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术后病人的护理

2022-11-29

第一篇:支架术后病人的护理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1. 护理评估

⑴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术中出血、输血和补液等情况。 ⑵生命体征、切口状况、引流管/引流物等情况。 2. 一般护理

⑴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做好床边交接工作。

⑵根据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正确安置病人的卧位。全身麻醉尚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椎管内麻醉者,取平卧位6~8小时;局部麻醉者,可视手术和病人需求安置体位。

⑶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注意保暖。 3. 根据手术大小和病情情况,定时监测生命体征。

4. 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局部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若敷料有渗血、渗液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5. 疼痛护理

⑴ 正确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和速度,一般术后24小时内疼痛最为剧烈,2~3天后逐渐缓解。若疼痛呈持续性或减轻后再次加剧,应警惕切口感染的可能。 ⑵ 有效减轻或缓解病人疼痛。如妥善固定引流,防止牵拉痛;翻身、深呼吸或咳嗽时,按压切口部位,减轻震动性疼痛;指导病人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遵医嘱及时应用止痛药等。

6. 发热护理 手术后病人的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并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协助病人及时更换潮湿衣裤等。 7. 饮食护理 视手术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术后恢复饮食时间。

⑴ 非消化道手术:局部麻醉后,根据病人需求进食;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麻醉术后6小时,病人清醒,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合适可开始进食。

⑵ 消化道手术:手术后48~72小时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胃管拔除后,开始进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食。

8. 活动

术后非制动病人应早期下床活动;活动应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一般术后1~2天,开始床上活动,术后3~4天离床活动。

9.引流管道护理

根据不同的需要,术中可在切口、体腔和空腔内脏器管内放置各种类型的引流物。 ⑴ 留置多根引流管者,应区分引流管的引流部位和作用,做好标记并妥善固定。位置不可过低或过高,避免引流管移位、脱出,防止逆行感染。如胸腔引流管的位置不能高于插管入口处的平面;脑室引流管有脑脊液引流时,常抬高引流管位置,切勿过高或过低,以免出现引流不畅或引流过度而致低颅压、抽搐和继发出血等。

⑵ 定时挤压引流管,检查管道有无堵塞或扭曲,保持引流畅通。换药时,协助医生将暴露在体外的管道妥善固定,以防滑入体腔或脱出。若引流不畅,应及时通知医生,查明原因;协助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⑶ 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变化。及时倾倒引流袋内的液体,以免因引流道过重掉落导致引流管脱出。对意识不清醒的病人,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防止意外拔管。 ⑷ 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无菌,长期置管的病人,定期更换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胃管除外)。

⑸ 对于负压引流管,应观察并调整压力,保证引流治疗效果,如乳腺引流负压吸引管。

⑹ 观察引流管处伤口情况,观察周围皮肤有无法红、疼痛、肿胀及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持局部清洁,渗液多时,以及时更换敷料。 ⑺ 熟悉不同引流管的拔管指征,做好健康教育。一般切口胶片引流在术后1~2日拔除,烟卷引流在术后4~7日拔除。

⑻ 指导病人取合适体位,病人翻身、活动时,应避免牵拉过度而致引流管脱出。

【健康指导】

1. 2. 3. 4. 指导病人合理摄入含有足够能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均衡饮食。 劳逸结合,适量活动。一般术后6周内不宜做重体力工作。 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切口局部拆线后,用无菌纱布覆盖1~2天。若为开放性伤口出院者,应遵医嘱定期更换敷料。

5. 病人出院后若出现切口引流物有异味、切口红肿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6. 一般手术病人于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肿瘤病人应于术后2~4周到门诊随访。

第二篇:颅部手术后病人的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营养失调 4.异常

5.引流异常的危险

6.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

护理措施

1.病室:安静舒适,据病情安排病室。

2.体位:病人在麻醉未清醒之前或血压降低时应采取平卧位;大肿瘤的切除不可采取患侧卧位。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4.饮食:遵医嘱给予饮食种类。

5.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

6.遵医嘱应用降颅压,及抗炎等药物,观察用药反应及效果。 7.给予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

