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试题范文

2022-06-30

第一篇:在职研究生试题范文

2013级在职研究生毕业答辩试题-公管管理

【公共课部分】

(简述题,答案100-200字,时间1-2分钟)

1、简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2、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习近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话中如何论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为什么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6、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7、如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建设?

8、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9、简述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

10、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3、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4、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内涵。

1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7、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18、“四个全面”的内涵及意义?

19、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21、结合实际,谈谈理想中的领导和现实中的领导。

22、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讲的“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

23、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如何理解这句话?

24、你认为领导者的角色应该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为什么?

25、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是较为合理的领导班子?

26、很多单位出现“一把手腐败”,从领导体制上看,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7、领导科学中所谈的决策就是“拍板”,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8、案例分析:

2003年2月上旬,广州市“非典”发病情况开始进入高峰,却未见任何来自官方的信息。2月10日,广州各媒体连续接到三个紧急通知,要求严格遵守新闻纪律,不得擅自对“非典型肺炎”进行报道。2月11日,在疫情已出现近3个月后,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才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新闻发布会虽然开了,但有关疫情的相关资料,包括其传染性、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却并未广泛告知。正是在社会和公众茫然不觉的情况下,“非典”开始了从广东向全国的蔓延。“非典”如此肆虐,2003年4月3日,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新闻发布会上仍声称“中国是安全的”。

请运用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

29、你认为领导用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30、你认为领导者怎样提高开会效率和效益?

【专业课部分】

(简述题,答案100-200字,时间1-2分钟)

1、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简述行政行为的涵义

3、简述公务员的任免制度

4、简述行政许可的作用

5、简述行政救济的特征

6、请说说你对“人口红利”的理解

7、请谈谈我国人口政策取得的成效

8、请谈谈未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将面临哪些挑战?

9、请简要说明我国社会保障的四大体系

10、政府应该像企业家那样具有创造力与创新精神,那么,可以按照企业的模式打造政府或者按照政府的模式打造企业吗?请阐述你的观点。

11、请简要阐述公共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2、你怎样理解“公共行政组织改革是当代公共行政发展的动力”?

13、简述中国社会互动中的“差序格局”。

14、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现代化的理解。

15、谈谈社会互动的常见形式。

16、谈谈社会组织有哪些要素构成。

17、谈谈你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18、谈谈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势与不足。

19、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20、分析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当代公共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22、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

23、为什么把简政放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24、简述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25、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的终结?

26、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27、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28、简述思想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特点。

29、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

30、简述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1、简述我国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本要求。

32、简述我国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3、简述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

34、试说明你所理解的公共管理活动应该坚持的基本道德原则。

35、你认为公共伦理主体的道德规范应包含什么内容?

36、请简述你如何理解公共权力?

37、请简述你如何理解公共事务的伦理属性?

38、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现象。

39、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公共物品具有哪些特征? 40、简要介绍公共收入的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原则?

41、从哪两个方面来把握国家税收公平原则?

42、为什么说所得税是一种内在稳定器

43、简述非营利组织自治性。

45、简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

46、简述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7、从工作实践谈一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与一般人力资本有哪些不同?

48、结合实际谈谈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

49、从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 50、请谈谈薪酬有哪些职能

51、简述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治市场理论

52、如何理解政治权力

5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意义

54、政治稳定及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55、简述设计公共组织时应遵循的“职、权、责一致”原则。

56、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

57、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58、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59、简述公共管理伦理弱化和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60、简述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综合运用部分】

(论述题,答案300-400字,时间3-4分钟)

1、如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城管暴力执法问题。

3、试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4、试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5、怎样提升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6、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在制度层面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7、如何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8、当前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有哪些?

9、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如何提升政府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7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物质

3、跨国公司

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科学发展观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规律是人认识的结果,所以规律是主观的

2、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2、试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6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真理的相对性

2、劳动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一国二制”的构想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是为人们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要由所有制来决定,还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来决定。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坚持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2、 试述如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5级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意识的能动作用

2、 社会生产力

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辨析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否定就是扬弃

2、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3、 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由群众说了算

4、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 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一、简释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剩余价值

3、 党的思想路线

4、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6、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辨析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 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2、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4、 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6、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如何论述“创新”的?

