务站或社会组织来具体承办执行;“评”,就是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对服务站的工作进行考核、监督、评估,将评议的结果排名公示,并纳入区级考核体系。

3. 考核机制

建邺区还构建了以群众评议和专业考核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民意导向,体现了民生优先、民主向前、民心向上,具体做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实施“三报告一评议”制度。每半年召开社区群众代表大会,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社区管理服务站站长分别向社区群众述职,全面报告工作情况,并现场接受问询、群众代表测评。二是委托江苏省民调中心,定期围绕生活便利、交通出行、治安环境、教育医疗等问题开展民意调查,调查结果和整改情况纳入对街道、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三是建立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及时发现社区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督查整改。四是做好社区管理服务常规工作考核,对社区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等进行量化评估考核。

(二)主要成效

1.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社区群众满意度上升

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站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政府各条口进入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得到有效承接。(1)居民办事更加便利。居民以前须到街道办事处办理老年证、残疾证等,改革后,街道将办理审批权下放到社区管理服务站,方便了居民办事。南苑街道积极探索菜单化工作方式,对服务事项进行疏理分类列出菜单,明确完成的时限、标准及负责人,实行一站式办理,为居民节省了时间。(2)基层社会更加安定。2010年建邺全区信访总量、进京访、集体访数量较上年分别下降44%、40%、37%,区域刑事案件发案数、入室盗窃发案数较上年分别下降8.3%、18.8%。[6]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路灯不亮、路面不平、下水道不通、化粪池漫溢等一批长期困扰社区老百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革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3)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资源下沉,加强了委居站三大组织的能力建设,强化了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了居委会的自治能力,增强了社区管理服务站的执行服务能力,社区工作不再仅靠社区居委会孤军奋战。(4)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对南苑街道的调查问卷,对社区管理服务站和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度达825%,有困难找社区帮忙解决的92.5%,愿意参加社区义工服务的达89.3%。⑥

2.社区党的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改革,党的组织资源向基层下沉的渠道得到畅通,区域一体化的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平均年龄由46.8岁降至43.2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1%上升到73.6%,其中,研究生2人。[7]年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社区党委在社区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有效巩固,整合功能、承载功能、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南苑街道目前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均由副处级干部和区管后备干部担任,相比原先社区党组织书记大多由社区主任兼任的状况,现在社区党组织书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党务工作。

3.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得到提升

建邺区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建邺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社区居委会实行5+X组织架构,即必须建立5个下属委员会(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同时根据社区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其他工作委员会,把加强居委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⑦相关文件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居民“直选”和“海选”方式完成居委会换届,实现了居委会的权威自下而上的真实赋予;减少了专职干部,增加了居民委员代表。改革后,由区财政出资设立社区公益金,用于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为居委会开展活动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一委一居一站”改革后,社区居委会不再承担行政事务,使居委会从原先承担的繁重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政府的“腿”变成了居民的“头”。集中精力依法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职能。访谈中,南苑街道虹苑社区讲到:“以前小区出新时居委会主要是为上面做工作,现在先听老百姓意见,主动到老百姓征求意见。”吉庆社区在小区出新时:“先召开居民听证会,使矛盾尽量减少。”⑧摆脱行政任务重负、回归自治功能的居委会,积极培育满足群众需求的新社会组织,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吉庆社区成立了百人合唱团,引入金德松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了钓鱼协会等20多个民间组织。⑨

三、改革模式的创新意义

建邺模式是在借鉴上海、深圳、武汉等地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 與以往的改革相比,“一委一居一站”模式有哪些创新之处?本文认为其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系统的全方位整体变革

社区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区内外多重因素。社区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源自社区之外,因此,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跳出社区看社区,不能仅仅局限在社区这一微观基层层次。“一委一居一站”改革模式的制度设计体系更加完善,改革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首先,从纵向看,不仅针对社区进行改革,而且实施街道体制改革。一是街道职能剥离、转换。以往街道不仅承担大量社会事务,同时兼顾协税护税。改革剥离了街道的经济考核指标,引导街道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将全区7个街道经济职能剥离交由功能园区承担。过去对街道干部以完成税收作为考核收入的奖惩依据,街道干部主要精力放在协税护税,无暇顾及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只是其分管工作之一。改革后建邺区基层干部从原来跑企业转到跑社区,从找税源转到找百姓。二是区街资源下沉。加强社区的人财物力量,确实夯实基础。人财物下沉社区,资源下沉、人员分流、经费下拨,街道实行扁平化管理,街道瘦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委一居一站”改革是一场街居体制改革。“人力下沉”,南苑街道选派了19名街道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通过公推直选等途径,下沉到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大力提升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实了社区管理的力量;“权力下沉”,原归属区和街道两级管理的10多个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沉到社区;“财力下沉”,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增加20万元社区管理服务费和办公经费,每年财政投入1 000万元社区基建经费。

