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下的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港口物流下的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有形和无形能力的融合的系统概念。本文将阐述物流能力的概念,深入探讨物流能力的特点特性并系统总结分析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的促进供应链整体物流能力提高的建议。

港口物流下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1:

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基于新常态内涵研究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方案给辽宁区经济发展提供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总结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企业合作、技术开发三个层面阐释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启示与建议,进而寻求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物流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目前,东北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脚步,身处其中的辽宁应该如何应对经济放缓增长的局面?面对经济“新常态”,辽宁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随着“互联网+”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辽宁省物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成为辽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新的利基。故此,在新常态下如何使得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务实的课题。辽宁省作为一个沿海的省份,地域处在东北亚腹地,不仅仅是连通着亚欧通路相当重要的出海口,而且也是中蒙俄的经济走廊,在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也将会是相当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辽宁沿海的港口物流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性元素。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辽宁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如何依托辽宁自贸区平台积极的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如何扩大物流业的发展在辽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比例,最终促进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值得思考。

二、新常态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新常态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它海陆兼具,具有眾多区位优势。辽宁省作为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建国以后,辽宁省为我国国防与经济建设贡献巨大。但是,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辽宁省2005年至2015年期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年平均值为12%。从分段来看,2005年至2012年之间的辽宁省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5.5%,从2012年到2015年下降为6.75%,下降的速度很快,可见辽宁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趋势面临新常态。

2.结构调整的新常态

在辽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辽宁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陷入供给过剩的泥潭,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经济新常态趋势,辽宁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断的发展高新技术、农产品的加工和服务业这三大支柱型的产业。

3.要素供给的新常态

新常态不单单表现在经济要素这一方面,也表现在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等方面。辽宁省的劳动力密度下降,人口红利不可持续,土地和能源供给收紧,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更加紧迫。可见,新常态为辽宁物流业与区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基本结构

辽宁省物流业的发展整体上基本已经形成了以沈阳与大连市为核心城市的物流综合服务网络,从而为辽宁全省的国民经济与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作了重要的支撑。辽宁省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结构就是以物流中心城市作为核心,以此来构建“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一圈”所指的就是把沈阳市作为发展物流园的一个中心,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整个辽宁的物流发展圈;“两区”所指的则是辽东半岛的沿海物流发展区与辽西物流发展区这两个区;“三带”则指的就是辽宁省的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与锦阜朝物流产业带。

2.基本优势

第一,辽宁省有着发展物流业十分优越的地理优势,南邻渤海、东近黄海,海岸线上资源十分丰富,并且还拥有将近2292.4公里的海岸线和627.6公里的岛屿岸线,适合建港岸线为168公里。同时,辽宁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带乃至世界各个大洲进行国际上的交往与贸易的非常重要的通道。

第二,辽宁省拥有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并且与此同时还形成了比较完备与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技术门类。

第三,辽宁省的铁路密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位居前列,除此之外,还拥有东北中最密集的空港与海港,而且在水利、电力、能源与通信等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较为完善。

第四,辽宁省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实力,还有相对来说较坚实的现代农业的优势。这也是辽宁省实现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

四、新常态下辽宁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努力完善相关扶持与支持政策

辽宁省要认清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把握住辽宁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联系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基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并结合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建议政府加大对辽宁自贸试验区域范围内物流产业的相关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的建设与扶持力度,加快完善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第一,建议政府成立一个专业负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机构,对于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难题的物流企业,给予扶持与帮助,并最终建立一个兼具规范与开放的物流协作体系。

第二,在沈阳、大连、营口等城市物流体系建设上,合理布局城市配送网,并加快市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际物流的衔接,扶持“互联网+物流”发展,逐渐的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三,要对农村物流及农产品物流项目加大建设力度,持续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对与农民、农村、农产品相关的物流运作模式做出规范,制定标准,加快辽宁农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并鼓励物流企业在农村设立配送网点,从而加快辽宁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

2.加强辽宁省域内外物流企业的共生发展

建议辽宁省域内外的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共生发展,基于辽宁省内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断开放,取长补短,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如对于辽宁省内空中枢纽的沈阳机场和大连机场,要大力支持其物流设施建设,开辟物流航线,强化辽宁空中通道。

3.加大对辽宁物流产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

加快辽宁省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先进物流技术的结合,使之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从而实现辽宁省物流产业公共信息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第一,要注重对物流行业标准建立,鼓励物流企业要积极的参与到制定物流行业标准的工作中去,大力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研究,要加强在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客户维系等环节的建设,最终为客户提供一套优质高效、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第二,鼓励企业积极利用货物自动分拣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积极推进物流管理原件的开发和使用,从而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自身的运营水平。

