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知识总结

2022-07-23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泌尿外科知识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泌尿外科知识总结

外科护理常规,超全知识点复习总结

本文来自医学教育网

外科护理常规|超全知识点复习总结,是针对护理考试知识点辅导,撰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常见护理措施,是所有护士必须掌握的。第二层次:各个系统疾病的专科性护理常规,体现专科护理水平。第三层次:各个疾病的护理特色和难点。内容编排逻辑性、条理性很强。引领护士以系统观、整体观来分析、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请大家认真学习,本文适用于全国所有考生以及临床实际工作者。

碘过敏试验-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作肾脏、胆囊、膀胱、支气管、心血管、脑血管造影。此类药物可发生过敏反应,在造影前1-2天须先作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作碘造影检查。

一、试验方法

(一)口服法 口服5%-10%碘化钾5ml ,每日3次,共3天,观察结果。

(二)皮内注射法 取碘造影剂0.1ml作皮内注射,观察2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三)静脉注射法 取碘造影剂1ml(30%泛影葡胺1ml),于静脉内缓慢注射,观察5-1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必须先行皮内注射法,然后再行静脉注射法,如为阴性,方可进行碘剂造影。

二、试验结果判断

(一)口服后有口麻、头晕、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

(二)皮内注射 局部有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为阳性。

(三)静脉注射 过敏反应同青霉素。 少数病人过敏试验阴性,但在注射碘造影剂时发生过敏反应,故在造影时仍需要备好急救药品,处理同青霉素。

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颅骨骨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骨折的本身,而在于可能同时存在颅内血肿和脑的损伤而危及生命。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与颅底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依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一)解剖概要

颅盖骨的外板厚,内板较薄,内外板表面均有骨膜覆盖,内骨膜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隆部,内骨膜与颅骨板结合不紧密,颅顶部骨折易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颅底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匀,有两侧对称、大小不等的骨孔和裂隙,脑神经和血管由此出入颅腔。颅底被蝶骨嵴和岩骨嵴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颅骨的气窦(如额窦、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均贴近颅底,颅底部的硬脑膜与颅骨贴附紧密,颅底骨折时易撕裂硬脑膜形成脑脊液漏,也可由此导致颅内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颅盖骨折:线形骨折常合并有头皮损伤,骨折本身依靠触诊很难发现。凹陷范围较大的骨折者,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但小的凹陷骨折需经X线摄片才能发现。凹陷骨折的骨片陷入颅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合并有颅内血肿。

2.颅底骨折:颅底骨折多为强烈间接暴力引起,颅底骨折虽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常伴有硬脑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或颅内积气,一般视为内开放性骨折。

(1)颅前窝骨折:表现为眼睑青紫,眼结膜下出血,俗称“熊猫眼征”、“兔眼征”,鼻和口腔流出血性脑脊液,可合并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出现瘀血。脑脊液漏从外耳道流出,如鼓膜未破,则可沿咽鼓管入鼻腔形成鼻漏;有时骨折累及蝶骨也会出现脑脊液鼻漏。可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

(3)颅后窝骨折:在耳后及枕下部出现皮下瘀斑,脑脊液漏至胸锁乳突肌和乳突后皮下,偶有第9——12对脑神经损伤。

乳房良性肿块-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一)乳房囊性增生病

临床特点 ★★★ ③乳房胀痛,可呈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多数为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或局部乳腺增厚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病因病理 ★★★ ①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致乳腺各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 活检。 治疗要点 ★★★ ②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可观察1至数个月经周期,若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则可继续观察,如无明显消退,可考虑手术切除及

(二)乳房纤维腺瘤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

治疗要点 ★★★ ②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临床特点 ★★★ ③病人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衣服才被发现,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常不能触及肿块。 病因病理 ★★★ ①多见于40~50岁的经产妇女。75%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有绒毛,易出血。 治疗要点 ★★★ ②乳房纤维腺瘤虽属于良性,癌变可能性小,但有肉瘤变的可能,故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特点 ★★★ ③肿瘤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发展缓慢,月经周期对肿块无影响。 病因病理 ★★★ ①本病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的20~25岁青年妇女,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和质异常有关。

损伤性气胸-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在胸部损伤中,气胸的发生率仅次于肋骨骨折。气胸是因利器或肋骨断端刺破胸膜、肺及支气管后,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气胸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三类。

一、闭合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闭合性气胸系空气经肺或胸壁的伤道进入胸膜腔,伤道立即闭合,不再有气体进入胸膜腔,此类气胸抵消胸膜腔内负压,使伤侧肺部分萎陷。多为肋骨骨折的并发症,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表面,空气漏入胸膜腔所造成。

(二)临床表现

肺萎陷30%以下者,多无明显症状。大量气胸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和气促等,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肺萎陷和胸膜腔积气,有时尚伴有少量积液。

(四)治疗原则

小量气胸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无需治疗。大量气胸需行胸膜腔穿刺抽气,减轻肺萎陷,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术,以排除积气,促进肺及早膨胀。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开放性气胸

(一)病理生理

开放性气胸系胸膜腔经胸壁伤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以致空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主要是由刀刃锐器或弹片、火器造成胸部穿透伤造成开放性气胸时,由于患侧胸膜腔和大气直接相通,伤侧胸膜腔负压消失,肺被压缩而萎陷;两侧胸膜腔压力不等使纵隔移位,健侧肺受压。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升高,与伤侧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进一步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导致纵隔位置随呼吸运动而左右摆动,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此外,吸气时健侧肺扩张,吸入的气体不仅来自从气管进入的空气,也来自伤侧肺排出的含氧量低的气体;呼气时健侧的气体不仅排出体外,亦排至伤侧的支气管及肺内,含氧低的气体在两侧肺内重复交换而造成严重缺氧。