其次,从横向看,改革不仅着眼于居站关系,而且将建立社区党委、加强社区党建放在重要位置。社区建设得到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近些年由于政府职能的社区化、社区事务的广泛拓展,民政部门作为与其它部门同级别单位,在牵头社区建设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建邺模式改变了以往民政部门“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使社区建设有了更强有力的领导统筹部门。在范围上,建邺模式突出了大社区概念。原有社区概念主要指居民居住区,原有的社区党组织主要局限于居委会所辖层面,组织覆盖面不广、影响力不够。大社区概念突破了居民居住區的范围,新的社区党委拓展到驻区的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构建了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二)改革模式有新内涵、新突破

设立社区工作站是各地在应对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负担过重,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一种创新举措,从居站关系来看,形成了以深圳盐田模式为代表的分离式的居站分设模式、以北京西城区为代表的下属式的居站模式、以杭州等地为代表的融合式的居站模式等三种模式。

与下属式、融合式的居站模式相比,建邺区分离式的居站分设模式将对我国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将使我国社区居委会在实践层面回归其自治属性,使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凸现。彻底剥离了沉重行政任务的居委会,开始有时间、有精力从事自治活动,财政的支持使居民自治有了经济保障。而且由于政府不再依赖居委会完成行政任务,对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更加放手。居委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

二是使社区有了正式的独立的基层办事机构——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站模式在我国有两种发展取向,一种是民间化方向,将社区工作站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行政委托的方式购买社区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另一种是行政化方向,成为事实上的政府最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承接者。前者可称为社区工作社会化模式或民间化模式,其发展方向是力图培育社会组织,承担行政部门进社区的工作,政府与社区工作站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后者可称为社区工作行政化模式,其发展方向是国家权力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政府与社区工作站是上下级关系,通过行政化手段实现政令畅通,强化社区管理。建邺模式从目前来看定位为区、街行政事务中心在社区的延伸点,以模糊性来避免对其行政化的质疑。社区工作站的未来发展取向究竟是走向行政化还是民间化方向,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三是以地域来实现党的领导的加强。以往虽然也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但是由于社区党组织缺少必要的人财物,社区书记和主任交叉任职多,而且社区中心工作主要以居委会协助政务为主,因此,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很明显,而新的模式中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突显。可以说这一改革模式催生了政党、行政、自治组织三重权力分工协作的社区治理网络。

(三)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民生的意识,加强了居民对干部的考评作用

表现在改革理念上,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贴近社区、服务群众作为着眼点,提出“宜居社区是和谐建邺的固本之基”的工作理念。无论是作为该模式的主要推动领导还是社区干部,都强调为民服务理念,强调基层民主的意义。在考核中强化民意导向,每半年委居站三个基层组织负责人都必须向社区群众述职,委托第三方开展民意调查,形成上管下评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在访谈中,很多社区为居民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如吉庆社区为老旧小区贡院小区解决了物业管理问题,用社区公益金在5个社区开辟了“遛狗专区”。

四、新模式下的社区居委会

在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下,社区居委会身兼数职,承担了行政职能、服务职能、自治职能等多项职能,而对各职能的履行程度又不平衡。在政府的压力作用下,行政职能成为首要完成的任务,而自治职能则常被虚化、弱化,服务职能常被减化、“活动”化。经过“一委一居一站”模式改革后,社区居委会从多功能单位转变为单一功能单位,将行政职能剥离给社区管理站,服务职能剥离给社会组织,回归自治职能。两种情形利弊如何?从有利方面讲,“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社区居委会负担减轻,各组织之间职能明晰,边界清楚,工作效率提升,有利于克服传统社区管理体制下各类组织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弊端。从不利方面讲,社区居委会将面临被“肢解”后的新挑战。

