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理论阅读教学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理论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而语文的阅读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归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语文教学,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点“料”。

语文理论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长久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均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为了试图解决现如今乡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初中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不少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本文以《驿路梨花》一课为例,阐述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对话教学理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已经成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一、对话教学下的《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作者:彭荆风;教学主题:品读课本,理解文章中直接写人与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理解记述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通过速读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线,并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驿路梨花》 进行分析与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

(一)泛读环节——初读感知,抛出问题

要求学生在课下的时候预习课本,同时自行了解课本中的生僻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本内容,为接下来语文课堂教学抛出问题奠定基础。教师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1.不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去一个人烟罕见的地方游玩,不知不觉中玩到了天黑,最后感觉到身体非常的疲劳,同时也很饿的时候,最渴望遇到的是什么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回答驿站,主要是为了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意识。2.假如老师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带旅游,身体疲惫又十分饥饿的时候,最想遇到的就是驿站,刚刚老师给同学创设的旅游情境,与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驿路梨花》非常的相似,那么他们在途中遭遇了什么样问题,是否都及时解决了呢?——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对话的主题。通过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引导整堂课的对话支架,让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以此作为学生深入对话的起点。

(二)“读看”环节——读看结合,带入情境

1.教师可以自己对文章的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也可以请了解作者的同学做介绍,教师在后面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接下来语文阅读提供详细的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文章内容,然后观看关于《驿路梨花》的图片,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加深对驿路梨花的理解,并在示范阅读与图片双重作用下,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更是将学生置身于思考问题、产生对话的情境中。

(三)“精读”环节——熟读感悟,精读精听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将问题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并对课本的结构与主要内容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解读,引发学生共鸣。

1.“同学们感觉怎样?听了这篇课文,探究一下课本中描述了几次误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进而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本内容,并得到答案,也就是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作者在解决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的时候,是否将答案告诉了我们呢?同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呢?这些写法又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师层层深入,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促进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不一定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心理预期,只要学生能夠合理地回答出来即可。3.“这篇文章写得为何如此成功,引人入胜呢?”——(作者在文章中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学生下一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做铺垫,依然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有效的探究,并深入地进行对话。

(四)“赏读”环节——探究交流,深入对话

1.“同学们,接下来,请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场景,主要有三处,并仔细地分析梨花象征的含义,进而理解文章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文章中有四处关于梨花的描写,这里的梨花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梨花,更是指哈尼小姑娘,与文章主题遥相呼应,进而揭示了文章的乐于助人的主旨)——引导学生对梨花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主旨,让学生将探究的主题转移到梨花上来,并进一步扩展到助人为乐的精神上来,一方面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浅入深,使得学生的对话更加具有含金量,通过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品质。2.“在文章的最后引入陆游的诗句有什么样的深意吗?”——(驿路梨花的最后引出陆游的诗句主要为文章增添了一些文化的韵味。)整篇文章虽然加入了虚构的成分,但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边疆人民淳朴的民风,这就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原因,希望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并善于发现美。

(五)“读写”环节——扩展迁移,实现延伸

1.“感谢文章的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边疆人民的淳朴的风气,下面请同学们也针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一篇感人的文章,同时结合文章中的描写手法。”——进行扩展迁移,教师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设计写作环节,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描写手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2.“今天这节课结束了,但是雷锋精神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地问自己,今天你学雷锋了吗”——不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多大的贡献,只要学生肯将雷锋精神记于心中,落实到行动中,这就是真正地实现了延伸。

二、基于对话教学下的教学策略

(一)要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对话式教学设计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地退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然后由其他的学生回答,或者直接让老师进行回答,学生判断老师的答案是否正确,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再或者教师也可以灵活地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增加“答记者问”环节,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问,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话教学设计问题要吸引学生注意力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主要是为了展示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遍地开花的现象,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对话式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泛读课本,并抛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

(三)对话教学设计问题要由浅入深

在对话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问题过大、过深,脱离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导致学生们无所适从,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能够回答出来的,这样依然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标。因此当学生在刚刚接触《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時候,如果学生已经知道文章的描写手法之后,教师就直接引出“为什么要用驿路梨花这个题目,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进一步提出,“他们为什么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得到所有的学生都认可的答案“雷锋精神”。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并过渡到文章的中心主旨,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四)对话教学设计问题要做到准确无误

对话教学设计问题要做到准确,答案明确,不可模糊不清,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有效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接近正确答案的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正确答案很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是否哪里出现了错误。同时在设计对话问题的时候,应当避免学生的回答过于简单化,同时考虑问题的层次与顺序,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渐渐僵化,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小结

实施对话教学不仅是当前乡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生以及语文阅读本身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都在为对话教学保驾护航,为乡镇中学语文对话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颖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5).