(二)临床表现 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胸部及颈部皮下可触及捻发音,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 示伤侧肺明显萎缩、气胸,气管、心脏及纵隔明显移位。

(四)治疗原则

1.紧急封闭伤口 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口,再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2.抽气减压 行胸膜腔穿刺,减轻肺受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3.进一步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4.剖胸探查 适用于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者,予以止血、修复损伤或清除异物。

5.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吸氧、纠正休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肺或支气管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而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升高。常见于较大肺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

(一)病理生理 胸膜腔内的高压迫使伤侧肺逐渐萎缩,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处于高压下,积气被挤入纵隔并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发绀、烦躁不安、昏迷、休克,甚至窒息。

2.体征 气管向健侧偏移;伤侧胸部饱胀,肋间隙增宽,呼吸幅度减小,明显皮下气肿。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三)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示胸膜腔大量积气、肺萎缩,气管和心影偏移至健侧。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向外冲出,抽气后症状好转,但很快加重,如此反复。

(四)治疗原则

1.立即排气减压 在危急状况下可用一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点连线处刺入。

2.胸膜腔排气,以降低胸膜腔内压力。

3.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在积气最高部位放置胸腔引流管(通常在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连接水封瓶。一般肺裂口多在3——7日内闭合,待漏气停止24小时,经X线检查证实肺已膨胀后拔除引流管。

4.剖胸探查 若胸腔闭式引流管内不断有大量气体溢出、病人呼吸困难未见好转,提示可能有肺及支气管严重损伤,应行剖胸探查并修补裂口。 5.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狂犬病血清过敏试验-初级护师考试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胸腔闭式引流健康指导-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肺部手术后健康教育-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头、面部烧伤的护理常规-外科护理常规指

大面积烧伤护理-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手术日晨护理-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皮瓣类疾病护理常规-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脓胸的病因及病理-外科护理常规指导

友情提示:点击上面的文字可直接弹出知识点哦,神奇吧,快点试试~

第二篇:腹腔镜外科知识

什么是腹腔镜和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与电子胃镜类似,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腹腔镜手术就是利用腹腔镜及其相关器械进行的手术:使用冷光源提供照明,将腹腔镜镜头( 直径为3-10mm)插入腹腔内,运用数字摄像技术使腹腔镜镜头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光导纤维传导至后级信号处理系统,并且实时显示在专用监视器上。然后医生通过监视器屏幕上所显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图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并且运用特殊的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多采用2-4孔操作法,其中一个开在人体的肚脐眼上,避免在病人腹腔部位留下长条状的伤疤,恢复后,仅在腹腔部位留有1-3个0.5-1厘米的 线状疤痕,可以说是创面小,痛楚小的手术,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开刀的痛楚,同时使病人的恢复期缩短,并且相对降低了患者的支出费用,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手术项目。

腹腔镜的应用范围有哪些?

腹腔镜目前主要用于以下几类疾病的探查与治疗:

(1)胆囊结石及胆道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乃腹腔镜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术,甚至可做胆道摄影或将总胆管结石取出。术后

一、二天即可出院。

(2)急性腹痛及腹膜炎:腹腔镜的使用可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及伤口,确立疾病的诊断,并将病变部位加以切除。 (3)消化性溃疡。

(4)肠阻塞:腹腔镜可用于肠阻塞之定位及诊断。对于单纯性之肠粘连可轻易以腹腔镜加以处理。

(5)腹股沟疝气: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对于复发性疝气及双侧性疝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可充分辨识疝气缺损部位及腹内器官。

(6)胃肠道良性肿瘤:以腹腔镜配合术中内视镜可将胃肠道良性肿瘤切除并做胃肠道吻合,减少病人术后疼痛,加速病人复原。

(7)恶性肠胃道肿瘤:以腹腔镜从事恶性肿瘤之切除在目前并不适宜。但对于癌症分期、淋巴腺转移情形及腹水之评估则有很大的帮忙。

(8)腹部外伤:对于腹部钝伤或穿刺伤。腹腔镜可提供良好的评估及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9)妇科:卵巢囊肿,不孕,宫外孕,良性疾病的子宫次全切和全切除,85%以上的传统妇科手术均可由腹腔镜手术替代。

(10)泌尿外科:肾囊肿,精索静脉曲张。

(11)胸外科:胸外伤探查,良性疾病的肺叶切除等。

腹腔镜手术有哪些优点?

1、 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一般病人术后不在需要止痛药物。

2、 术后恢复快。手术后次日可食半流质食物,并能下床活动,术后一般3天就可出院,一周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3、 腹部不留明显疤痕。传统手术疤痕呈长线状,影响外观。如胆囊切除术,传统做法手术疤痕长达12cm以上,而腹腔镜手术基本不留疤痕,特别适合于女性美容需要。

4、 住院时间短,费用与传统手术比较,并无大幅度提高,有些手术甚至降低了费用。

5、术后无肠粘连等不良并发症。

腹腔镜戳孔和手术切口有什么区别?

有些医生对于腹腔镜手术不以为然,认为:腹腔镜手术戳孔2-4个,其长度之和与开刀的切口长度不是一样的吗。似乎腹腔镜是多此一举。其实,单从算术角度看,腹腔镜戳孔之和也小于任何一个腹部刀口,况且这不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腹腔镜手术戳孔是以器械扩张进入腹腔,腹壁的完整性基本得以保全。而开刀是以切开的方式,有腹壁肌肉和相应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周围的皮肤会出现麻木,腹壁肌肉瘢痕化进而变得薄弱,有可能发生腹壁切口疝。

2、腹腔镜腹壁戳孔小(3-10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而我们经常看到,手术切口形成蜈蚣一样的增殖性瘢痕。

3、传统开刀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切口裂开,一直是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腹腔镜手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简而言之,腹腔镜是小切口大手术,开刀是大切口小手术。同

为什么说高频电刀或超声刀是腹腔镜的好伴侣?