(一)职责趋向于专一的自治职能

“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将趋向缩小,更加侧重于居民自治、不再承担政府下派的行政任务,其工作任务将重新界定,将依照居民自治的四个民主、四个自我为主要内容。这就提出了如何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问题。这将对以往以完成政府交办任务为工作内容和习惯的居委会提出很大挑战。以往社区居委会的基层民主功能主要体现在三年一度的民主选举环节,而选举后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环节常流于形式,在不少社区只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并没有真正开展各种活动。而且由于完成政务是硬任务,居民自治是软任务,很多社区居委会并没有太多经验搞居民自治。而体制改革后必然提出后选举时代的城市社区基层民主问题。如何推进民主决策?决策什么?如何推进民主管理?管理什么?如何推行民主监督?监督什么?这都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居委会的新挑战

社区居委会和业委会及社会组织同为民间自治组织,但由于授权来源、资源来源、自治内容及工作习惯的差别而表现出差异,使社区居委会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新模式下如何发挥其自治功能,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者指出建邺模式尚有提升的空间,“一个当务之急是妥善处理居委会和业委会之间的关系。”[8]

1.在居民自治方面

与业委会相比,居委会没有业委会自治内容具体。特别是当前城市社区多数是已实现物业管理式的封闭小区,小区居民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成立业主委员会。而且业主委员会在自治内容上更为明确具体、与居民利益相关性更大(就是小区物业的民主管理)、自治范围小(以同一物业公司管理的商品房楼盘为范围)。而社区居委会其自治内容并不明确,社区居民事务的内容到底有哪些并不十分清晰。而且由于近年来社区合并,社区居委会的范围多数包括附近的多个楼盘,居民之间缺乏共同利益、归属感、认同感,许多居民不知道居委会的地点、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多是退休人员或兼职的在职工作者,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不拿政府工资、报酬,更可能站在业主立场上大胆维权。可以预见业主自治将成为社区自治的重要内容,社区自治中最小的自治单位将是以物业管理片区为界限的生活小区,基层民主将从社区自治走向小区自治。社区居委会必须密切与业委会、物业公司的关系,将小区物业自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2.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方面

与新兴的社会服务组织相比,社区居委会提供服务的人员不足、能力不足。改革后的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减少,兼职的非专业人员是否有能力开展持续的社区服务成为问题。新兴的社会服务组织,有专职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和服务理念,而居委会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只能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服务不能长期化,因此,在为居民开展服务中,社区居委会也不占优势。以往下属式的居站分设模式下,社工由居委会聘用,社区工作站的社工服务就是居委会的为民服务项目,改革后,居站彻底分离,居委会如何开展为民服务?这些都对居委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与规范的社会组织相比,社区居委会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空间

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方面有许多值得社区居委会借鉴学习。

(1)面向居民而非上级。社会组织在进入一个社区开展服务时,就要接触居民做社会调查、进行居民的需求评估,回应居民需求,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事社区活动。而社区居委会则是围着政府转,首要的职责在于执行政府下达的任务计划。当然,政府工作并非与居民利益毫不相关,比如计划生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与每个居民相关,但是这种关系经常是一种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回应居民的特定需求,难以调动居民参与。政府下达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比如低保救助、廉租屋救助,在满足困难居民的物质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服务通常是统一的、标准化的,不能为不同居民、不同社区提供差异化的、个别的服务。社区工作在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间封闭运转,使广大居民游离于社区发展之外,只有当政府的工作涉及到居民、需要居民配合时,如人口普查,普通居民才能看到社区工作者的影子。

(2)自主而非服从。社会组织由于身份的独立性、资金的独立性,使其可以自主、灵活地制定服务项目、服务计划。而社区居委会的工资、福利、经费、考核都由上级掌握,常常是服从、配合上级的指令,安排服务活动。

(3)专业而非经验。规范的社会组织吸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服务理念、方法中引入社会工作元素,能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回应居民需求。而社区居委会用经验的方式、以老带新、代代相传,未能引入更新的工作方法,服务停留在粗放、经验的层面。有必要将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有效回应居民需求。

(4)实在而非形式。在工作理念上,规范的社会组织以服务宗旨和价值观为工作动机,不以牟利为目的、不以政绩为追求,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实在的服务项目。而社区居委会以完成行政任务为己任,疏远普通群众,为民服务的理念淡化。在工作负担重、上级未配备充足经费或疏于监督检查时,就会搞形式主义应付、甚至作假。社区居委会要引进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三)社区居委会的新职责、新定位和新改造