第三,基于大数据相关技术、工具与方法,在微观物流企业运作管理过程中,进行针对市场预测、物流中心的选址、配送路线规划和仓库选址的优化。

五、结束语

目前,辽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辽宁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继续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培育新优势。故此,在宏观层面,辽宁物流企业要结合辽宁区域经济现实进行调整优化,整合布局物流节点,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重组物流资源,构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辽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推进并持续发展的全新价值体系;在微观层面,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以物流园区作为节点,积极引入并培养更加专业的物流人才,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打造辽宁省大规模综合性专业化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使整个辽宁省的整体物流技术全方位提升。总之,辽宁物流业是辽宁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也是辽宁省区域功能能够得到发挥的强力支柱,特别是在辽宁自贸试验区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辽宁省物流业对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引领促进作用,从而满足了辽宁省区域经济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6(2):37-39.

[2]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41-45.

[3]闫冰.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及发展对策[J].物流技术,2014,33(11):88-111.

[4]吴爽,赵达,刘殿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5,34(4):118-157.

[5]刘艳英.区域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增长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圈[J].物流技术,2015,34(1):58-61.

作者简介:王鑫(1991- ),男,山西忻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铁路信息化與智能铁路;郭志达(1977- ),男,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优化与系统科学

作者:王鑫 郭志达

港口物流下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2: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摘 要: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有形和无形能力的融合的系统概念。本文将阐述物流能力的概念,深入探讨物流能力的特点特性并系统总结分析影响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的促进供应链整体物流能力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能力;特性;影响因素

物流能力这一概念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物流状况和水平,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概念更倾向于将分布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的能力进行整合,由整个供应链决定能力的大小而不是由某一环节设备设施的能力能直接改变。

一、供应链下物流能力的含义

1.物流能力的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文化发展日益繁荣,昔日的“能力”一词已经不单单是指人类或个体完成一项工作内容所具备的心理生理的素质、力量和条件,已经有了更广义的延伸,由人类、个体扩展为人、活动团体和机械设备等作为活动的主体,由活动主体按要求顺利完成所规定工作内容的本领和才能,统称为能力。本文所指的物流能力,是在能力延伸意义上定义的物流生产主体在整个物流的系统中顺利完成物流活动中信息处理、流通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配送以及过程中的搬运等环节所具备的管理、设施设备的条件情况,综合的评价定义为物流能力。这种物流能力是狭义上的定义,现代物流的内涵既包括上述狭义物流的要素能力也囊括物流的运作和竞争情况,是一种广义的定义,能有效反映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水平。

2.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

供应链环境下要求物流能力是客观设备设施与主观能力,这种物流能力体现在以企业为核心,严格把控好原料的采购、制品、销售、配送到客户手中这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项物流服务都能顺利完成,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特性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有着其独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物流能力具有纷繁复杂性

复杂性是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一个明显的特点,因为会有多个多类型的企业甚至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物流企业参与到供应链物流的系统运作之中,这些企业或作为主体或作为节点企业提供设备设施,正因为不同层次企业的参与使得在进行物流能力的分析时显得比之前的单个物流企业进行物流能力的评价时纷繁复杂得多。

2.物流能力具有整体系统性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促进协调,以合理的结构共同存在构成一个整体,因此作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绩效情况晴雨表的物流能力也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评价指标。在评价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时候要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不能执着于其中单一的要素,更不能将各要素的情况机械相加,应充分将其整体系统性深入研究并得以利用。

3.物流能力具有动态时效性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物流行业相应的管理理念、设备技术等都在不断革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行业中的有形无形的资源都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物流能力也就随之不断调整,处于动态之中具有时效性。

4.物流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

虽然供应链下的物流企业处在不断的变化动态之中,但是当其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的波动不再剧烈、物流系统中的各项管理和运作都趋于稳定时,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就会获得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有小幅变化。因此,又可以说物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物流能力具有差异性

物流能力中的差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环境系下物流能力中质与量存在的差异。因为物流的整体系统中实际操作的情况、物流要素的组成变化和结构变化、物流系统地运作差别确实存在,使得作为物流系统重要属性特征的物流能力具有差异性。