如果说腹腔镜是医师眼睛的延伸,那么高频电刀与超声(止血)刀是医师手的延伸。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瞬时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超声刀是超声频率发生器使金属刀头以超声频率振荡,使组织内水汽化,蛋白氢键断裂,细胞崩解,组织被切开或凝固。切割精度高,凝血可控制,极少有烟雾和焦痂,无电流通过机体,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妇科、肛肠科、内镜外科等科室。高频电刀与超声刀的刀头以及其他手术器械被现代科技微型化后通过小孔深入到了病人体内,使得医师在腹腔镜的指引下准确快速地切除病灶成为可能。

腹腔镜手术费用高吗?

腹腔镜技术是一门全新的技术。无论治疗效果或是操作技术,都是对传统开刀的全面升级,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与现代高科技联系更紧密。腹腔镜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达100万元以上,远高于同类传统手术所需器械,因此,单就腹腔镜手术费来说,确实比相应的传统开刀要高400多元。

但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无论是近期切口并发症还是远期腹腔粘连,都比传统的开刀要大为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至3-4天,住院费用也大幅减少,病人的实际费用并不比传统开刀手术高,所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篇:肝胆外科相关知识 (35)

高龄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手术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涂玉亮 梁 平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北京 100037 【关键词】

高龄;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转移癌;肝脏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许多人主张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分次切除〔1〕。但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积极Ⅰ期切除原发肿瘤和肝脏转移癌的手术并发症少,在死亡率方面与分次切除无显著差异〔2〕;而且,分次切除时第二次手术比第一次手术风险更大,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更多〔3〕。目前研究中多以80岁以下病例为主,对80岁以上患者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手术切除鲜有报道。本文回顾分析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特点,为临床上提高高龄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手术率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80岁以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原发肿瘤和肝转移癌Ⅰ期手术切除的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80~91(平均83.3)岁;肝转移灶1~2(平均1.3)个。病例选择标准:转移病变局限于肝脏,并且能确保切除术后可保留足够的残余肝。

1.2 手术方式 结直肠癌原发肿瘤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切除2例,直肠前切除3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右半结肠切除6例;半肝阻断9例,全肝阻断4例,无血管阻断切肝2例,阻断时间0~27(平均14) min。

1.3 术前情况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5例,心率失常7例,心脏病风险指数(CRIS)Ⅱ~Ⅲ级,2型糖尿病10例,肝功能损伤6例。

1.4 围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术前调节肺功能,锻炼胸式呼吸、术后咳嗽排痰,3例术前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5例COPD较重,给予术前在腹部适当加压包扎腹带,术后腹腔高压适应性锻炼。1例给予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前均给予静脉补充营养2~4 d。术前控制血糖在5.6~11.2 mmol/L。肝功能受损者给予护肝治疗。术中尽量简化手术,减少手术时间,尤其是肝脏部分切除时减少肝脏血管阻断时间。术后给予预防肺部感染、控制补液量、早期恢复胃肠功能等处理。

1.5 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33.3%),其中肺部感染3例(20%),切口感染1例(6.7%),切口1.5月后愈合,心功能衰竭1例(6.7%),围手术期无死亡;平均住院时间19 d,生存时间8~81月,中位生存时间37.4月,有3例病人术后

24、

34、81月仍健存,所有病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 讨 论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肝脏转移可能发生在结直肠癌的早期,也可能为结直肠癌转移的唯一脏器〔4〕,有研究显示,肿瘤标记物血清癌胚抗原(CEA)高的结直肠癌患者肝脏转移较CEA低者显著增高〔5〕,肝脏转移灶切除后肿瘤标记CEA显著降低〔6〕。故尽可能做到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Ⅰ期手术切除可能对病人预后有很大改善。随着高龄病人的增多,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肺功能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的病例也越来越多。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5例80岁以上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切除病例围手术期处理特点。

2.1 术前准备 高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手术安全性,术前应尽量改善心肺功能等机体的各种机能:①随年龄增长,通气/血流比值改变,氧分压(PaO2)下降,肺功能差,并且常常伴有各种不同程度的COPD病史,术前有的患者会有咳嗽、咳痰,肺部不同程度的感染,术前准备同时可以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②术后咳嗽排痰对预防肺部感染极其重要,有严重肺功能不全患者术前腹部适当加压包扎腹带,行术后腹腔高压适应性锻炼,鼓励患者咳嗽,胸式呼吸,利于术后咳嗽排痰,预防肺部感染。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行术前适应性腹部加压包扎。③高龄患者心脏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降低,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和冠心病等,血压控制在160/100 mmHg以下,如果口服降压药可以在手术当天早上口服一次降压药。对于有心动过缓病人需要行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本研究中1例患者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④术前营养补充。有些高龄患者长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影响术后切口、吻合口愈合,在术前准备的同时给予口服或静脉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给予2~4 d的静脉营养。⑤积极控制血糖。高血糖也是影响高龄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术前可以口服降糖药或静脉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⑥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给予护肝等治疗,尽量纠正肝功能和凝血功能。

2.2 术中尽量简化手术,减少手术时间 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切除手术时间较长,在行肝转移肿瘤切除时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减少肝脏血管阻断时间,如果切除肝脏在一侧肝叶,可以行半肝阻断,全肝阻断可以间断阻断,避免长时间全肝阻断,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尽量使用超声刀,避免肝脏血管阻断。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

