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奖学金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1

1 我国研究生奖学金机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仍执行着研究生培养类别管理的模式, 录取时根据入学成绩将研究生划分为“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资金”等培养类别, 在学费和奖学金方式上区别对待, 其中“计划内”研究生享受公费, 同时每月发放普通奖学金, 而“计划外”等类别的研究生需要自己或者单位筹措学习经费。在此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奖学金机制存在着评审方式不科学、评审条件不完善、评审过程不规范、激励和资助功能不充分、资金来源不通畅等问题。首先, 评审方式采取了入学评价和录取分类的方式, 存在“一考定三年”的现象。“计划内”研究生入学后无论是否努力学习均可享受奖学金, 并且奖学金额度相同, 如同抱上“铁饭碗”;而“计划外”等类别的研究生即使学习期间表现突出也不能享受奖学金。其次, 评审条件中主要依据入学成绩, 对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难以兼顾, 评审标准具有片面性。再次, 贫困研究生资助方面存在“盲点”, 相当部分贫困研究生因为属于“计划外”类别而游离于资助范围之外。最后, 奖学金经费主要来源国家财政拨款, 经费来源面较窄, 限制了研究生规模的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探索可行的研究生奖学金机制

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更新师生观念, 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 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奖学金机制, 真正发挥奖学金对优秀研究生的激励作用, 帮助贫困研究生完成学业的资助作用, 鼓励科学研究的引导作用, 突出导师在奖学金评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优化多方共同筹措资金的奖学金来源结构。

2.1 建立以保障研究生质量为前提的激励机制

改革研究生类别管理模式, 建立每年动态评定奖学金的制度, 结合研究生入学成绩、学习效果、科研成果、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每年评定奖学金, 为所有研究生营造公平竞争、争先创优的学习环境, 保证优秀研究生安心学业。

2.2 建立以鼓励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奖励机制

改进以入学成绩为标准的奖学金评定方式, 完善研究生奖学金测评体系, 将研究生科研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内容。同时对研究生自主创新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单项奖励。

2.3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资助机制

取消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培养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倡研究生通过自身的劳动解决学费问题。设立研究生教学助理、科研助理、管理助理 (研究生“三助”) 岗位, 鼓励研究生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

2.4 建立以导师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完善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重心在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管理模式, 建立导师负责制和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相结合的评定方式, 发挥导师的优势, 使导师在测评体系构建、科研成果评价、科研工作量认可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和一定的自由度, 将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发挥奖学金评定的导向作用, 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学科成果的积累。

2.5 建立多渠道筹集奖学金的长效机制

拓展奖学金来源渠道, 将国家财政拨款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作为生活补助的普通奖学金、社会捐赠的奖学金、科研项目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学校筹措的其他经费统筹使用, 使资金来源更广泛, 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3 构建研究生奖学金测评体系

奖学金测评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差异化原则, 根据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科之间的差异, 建立分门别类的测评体系;应坚持兼顾性原则, 兼顾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 建立综合评价的测评体系;应坚持主导性原则, 高度重视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建立导师负责制基础上的测评体系;应坚持方向性原则, 体现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 建立鼓励科研创新的测评体系。

3.1 建立分年级、分学科测评体系

按照研究生教学规律, 根据各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和各学科的差异进行测评。其中, 一年级研究生重点依据入学成绩进行评定, 按照各学科的成绩排名评定第一学年奖学金。二年级研究生重点依据课程学习成绩进行评定, 将课程成绩折算为标准成绩, 分学科评定第二学年奖学金。三年级研究生重点依据科研情况进行评定, 按照研究生科研工作量和成果分学科评定第三学年奖学金。

3.2 建立课程成绩评测体系

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因为研究方向侧重不同具有选课内容和数量差别较大的特点。在成绩计算过程中引入“标准成绩”, 将每门课程成绩的绝对值转换为相对该门课程平均成绩的相对值, 得出该门课程的“标准成绩”, 再将“标准成绩”与学分结合计算最终成绩,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课程差异引起的偏差。

3.3 建立科研能力测评体系

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工作量、科研成果的发表等方面。在测评体系中应体现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协调工作量、成果数量、成果质量的关系, 引导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断地总结研究进展、形成论文、专利和著作等研究成果, 从而提高研究生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3.4 建设实践能力测评体系

根据研究生在社会工作、教学实践、文体竞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评定。

摘要: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存在诸多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研究生奖学金机制, 探索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导师负责制为核心的激励和资助体系, 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符合研究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生奖学金测评体系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花玲.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初步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2) :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英语RICH探究式教学初探下一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实践育人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