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着许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曾经的研究局限也客观存在。要解决好现今大量存在的高校班级文化的现实困难与问题,就必须加强高校班级文化中的法律意识、民族传统文化、就业文化、网络文化、救助文化、心理调适文化、恋爱文化、评价机制等的建设。

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浅议高校班级团支部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高校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直接紧密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开展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风建设是学校办学精神和治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文章从分析高校班级团支部的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了班级团支部与班级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依托班级团支部内涵建设、凭借班级团支部活动、加强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班级团員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发挥班级团支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团员

高校班集体作为学校最小的行政、教学管理单位,班级团支部是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的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直接紧密联系广大团员青年,是连接党、团组织、领导、老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重要桥梁。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学风建设的传统抓手以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与学生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环节为主,以加强课堂考勤、优秀学生表彰和树立榜样等手段为辅。《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中指出,要“坚持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大局,立足工作基础和实际,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合力”[1],方案中明确了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为了抓好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班级团支部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将团支部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共青团建设的主战场,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的基本单位,要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由于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薄弱、团干部整体素质有限和团员主人翁意识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各项团学工作的完成效果和教育效果。

(一)班级团支部缺乏特色文化,理论学习形式单一

班级团支部作为高校青年学生开展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联系、服务和培养青年的重要战斗堡垒。部分班级团支部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教育活动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学科特点,缺乏特色文化,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与长效机制;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学习形式大多是宣读文件,单调乏味,缺少趣味性,缺乏对团员的吸引力,班级团支部没有或者只有少数开展课外活动,学习活动存在临时性和缺乏规划性,活动碎片化现象严重。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重娱乐活动、轻学业学术,学风建设仍显薄弱。班级团支部文化对同学的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发挥着润物无声地作用,以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为依托,是加强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班级团干部理论基础薄弱,业务能力有限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团干部配备,要“建立完善全国、省、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2],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尽管每个班级团支部都配备了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班级团支部干部,然而由于班级团干部理论基础薄弱,对班级团支部活动形式理解片面,导致支部学习无法深入、浮于表面。班级团支部基础团务工作繁多,一些班级团支部基础团务工作相关知识匮乏、流程不清,突显了班级团支部干部业务能力有限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但影响了班级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班级团员参与的积极性,还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班级团干部培养方面,重事务管理、基本业务能力培训,轻理论学习和学业学习,品学兼优典型不足。班级团干部对同学的学习习惯、行为养成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加强引导班级团干部理论学习和学业学习为支点,是推动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强有力的力量。

(三)团员参与热情匮乏,主动学习性不足

班级团支部团员是班级团支部开展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要“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要实现“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2],就要提高班级团支部团员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主人翁意识。由于班级团支部学习形式单一、班级团干部业务能力有限等问题,班级团员参加支部活动被动性较强,仅为完成基本要求,班级团支部团员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被动依赖学习情况明显。

二、加强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说到“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并告诫青年们“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上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学风的定义分为广义上的学风和狭义上的学风,“广义上的学风则是由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构成的。狭义上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或是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等等”[3],这里主要探讨狭义的学风,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风气。

(一)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风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但学风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求知欲较强,但是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驱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学习现象突出。学生参与意识强,但是自律自控能力较弱。刚刚进入大学时学习热情度高,但是学习热情难以保持,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再加上大学相对较宽松的管理制度,没有了严密的监督和督促,学生的自控能力下降,对学习不管不问,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是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环境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等责任意识淡薄。学生时代感增强,但是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竞争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大众化,学生参与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广,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逐渐凸显,学生的专业素养、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也是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内容。

从学生工作层看,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活动开展特色不足。在教学方式上,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在教学考核方式上,考核方式单一,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教学方法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开展上,缺乏继承与创新,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理论化体系化品牌化”建设尚未形成,工作缺乏系统性,这样就导致工作内容难易长久开展,工作效果难易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参与度仍不理想。学生建设需要学校从教师到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参与,然而由于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学风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凝聚青年学生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班级团支部的学风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班级同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一个积极进取、作风优良的班级团支部能在广大青年团员中发挥很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4],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班级学风建设。