2.3 术后处理 高龄患者生理特点决定了术后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胃肠功能紊乱等

并发症较年轻人更常见、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故须在出现并发症之前积极预防。①预防术后肺部感染:腹部手术疼痛、腹带致腹压增高等限制呼吸幅度和腹式呼吸,痰液不能充分排出,常常引起肺部痰液淤积、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术后尽早帮助患者叩背、排痰,减少痰液淤积;积极预防感染;早期拔除胃管,减少肺部感染的诱因。②保护心功能:高龄患者心脏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的降低,并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术后积极控制血压,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对预防出现心功能衰竭有积极作用,高龄患者液体宁缺勿多,早期进食,减少静脉补液。③保护肝功能:有肝转移的患者术前肝功能可以正常,但术后须积极给予保肝治疗,预防肝功能的损伤。④早期恢复胃肠功能:早期拔除胃管,早期进食,减少肺部感染和全身应激反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循环灌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这也符合目前新兴的快速康复外科的原理〔7〕。

通过对高龄患者结直肠癌肝转移Ⅰ期手术切除疗效的观察及其围手术期处理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术前、术后积极预防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肺功能障碍最常见、最严重;并且,术中尽量简化手术,减少手术时间,高龄患者结直肠癌肝转移并不是Ⅰ期手术的禁忌证,正确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手术的Ⅰ期切除率,使更多的高龄结直肠癌并肝转移患者能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Bismuth H,Castaing D,Traynor O.Surgery for synchronous hepatic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8;149(Suppl):1449.

2 Martin R,Paty P,Fong Y,et al.Simultaneous liver and colorectal resections are safe for synchronous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J〕.J Am Coll Surg,2003;197(2):23341.

3 Aramaki M,Kawano K,Kai T,et al.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repeat hepatectomy for liver metastasi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0;47(32):47880.

4 Scheele J,Stangl R,AltendorfHofmann A,et al.Indicators of prognosis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secondaries〔J〕.Surgery,1991;110(1):1329.

5 周立生,李大鹏,王 斌,等.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5):3945.

6 Ghanamah M,Berber E,Siperstein A.Patter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drop after 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iver metastasi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J〕.Cancer,

2006;107(1):14953.

7 Kehlet H,Wilmore DW.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J〕.Am J Surg,2002;183:62041.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第四篇:肝胆外科必备知识点

       

    需要做的事:

1、找找执业医的书;

2、看看贺银成;

3、学学围手术期 小肠长度:

6、7米 小于0.5m短肠综合征 胃管长度:45-55 cm 回肠细膜较长,易肠扭转 胆囊管开口:3mm 乙肝携带生小孩:3个月起开始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月一次。新生儿出后,24小时内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胰肠吻合口漏一般发生在术后6-8天 胰肠吻合口漏一般发生在术后6-8天 处理: 1.继续禁饮食,胃肠减压。2.加强抗感染。3.应用善宁抑制腺体分泌。4.保持引流管通畅,可给予冲洗。

高位胆管癌临床分型,目前广为引用的是法国Bismuth-Corlett分型方法: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分叉处,左右肝管之间相通;Ⅱ型肿瘤占据左右肝管汇合部,两者之间无通道;Ⅲ型肿瘤侵犯一侧肝管,累及右肝管者为Ⅲa型,累及左肝管者为Ⅲb型;Ⅳ型肿瘤双侧肝管均受累。临床上根据癌肿对肝动脉和门静脉的侵犯,可将胆管癌的病程分为4期。Ⅰ期:肿瘤限于胆管,无门静脉及肝动脉侵犯;Ⅱ期:肿瘤累及单侧的门静脉及肝动脉;Ⅲa期:肿瘤累及一侧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分叉部;Ⅲb期:肿瘤累及一侧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Ⅳ期:肿瘤累及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的分叉部. 超声所测胆囊大小,长径不超过9cm,宽径2~3cm 脾脏 横断面超过5个肋单元 就可以诊断脾大

壶腹部周围癌:看书

把笔记本上的数据全部拿来

十二指肠长度:20~25cm

    正常心音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搏动范围直径2-2.5cm 壶腹部周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部癌、十二指肠腺癌 Gilbert综合征: 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

Caroli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 其特征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而形成肝脏内的胆管囊肿

 胆囊动脉是从胆囊前三角穿过,而胆囊后三角相对安全,没有什么血管  胆囊后三角是由胆囊壶腹后壁、胆囊管和肝脏面共同构成的三角形间隙.  SAP标准:肾功能衰竭44-133umol/L (血清肌酐>176.8 tlmol/L);呼吸衰竭[-Pa02≤60 mmHg(1 kP-7.5mm Hg)];休克(收缩压≤80 mmHg,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A(活动度)小于正常人的70%、和(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 s-1;败血症(T>38.51C、WBC>16.0×109/L、剩余碱≤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T>38.5 C、WBC>12.0×109/L、剩余碱≤2.5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

 用Ranson标准、CT分级、APACHE-Ⅱ积分(详见胰腺炎的评分)  PT时间:11~13 PTA>70%

APTT:31.5~43.5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 围手术期处理 预防性抗生素

涉及感染病灶或切口接近感染区域的手术; 肠道手术;

操作时间长、创面大的手术;

开放性创伤,创面已污染或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创伤至实施清创的间隔时间较长,或清创所需时间较长以及难以彻底清创者; 癌肿手术;

涉及大血管的手术;

需要置入人工制品的手术; 脏器移植术 胃肠道准备

 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以防因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要时胃肠减压;

 胃肠道手术者,术前1~2日开始进流食,对幽门梗阻病人,需进行洗胃;一般性手术,术前一日作肥皂水灌肠;