8.做好皮肤护理、口腔、尿管护理。

9.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采取措施降低体温。 10.防止颅内压增高(1)抬高床头20-30度。(2)促进排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3)保持引流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性状、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观察敷料渗湿情形,若敷料有黄色渗液,应通知医生。引流管拔管前一天试行夹管,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时,应重新开放引流管。

11.检查指导:应有医护人员陪同检查,妥善固定引流管,勿使脱落,搬动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待病人稳定后再开放引流管。

健康教育 1.保持情绪稳定。

2.高营养易消化饮食,高血压患者低盐低脂饮食。

3.监测血压变化,控制血压,按时服药,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

昏迷病人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营养失调 4.有受伤的危险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6.自理能力下降

护理措施

1.病室:病人应安排在便于观察、抢救的房间,躁动的病人应实施保护措施。 2.卧位:病人取侧卧位或去枕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有假牙者应取下。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叩击背部排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时,及时吸痰,以防窒息。如有舌后坠宜用舌钳将舌拉出。缺氧时,及时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切开后按气管切开术护理。

4.饮食:昏迷病人72小时后给予鼻饲饮食,共给充足的能量,饮食种类遵医嘱。

5.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和和瞳孔的变化,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6.用药护理:遵医嘱及时用药,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疗效、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及时报告医生。 7.做好基础护理:每日口腔护理每日2次,对于张口呼吸的病人,应用双层湿纱布敷于口及鼻部,以湿润吸入的空气,对于口腔粘膜有破溃者,应涂以龙胆紫药液,口唇干裂时涂以甘油或石蜡油,每周做咽拭干培养一次。

8.加强皮肤护理,每日可用酒精、滑石粉按摩受压部位2-3次,尤其是骨骼突出部位,必要时可用棉垫或海绵垫保护。每隔2小时帮助病人翻身一次,病人穿衣时要柔软,保持三短六洁。

9.病人眼睑有分泌物或闭合不全者,可滴入0.25%氯霉素眼药水,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双眼。如分泌物时,则应以生理盐水冲冼干净,观察瞳孔变化时,动作要轻,防止擦伤角膜。 10.出现尿潴留者,可采取导尿术,留置尿管者,按留置尿管护理;严密观察尿量,详细记录,并做好预防便秘的护理。

11.保持各种导管通畅:留有导管时,按各种导管护理常规护理,保持引流通畅,位置固定。 12.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每日对肢体进行按摩,保持肢体功能位,防废用性萎缩。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疼痛

2.组织灌注量改变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安静的病室。

2.卧位: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约束病人,以免病人挣扎而致脑压增高。抬高头部30—45度,即使病人有休克也万不可采头仰卧式;头、颈安排呈一直线,不要压迫颈静脉。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4.饮食:进易消化流食,勿食刺激性食物。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 6.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降颅压及退热药物。 7.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及烦躁情绪。 8.做好基础护理,预防护理合并症的发生。

9.避免胸内压或腹压上升:应保持大便通畅;起床时可协助病人坐起;教导病人起床时行呼气动作;避免髋关节长期屈曲;禁止大量灌肠。

10.预防血压突然变化过大:吸痰时动作轻柔,吸痰、翻身后应测量血压变化情况;按医嘱给予止痛剂或局部麻醉以缓解病人因疼痛不适造成血压上升。

11.预防全身性感染:体温若高于38℃须通知医生;更换病人敷料、引流管时应使用无菌技术。

12.降低体温:定时测量体温;减少被盖;按医嘱给予解热剂;在腋下使用冰囊;使用低温毯。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语言沟通障碍 4.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1.病室要保持温暖、清洁、湿润。

2.卧位:去枕平卧或半卧位,使颈部舒展,并应经常更换体位,以防肺部合并症,儿童应固定双手,以防抓脱套管。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并鼓励病人咳嗽,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按时雾化吸入。

4.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注意观察有无创口出血、皮下气肿及感染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伤口敷料应保持干燥、如浸血或为分泌物浸透,则应更换;经常检查病人套管系带的松紧,过松易于脱管,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 6.做好心理护理。

