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2023-02-12

第一篇:解读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并决定到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

此次征求意见稿文本共22章、70条。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如果说教育公平 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应当是下一个时期,今后十年我们工作的两大重点。”教育部提出,要制定和发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7个分领域规划和9个省(区、市)“分地区规划”,并统筹推进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工作。

专家解读纲要亮点

叶之红,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王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晋堂,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 朱清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1.高考篇

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 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

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 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 2.高校篇

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进一步介绍,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

就好比当年的农村改革将务农自主权还给农民,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3.上学难篇

给民办教育“名分”

《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 的各类歧视政策”,“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

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4.上好学篇

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

《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发挥导向作用;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

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 5.减负篇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中国教育学会 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 表示: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第二篇: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011-11-28 16:48 文章来源:服贸司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政策

随着全球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规划》),并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发布。

一、《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背景

(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增幅达89%,年均增长17.3%。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增长约1.2倍,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年均增长22.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20%)的一半左右。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地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

二、《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未来五年,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并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明确在运输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激励措施,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包括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2006年,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2011年5月,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地区)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规划》提出,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规划》明确规定,未来五年,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从2012年开始,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文简称京交会,英文简称CIFTIS)。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今后,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贸易扶持政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目前,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安排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以“大服务”理念梳理、整合、细化《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与保障措施,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战略目标的落实。特别是要在四个方面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宣传解释。二是制定实施配套政策。三是抓好规划实施监督。四是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第三篇:解读《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解读《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http://2012-3-8作者: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消费品工业司

中纤网

1、《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的背景是怎样的?

化纤是纺织工业的基础原料,目前化纤已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0%,在棉花等天然纤维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化纤工业承担纺织工业原料保障的任务更显重要。“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工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而且市场需求将对纺织工业在品种、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化纤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化纤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化纤工业转型升级对于纺织工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化纤产量已占全球的60%以上,常规聚酯、涤纶等产品的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看,化纤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是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更好地指导化纤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化纤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组织编制了《规划》。

“十一五”期间,化纤工业成就显著。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和支撑了我国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全球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化纤产量3090万吨,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年均增长1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10年化纤出口193万吨,年均增长22.1%,而进口量年均下降9.9%,化纤整体差别化率已超过46%。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一定突破,实现了初具规模、初上水平,并可部分替代进口,初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急需。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以大型精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粘胶短纤、锦纶聚合等为代表

的自主化技术及成套装备已居国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淘汰落后产能300多万吨,吨纤维综合能耗下降30.4%,取水量下降25.7%,排放量下降25%,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化纤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差别化、功能化纤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新科技革命加快行业技术进步,为改造传统工艺、装备和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为高性能纤维发展带来机遇。世界化纤工业格局继续调整,美日欧等转向发展高端产品,亚洲成为世界化纤生产中心,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后发优势明显,我国化纤出口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将愈加严峻。资源和环境约束带来更大挑战,化纤原料进口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同时未来环境的制约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的快速提升为化纤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产品、规模、应用领域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营销与品牌建设滞后。

2、编制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是怎样的?

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化纤工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总量规模,已经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基础,聚酯、涤纶、粘胶等行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而其增长所需原料将主要依靠化纤的增长来满足,而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既为化纤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提供了市场空间。同时,世界化纤产业继续向以我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具有的产业链优势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因此从总量上看,化纤工业还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随着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对化纤工业发展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化纤工业自身发展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

键时期,发展重点也必须转移到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规划》提出,到2015年化纤产量4100万吨,年均增长5.8%,化纤加工量3900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76%。总量目标的提出主要是考虑了与《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纤维加工量达到5150万吨,年均增长4.5%的目标相协调,以保证纺织工业增长对化纤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淘汰化纤落后产能150万吨以及引导行业更加注重质的提升等因素,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实际新增产能约1300万吨,其中再利用纤维约200万吨。随着化纤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部分落后产能也将退出,“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以及化纤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展,在棉花、毛、丝、麻等天然纤维供应难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化纤作为纺织工业最主要的原料,仍将主要承担满足纺织工业需求增长的任务,总量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特别是在高仿真纤维的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空间。但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60%,考虑化纤工业发展要与纺织工业发展、市场需求、资源保障和环境容量等相协调,“十二五”期间化纤产量、加工量的增长速度将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将资源、环境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规划》明确提出了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并结合化纤工业实际情况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化纤吨纤维综合能耗下降30.4%,取水量下降25.7%,超额完成国家和行业“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任务,目前化纤工业大部分品种的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实际可能的技术和工程进步情况,《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值略低于国家总体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化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2015年循环利用规模达到700万吨,其中废旧聚酯产品利用600万吨、化纤面料服装等回收利用100万吨。这是在化纤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

式,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规划》的专家论证会也专门针对环保、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规划》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合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前瞻性;《规划》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任务是什么?