6.物流能力具有交叉性和集成性

物流能力的交叉是因为在供应链的大环境下,同一的节点企业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供应链,使得多条的供应链会交叉在一起,使得物流整体系统也会受供应链交叉结构的影响,物流要素在多条服务链上服务,因此产生了交叉性。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不仅具有交叉性,在交叉的同时又具有集成性。交叉与集成并不矛盾,在对物流能力进行评价时,要对这些交叉的要素进行统一的综合评价。物流能力恰好就是物流管理水平以及其各大要素综合集成评价的结果,集成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物流能力的高低。

7.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不仅实现物品的供应到客户的传送,更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增值。原材料等在供应链上被加工、制造、输送、存储等,在物流系统的载体上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具有增值性。

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的高低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深入分析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对物流能力的认识,找到提升物流能力的关键。

1.影响物流能力的外部因素

(1)物流行业规定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对物流行业的政策和地方的政策法规等就是物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影响物流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将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促进物流行业内的企业平稳发展,在良性竞争中互相促进,推进物流系统运作能力的协调性发展,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在供应链环境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和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物流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物流系统的升级换代及物流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所在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依赖,换言之,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备好坏情况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否平顺运作以及当地物流服务质量的好坏和物流能力的升降。物流的基础设施通常是指某一地区在物流的供应链环节上或是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中能够提供的满足供应链组织需求或管理需求的综合内容,这些内容中可以是场所或组织等,可以是铁路、公路、码头、港口、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在物流系统的发展中起到载体的作用,为物流行业的畅通提供保障。因此,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是制约当地物流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3)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动

在实际的物流行业运作中不难发现物流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物流服务对象不断变化、完成标准的更新和时间空间的改变都会带来物流需求的上下波动,影响物流能力的发挥,物流能力必须根据这些波动情况不断做出及时及效的调整,使其成为符合实际的物流供应链中需要的物流能力。

2.影响物流能力的内部因素

(1)供应链上物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供应链下影响物流能力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就是员工的综合素质,供应链上的员工将直接参与到物流系统的操作和物流系统的管理中,因此员工的素质将影响到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整体活动的进行。优秀的员工往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够合理安排好需要处理的工作,合理利用资源,懂得团队的合作,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处理能力强。因此应加强对物流行业员工的管理定期进行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投入到灵活多变的物流工作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物流能力。

(2)物流行业内部的现代化水平

物流行业内部的现代化也是影响物流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主观因素由上面提到的员工的素质影响,客观的因素则主要来自于物流机械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如果这些设备和机械不断出现故障甚至出现不可恢复设备的问题,将对物流能力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应积极更新物流行业设备,及时检查并排除修整故障,避免带来巨大损失,保证物流能力水平的平稳。

(3)物流企业现代技术的应用

如今各种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物流行业应积极引入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科技水平跟紧时代的步伐。先进技术的引进比如大数据的应用,将大大加快物流系统有效分析海量数据并进行存储,不仅能够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为客户提供更贴心的优质服务,更能充分调动物流能力,提高供应链环境下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物流系统的管理运作中,能够实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将各物流企业各部门的经济行为协调能力最大化,优化利润与成本的格局,将直接提高产业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

(4)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

无论在哪个行业,想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的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流系统管理水平的制约。较高水平的物流管理能够使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利用,使物流服务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加快物流系统的优化升级,打造更适合时代潮的现代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能力。相反的无序的的管理,任意的决定,缺少明确的管理条例就会使物流系统的运作中杂乱无章,供应链的运作中会出现紊乱甚至间断的现象。因此,物流系统的管理能力通过对物流资源以及供应链环节的影响,影响到物流能力的变化。不断改善物流行业的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模式,是物流行业提高物流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

四、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议

物流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简单总结出提高物流能力的建议。首先,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提高,就是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物流的竞争能力中主要就体现了成本与服务的关系,单方面压缩成本或单方面提高服务质量都不能得到满意的竞争力。掌握了物流能力的影响要素,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中很好的分配资源,压缩物流成本,赢得成本优势。以顾客需求为本,提升顾客的存在感,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其次,应训练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是供应链物流系统顺利平稳运行的技术保障。培养有技术、懂管理、合作意识强的员工投入到物流系统的运作中,将带来物流能力的全方位增长。另外,应积极投资新兴的技术,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科技是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积极采用先进科技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提高企业效益。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减少员工的直接操作量,提高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失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最后,制定完善的战略计划,逐步提高物流能力。物流系统的整个流程的工作实施都在供应链物流的战略计划里。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集成度高,作业流程清晰。供应链的管理者应站在较高的角度,统筹供应链中各物流企业和节点企业的资源配置,均衡它们的物流利益,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在高效的作业流程中,合理利用资源,挖掘发挥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潜力。供应链下的物流系统竞争能力和运作能力都会得到质的突破,全面提高物流能力。

五、总结

物流能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物流发展成为一种核心的竞争优势,符合物流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供应链下的物流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将为实际物流行业中物流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指导,使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能从周围的影响因素入手,不断提高供应链物流能力,进而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计划模型与决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丁晶.供应链物流能力的体系构建与评价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赵婷婷.基于供应链类型的物流能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许静,吴宇.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2):36-38.