以往的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主任、委员上任后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从各地实践看,大部分培训都是围绕着如何协助政务,培训内容主要有民政局培训的社会救助工作(包括低保办理、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社会福利工作(包括儿童社会福利、老年社会福利、政府供养对象),劳动保障局培训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丧葬抚恤金及供属定期救济金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再就业工作、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居民养老补贴,计生委培训的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服务,其他还有社区党群、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文教体育等项工作。社区居委会干部接受的居民自治培训少之又少。因此,“一委一居一站”模式的推行需要先从理念上、从工作任务上、从工作培训上对社区居委会干部进行新一轮的改造,使社区居委会切实扭转重行政轻自治、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担负起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独特职能。

“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协助政务的行政职能被社区工作站所取代,居民自治功能被业主委员会取代,社区服务功能有可能被社会组织所取代,新形势下社区居委会面临强烈的生存危机,过去在行政化的忙碌中被掩盖的危机在“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凸现出来。分离出行政职能的社区居委会将重新定位在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居委会虽然不可能代替业委会进行小区自治,不能替代社会组织进行长期性社会服务,但是社区居委会作为法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来将起到对各种组织进行牵头、规划与协调的作用。比如建邺区爱达社区居委会出面牵头房地产开发公司与部分居民代表面对面,共商小区四期开发过程中的遗留问题。这种协调牵头作用,既使社区民主管理有了实质内容,又使业主自治、物业管理得到有序开展,不致放任自流或纠纷不断。

根据对建邺区社区的实际调查,目前居委会开展的主要工作有5项。(1)联系群众、收集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召开议事会、开通网络平台、QQ群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并反映给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研究解决。(2)监督社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定期组织居民代表对服务站进行民主测评。(3)培育、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南京协作者”“爱德培育中心”等社会组织入驻建邺区社区。推出 “新市民图书室”“乐龄养老”等特色服务。成立各种文体民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4)指导、协助、协调业委会的成立及业委会工作的开展。(5)主持社区公益金的运作,用于办理本社区的公益事业与公共事务。从上述活动可以发现,新体制下居委会的工作职责已从以往的承担政务转变为代表民意、反映民意、民主监督、社区服务等社区自治内容,更接近于《居委会组织法》[9]所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属性,使社区民主获得了增量发展。

从上述改革实践过程可以发现,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居民自治的推动力必须以外源性政府推动为主而非社区的内生性动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出鲜明的政府主导型特点。在我国社区自治能力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城市社區管理体制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实践上切实恢复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属性,必须由政府自上而下地主导和推动,主动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通过制度供给、资源供给、让渡权力,赋予社会以自主发展空间,同时避免其再度边缘化,特别是在社区自治的发展初期尤需政党主导下的社区自治建设。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培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走一条由外源型动力向内生性动力转变的道路。

①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为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该模式增加了一办即综合治理办公室,称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服务体制。为方便起见,本文仍用“一委一居一站”的提法。

②⑤⑥⑦⑧⑨⑩资料来源:南京市建邺区委区政府《南京市建邺区社区体制机制创新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11年3月。

③资料来源:2011年5月5日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鹭鸣苑社区提供的该社区的组织网络图。

④资料来源:2011年5月5日对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虹苑社区、吉庆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的访谈记录。

成立了建邺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而以往其他城市都是成立某某區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社区工作站在各地有不同称谓:如社区事务办理站、社区工作服务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站等,但主要职责都是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延伸的各项工作及政府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其他工作事项,落实社区居委会提出的工作计划。

[1]杨成虎.居站分离的逻辑与改革向度[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3(3):45—50.

[2]李璐.利益分化时代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广州、深圳“居站分设”模式为例[J].理论导刊,2012(7):23—25.

[3]徐道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J].海南大学学报,2009(3):266—271.

[4]王星.“居站分离”实践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J].学海,2012(3):31—36.

[5]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以盐田区为研究个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14.

[6]姚东明.民政部评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邺模式”受推崇[N/OL].[2014-03-31].http://news.sina.com.cn/c/2011-03-31/161822216603.shtml.

[7]中组部,民政部联合调研组.改革管理体制 创新社区党建——南京市建邺区创建社区党建工作调查[N].光明日报.2010-12-09(4).