《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化纤产业,大力推进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促进废旧纤维制品回收利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产业链协调发展与国际化合作,全面提高化纤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规划》提出了四个具体发展目标:

一是行业增长目标。规模以上化纤企业产量达到4100万吨,年均增长5.8%;化纤加工量达到3900万吨,年均增长5.5%;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累计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8.7%。

二是结构优化目标。化纤原料自给率达到70%,累计提高11个百分点;化纤差别化率达到60%,累计提高14个百分点;高档面料及制品原料自给率达到85%,累计提高15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总产能达到16万吨,年均增长23.8%。

三是技术进步目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由1%提高到1.5%;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20%。

四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5%;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规划》还首次提出了化纤产品循环利用的目标,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回收利用规模达到700万吨。

《规划》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化纤工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提出了七项主要任务:一是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加快发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复合等差别化纤维。

二是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专项工程,加速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

三是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麻、速生林及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实现产业化生产。

四是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行业“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研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化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

五是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加强集成创新,提高公司研发能力和工程化建设能力,着重加快差别化纤维、高新技术纤维等的核心技术、配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攻关开发。

六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推动重组整合,促进集约化经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优势企业向上下游整合;强化企业基础管理,着力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七是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东部地区着重加强研发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结合当地资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化纤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规划》以专栏形式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发展差别化纤维、促进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产业化、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加快化纤重

大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等重点发展领域。

4、为完成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规划》提出哪些政策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对现有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政策的梳理和修订,重在抓好落实;推动产、学、研、用结合,解决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加快原料建设,提高原料保障能力;理顺产业链关税关系,利用好期货市场,防止垄断和低价倾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理顺标准管理体制,支持标准化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国际化纤标准工作组召集人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应对贸易摩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行业发展。

第四篇:解读《发展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20字工作方针 "育人为本"是核心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9-01 11:3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吴德刚2010年8月3日9时,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吴德刚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20字方针进行了解读。

吴德刚说,这20字工作方针具体是指“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

第一,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第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第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20字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则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该信息出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http://.cn

第五篇:南沙新区规划解读

全力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

 汇报内容:

一、《规划》编制背景

 《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

 《国家“ 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

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

(一)有利于创新粤港澳合作模式、促进港澳长期繁 荣稳定。

(二)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三)有利于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拓展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五)有利于促进珠三角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环渤海湾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粤港澳)

南沙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坚实的发展基础:

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规划 》编制过程

分三步走: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规划》于9 月6 日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9 月12 日经国家发改 委正式印发实施。

三、《规划》基本特点

(一)准确界定战略定位

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二)科学确立发展理念

科学 建设、从容开发

(三)明确提出发展重点

(四)保障措施全面有力

 先行先试权利:

 赋予政策支持:

     

四、《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发 发 展 展 基 基 础 础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 世界级城市群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宜居优先

高端发展,引领未来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市场主导,法治保障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粤港澳全面 合作示范区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三)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重点做好五个 方面工作: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 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 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 设施

乡村生产生活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 境保护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 彰显岭南人文特色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 建设商业服务中心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

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 打造教育培训基地 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六)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 构建区域交通枢纽  建设航运物流枢纽  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 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  强化开放门户功能

(七)构建社会管 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 创新社会治理结构  优化社区服务  强化社会管理保障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

(八)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 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战略

(八)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 促进大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 带动内地更广大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九)保障措施

 体制机制创新

 政策支持措施

 协调机制

五、《规划》组织实施

(九)保障措施

 强化《规划》总体指导  加强组织保障

 细化、实化政策支持措施 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谢 谢 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检察院的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基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