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效途径的新思考

2023-01-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形势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学方式单一, 讲授过程枯燥、注重理论灌输, 忽视能力培养等, 极大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只有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 增添新的活力因素, 运用多样化手段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才是有效突破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发挥瓶颈的关键所在。

1 采用互动式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 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它不仅包括对人与人类生命的存在本身的关怀, 还包括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人格的完善、价值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发展问题的关注。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论述,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在于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内在品性及思维方式, 是一种对人格的再塑造。其教学对象是当代大学生, 他们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主体意识强、心理承受力弱、心理困惑多等特点。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这些特点。恰当的途径是采取互动式教学, 激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鼓励学生参与到政治课教学中来, 与教师共同探索, 一起发现,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 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1.1 根据课堂实际, 进行多元化课堂互动预设

课堂互动的类型并不一定要单一局限于某一种,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 预设多套方案, 有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根据课堂的多变性、生成性和听课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的设计学习目标和方法手段, 并抓住“四点”:选准教学切入点、理清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奋点、培植思维发散点。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主体, 发挥能动性, 有批判性、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1.2 营造良好氛围, 推动课堂互动顺利展开

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营造有助于课堂互动顺利展开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始终与学生在观念、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 在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和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能一味的说教,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更多地使用鼓励性、导向性语言, 以加深师生感情, 消除心理隔膜, 让学生在感情波动中明白事理, 得到启发, 获得知识。

1.3 掌握提问技巧, 拓宽教学内容延展度

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大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教学, 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的原则, 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 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提问高手, 他使用“精神产婆术”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回答, 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 使其意识到自己结论的荒谬, 通过再思索, 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 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技能。

教学过程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以其积极思维活动为基础的, 而思维过程往往又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的互动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 却没有在思维上形成真正互动。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问题的设定要能充分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教师要通过问题设定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延展性思考, 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在本课程或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的综合运用。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同时, 也要充分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听课, 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极大增强, 在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及时进行总结、启发, 积极运用课程相关理论对学生存在的困惑疑问进行疏解与引导。

2 转换传统话语范式, 让教学话语回归“生活世界”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文本”式话语范式教学。所谓“文本”式话语范式, 核心就是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方法偏重单一文本理论灌输的“一言堂”, 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交流;教学内容则是就文本解释文本, 就理论讲理论, 课堂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文本理论和实际现象简单罗列的“原理加实例”模式, 教学效果表现为课堂缺乏学生参与和共鸣, 出现“言者谆谆、听者杳杳”的现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症结是“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爱听”。其根本原因在于采取“文本”式话语范式授课, 内容与语言枯燥单一, 脱离生活。学生因理论的抽象和空洞而逐渐失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因缺乏说服力和课堂响应而逐渐丧失对理论的自信和教学的激情, 极大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改变传统“文本”式话语范式的授课方式, 构建行之有效的新话语范式。

2.1 从“念书匠”到“政治翻译”, 实现角色定位新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 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这就决定了教材内容不仅具有理论的高度抽象, 而且具有典型的“官方化”特征。而传统的文本话语范式封闭、抽象、教条, 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强势话语地位和教材内容的权威性, 忽视学生自身的自主体现和个体差异性, 不可避免的远离生活世界和学生实际, 使得政治理论对学生而言, 更加枯燥、缺乏说服力, 难于掌握。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教授将自己的工作始终定位为一名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翻译”, 这点特别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绝非是一名站在讲台的“念书匠”, 而是一名责任重大的“政治翻译”, 将抽象的带有“官方化”语言特征的教材内容恰当、准确地“翻译”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并且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话语,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境中构建新的话语范式,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紧密贴近“生活世界”, 力求文本理论生动鲜活化

马克思曾指出, 理论要想成为批判的物质力量, 就必须回归理论的根基——“生活世界”。因为只有生成于“生活世界”的理论, 才能说服群众, 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而传统的“文本”式话语范式的弊端, 就在于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 它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根基而“蜷缩”在理论的“彼岸世界”, 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自然就缺乏学习兴趣。毛泽东同志是举世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 也是我党运用中国语言风格阐释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的最早倡导者和最大成功者。他非常熟悉群众语言并且运用自如, 许多深邃的思想乃至艰深的哲理, 一经他表述往往变得明白易懂、饶有趣味, 使人印象深刻、豁然开朗。很多革命老人近半个世纪以后还对毛泽东同志形象活泼、富有生气的政治理论讲解风格记忆犹新。[2]对政治教师而言, 要讲好政治课, 就要像毛泽东同志那样, 善于将抽象的教材文本转换为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语。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 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思想距离, 将抽象的教材文本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本身。这样, 理论会因植根于生活实际而更具说服力, 教学语言会因贴近生活实际而更具吸引力。

2.3 从自身出发, 培育理论学习热情和讲课激情

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精神面貌是讲好政治理论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的体系, 要将其用通俗生动的话语范式讲授给学生, 首先需要教师将理论学透学精。如果连自己都弄不懂, 如何教学生明白?因此, 若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时刻充满理论学习的热情, 深入学习、钻研和精通教材理论, 并通过不断学习扩充知识储备, 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信手拈来, 让学生敬佩和信服。

此外, 还要在讲课时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方永刚教授曾经说过, “讲课时, 我都投入了巨大热情, 用真诚对待, 无论大小课都认真对待, 决不糊弄。”[3]他坦诚的教学态度、平易近人的教学作风, 使听众感觉亲切,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成为方永刚一样的“政治翻译”, 除了需要深入学习理论之外, 还要力求在讲课时做到激情四溢、感染力十足。因为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催人奋进, 又有助于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追求“寓教于艺”, 运用艺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至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许多儒家之士将“艺”看作是道德启蒙乃至人由自然性个体迈向社会所必须借助的途径。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也大力提倡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他认为:“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具有陶冶之功与教化之力。”[4]通过艺术手段, 塑造鲜活的可感形象, 以此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分辨美丑, 效仿榜样, 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效的有效途径。当前, 高校日益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当代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与活跃的思维, 也为实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3.1 借助多种艺术形式, 增强政治理论感召力

将艺术与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 可以通过借鉴文学、音乐、美术、戏曲、小品、舞蹈、影视剧等生动有效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来实现。以诗暗示, 以歌动情, 以画激趣, 以剧促思。集中教育时还可以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具有感染力、冲击力的德育情境。比如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 就可以穿插欣赏毛泽东诗词及相关纪录片, 在声影中再现毛泽东思想诞生发展的辉煌历程。又如,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可以配合欣赏《烈火金刚》、《太行山上》等优秀影视作品, 通过艺术塑造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们在催人奋进的艺术氛围中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 并在英雄的榜样作用下激发爱国主义献身精神。

3.2 通过艺术创作, 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导, 组织发动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一些颂扬爱国主义、展现社会主义新风貌等内容的艺术小作品, 还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等形式, 让学生抒发对世界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展现自身良好精神风貌。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既可以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们在自发自主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任,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和理论素质至关重要。只有打破常规,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将人文关怀、现实生活、艺术教育等多种因素融入到政治理论教学中, 才能有效突破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发挥的瓶颈,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 实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教学方式单一, 讲授过程枯燥、注重理论灌输, 忽视能力培养等问题, 极大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只有打破常规,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才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途径

参考文献

[1] 贺琴琴, 刘传爱.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M].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4.

[2] 赵可.运用毛泽东语言艺术讲解《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初步尝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4, 1.

[3] 李静.方永刚讲课“好听”的“诀窍”[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79223/79365/5548687.html, 2007-04-02.

[4] 吕苹.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升办公室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及治疗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