7.病人术后丧失讲话能力,需由专人守护,做好基础护理。

8.拔管前应先试行堵管,堵管后要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及发声情况,如一切正常且睡眼安静,可于24-48小时后再拔管,拔管后应继续观察1-2天,伤口处以蝶形胶布拉紧皮肤,盖以无菌敷料即可,一般不需缝合。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气体交换受损 3.营养失调 4.有感染的危险 5.自理能力下降

护理措施

1.病室:病人安置在监护室或安静,便于抢救的房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卧位:根据病情采取合理体位,各种导管清洁通畅,位置正确,定期冲洗,消毒及更换。 3.吸氧:视病情或医嘱给予吸氧。

4.饮食:遵医嘱给予合理饮食并进行记录。

5.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或遵医嘱,有病情变化需要增加测量次数,并做好记录。

6.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材,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7.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

8.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做到三短六洁,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注意病人安全。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张口呼吸时用纱布盖住口唇,用药水、药膏或油纱布保护眼部。

9.24小时内根据病情完成制定护理计划。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护理过程、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应用的各种药物及特殊检查治疗情况。

10.检查指导:医务人员陪同,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勿脱落,搬动病人时应夹闭引流管,待病人稳定后再开放引流管,保持液路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备好急救用品。

头部外伤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脑组织灌注异常 3.知识缺乏

4.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 2.卧位:根据病情采取合理卧位。

3.吸氧:遵医嘱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4.饮食:遵医嘱给予合理饮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

5.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遵医嘱应用止血、抗炎、降颅压等药物,预防休克及其他合并症。 7.给予心理护理。 8.做好基础护理。

9.维持肢体关节功能位,教导病人使用辅助的运动器材来增加自我照顾能力。

10.出院指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颅内压升高,高营养易消化饮食,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讲解运动计划的重要性,教导家属适时给予病人协助及心理支持,定期复查,保持大便通畅。

颅底骨折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 2.知识缺乏

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颅内低压综合征

护理措施

1.病室: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2.卧位:患侧卧位。 3.遵医嘱吸氧。

4.饮食:遵医嘱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变化。观察及瞳孔大小、眼球转动情况、病人嗅觉及听力、是否有面瘫的表现等,应早期发现予以处理。 6.用药护理:一般应用抗菌药物1—2周控制感染。 7.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8.做好基础护理。

9.对症护理:出现耳鼻漏者保持鼻腔外耳道的清洁和通畅,鼻腔用无菌盐水棉球擦拭,外耳道用酒精棉球擦拭,切勿堵塞及冲洗耳道和鼻腔,保持口腔清洁,勿用力擤鼻和挖耳,禁止做腰穿。

10.健康指导:脑脊液漏者绝大多数一周内自然停止,若一个月仍不自愈者或反复发生脑膜炎者应考虑开颅修补硬脑膜。不要做鼓气动作,防止感冒,避免咳嗽,定期复查。

第三篇: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 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 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 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 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 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 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 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 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 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 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 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 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 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 垢和细菌,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 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 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 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 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 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 30°,下肢骨折 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 20°~30°。

2.2.3 患肢的观察 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 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 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 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 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 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 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 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 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 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 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 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 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 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 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 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 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 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2.2.7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外固定支架,防止外力碰撞,不能自动拆卸或松动固定支架的螺丝钉,以免引起支架松脱,导致骨折移动畸形; 保持针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第四篇:创伤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创伤的病因、类型及病理生理改变。

2、熟悉创伤的主要身心状况改变。

3、掌握创伤的主要护理措施。 【教学过程与内容】

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创伤病人的护理

损伤是致伤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按致伤因子的不同可分为:机械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平时多见的是机械性因子作用所致的损伤,又称创伤