[5]江成城.基于DEA方法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4):54-56.

[6]覃燕红,张学勇.关于应对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柔性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1,(1):114-116.

[7]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107-111.

[8]谭清美,冯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8):22.

作者:黄沈武

港口物流下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3:

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述评

摘要:区域物流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迄今,区域物流研究领域已取得了较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对国内外区域物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综述。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区域物流研究存在的问题即缺乏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结合,缺乏对微观一宏观的协同研究;同时随着全球产业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以及集约型经济越来越重要,区域物流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与一体化、国际化,以及从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变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区域物流;国内外;研究;述评

近年来物流在我国发展迅速,加之国内经济呈现区域发展的特征,区域物流这一概念日益受到关注。区域物流通过对区域资源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对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物流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也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家以及地区政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为区域物流活动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协调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1 国外区域物流研究回顾

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业起步相对较早,其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美国,1963年被引入日本。同时,国外学者、研究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对物流的研究与扶持,因此在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国外区域物流文献的搜集,整理出国外区域性物流研究的四个方面: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政府角色与职能对区域物流影响。

1.1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区域物流以区域经济为发展基础,同时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外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较早,20世纪初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因而学者们更侧重于研究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如:Jara-Diaz从国际化视角对交通物流与产业经济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Alfred Weber阐述了企业、区位和城市规模经济与运输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交通运输作为一个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紧密相联。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杜拉克预言:“物流领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黑大陆’,是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随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后,学者们开始对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如:Hoover,E.M.、Donald J.Bower SOX等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供应链、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关系。提耳堡大学和荷兰鹿特丹大学的有关学者对区域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总结了特立尼达岛、多巴哥岛以及新加坡等经济区物流发展的经验,着力寻找经济区域的发展与该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成果不仅为荷兰Curacao经济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物流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同时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2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不同区域的礼会经济活动不同导致对其物流需求量的差异,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保证了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物流活动保持高效率运行,因此物流需求预测受到行业内众多学者的重视。起初交通运输做为物流的必要环节,在物流需求领域备受关注,在水陆运输方面Michael W.Babcock等提出了水陆交通运输预测所忽略的一个领域即内河航道运输短期预测。在铁路方面,Mark Ward man利用直接预测模型对货物运输市场中的铁路运输及其竞争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得到了较合理和准确的结果。在航空方面,Tae Hoonoum、Anming Zhang等提出了一种用于航空公司确定其租赁方式的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与租赁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来确定预测结果。Bahram Adrangi等在分析航空月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模型对航空需求作了预测,并对美国航空业服务的非线性特征做出了合理的分析。

随着物流的发展,学者们对基于某一种运输方式的需求预测逐渐转向对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Juk-ka Korpela、Gunter Zapfe等认为,库存策略是区域物流策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需求预测又是库存管理的一个关键,因此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对物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研究

区域物流规划是指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区域物流全面而长远发展进行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物流规划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如在规划方法上,英国学者Franciscoi Escobedo在对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周边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价值链理沦的分析,提出了以产品价值的流向来指导区域物流规划的观点。澳大利亚学者士Oiev.Fisher,W、Lemoineand Lars Dagnns等从区域物流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规划,将区域物流系统规划分为网络规划和结点规划两部分,其中网络规划沿用传统的运输规划的思想,结点规划则根据结点功能的不同,划分为生产型配送、消费型配送和运输转运三类。

K.vRalnani提出了依托于集装箱港口的區域物流发展模式,并设计了交互式计算机模拟模型来支持集装箱运输的物流系统规划。通过对区域物流的规划可以使物流活动有章可循,可以避免物流“背反”效应导致的不良影响,而且还可以防止重复建设等事项的发生,因此对区域物流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1.4 政府角色与职能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正如P,Pontrandolfo&O.G.Okogbaa,K.V.Ra-mani所说“物流政策是物流以及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各发达周家的政策,不难发现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方面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Panos Kouvelis and Meir.J.Rosenblatt通过研究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设施融资、交通以及地区交易规则、企业税费法律中的政府补贴等对物流发展的影响,指出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 国内区域物流研究回顾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市场化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区域发展特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典型经济聚集区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运用物流资源,使物流资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力,由此可知区域物流研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我国对区域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物流概念界定、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区域物流发展对策四个方面。