(二)加强班级团支部内涵建设,打造班级团支部特色文化,提升学风建设内驱力

一个优秀的、有向心力的团支部必须要走内涵式发展,要有充实丰富的活动内容,离不开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团员喜闻乐见的团支部活动载体,打造团支部活动特色和精品,落实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不仅是班级团支部发展、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班级团支部吸引和凝聚团员的必然要求。

在加强班级团支部团员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经常性地把班级团支部团员在学习学业、交友情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就业创业等具体需求结合起来,找准班级团支部活动的切入点和活动载体,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在一起,把学习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做到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强化班级团支部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班级团员成长成才的各项活动中,获得团员的支持与信赖,增强班级团支部活动的影响力,提升班级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级团支部在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共青团活动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在对班级团员需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学风建设为主题,以班级团日活动为载体,创造性的开展特色活动,实现每个班级团支部都有自己的特色,让团员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学风建设的宣传,增强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渗透力,提高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团干部基础,加强学风建设助推力

“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5]班级团支部要发挥优势,做好服务,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如果班级团支部干部队伍成员作风不过硬、专业学习不过关、团支部业务能力不足、責任意识不强、群众基础不扎实,成分良莠不齐,那么班级团干部就难以在团员中体现出号召力和信服力,班级团支部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优秀的班级团支部干部不仅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可以引领班级学风建设,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加强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选拔关。从个人学习能力、作风表现、执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察,选拔出既有群众基础,又真正愿意为同学服务,有责任意识,又真正能够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班级团支部干部。

其次要抓好培训关。班级团支部干部既要全面、熟练的掌握团支部的各项工作,又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高效和有效地推进班级团支部工作,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除了基础的日常业务能力培训,可结合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对班级团支部干部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团干部学习和掌握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最后要落实保障机制。要完善班级团支部干部考核评比制度,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团支部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对工作考核内容予以量化。评比内容上既要包含班级团支部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团员发展等基础团务工作,又要包含学校、学院团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还要结合各班级团支部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对优秀的班级团支部给予奖励,激发班级团支部工作热情,提高团支部活力。

(四)加强班级团支部团员责任感,培养团员主人翁意识,强化学风建设发展力

高校学风建设与班级团支部团员是紧密相关的,班级团支部团员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团学活动与学风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大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团员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同时,报告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

班级团支部团员要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系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用真理武装头脑,用真理指引理想,用真理坚定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7]要积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要主动提升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以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善于创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青团员。

三、结束语

学风建设问题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成效,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重视学风建设是促进高校优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是团学工作的重点和重要内容。高校班级团支部应该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学风建设,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班级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优良学风而努力奋斗;班级团支部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班级团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班级团员作为学生建设的主力军,要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主人翁意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纪律,努力打造更好的高校学风,推进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的通知[Z].团粤联发〔2018〕11号,2018.

[2]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Z].2013.

[3]邵辉.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9.

[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中青联发〔2016〕18号,2016.

[5]中共中央国務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50.

作者:秦佳曦

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论文 篇2:

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主要问题的解决

摘要: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着许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曾经的研究局限也客观存在。要解决好现今大量存在的高校班级文化的现实困难与问题,就必须加强高校班级文化中的法律意识、民族传统文化、就业文化、网络文化、救助文化、心理调适文化、恋爱文化、评价机制等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现实困难;培育;解决

一、高校班级文化

文化,其实是各种培育,也是各种培育之后的结果。作为培育,它包含培育的内容、方式、过程。作为结果,它包含形式上的结果、内容上的结果,表现为物质的、精神的,外在于人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境界、人际关系等等方面。高校班级文化其实也是各种的培育,是对高校班级全体成员在大学三年、四年、五年或更长时间学习、历练、成长和交往中,以各种形式加以培育、引导和影响,这些培育,逐渐形成了高校班级全体成员都普遍认可、广泛接受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表现为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理想信念、处事方式、价值取向、人文涵养、生活态度、知识积累、行为方式的总和。高校的班级文化有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二、高校班级文化的主要问题