第三篇:2018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试题政治理论[范文]

2018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复习重点及试题(政治理论)

十九大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特质

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五、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六、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意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统

一、四制度,总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总框架: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区域民族自治、基层群众自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七个有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点】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

(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 (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使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的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

1、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解释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构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

2、唯物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共同利益的形式。 ●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内在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重点)

1848-1849年马克思在英国重新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系统地发挥和论证了“新唯物主义哲学”。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经典阐述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本质的揭示

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论述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

把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内在联系起来,提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重点)

2、劳动价值的内容

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的二重性的发现才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 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获取剩余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本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相对剩余价值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3、资本的特殊性质和构成

特殊性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基本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重点)

1、资本积累的过程

2、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行程和发展的过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两个基本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主要表现: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要求以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生产力发展克服了生产的不足);资本形式越来越社会化。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重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 缺陷:

从道德上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

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高了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时候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矛盾外化成世界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 两个决不会: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形态更替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统一

(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重点)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重点)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一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全面阐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及其性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的思想。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重点)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1908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系统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着重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系统阐述并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提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2)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

)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4)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针对主观真理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真理的内容来说),阐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5)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突出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用与否不是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判定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和不确定性(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总有局限,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的关系。

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 (1)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九、新经济政策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第二,停止工业国有化进程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 第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与合作

实质: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纡回政策

列宁从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

5、在革命后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1、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与某些民族国家的跳跃式发展。

2、进行农业合作化;

3、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4、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

认清国情,最根本的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

(二)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1、时代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2、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3、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党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力量,为最终兑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

2、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革命道路的系统理论。

3、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政治: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三大经济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重点)

过渡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和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过渡时间: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共18年。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

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社员个人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致使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

1956年《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新方针。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

三大意义:宝贵经验、理论基础、物质准备。

三、统一战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新增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以及祖国统一问题。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点)

(一)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三)党的思想建设

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根据对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改造世界观。 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左”和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

(五)党的作风建设(重点)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执政党的作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五、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其历史背景是: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革命斗争的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动力。

执政之后,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8年毛泽东提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在于: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由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决定的,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目的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完成。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六、政策和策略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重点)

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客观实际及其本质和规律性,才能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政策策略来源于实践,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政策策略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事物之间质的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策略的客观依据

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重点)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理论联系实际;

2、坚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毛泽东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作了辩证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论断;

4、坚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波浪式前进、留有余地等等。

(二)群众路线(重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三)独立自主(重点)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的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

2、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道路问题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两个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准确理解,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械运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进行的独立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沃土,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1、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

2、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变与不变的关系。

3、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坚守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3、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总布局的形成

2、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五位一体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第三,五位一体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实质是指一个党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界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在联系。

3、不断完善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实行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第四,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实现自我超越 实现三个解放

第一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第三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和目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1、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规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的概括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严密的内在联系。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的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邓小平的本质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所回答的什么事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基本问题的综合式创新,

第二,和谐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的新发展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最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的核心力量,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最强有力的基石,离开了党的领导,共同富裕就是海市蜃楼。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最切实的引导者,离开党的领导,社会和谐就是空中楼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准则,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度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第一位。 发展为了人民,还应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群众路线,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总结人民群众的时间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首先体现在经济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共享的特殊含义:一方面,共享不是指均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是只能是有差别的分享,而不可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另一方面,共享着眼于共同公正的分享,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一)改革开放式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

(三)改革开放必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1、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

2、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加强顶层设计。

3、要坚持全面改革。

4、改革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5、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见十九大报告)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内涵得到额极大的拓展和丰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经济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晚上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存在和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对我国现实分配状况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制度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变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当增长转变。 第二,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 第三,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 第四,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 第五,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

2、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3、实施创新取得发展战略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适应、把我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1、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2、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3、坚持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二,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三,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三)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楚原来政治体系弊病的需要,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属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是是要人民群众政治参与鱼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阶段性目标。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具体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

3、当前政治体制中改革的主要内容及遵循的方针

2018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试题(政治理论)

一、 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2、 资本的有机构成?

3、 五大发展理念?

4、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 十九大党章修改了多处,请例举你知道的六个方面

二、 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性质。

2、 价格背离价值,违反了价值规律。

三、 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的过程。

2、 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说明十九大提出社会矛盾已经转移这一重大论断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第四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试题(本站推荐)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0级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各专业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考试时间:2010年5月15日上午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简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3、简述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4、简述如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5、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3、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会改变党的性质。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

2、试述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各专业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考试时间:2009年5月16日上午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

2、独立自主内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简述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4、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就是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哪些理论思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8级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各专业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考试时间:2008年5月17日(星期六)上午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2、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4、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试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2、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现阶段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第五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级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法理学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级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法律部门。

2、法律原则。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4、法的渊源。

5、现代法律规定权利的基本原则。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我国目前现行的立法制度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二级立法体制。

2、党的政策就是法律。

3、人权就是法律权利。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法的现代化。

2、社会监督。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11级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100分)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5、党在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时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织生活日制度范文下一篇:村官就职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