[2]吴继巧.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附    注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增城区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专项)立项课题“基于理论对话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c2019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简钻娣,女,1982年生,广东广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育学硕士,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增城区名班主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作者:简钻娣 刘华就 姚松汉

语文理论阅读教学论文 篇2:

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摘要: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而语文的阅读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归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语文教学,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点“料”。本文拟从丰富的生活体验唤醒阅读情感;精彩的生活实践再现阅读情境;独特的生活经验突破阅读难点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活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阅读教学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它主张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而语文学科又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丰富的生活体验唤醒阅读情感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搜集了很多兵马俑的图片,有兵马俑的特写,有一号坑的整体,配上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兵马俑面前,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搜集了关于维也纳城市建设的照片,感受维也纳的生活几乎处处都是音乐,看着那美仑美奂的城市,耳畔回响着优美的华尔兹舞曲,悠扬的小提琴声,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音乐之都的向往,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维也纳的城市魅力之中。

二、精彩的生活实践再现阅读情境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秋游》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秋姑娘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秋天来了,小草穿上了黄毛衣。”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秋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秋天”的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一个地点(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学校植物园等),开动五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色。上课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与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课后让学生画一画,画一幅秋景图;贴一贴,用采来的实物(落叶、小草、水稻、花生、大豆等)贴一幅秋景画;演一演,演一个关于秋天的节目;读一读,读一篇描写秋天的课外文章等。这样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等秋天的景物,了解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实地体验了秋天丰收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独特的生活经验突破阅读难点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蕴含着两位旷世诗人的深情厚谊,那依依惜别之情更是让人动容。离别、送别的场面,学生已有一定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演绎场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准备后,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生(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成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生(孟浩然):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生共同举杯满饮,两位诗人的豪情与別情尽在其中)教学生学习人教版第一册课文儿歌《四季》,先让学生观察体验当前的景物特征与气候特点,然后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然后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它们的各自特征是什么?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然后导入课文阅读教学。这样一年级的学生从身边景物特征产生对不同季节特征的记忆,又从这些记忆,唤起对它们的特殊的感受与情感,学生学习课文马上进入了角色,这对领悟课文中的形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里面生活情节的运用我们首先选取几个最近点,与学生最近的,与课堂最近的,与教材最近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当然还有许多的教材,我们无法发现文本与学生生活有直接的联系,那么我们应当创设情景,要求学生采取搜集资料等方法,创造学生的简接生活经验。

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不但学会了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了知己之间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懂得“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也足矣的人生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尽情表演,激情满怀。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表演中融为一体。与生活“对话”,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语文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给了语文以生命。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在享受生活,学语文,就在装扮生活。这就是生活语文,它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博大的天空。语文老师,更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贾水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李宪玲.新课改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今日科苑.2010(16)。

[4]柳红.教学做合一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小学阅读教学“生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践行[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1)。

作者简介:邱燕美(1990—),女,江西赣州,一级教师。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苏州市 215122)

作者:邱燕美

语文理论阅读教学论文 篇3:

“问题连续体”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问题连续体”以“‘问题定义’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解决问题的情境把问题划分为具有五个层次的“问题分类体系”,是一种相对理想的问题框架。基于此,文章尝试将该理论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并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片段设计为例,从操作层面对该理论进行阐明,可以看到“问题连续体”对改善课堂提问的效果、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问题连续体” 语文阅读教学 应用

一.“问题连续体”的含义及层次

“问题连续体”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梅克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的一种“问题分类体系”。所谓的“问题连续体”就是以“‘问题定义’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根据解决问题的情境把问题划分为具有五个层次的、从封闭到开放的问题类型,这些问题类型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序列性的体系。

第一个是封闭性的低认知水平问题类型,体现为事实水平层次的问题,即对原始信息和材料的获取、对表面现象感知,对事实的了解等,回答和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是次封闭性的问题类型,体现为概括水平层次的问题,即对所获得的基本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概念或结论,回答或解决“事物之间异同点的 问题。第三个是半开放性的问题类型,体现为理论水平层次的问题,即“概括所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抽象、提炼,发现规律、形成原理或原则”[1],由实践上到理论水平,回答或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四个是开放性的高认知水平问题类型,体现为应用水平层次的问题,即对所获得的的规律、原理进行创造性地运用,由理论回归实践,回答或者解决一般性的“怎么样做、如何做”的问题。第五个是完全开放性的高认知水平问题类型,体现为创造水平层次的问题,即“要求学生紧扣教材、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做出新答案,使思维突破定势层面,向创新层面提升”[2],回答或者解决创造性的“怎么样做、如何做”的问题。