 结肠或直肠手术,应在术前一日晚上及手术当天清晨行清洁灌肠或结肠灌洗,并于术前2~3天口服肠道制菌药,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营养不良

低蛋白状况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愈合;营养不良的病人低抗力低下,容易并发感染;  如果血浆清蛋白测定值在30~35g/L,应补充富含蛋白质饮食予以纠正;  如果低于30g/L,则需通过输入血浆、人体白蛋白制剂才能在短期内纠正低蛋白血症; 高血压

病人血压在160/100mmHg(21.3/13.3kPa)以下,可不必作特殊准备;

 血压过高者,麻醉和手术应激可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险,术前应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在一定水平,但不要求降至正常后才手术;  对于原有高血压病史,进入手术室血压急骤升高的病人,应与麻醉医师共同处理,根据病情和手术性质,决择实施或延期手术。

心脏病的种类与手术耐受力

非紫绀型心脏病、风湿性和高血压心脏病、心律正常而无心力衰竭的趋势-----良好; 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较差,必须作充分的术前准备;  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甚差,除急症抢救外,推迟手术; 心脏病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已有水和电解质失调的病人,术前应予纠正;  伴有贫血的病人携氧能力差,对心肌供氧有影响,术前应少量多次输血矫正贫血;  有心律失常者,如为偶发室性期外收缩,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有心房纤维颤动    

   

           伴有心室率增快者,或确定为冠心病并出现心动过缓者,都应经有效的内科治疗,尽可能使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后6个月内,不宜施行择期手术;

6个月以上且无心绞痛发作者,在良好的监护条件下施行手术; 心力衰竭病人,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实行手术 呼吸疾病注意事项

停止吸烟2周,鼓励病人多练习深呼吸和咳嗽,以增加肺通气量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应用麻黄碱、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以及异丙肾上腺等雾化吸入剂,对阻塞性肺功能不全有较好作用,可增加肺活量;经常发作哮喘的病人,可口服地塞米松等药物,以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

痰液稠厚的病人,可蒸气吸入或口服药物使痰液稀薄,易于咳出;经常咳脓痰的病人,术前3--5日,就应使用抗生素,并指导病人作体位引流,促使脓性分泌物排出; 麻醉前给药量要适当,以免抑制呼吸,适量使用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类药物,以免增加痰粘稠度,造成排痰困难;

重度肺功能不全及并发感染者,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肺功能、控制感染后才能手术;

急性呼吸系感染者,如择期手术应推迟至治愈后1--2周;如系急症手术,需用抗生素并避免吸入麻醉; 糖尿病(术前)

控制血糖水平,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失调和酸中毒,改善营养情况; 施行有感染可能的手术,术前应用抗生素; 控制血糖在5.6---11.2mmol/L;

如果病人应用长效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药,术前应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每4--6小时一次;

手术应在当日尽早施行,以缩短术前禁食时间,避免发生酮症酸中毒;

取血作空腹血糖测定后,静滴5%葡萄糖溶液,取平时清晨胰岛素用量的1/3--2/3作皮下注射;

术中可按5:1的比例,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胰岛素;术后根据每4--6小时尿糖测定结果,确定胰岛素用量;

根据每4~6小时尿糖测定结果,确定胰岛素用量;

尿糖为++++,用12U;+++给8U;++给4U;+不用胰岛素; 如尿液酮体阳性,胰岛素剂量应增加4U;

如酮症酸中毒,则用5%葡萄糖250ml+胰岛素12U持续静点,并防治低血钾; 术后处理

1.术后医嘱:包括诊断、施行的手术、检测方法

和治疗措施。

例如:止痛、抗生素的应用、伤口

护理及静脉输液,各种管道、

插管、引流物、吸氧。

2.监 测:常规监测生命体征(T、P、BP、R、每

小时尿量),出入水量。

有心肺疾病或心肌梗死危险的病人应监测

CVP,肺动脉楔压。 3.静脉输液:⑴术后应接受足够量静脉输液直至进食。

⑵用量、成分、速度取决于手术大小、

器官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

⑶肠梗阻、小肠坏死、肠穿孔的病人术后

24小时内需补给较多的晶体。

⑷注意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注意对

休克和脓毒症病人输液量的估计。 4.管道和引流:⑴引流的种类及放置的位置。

⑵检查引流管的通畅和注意引流物性状。

⑶决定何时拔除引流。 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应平卧,头转向一侧,使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吸入气管;

珠网膜下腔麻醉病人应平卧或头低卧位12小时,以防止因脑脊液外渗而头痛;

全麻清醒后、蛛网膜下腔麻醉12小时后、硬脊膜外腔麻醉、局部麻醉等病人可根据手术需要安置卧式。

颅脑手术后,如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度头高足低斜坡卧位;

颈、胸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位卧式,便于呼吸及有效引流; 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 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腹腔内有污染的病人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 休克病人应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20度,头部和躯干抬高5度的特殊体位; 肥胖病人可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

 优点: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利于肠蠕动,减少腹胀;促进膀胱收缩功能的恢复,减少尿潴留。

 禁忌证: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等情况;有特殊固定、制动要求的手术病人

 一般的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轻者,术后即可进食;  手术范围大,全身反应明显者,需待2—4日后方可进食;

 局麻下手术病人又无任何不适或反应者,随病人要求而给予饮食;

 蛛网膜下腔和硬脊膜外腔麻醉者,术后3—6小时可根据病人需要而进饮食;

 全身麻醉者,应待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近食;

 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质饮食;第5—6天开始进半流食,第7—9日恢复普通饮食;