1.研究班级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由于高校本身的历史时间尚短,特别是与传统教育相比,历时尚短,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己有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研究视角看,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专业研究较少;从研究主体看,基本上是理论专家和学者甚至是教育家,侧重对班级文化实体进行静态论证和探索,现实的操作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对实践缺乏操作性指导;从研究内容看,对现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客观问题严重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调查与实际工作体验,对于进一步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可实际操作性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对当今的一些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有待提高;从研究方法上,较多的使用逻辑演绎推理和描述法,脱离现实比较严重。

2.现实中的高校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班级文化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云南某大学的“马家爵”事件让人们触目惊心,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在宿舍自杀令人惋惜,四川某大学生由于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竟然拔剑自刎险些丧命等等,诸多问题非常复杂。

由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赵阿华副教授完成的“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当代大学生较为复杂的种种问题与现象: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淡化、道德缺失、法纪规范观念淡漠;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竞争行为等都表现出偏离正常模式;论文抄袭、考试舞弊、作业抄袭、恶意欠费、不还贷款、履历“掺水”、随意毁约等现象大量存在、“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等不乏其人[1]。

因此,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相当严重的问题:

在形式上,高校不同于中学。中学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编排,好几年相对固定,能营造班级教室文化。大学生的课有必修,也有选修,教室的编排也是不同的(同一门课程不在同一间教室上),每天的课不同、每个人每天的课也不同,才会导致出现有些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

在内容上,高校思政工作经常忙于应付上级来文,对各种外在的具体事务性东西比较看重,缺乏对高校班级文化内涵建设的引导与安排。工作上,班级常常承担的是一些具体的事务,如学费追缴等等。

在工作关系上,与班级打交道最多的辅导员天天忙于追查学生是否到课、找学生谈话、追查学生的学费清缴情况、布置学校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会议上所布置的内容,辅导员每天疲惫不堪(通常是超负荷的工作),为了维护高校纪律的严肃性,还常常得与学生对立。如果对学生放松,学生的所有惰性与阴暗面都将放大释放,班级文化将更加形成错误导向,对学校的管理将形成严重的冲击,也将葬送许多学生的前程。在这种现实的选择面前,高校的辅导员只好选择冷面孔,以稳住学生,让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确保学生能安全毕业。

在社会联合方面,高校学生远离父母与家庭,经常通过实习、社会锻炼、兼职、参与打工谋生等,明显地脱离了父母的监控,也时常脱离了高校与班级的群体,使情况变得相对复杂而麻烦。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QQ群、飞信、短信、电话,可以随意看随意听而删除,使许多的工作在学生中形成了较为难以攻破的各种暗流联系渠道,还不容易留下证据。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手机也常常私自拍摄或录音而大出问题,如色情视频和图片的传播、互相转发,用手机将拍录到的图片上传到QQ、博客、网络上,等等,都将带来非常麻烦的问题。所以,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三、建设时代需要的高校班级文化

1.大力加强国家法律与高校纪律、规定的学习,增加高校班级文化的公民意识文化。让学生首先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高校学生要有公民观,为国家的必要底线而坚守,为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而担责,为时代需要的道义而自觉,为社会的安宁而不出格。高校班级文化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校规意识,守住人生的底线,也让这些意识成为班级文化的底线。

2.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高校班级文化内涵厚重感。高校班级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学生以自己的实践行为谦和礼让、笃实宽厚、仁爱孝悌、精忠报国、克己奉公、诚信知报、修己慎独、勤俭廉政、见利思义、勇毅力行。要加强学生知、情、意三大维度的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个人心理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3.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敌意、忧郁与紧张,增加高校班级文化的关爱内涵。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而敌意症状主要表现在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产生报复心理,甚至发生严重的恶性案件,“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忧郁症状主要表现是部分大学生对生活迷茫,进取心不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主要表现为自卑、失望、悲观,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不少人因此而休学。班级文化要努力化解这些学生中的问题,增加班级文化融洽,做好心理文化的建设。