二、创伤的类型

1、按致伤原因分类:利于评估伤后的病理变化 ⑴锐器:刺伤、切割伤、穿透伤等 ⑵钝性暴力:挫伤、挤压伤等

⑶切线动力:擦伤、裂伤、撕裂伤等 ⑷枪弹:火器伤等

2、按受损部位及组织器官分类:利于判断重要脏器的损害和功能紊乱 ⑴颅脑损伤⑵胸部损伤⑶腹部损伤⑷盆腔损伤⑸肢体损伤

3、按皮肤完整性分类:利于了解创伤部位有无污染 ⑴闭合性损伤:皮肤、粘膜保持完整者 ⑵开放性损伤:皮肤、粘膜有破损者

4、按病情轻重分类:利于区分组织器官的破坏程度及对全身的影响大小 ⑴轻度:组织创伤小,全身反应轻,可自行修复 ⑵中度:组织创伤较大,全身反应明显,多需治疗

⑶重度:组织创伤重,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有生命危险

三、病理生理

1、创伤性炎症反应

⑴局部反应:有利于创伤组织修复 ⑵全身反应: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定

2、细胞增生

3、组织修复反应

⑴纤维蛋白填充⑵细胞增生⑶组织塑形

四、创伤愈合类型

1、一期愈合:又称原发愈合,是指伤口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创缘对合良好,缝合后顺利愈合

2、二期愈合:又称瘢痕愈合,组织修复以纤维组织为主,创口较大,创缘不齐,主要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

五、护理评估 ㈠健康史

按致伤原因不同可分为开放性创伤和闭合性创伤 ⑴开放性创伤

①擦伤②撕裂伤③刺伤④切割伤⑤砍伤⑥火器伤 ⑵闭合性创伤 ①挫伤:最常见的软组织创伤

②挤压伤:肢体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较长时间受挤压,严重时肌肉组织广泛缺血、坏死、变性,可导致休克及急性肾衰竭,临床称为挤压综合征 ③扭伤④关节脱位、半脱位⑤骨折⑥爆震伤(冲击伤) ㈡身心状况

1、局部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伤口和创面 伤口有三种类型:

⑴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的切口,也包括经清创术处理的无明显污染的创伤伤口 ⑵沾染伤口:指沾有细菌,但尚未发展成感染的伤口 ⑶感染伤口:伤口有脓液、渗出液及坏死组织等

2、全身表现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主要表现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尿量、饮食、睡眠等内分泌和代谢的变化 ⑴体温升高

⑵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心率、脉搏加快;舒张压升高、收缩压正常或升高,脉压差减小;呼吸可加快

⑶其他: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食欲不振、饱胀;失眠;焦虑不安、昏迷等 ⑷并发症:感染、创伤性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 ㈢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

2、影象学检查 X线、CT、MRI等

3、试验穿刺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

4、内镜检查

三、护理诊断

四、护理措施

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

㈠急救: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有:心搏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

㈡软组织闭合性创伤的护理

1、观察病情

2、局部制动

3、配合局部治疗:小范围软组织挫伤,早期先冷敷,24小时后可予热敷

4、促进功能恢复 ㈢开放性伤口的处理

1、清洁伤口:消毒后直接缝合,达到一期愈合

2、沾染伤口:尽早行清创术,后立即缝合或延期缝合,争取一期愈合

3、感染伤口:经引流、换药和肉芽组织形成,达到二期愈合 ㈣深部组织或器官损伤的护理 ㈤健康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该堂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创伤病人的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 【课后练习】

1、简述创伤主要的身心状况改变。

2、简述创伤的急救护理步骤。

第五篇: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侵入性监测、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多器官系统衰竭(MSOF)。

二、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30°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善组织灌流的护理

改善组织灌流,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是重要措施之一。扩充血容量的护理已如前述,在此主要归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1、血管收缩剂,因可加重组织缺氧,带来不良后果,多不主张单独使用;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关闭A-V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和回心血量,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根据病情,尤其在休克早期,可联合使用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

4、静脉滴注血管收缩剂时,应慎防药物溢出血管外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其他护理

1、促进气体交换 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常规间歇性给氧,6-8L/分,以提高血氧浓度。③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泡气体交换量。④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给予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

2、处理体温异常 对于体温过低者,采用保暖措施,如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温,以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内脏器官血流更加减少加重休克。输入库血时,应将库血复温后再输入,避免加重体温过低。对于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在38℃以下。

3、防止损伤和感染 ①对烦躁不安者,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②做好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感染和溃疡。③各种诊疗用品严格消毒,各项诊疗操作遵守无菌规程。④遵医嘱准时正确地给予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⑤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4、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和亲属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住建局局长任职发言下一篇: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