[8]张鸿雁,邵颖萍.城市未来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的中国路径——以南京建邺区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3):8—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EB/OL].[2014-08-10].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89-12/26/content_1481131.htm.

(文字编辑:徐朝科责任校对:王香丽)

作者:李学斌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2)。

作者简介:邹华(1987-),江苏邳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标准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等;马凤领(1964-),河南禹州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康复工程,标准理论与政策等。

摘 要: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城市区域差异、筹资渠道有限、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目标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应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多管齐下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对策

1 引言

社区作为微观生活与宏观社会交融汇聚的平台,与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管理创新的新思维指导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将城市按照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管理人员,实现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和共享。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09个,社区服务中心15497个,社区服务站87931个,其他社区专项服务设施9.6万个。全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9.3万个,社会组织达到49.9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足、财政压力过大、职责分工不合理、信息化和制度建设不够等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此外,做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生活需求,使广大社区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原因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一种比较合理、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2.1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体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制度转轨的剧烈变迁中,社会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长,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基于社会面临的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网格化管理这种新的社会治理方略应运而生,由于它能在政府和自治组织之间提供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因而备受众多城市管理者的青睐。

2.2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合理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实现监管分离,及时发现问题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领域协同合作。同时,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拓展到整个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大系统内的一切信息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这既避免了资源闲置又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也能够对辖区内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对整个城市的动态高效管理。因此,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实施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2.3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科学性

从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来看,一旦社区发生异常事件网格内的触发机制将会把出现的问题传送至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当问题超出它们的处理权限或能力时,这些部门将及时上报上级协调处理。同时,社区相关部门将及时根据收到的各类信息动态调配各种资源,为任务协调和执行做好服务工作。当问题解决之后,网格内的评价反馈机制将会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再次反馈给触发机制,从而更好地改进应对机制,更科学地做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

2.4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有效性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重大变革,它以万米为基本单元,将社区划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若干单元网格,在网格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下,利用网格管理技术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到对应的网格空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将动态管理对象分割管理,确保对社区内的一切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理,而且能对各网格单元负责人进行全时段监控,实现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动态安全管理。正因为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转高效、执行有力,因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管理效果。

2.5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具有创新性

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网格、细化管理服务单元,责任到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家庭,实现管理对象的无缝覆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管理和社会控制能力。网格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化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社区网格化管理突出了社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化了政府的社区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进一步下放事权,形成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社区自我管理功能不强

社区网格化管理依托行政领导、行政组织、行政资源,在网格划分、人员配备、管理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把侧重点主要放在了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先进技术应用上,忽视了对社会管理格局和主体关系的整体调整,过于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范围,制约了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压缩了居民自治的空间,难以形成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的自我管理功能。

3.2 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在居委会组织体系之外单独设立专门的平行组织、增招额外的社区网格管理人员负责实施,这些新增的网格负责人、网格管理员需要额外增加工资报酬和各种经费开支,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政府新招的这些网格管理员大多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并且基本不是本网格居民,在处理网格内矛盾纠纷方面往往能力有限、难以独立自如应对,不少情况下需要社区居委会干部亲自解决或协助,这不仅增加了社会治理的层级,也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率。

3.3 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将现代信息科技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不少社区仅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收集、整合、存贮,缺乏专业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工作比如信息的整合、网格的划分、网格组的管理等都依靠人工去完成,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社区只是初步建立了社区管理数字化档案,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难以对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再到人居实施全方位、专业化管理。

3.4 职责任务划分不合理

在网格化管理中各网格负责人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常出现网格负责人与其在社区管理体制中分工不一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有些网格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作为兼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权限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网格化管理中要求网格之间协调合作、相互交叉,但社区之间在跨街道、跨部门的业务协助方面一般比较困难,各职能部门在涉及利益纠纷时往往很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去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

3.5 网格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权利与义务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共权力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触及到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而引发纠纷。在实施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忽视城市各区域、社区特点,盲目地“一刀切”,容易陷入执法难、协调难的困境,难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街道、社区的平台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来。此外,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考核、评价标准,甚至已有的制度也落实得不到位。

4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追根溯源,造成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社区间存在区域差异