 禁食及少量流质饮食期间,应经静脉输液来供给水、电解质和营养;如禁食时间较长,给高价静脉营养,以免内源性能量和蛋白质过度消耗。

 头、面、颈部在4—5天拆线;  下腹部、会阴部6—7天;

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  四肢10—12日;  减张缝线14日;

 青少年病人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营养不良病人可延迟拆线时间,有时可间隔拆线。

 清洁切口(I类切口):缝合的无菌切口;皮肤  可能污染切口(II类切口):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

 污染切口(III类切口):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 甲级愈合(甲):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  乙级愈合(乙):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 丙级愈合(丙):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等处理;  手术切口:敷料血染

 空腔脏器:胃肠道---呕血与黑便

泌尿生殖道---血尿  体腔内:腹腔----隐蔽不易发现

胸腔----引流管出血超过100ml/h  病人烦躁,无高热、心脏疾患等原因的心率持续增快,往往先于血压下降之前出现;

 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H2O);  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

 在输给足够的血液和液体后,休克征象和检测指标均无好转或继续加重,或一度好转又恶化者;

 1.发热: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 2.术后第一个24小时出现高热(>39℃),如能排除输血反应,多考虑为链球菌或梭菌反应,吸入性肺炎,或已存在的感染。

低体温

原 因:多因麻醉药阻断了机体的调节过程,

开腹或开胸热量丧失,输注冷的液体

或库存血 并发症:周围血管阻力明显增加,心肌收缩

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神经系统

受抑制,凝血酶功能失常

理:轻者耐受,大量输注冷的液体和库存

血时,应通过加温装置,必要时用温盐

水反复灌洗体腔。 切口感染预防

术前锻炼深呼吸;

术后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 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液;

鼓励咳痰,利用体位或药物以利排出支气管内分泌物; 防止术后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误吸

腹膜脓肿和腹膜炎

表现为发热、腹痛、腹部触痛、白细胞增加。 如为弥漫性腹膜炎———剖腹检查 感染局限:CT和B超检查

定位后行B超引导下作穿刺置管引

流,必要时需开腹引流。 选用抗生素应针对肠道菌丛和厌氧菌丛 真菌感染

长期应用广普抗生素的病人,若有持续的发 热,又未找出确凿的病原菌应考虑真菌感的 可能。

可行血培养,拔除全部静脉插管,检查视网膜是否有假丝酵母菌眼内炎。 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 切口裂开原因

 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

 切口缝合技术有缺点,如缝线打结不紧,组织对合不全等;  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的动作,如剧烈咳嗽,或严重腹胀;  在依层缝合腹壁切口的基础上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

 在良好麻醉、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  及时处理腹胀;  病人咳嗽时,最好平卧,以减轻咳嗽时横膈突然大幅度下降,骤然增加的腹内压力;  适当的腹部加压包扎;

 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是通过静脉输注造血干、祖细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原名地中海贫血。

1.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中海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的发生的分子病理相当复杂,已知有100种以上的β基因突变,主要是由于基因的点突变,少数为基因缺失。 2.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α地中海贫血)大多数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简称α地贫)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所致,少数由基因点突变造成。白基因的缺失所致,少数由基因点突变造成。

治疗:红细胞输注、铁螯合剂、脾切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  骨穿部位:髂棘、胸骨、脊骨棘突

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下(上径路、下径路)、颈内、股静脉 左侧有头臂干

锁骨上穿刺(1)采用头低肩高位或平卧位,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的外形,用1%甲紫划出该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之夹角,该角平分线之顶端或其后0.5cm左右处为穿刺点。

(2)常规消毒皮肤,铺消毒巾。

(3)用2ml注射器抽吸1%普鲁卡因于事先标记的进针点作皮内与皮下浸润麻醉,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角度约30°-40°,边进针边抽回血,试穿锁骨下静脉,以探测进针方向、角度与深度。一般进针2.5-4cm即达锁骨下静脉。

(4)按试穿的方位将穿刺针迅速通过皮肤,再穿刺锁骨下静脉,抽吸见静脉血后固定穿刺针,取下注射器,经穿刺针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沿导引钢丝插入扩张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退出扩张管,沿导引钢丝送入静脉留置导管,插入长度15cm左右,退出导引钢丝,接上输液导管。

(5) 将小纱布垫于进针点处,其上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用一次性贴膜覆盖,固定。如系小儿,可在穿刺点处穿一缝线,将导管结扎固定,以便长期保留。  CVP:5一12cmH2O

 胆道系统动力学较为复杂,包括胆囊、胆管和Oddi括约肌3个部分组成. 其运动的发生根据刺激原部位分为4相:头相、胃相、肠相及回肠结肠相,且受神经、激素以及部分交互作用的旁分泌因子所控制. 肝内静水压(肝内胆汁分泌压)为(2.64~2.94)kPa,肝外胆管内压为(0.98~1.37)kPa,而Oddi括约肌压力为(1.07~1.47)kPa. 当胆囊排空后其内压下降至0.98kPa以下,最低至0.49kPa左右,使胆液流入胆囊,在胆囊收缩前,胆囊颈管括约肌和Oddi括约肌先暂时性收缩,使胆囊压上升至(1.77~2.16)kPa,以便在胆囊颈管括约肌和Oddi括约肌松弛时使胆液能较快地排入胆总管和十二指肠. 肝胆汁的正常分泌压是胆汁流动的驱动力,而胆道系统动力学的调节,依靠胆管、胆囊和Oddi括约肌三个部分的正常运动功能  单管支撑管要放至少半年

 高位胆管癌临床分型,目前广为引用的是法国Bismuth-Corlett分型方法: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Ⅱ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Ⅲ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Ⅳ型,肿瘤侵犯肝总 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 中段胆管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胆肠吻合

