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护理专业论文

2022-05-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医学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预防医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临床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师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式四方面对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讨。

第一篇:医学护理专业论文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

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

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

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

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作者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梁冰锋 秦秀红 李贺芝 李志 王顺新 苏倩倩

第二篇: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预防医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临床整体护理和社区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师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式四方面对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讨。

【关键词】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1]。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在掌握护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他们能逐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的原则,特别强调在不同医学环境下都要重视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为了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医学、社区医学和全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防治结合的医学实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根据高职高专教改精神,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一 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

任何一项课程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上要努力做到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把“教”的功夫放在学生“学”上。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就意味着“平等”,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高职高专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不同,所以,作为高职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从护理专业的需求方向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更适合护士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的护士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如具备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咨询与指导的基础知识和开展预防保健、护理科研的能力,这样就能使预防医学课程“突出护理、结合实践、服务临床”。因此,我们根据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和各章的学时进行了调整。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与临床医学学科不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比较严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黑板+粉笔+教案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夠透彻,一些知识点的掌握不能达到要求。这使我们认识到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是唯一的选择。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以案例导入进行教学或组织学生进行[2]案例讨论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点。这是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实用的适合专科层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效的预防医学学习方法,能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再与实际情况相对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3]是我们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每次授课前先设计一些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将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讲授,在讲授中学生还可以随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讲授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申出授课内容,再组织学生讨论。 这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问题一环扣一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学们思考讨论的同时,可以掌握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的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就某个题目进行讨论式教学,例如就学习、生活中所发生一些事件与学生共同讨论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生产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平衡膳食与健康的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

本门课程是社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建立了社区教学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健康宣教及流行病学调查,教师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也在实践性教学中认识了预防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结合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可以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科研题目进行,同时把一些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四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且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在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也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因此我们对预防医学的考核主要采用了期末考试和平时能力培养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前者指期末的理论笔试 占60%,后者主要通过案例讨论,、卫生统计分析、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占40%。也就是说,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依据,应在对学生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使成绩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罗长坤.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2):22~25

[2]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 48-49

[3]邱伟,李小波,罗江洪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72-: 75

作者:李晓亮 石欣怡 叶晓芹

第三篇: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优势分析

摘 要: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多数医学专业“双师”转型为临床护理教师,承担临床护理课的教学。该文就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医学专业 双师 临床护理 教学 分析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經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4 发挥优势,摒弃不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针对临床护理教师专业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1)组织两类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2)举办公开课、观摩课、说课和相互听课等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让有经验的教师给青年教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3)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竞赛,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法等,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学习,改变各自的教学理念,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重点,共同提高。(4)除校本部附属医院外,我院还挂靠本市一家三级医院,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临床实践,在医疗和护理岗位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安排专业护理课教师到外地大型医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业务进修。以上措施可以让临床护理课教师完全转变教学理念,统一教学模式,框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临床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双师”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奉银.内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作者:包友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交通管理工程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