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地区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都不能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有序合理实施,加上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过多干预、组织形式上行政色彩浓厚,难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地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居民成分复杂,社会组织多元,城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及郊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群体结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均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治理任务艰巨,各区域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很难照顾到区域自身特点。

4.2 社区筹资渠道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不仅需要硬件投入,如购置相关设备、建设网络等,而且社区自身的党建、治安、计划生育、卫生医疗、文体活动、设备维护、雇佣人员及培训等诸多工作均需要配套资金支持,但社区自身筹资能力有限,各个城市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社区基础状况各异,缺乏有效的经费筹资机制,筹资渠道单一,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资金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的赞助及社区自身收入和积累在资金来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这势必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3 社区激励机制不完善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由于社区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网格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随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趋于年轻化,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4.4 网格化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网格化如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级,使得管理体系更加清晰,有利于社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精细化管理,但管理层级的增加使信息采集的环节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底层的信息难以通过网格迅速、真实地向上反馈。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均需要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加上横向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困难必然导致基层网格层面的问题不断积压。另外,信息采集环节过于繁杂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网格系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所削弱。

4.5 网格化管理目标存在偏差

社区网格化管理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忽略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目标。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简单呆板的管控,也给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相对独立的网格化管理也容易使网格负责人的关注点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整个社会治理的大局,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网格内的琐事上。网格化管理目标的偏差客观上也造成了网格、居民之间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机会的减少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5 改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多管齐下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5.1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基层组织的成长,调动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自治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机制,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主权,将居民个体分散的利益诉求整合上升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诉求,并尽可能在政策层面上体现社会整体的诉求。搭建互动平台改变政府唱独角戏的状况,促进政府部门和社区自治力量的有效衔接,社会多元主体在社区管理上加强合作、协调互助,共同推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合作治理机制。

5.2 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政府要不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走出单枪匹马独自负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困局,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管理和服务项目要果断放手,对于不愿投入或能力不足的非政府组织要适时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各界主动投身于社区建设和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社区财政经费筹集和合理使用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社区自身优势,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积累和资金募集能力。

5.3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网络和互动平台建设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立足于社区自身业务和城市长远发展,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将各项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内,不仅在硬件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在软件维护上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形成完整、规范的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系统。将居民家庭、民政、经济、党政、计生、社保、治安等诸多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互动平台,按照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的分工差别分配权限,形成实时、在线、共享的网络平台。社区居民的各种管理服务需求通过互动平台得以及时妥善办理,真正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社区管理。

5.4 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保证城市社区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管理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对网格化管理的认识。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将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积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社工人员和善于学习、富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加入社区管理队伍,加强社区管理人员专业化工作梯队建设,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工作绩效评估等制度,提高社区网格化管理职业化水平。

5.5 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管理工作

无论在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推广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都必须深入结合各地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域地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可行路径,灵活机动地有序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人口结构复杂的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好的地区,则要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引导、调节多元主体自觉投身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仁显,邬文英.从网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转型期我国社区治理模式路径演进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2109.

[2]张楚文.论长株潭城市群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01104.

[3]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17.

[4]高孟翔.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曾媛媛,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3,(3):9397.

[6]夏露露.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利弊[J].学习月刊,2013,(2):6263.

[7]李鹏.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研究的拓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14118.

[8]向晨琛,孙见,柯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0,(4):1517.

作者:邹华?马凤领

社工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基层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

【摘要】 文章在仔细研究“一站多委”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就基层社区行政运行机制和职能的转变方面提出新的创新。通过增设非政府组织和调整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基层社区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满足其不断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 社区管理 机制创新 服务

一、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的基层社区管理机制创新中,创新点主要落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社区的行政运行体制;二是基层社区职能的转变。现就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站多委”式体制创新介绍如下。“一站多委”是多个小区、一个社工站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漕河泾街道在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上进行探索几个居民区“共享”一家社工站。漕河泾街道新成立的冠生园路社区事务工作站,这个服务于梓树园、中海馨园、冠生园路等5个居民区日常生活事务的工作站不仅整合了人力和信息资源,也让居民们享受到更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全国各地城市在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社区主体地位不突出。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于社区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致使社区无法独立享有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社区名义上承担着“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职能,但实际上没有一块地真正属十社区管理;社区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支配权。如果不能尽快落实社区的主体资格,尤其是通过立法明确社区自治法人的法律地位,将会直接影响社区工作正常、有序、持续地开展,并难以承载应有的职能。