4.加强学习激励与引导,促进高校班级文化积极向上。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高端论坛上,“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项目组首次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

5.加强青年恋爱与事业教育,高校班级文化要引导青年建功立业。大学校园的失恋问题、经济上自顾不暇的问题、热恋中的不当行为、恋爱遭受家长的反对、以及单相思等情感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不能自拔,从而导致许多人或学业不佳、或忧郁苦闷、或发生自残伤害等。高校班级文化要有正确的恋爱、情感、人生与事业等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因为社会的开放而认为事情的可以不加引导。建立健康向上的恋爱文化的引导机制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所要解决好的课题。

6.加强职业生涯引导,高校班级文化努力增加合理规划职业人生内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原因很多。作为高校班级,要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与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与引导,培育好学生的就业文化。

7.占领高校网络阵地,高校班级文化要不断增强网上思政工作的影响力。要增加高校班级网络方面的教育,建设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化性、资源型、趣味性网站,实现正确的网络方式交互,增加健康网站的点击率、吸引力,开辟新的、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形式,突出高品位、有正确引导的校园网络舆论,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帮助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增强识别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意识的能力。网站、信箱、博客、主页、论坛、飞信等建设要成为宣讲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课堂,成为班级健康文化与大学生互相交往的新纽带。

8.融洽沟通学校、家庭、社会,高校班级文化要实现三者教育一体化。我们要建立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个层层扩大的同心圆式的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要正确融洽沟通学校、家庭、社会,高校班级文化要实现三者在教育上的一体化。

9.建立合理班级评价机制,引导高校班级文化从他律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高校班级文化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伦理缺失现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机制,由软变硬,由虚变实,使德育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导向性评价和现实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道德内省和升华。

10.建立帮扶救助文化,帮助贫困学生与需要救助的学生成长成才。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上学经费而紧张、愁苦,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加之同学当中高消费、攀比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上、人格上都觉得低人一等,怕被他人瞧不起,而长期处于苦闷状态,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敏感多疑、忧郁、仇视、暴力等倾向。高校班级中要建立扶弱救助的班级文化,同情弱者、帮助与扶助弱者。

11.建立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生活德育工作文化,实现高校班级生活德育化。生活德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而不是外在环境、外在力量的简单模塑、铸造而成的。高校班级文化要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建构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自愿。

参考文献:

[1]赵阿华.“大学生伦理问题的现状及其价值引导系列研究”研究报告[R],2007-06-12.

[2]堵力.调查显示多数公众认为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N].中国青年报,2005-09-16.(责任编辑/ 王建国)

作者:徐玉莲

高校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浅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校班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一微观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应从人员、制度、活动、班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班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班级是学生在读期间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学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一微观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地导向、约束以及熏陶等教育功能。笔者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文化综合体,是班级全体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带领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班级的文化建设对班级的集体建设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大力推进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实效性,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信息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传统的学年制被学分制逐渐取代,网络活动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高校社团文化、公寓文化普遍发展,各种学生自我教育发展团队蓬勃发展,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等,在此背景下,高校班级的固有职能开始弱化,班级集体意识渐趋淡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班集体观念淡化

衡量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受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被西方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所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扭曲了一些大学生的“三观”,在高校中出现了金钱至上、拼搏精神缺失、利己主义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等现象。因此,強化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2]。但是,当前一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表现得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不够、精力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因此,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对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未落到实处

班干部作为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班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主推选出的班干部在学生中拥有一定的威信,但由于处在学生干部的最基层,在工作中往往被忽视,进而导致培养上的不足,有些班干部仅能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班干部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工作威信丧失;有些班干部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培养班干部,并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使得班级工作开展不开,动摇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四)班级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