应指出的是从封闭性到次封闭性、半开放性、开放性、全开放性的这五个问题类型虽然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它们虽互相有别,但联系密切,同时这五个问题类型的划分也不是绝对化的,界限分明的,有些问题可能介于两种类型问题之间,例如现在课改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多属于第四类型、第五类型的问题[3]。

二.“问题连续体”的应用举隅

下面将举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对如何运用“问题连续体”理论设计问题,展开教学进行说明。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5》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揭示主题”[5]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林冲的性格特点,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教学内容:课文中林冲的语言描写。

1.事实水平层次的问题:从文中找出林冲的语言描写。

明确:“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2.概括水平层次的问题:

(1)这些语言描写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参考:由温和到激动,再到愤怒。

(2)不同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忍受屈辱、逆来顺受。“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林冲是遭人陷害才被刺配到沧州,但是他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还觉得是自己“冒犯”了高俅才沦落至此。

委曲求全、反抗不坚决。林冲得知陆虞侯要来寻仇时,买刀寻敌未果,林冲却对李小二说:“今日又无事”,这时林冲报仇的心也就“慢”了下来,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这就表明了林冲委曲求全、反抗不坚决、具有妥协性的性格。

软弱动摇、随遇而安。林冲到草料场后发现草屋岌岌可危,“四下里崩坏”了,便想着天晴后找泥水匠来修理这草屋,这说明林冲希望在此安稳过冬了。随后沽酒路过山神庙时还祈求神灵的保佑。

勇于反抗、嫉恶如仇。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连用“奸贼”“破贼”等话语表明了林冲这时异常地愤恨。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理论水平层次的问题: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与人物性格之间有什么关系?

语言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一面镜子,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能够刻画性格栩栩如生人物性格,深刻地袒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的人说话温声细语,有的人说话大大咧咧,有的人说话含沙射影、拐弯抹角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人温柔细心、活泼单纯、含蓄委婉等。反之,人物性格的不同,其语言表达各有不同,每個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或习惯了的表达方式。如心思单纯的人说话直来直往、尖酸刻薄的人说话总是出口伤人、骄傲自负的人说话总是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等等。总之,典型语言塑造典型人物,独特的人物性格具有个性化的语言。

4.应用水平层次的问题: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请在《水浒传》中选择一个你熟悉或喜欢的英雄人物,请根据其语言描写或者语言特点,分析其性格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5.创造水平层次的问题: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请写一篇作文,在文中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文体不限。

三.“问题连续体”的教学意义

第一,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的“满堂问”的情况恐怕不在少数,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看似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任何的发展与提升。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与提升,关键不在于是否“满堂问”,而在于所提的问题是否科学有效、严谨有序。那么要如何才能在课堂提问当中做到科学有效、严谨有序呢?伊凡·汉耐尔先生说:“在高效提问中要有一套规则的框架可向学生提问。缺少这个框架,提问过程可能变得无序。而无序的提问不能引导学生高效学习”[6]。梅克教授所提出的“问题连续体”就一个具有连续性、序列性、层次性的特点,由于他的这些特点使得各类问题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是一个相对理想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框架。

第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107版)》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7]经分析表明:低认知水平问题会抑制学生思维活动,高认知水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问题连续体”的五个问题类型逐步从封闭性到开放性发展,对应着不同等级的认知水平:事实水平、概括水平、理论水平、应用水平、创造水平,这些认知水平从低到高,逐步遞增。因此,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中的概括水平、应用水平、创造水平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创造思维等。同时,这个五个问题类型的方法和答案由一元到多元,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三,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我国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学习的心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知识的应用是指将获得的新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是新知识得到内化[9]。“问题连续体”五个问题类型中的实水平层次的问题就是对原始信息和材料的获取、对表面现象感知,对事实的了解;概括水平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所获得的基本事实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概念或结论;理论水平层次的问题就对所获得的结论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应用水平层次的问题就是即对所获得的的规律、原理进行地运用,透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创造水平层次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使思维突破定势层面,向创新层面提升。由此可见,“问题连续体”的五个问题类型契合了知识学习过程的要求,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付煜.一种有效设计问题的策略:“问题连续体”[J].教学与管理,2013(11)19.

[2][5]付煜.“问题连续体”理论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评论,2018(2):125—126.

[3]郭福昌,王长沛.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2.

[4]陈爱苾.“多元智能”与“问题连续体”的整合[J].北京教育(普通版),2004(2)20.

[6]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5[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8.

[7]伊凡·汉耐尔.高校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 黄洁华译.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8—39.

[9]何先友主编.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0—14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黄文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向网络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企业现代物流管理论文