2、社区责权利不一致。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民主表达。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所承担的工作远远大于法律的规定。

3、社区管理体制不科学。街道、居委会体制不适应城市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旧经济体制下,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其表现是:几乎所有政府的职能部门都对应着街道,街道成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二传手”,虽然社区名义上拥有属地管理的职能,实际上拥有的是有限权力、无限责任。

4、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模式是条专块统,社区管理不规范、不到位,表现有: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托或相互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组织等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能共同遵守。

5、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社区工作的显著特点是重管理轻服务。社区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上,体现在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上,体现在自主性和参与性上。衡量一个社区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看这个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而社区居民自主性和参与性的程度与这个社区的服务程度相关。目前社区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社区服务的重点不突出、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形式不新、服务质量不高,从而起不到社区服务的作用。

6、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社区财力单纯靠政府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难以展开必要的社区工作。目前进行的基层社区主要依托街道和居委会这两级组织。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运行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权力过于集中于行政决策机构,基层组织与团体结构单一,社区内外条块分割,缺乏利益相关性。这样不但增加社区运行成本而且还会挫伤社区基层组织与团体的积极性,影响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基层社区管理机制新的创新

在认真领会以往基层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研究基层社区管理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层社区管理机制新上的创新是以理顺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三者的关系为前提的。街道办事处的角色和职责是:在本街道范围内负责制定有利于社区建设具体政策的制定、出资购买和监管社会服务指导居委会的工作。社区事务工作站的角色是对服务购买方——街道负责,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实施政府交办的社会管理事务与行政事务,为居民提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并以专业角色支持减负后的居委会的“三自”工作。居委会的角色则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在社工站的支持下自主开展“三自”工作,支持和配合社工站的工作协调社工站处理社会事务与服务中的疑难问题。综合基层社区的行政运行体制和基层社区职能的转变两大创新,使之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对应的新的管理运行体制框架图(见图1)。

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新模式体现了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拓展社区服务,不断满足居民需求;有利于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强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下沉的部分行政事务、居委会剥离的事务和其它公益性服务交给社区事务工作站(非政府机构),努力实现政府行政职能与社区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各自发挥有效作用,让居委会集中精力想民事、议民事、办民事,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1、新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行政运行体制。传统的基层社区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不可能轻易改變的,我们仅是在强调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调整其功能比例,增加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强其服务职能,满足社区居民不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第一,以街道党工委为整个行政运行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框架。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落实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社区的财务和事务以及其它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事项在社区公开,加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第二,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委员会行政两级的基础上,增设非政府机构。在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有必要发展营利性公司,走社区服务市场化的道路。社区服务市场化有别于街道办公司,营利性公司的主体是非政府组织和自然法人,它接受政府的管理。街道应适时地压缩自营经济的规模并最终退出这一领域。要跳出过去自办街居经济的“小圈子”,把经济工作的视野转向整体社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为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民办事业单位。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养老机构等,这些民间组织利用社会资金,兴办公益性事业单位,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投资的不足,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传统公办事业单位相比,其发展不仅实现了投资主体的突破,更贵在机制创新,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2、新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职能转变。在以上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框架图的职能转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布。第一,街道办事处以行政管理为主,行政管理效率是其最大目标。抓组织管理,促就业服务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构建服务保障型社区,完善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为手段,有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二,社区委员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因时因事的不同灵活调整,达到管理和服务的完美结合是其目标。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调委会、居民小组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从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入手,围绕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绿起来”,大力整治脏、乱、差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居民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维护社区公共卫生,共同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实现社区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增强社区创新活力。以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为阵地,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探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第三,非政府组织,无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都应以提供服务为其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只是其辅助功能。其中专业化的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是其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把业务外包给他们的真正目的。非政府组织的法人化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避免成为街道办事处的内属机构和居委会的办事机构,让非政府组织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需要探索冠生园非政府组织实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登记。逐步建立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聘用合同制度,健全报酬分级制度研究出合薪资和社工职级一致的方案鼓励社区工作者逐步取得专业社工资格提高社工队伍水平。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拓展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综上所述,应该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应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开创城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环节。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就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漕河泾街道办事处:漕河泾街道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J].中国民政,2005(8).

[2] 李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沈阳干部学刊,2004(6).

作者:侯希萌 马 涛 赵冬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城市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学论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