2.1 区域物流概念界定

国内对区域物流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张丽立、海峰等人认为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薛辉、欧国立认为,区域物流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及进、出该区域的货物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综上所述,区域物流应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环境下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总和。其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呈现出整体共性,与其他经济地区的物流活存在差异。概念中的两大要点:要点1,物流活动具有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结合信息技术的物流环节操作层面的一体化,也是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有效时空转移为目的的;要点2,区域物流是在城市、城镇、农村等区域空间形态结构中,通过物流基础设施所实现的物流有机集成,具有经济地理空间的意义。

2.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内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张鹏、金真等人提出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决定了区域物流的产生和发展。周俊颖,程国平通过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区域物流产业同其他产业相似,具有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或蜕变期的生命周期。同时还指出影响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子是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物流管理水平因素、物流技术投入因素口。

一些学者基于国内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郝鹏、梅林对辽宁省区域物流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东北地区、辽宁地区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特点进行一个深层的剖析,对辽宁省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夏燕菊、李薇辉等人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指出,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关联度。区域物流的发展不仅能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2.3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属于派生需求,它是由经济发展本身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物流需求,物流需求的大小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对于物流市场需求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话题,同时也是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王晓原等人在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物流规模预测的聚类预测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山东省各地区的区域物流规模做出了适当的预测,为区域物流政策的制定以及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唐伟鸿、武骁等分别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物流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庞明宝、姚智胜等将非线性支持向量机、小波包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应用到区域物流量的预测中。张云康等在进行指数平滑法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物流需求多种方法组合预测。刘婷婷、杨天宝等分别提出模糊神经网络非线性组合、改进的重力预测模型,对区域物流的铁路运输量进行了预测,以此作为区域物流量预测的基础。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对区域物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同时对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配置,控制库存水平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2.4 区域物流发展对策

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物流发展对策的研究也在一直探索中,主要集中于区域物流规划研究和发展模式研究两大方面。

区域物流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速度和物流企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林荣清、李春海等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以及物流园区规划的原则、模式、关键因素及基本思路。赵习频、海峰等论述了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提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当有层次的进行,并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的规划模式。

为促进区域物流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学者针对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适合本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如,游佳等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现代物流与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并构建“物流园区一物流信息平台一物流网络节点”三位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结构。孙淑生、李亚在我国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特定区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湖北省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出基于产业聚集的区域综合型物流发展模式,并在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礎上,进一步提出解决产业聚集区内区域物流发展问题的相关对策。

3 总结与述评

虽然区域物流在国内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区域物流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首先,缺乏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相结合的研究。区域经济的演化和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区域物流发展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来展开,这样才能使区域物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其起到促进作用。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区域物流研究中,都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演化机理相结合的研究,导致无法了解物流产业得以发展的真正动因,以及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样不利于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缺乏对区域物流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协同研究。社会经济角度的物流属于宏观物流;企业经营角度的物流,属于微观物流。要实现区域物流宏微观的协同就必须以宏观区域物流为纽带,将商业链上的多个物流企业一微观物流相互连接组成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存,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协同化应是区域物流研究的重点。区域物流的研究中虽然不乏提出协同的理论,但缺乏对于区域物流协同化的涵义、范围和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难以形成理论基础,从而削弱对具体研究的指导性。

4 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的日益重要、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保护以及集约型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物流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区域物流趋于信息化与一体化发展。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区域信息系统的完善,区域物流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提高其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区域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与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物流的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推进,物流在国际间、区域间合作是研究与实践的趋势。目前国际上已经成立了多个物流国际合作组织,如国际多边合作物流研究机构。随着这些组织的日益壮大,必将极大地推动物流在国际间、区域间合作的发展。

最后,区域物流将从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变。目前区域物流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汽车尾气形成的大气污染严重;无法实现资源最优组合——满车来、空车去以及道路、港口、机场重复建设,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统筹兼顾、节约式发展,成为衡量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准,这就迫切需要区域物流从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的转变,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者:谢晓燕 吕琳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施工技术市政工程论文下一篇:节能技术用于传统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