下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

 壶腹部周期癌:包括壶腹部癌、十二指肠下端癌、十二指肠腺癌  结肠右曲就是结肠肝曲,结肠左曲就是结肠脾区  脂溶性维生素:A/D/E/K  尿三胆:尿胆素、尿胆素原、尿胆红素

 粪胆素是粪便的主要颜色、尿液里没有尿胆红素

 ALT显示肝损伤程度的敏感性大于AST,但是其俩的高低和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骨骼肌、心脏、肾脏损伤也可引起他俩升高)  皮肤瘙痒多见于梗黄和肝细胞性黄疸  梗黄导致尿胆红素升高:由于非结合型胆红素不溶于水,结合性胆红素本应随着胆汁进入肠道。由于梗阻,迫使其经肾脏排泄  胆道损伤的酶学:

排除妊娠、生长、骨骼疾病外,ALP明显升高主要提示肝胆疾病。GGT和ALP同时升高更提示肝胆疾病。且明显升高更提示淤胆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7例临床分析  肝癌伴癌综合征

(1)红细胞增多症:肝癌伴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约2%~10%,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往往正常,骨髓象显示红系增生活跃,体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往往增高。有实验表明:在肝癌细胞浆内存在EPO,而癌旁肝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中则无;免疫电镜发现肝癌细胞内质网腔内可见EPO反应产物,提示可能是由肝癌细胞生成的。有人认为:肝硬化患者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是肝细胞趋于恶性转化或已经发生肝癌的一项可靠指标。

(2)低血糖症:10~30%患者可出现,系因肝细胞能异位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或肿瘤抑制胰岛素酶或分泌一种胰岛β细胞刺激因子或糖原储存过多;亦可因肝癌组织过多消耗葡萄糖所致。此症严重者可致昏迷、休克导致死亡,正确判断和及时对症处理可挽救病人避免死亡。低血糖症是肝癌常见的伴癌综合征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生率达300%,往往在巨块型肝癌患者中多见。发生机制为:

①肝癌常伴有肝硬化,肝功能低下,调节糖代谢能力下降,可以出现低血糖症。

②肝功能减退使胰岛素灭活减缓。

③肝癌及癌旁肝细胞可以自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促进血糖的降低。

(3)高血钙症:高血钙症的发生是由于肝癌组织分泌异位甲状旁腺激素所致。临床特征为高血钙、低血磷表现,此特点可与肿瘤骨转移加以鉴别。肝癌伴高血钙症需注意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鉴别。当出现高血钙危象如嗜睡、精神异常、昏迷时,易被误诊为肝癌脑转移或肝性脑病,应予高度重视。

(4)高胆固醇血症:国外报道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高达38%,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分析,具有以下特点:①块状型肝癌多见;②患者血清AFP与胆固醇的改变相平行。经手术切除后血清中AFP和胆固醇水平呈一致性下降,复发时可再次重新一致性升高。因此,血清胆固醇水平可作为肝癌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手术切除或肝动脉栓塞后肿瘤复发的参考指标。

(5)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可以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加,肝癌伴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生成素的增加有关。经手术、肝动脉栓塞等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可降低。肝癌合并血小板增多症的特点有:

①外周血小板数目增多,多数波动在400×109/L~1000×109/L之间。

②少见血栓形成及出血。

③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6)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癌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仅见个案报道,可能与肝癌异常蛋白合成有关。经手术切除癌肿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降至正常,而未能切除癌肿的患者其水平则高居不下,因此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肝癌术后疗效判断的标志之一。研究发现,28P阴性的肝癌患者可以出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因此,对原因不明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即使AFP阴性,亦应加强检查和随访,以排除HCC存在的可能。

(7)其他全身症状:其他罕见的尚有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性早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综合征、皮肤卟啉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可能与肝癌组织的异常蛋白合成、异位内分泌及卟啉代谢紊乱有关。 胆管扩张的分型: Ⅰ,胆总管囊肿 Ⅱ,憩室性 Ⅲ,胆总管憩室

Ⅳ,肝内胆管囊肿合并胆总管囊肿 Ⅴ,仅肝内胆管囊肿(caroli病)

切除囊肿粘膜再做胆肠吻合、胰胆分流

 在无失血情况下,没补一个IU的红细胞,血色素应升1g,红细胞压积升3% 一个单位红细胞是200ml  只有普通胰岛素是静滴吗?余都得皮下?

 外科热一般不超过3天,不超过38度

 一般认为发热有三种情况: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 血钙:2.25---2.75mmol/L

 胆总管一般5-8cm,直径4-8mm,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后段、胰腺段、肠壁内段  尿比重1.015~1.025。

1、增高:见于脱水,糖尿病,急性肾炎等。

2、降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等。  胰胆合流异常是指胰胆管汇合部位不在十二指肠乳头,而在十二指肠壁外或汇合部形态和解剖的先天性畸形。如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未能正常分离,导致胰管和胆总管远端异常连接,结果使胰液反流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反复发生炎症破坏其管壁的弹力纤维,使管壁失去张力而扩张,部分患儿因胰管内压升高引起复发性急性或慢性胰腺炎。

 中央型肝癌切除的解剖基础

肝静脉血容量大, 管壁菲薄, 且无静脉瓣, 在肝手术中肝静脉易受损伤而不易修补, 一旦损伤出血凶猛, 还可导致空气栓塞。

下腔静脉肝上膈下段长度报道为 0. 7 ±0 . 3.因而多数病例可以经腹作肝上膈下下腔静脉的游离、控制和阻断. 除三支主肝静脉之外, 尚有直接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分散的小肝静脉, 总称为肝短静脉或肝背静脉系统, 其数目大小不等, 一般 4~8 支, 最少 3 支,最多 31 支, 单独开口于肝后下腔静脉主要是中下段的左前壁、 前壁和右前壁, 称为第三肝门. 其中有粗大的肝右后下静脉。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损伤。在肝后下腔静脉上段右侧壁上有一层舌状纤维组织, 即下腔静脉韧带。在第