班级活动有助于提高班级成员的集体观念,但由于班集体活过于形式化,导致其提高班级凝聚力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随着高校社团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内容的丰富,使许多同学参与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转向社团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班集体组织造成了冲击。

(五)大学宿舍文化建设不被重视

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形成一种健康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能使同学们树立“家园”意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强化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成为课堂教育之外的重要育人力量。因为人际关系的“近因效应”,部分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引起种种矛盾、误会与冲突,进而导致情绪的焦躁、烦恼、压抑等。久而久之,较多学生出现心理障碍,诸如轻生、厌世、易怒、暴力等,而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极不利于人才的塑造和培养。

(六)班级人际关系不够融洽

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级成员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心理上的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能让学生心情愉悦、精神饱满,避免因同学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焦虑、冷淡、攻击、紧张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师生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培养、习惯养成和身心发展。目前的高校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并未达到和谐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同时也影响着同学们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网络的负面影响未被充分关注

网络文化作为与班级文化性质一样的亚文化,其复杂性与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建设。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以方便的同时,也对其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挑战着班主任的工作。可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推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思考的新问题。

二、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着力打造班级文化建设队伍,有效发挥各类人员作用

要打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其关键在于人,因此,着力打造一支目标明确、结构优化、团结和谐、信念坚定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队伍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这也就急需校、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授课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全体班干部及广大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全员参与,形成强大的合力,使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队伍结构最优化、作用最大化。

1.要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高校中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滑坡的高校班级文化是可以扭转与重新建设的。”“但这要学校领导的重视,要建立领导机构,形成工作网络,层层细化,推进与落实。”[3]领导应当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加大经济投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学校要切实制定出长远的、整体的、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使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有所依托。

2.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与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同学们拥有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谐的成长环境。

3.班干部与党员是连接辅导员与广大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组织者,这就要求他们要身先垂范、严于律己,做班级的排头兵,让同学们信任、服从与依赖,带着大家一同搞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4.同学们是班级的主人,就必定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所有同学都应以主人翁姿态关心班级发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踊跃为班级文化建设献言献策,并积极参与到各项班级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要培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为班级文化建设奉献自我。

(二)完善班级制度,强化班级管理

班级制度是由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认可并遵守的公约、行为准则等班级规章制度组成。一个班级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并具有实效,是衡量该班管理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完善班级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

1.全员参与制定制度。在制定班级制度规范时,全员参与就是要求全班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中来,不能仅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制定,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班级建设有着自己独有的见解、期望与要求,因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并廣泛讨论,使制度贴近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为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从而制度具有较高的信服力,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自觉地去维护和执行。

2.营造制度落实的有利环境。落实班级制度是一个制度被班级成员接受并将制度规范内化为自己行为的过程。这一内化过程需要大力宣传班级制度建设的意义,让学生知晓制度的内容、制度的实施程序及遵守制度的意义,增强同学对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加速班级制度的内化进程。

3.建立并完善制度评估体系。要推进高校班级制度建设,一套完善而有效的高校班级制度建设评估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评估,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足,有利于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扎实、有效地推进班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三)优化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理论上讲,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4]。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与班级活动息息相关。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并优化班级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融入班级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这种具体可感的实践中去,在活动中体会、感悟、成长、发展。

(四)狠抓学风,优化班风

班风体现着一个班级的整体风气和精神面貌,其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良好的班风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文明、和谐拼搏、团结、奋进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和良好形象的塑造。班风建设的核心是学风建设,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高校班级学风建设为核心,去优化高校班风建设。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理的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学习压力、生活烦恼、就业竞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同学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班级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并为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当代大学生发展变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柯小君.关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09(10):172.

[2]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47.

[3]徐玉莲,谢爱林,杨西彬.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1(3):80.

[4]瞿保奎.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8.

作者:谢刚 牛亚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感想论文下一篇:空管班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