二、 第三肝门巨大肝癌需要游离、 结扎肝右静脉或者需要全程游离、 显露肝后下腔静脉时, 必须切开肝右叶上的纤维组织层及下腔静脉韧带。

中央型肝癌切除的技术基础

肝血流的控制: 多数肝外科医师认为, 改良式常温下全肝血流控制是特殊部位肝切除的重要 先决条件, 应列为常规。 当癌肿侵犯下腔静脉长度> 2c m 或周径> 1/ 3, 须作受侵之下腔静脉段切除, 人造血管移植,应毫不犹豫地改用下腔静脉转流, 以策手术安全。

充分游离肝周韧带、 精细的解剖和正确的断肝手法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肝周韧带的游离: 此系中央型肝癌切除的重要步骤。 只有充分游离左、 右侧肝周韧带方能显露和游离肝后、 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 然后予以控制。 同时也只有如此, 方能使诸如Ⅷ段这样的出血高危肝段可以握持在术者手中便于控制出血。而游离肝周韧带本身亦是具有一定危险的操作, 尤其在解剖肝裸区的时候, 如果托起肝脏用力过猛, 容易导致右肾上腺静脉、 肝短静脉或肝右后下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入口处撕伤, 进而延伸至肝后下腔静脉主干引起致命性出血。 本组手术死亡 2 例病人均系上述原因。 此外, 托肝过猛尚可引起肝右静脉撕裂出血。笔者认为游离肝周韧带 的技 巧在于: 直视- 锐解剖- 结扎- 正确的 托肝手法。 应用悬吊式自动拉钩使膈下区充分暴露, 利于右冠状韧带、 右三角韧带的游离。而裸区的解剖, 笔者的经 验是从右肝前上和后下两个途径联合进行。后下途径系指在切断肝结肠韧带后将右肝向前上翻转, 然后在肝顶部后下方从外向内游离右冠状韧带下叶, 游离时术者食指伸入肝顶部后方轻轻将冠状韧带下叶向前顶起, 拇指置于韧带之前以控制出血。如此, 即使肿瘤较大亦可在直视下剖露右侧肾上腺、 肝后下腔静脉右侧壁及前壁以及可能存在的肝短静脉支。 º 精细解剖: 这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熟悉肝脏的外科解剖; 二是具备娴熟的血管外科技巧。 以第三肝门肿瘤切除为例, 肝短静脉的解剖可谓手术关键之一, 笔者习用肝被膜外逐一单根游离- 结扎- 钳夹( 蚊式血管钳) - 切断- 再结扎肝短静脉的方法, 认为比较稳妥而少盲目性。 » 离断肝实质的方法: 用电刀切开肝脏被膜, 用电凝烧灼肝断面微小管道( 直径< 2mm ) , 交替使用刀柄剥离与手指捏碎肝脏实质, 在直视下钳夹肝断面血管和胆管而后结扎、 切断是常用的方法。 笔者遵循的原则是: 用指尖轻柔地折捏, 沿解剖平面行进, 明视下钳夹和避免大块结扎。在紧急切肝时, 偶亦采用钳夹法, 但是在钳夹时 努力做到: 带着解剖学观念( 钳上有眼) ; 用手的感觉确定钳夹管道可靠( 手上有心) 。 ¼肝断面的处理: 缜密结扎肝断面管道结构之后, 用洗创器反复冲洗( 意在冲去凝块和肝组织碎屑, 检查有无漏扎的血管和胆管。若有出血、漏胆则以细丝线妥为缝扎) , 覆以游离带蒂的大网膜,对于凝血机制不佳, 肝断面有渗血的情况, 应在全身抗凝治疗的前提下, 局部使用抗凝药物包括止血纱布、 纤维蛋白凝胶等, 只要做到肝断面止血彻底不致发生“ 网膜下积血与感染”。

 多吉美:索拉非尼

格列卫:伊马替尼

第五篇:主管护师外科习题:基础知识-第四十章 泌尿系梗阻病人的护理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一、A1

1、①老年男性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最常见的原因是

A、前列腺增生

B、尿道结石

C、尿道狭窄

D、膀胱结石

E、膀胱颈纤维增生

基础知识-第四十章 泌尿系梗阻病人的护理

2、①尿动力学检查是判断前列腺增生发生梗阻程度的重要方法,在评估最大尿流率时,为保证检查的诊断意义,排尿量必须超过

A、150ml B、200ml C、250ml D、300ml E、350ml

3、①进行残余尿测定时,提示膀胱逼尿肌处于早期失代偿状态时的残余尿量为

A、10~20ml B、20~30ml C、30~50ml D、50~60ml E、60~80ml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人常见病,而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四十章 泌尿系梗阻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5073】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尿流率测定是判断前列腺增生梗阻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若最大尿流率小于15ml/s,说明排尿不畅;若小于10ml/s则梗阻严重必须治疗。而在评估最大尿流率时,排尿量必须超过150ml才具有诊断意义。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四十章 泌尿系梗阻病人的护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4872】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正常人排尿后膀胱内没有或仅有极少残余尿(5ml以下),如残余尿超过50ml,则提示膀胱逼尿肌已处于失代偿状态。

【该题针对“基础知识-第四十章 泌尿系梗阻病人的护理,残余尿测定”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356134】

第1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容仪器调查报告下一篇:美术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